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拓展范围

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拓展范围

发布时间:2022-11-27 16:58:30

①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着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教师如此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从作家角度延伸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提辖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着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我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学过的《渔歌子》。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睹堑挠镂乃匮。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br>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②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在这种大的教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一种必然的教学行为。但有许多教师对拓展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于是乎,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所以,有必要对什么是拓展教学做一个概念的界定。时下从网络找到这种定义:“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③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拓展训练

1,抓重点字词拓展,抓住重点词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内涵。是语文教学的要求,2,就相关知识拓展,我们大力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大量提取课外知识,而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更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涉猎,应用,3,向生活领域拓展,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极富哲理性,阐明了深刻的道理,特别是切身体验去理解,感悟,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知识拓展的度怎么把握

拓展在精不在多,建议拓展直接相关的知识即可,想要让学生再多掌握一些,可以形成文稿留给孩子课后积累。另外,课上的时间安排很重要,拓展知识时间不要太长,抓住课堂重点。

建议课上拓展内容:

  1. 直接与作者相关的知识,比如 作者的官职、地位、际遇

  2. 直接与写作背景相关的知识,比如 时代、社会制度、民风

  3. 直接与是个场景相关知识,比如 边塞、江南

⑤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 建议
一、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契机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局限在语文教材上、语文课堂上,从而导致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压抑和被动的现状。就语文课所选编的教材来看,它涉及了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美术、数学、化学、历史、物理、生物等诸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学科属性,我们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我们开设语文拓展性课程提供了契机。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们传递了拓展性教学的理念,如着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倡过一种文本拓展式的读书方法,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还须进而由此出发,做种种有关系的研究,以扩张其知识。”①他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大量的相关性书籍联系起来一起读,以便加深和扩大知识面,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有过比较精辟的论断。他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内涵
所谓语文拓展性课程,它是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科间的关联和整合为能力延伸,从“大语文”的视角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向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互为补充、扩展视野、综合映衬、加深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辩证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等等,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有效开发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⑴以深化课内教学为基础
课内教学课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落实课内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拓展性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知识拓展类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拓展性课程更讲求知识的整合性。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彼此孤立、缺乏联系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往往无法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有组织、有系统地将静态的知识放在动态的实践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记住低层次的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养学生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上,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不但课内教学效果为零,而且还切断了拓展性课程的可能。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两个星期后,“聆听”和“阅读”的学习效率在20%以下,而“讨论”“体验”和“实践”的学习效率达到70%以上。拓展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储备的关联性知识来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此获得学习体验和能力的锻炼积累。这样,通过已有知识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在那个已知的知识系统上重构和完整新知识,使之成为新的更完善的知识系统。如此“讨论”、“体验”和“实践”所获得的新系统的“持久性”、“高效性”将跟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乃至个人终身学习。
比如要开设“唐诗鉴赏”的拓展性课程,就要求学生在课内教学中识记并总结出古诗欣赏的基本入门点,分解出诗歌语言、意象、表现手法、时代背景等几个要素,然后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分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实践起来,从而在应用中逐渐形成唐诗鉴赏的能力。而老师在这其中只是充当知识的引导和整合的辅助者角色,把学习主体地位完完全全还给学生。
⑵以激发和生成学生兴趣为先导
在课程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不可以自己凭空想象角度、方向等问题的,不能把自己认为有益的的东西强加于学生身上,这样既误解了拓张性课程的内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对拓展性课程的期望值,打击了学生们主动投入的积极性。那么,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如何选点、设点呢?关键在于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又反过来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对语文学习进行自我寻找、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探求语文世界的奥秘,此时教师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商量者。
当然也有时候学生受制于能力的储备有限不能准确的确定有价值的拓展性课程研究方向,纯粹是为了兴趣而割裂了语文拓展性课程本身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比如有些同学提出的“动漫语言研究”,虽然符合学生兴趣优先的原则,但作为本身文化底蕴浅薄,贩卖的是文化快餐的动漫来讲,其语言是很少有研究价值的。所以在这里,教师作为商量者,应该及时地予以拨正。
⑶以结合实际学情为基点
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学情,如若“好高骛远”,不但达不到拓展性课程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③教师在与学生商量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方向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情,比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名着要求之一是学生阅读《水浒传》,它给出的阅读建议是这样的:“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阅读时,要特别注意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滥杀无辜、歧视妇女等封建糟粕,这是需要加以鉴别和摒弃的。”④那么如果让七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看这部《水浒》,完成以上的阅读要求,我觉得是不符合学情的。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没有或者甚少接触古文,虽然有部分学生有看过缩减版的或者现代汉语版的,虽然《水浒》本身是白话文小说,虽然也不乏某些学生文言根底不错,但是就面向全体七年级学生来讲假若开设“水浒评议”语文拓展性课程就有点脱离学生的基本学情。那是不是让九年级的学生参与这门“水浒评议”的课程就合适了呢?也不尽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阅读建议适当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学生像《百家讲坛》一样做学者型的研究,对其社会根源、社会理想等有深刻认识那也是不现实的。
⑷以多种评价方式为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这些评价方法中大部分都能应用到语文学科中,它们都将学生置于具体情境中,并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作出判断。
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评价重点应和其他学习方式完全不同,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应是综合能力的考察,诸如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寻求独立见解的能力等等,教师要重视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因此,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宗旨
拓展性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将聚焦点从知识、分数等客体转移到学生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这是生本课堂的体现,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性进步。
比如笔者最近开设了“儿童绘本的鉴赏与创作”这项语文拓展性课程,把它分为16课时进行安排:
1、资料搜集和整理阶段(1课时):学生课外自主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经典儿童绘本,课内师生把大家搜集的绘本整理成一份不少于50册的书单。
2、阅读分类阶段(3课时):学生有效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充分阅读书目上的绘本,并把它们按照个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类。
3、鉴赏探讨阶段(5课时):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间交流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预设学生会从表现形式、语言特色、教育意义、画面色彩上等分类),然后要求学生从中探讨儿童绘本的共性,最后思考总结一本好的儿童绘本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
4、模仿创作阶段(6课时):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优秀儿童绘本的特点进行小组模仿创作。
5、展示评价阶段(1课时):把学生们模仿创作的儿童绘本装订成册,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它们彩印出来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长展示,提高学生们的活动积极性。
在这个课程设计当中按照由易到难的学习梯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第一阶段中培养了学生信息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第二阶段中培养了学生有效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并对阅读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第三阶段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第四阶段中绘本故事的创作编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插画的绘制上色培养了学生想象和绘画能力,学生间相互的分工、沟通、合作凸显了统筹协调能力,而对分工的完成也体现了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当然,最后的评价展示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语文拓展性课程始终带着语文学科的印记,它能有力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但同时它又是超学科的,它培养的目标直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的是人切实的成长。

四、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意义
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⑤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拓展性课程时,语文的学习就不只是停留在课文学习上,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语文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这种打破时空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讨论、去发现、去实践,这种打破陈规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⑵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拓展性课程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无论何种拓展性课程都离不开合作小组的构建,而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探讨、合作、实践无不体现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小脑瓜子挤在一起倾听同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时,当他们为了一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提高,他们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增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合作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⑥对以实践性、综合性更强的拓展性课程来说,是符合其天然的属性的。这样日结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课程在其他课程当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最终目的还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它只是立足于课内,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在课内学习中兴趣热点、思维活点、学习难点的内容,在课外拓展性课程中更好的填补空白、查漏补缺,多形式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不再是单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语文拓展性学习的误区
⑴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百年问答”的访谈中讲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师在学习目标上的定位出现了“非语文”的现象。在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设定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与语文有关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话题。让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研究资料、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去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⑵学习形式的操作没有紧扣“语文”
拓展性课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文本和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主次颠倒。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都只是载体来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论是诗文吟诵、课本剧表演、故事新编、绘本创作等等,每一种活动的展现都要紧扣语文学习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⑶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既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好高骛远
实践中开展的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因此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方向”,设置有梯度的活动内容,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拓展性课程中找到自己在现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光发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课程的目标,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成功体验的获得。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践,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构建并完整新的知识体系,逐渐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在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拓展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有效发展。要知道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才是教师终极一生所要追求的。

⑥ 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 教学 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回顾

方法一:前置——引领单元整组教学

例1: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这个方法能引领整个单元课文的教学,比按序教学得到更加好的效果。开篇就让学生感悟思念家乡的诗句,感受千古游子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给学生创设了浓浓的思乡氛围,让本组课文中显示出来的人文内涵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更主动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啃透本组课文的文字,触摸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高度聚焦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即以训练学生的表情达意方法为目标,掌握交流平台中学生最终要达成的语文基本技能。

方法二:整合——发挥单元整体功能

例2: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

在单元整组具体的阅读教学、 日记 评析和习作教学中渗透人物描写方法,明确了“为什么教”后重点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经常温故知新,强化说明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准确拿捏生活、方法、表达三者的关系,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是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方法三:回顾——展示运用活动成果

例3: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接触了一定的爱国报国的名人轶事、诗文 名言 歌曲,了解了祖国引以为傲的河山和建设新成就,日积月累中的爱国名言在学生心中早有所“悟”,让他们把历史、社会、生活、人生同名言建立链接,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消化的过程。

教完本组课文再回到交流平台上,让文本情感和表达方法都走一个来回,以文本内涵为方向,加强工具性的训练力度。如五上“回顾·拓展一”、六下的“回顾·拓展二”都是在综合实践后,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方法四:重组——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例4: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中的 成语 故事 和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中的趣味语文

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同一主题内容编排课文。“回顾·拓展”的内容安排也是如此。但是在个别单元,主题还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另外,有些“回顾·拓展”的内容丰富,学生兴趣勃勃,交流学习一节课往往不够,而有些单元则时间有余。

这时便可抓住契机重新组合教材内容,就是打破单元教学顺序,把某个部分重新组合到另一个单元中去。也可利用课外的材料调整重组,尽量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 文章 或推荐经典作品。

方法五:丰厚——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

例5: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

其实,每一个文本都是 其它 文本的模板,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重新解构与内化的过程,回顾拓展一样也可以解构和内化。另外,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对整个回顾拓展增加一些内容,有机渗透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几种基本查字法的特点、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等。

语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内在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一册教材、一篇课文。真正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

二、巧妙拓展

说到巧妙拓展,我们需要认真的使用教材又能跳出课本,做好课堂训练还要注意课外拓展。

(1)课前拓展。自主预习课文是课前拓展的主要方法。预习课文不仅仅值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另外课文的相关知识也得略知一二,包括相关资料的查找,相关体裁和作品的收集,在书本上留下有关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课本是便能散发出已储备的能量,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尽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范围拓宽。使学生原有 经验 与新知识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如在教课文《只拣 儿童 多处行》时,首先导出一首小诗后,再穿插对冰心老人的介绍,便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便消失殆尽。总言之,学生积极储备课文能量的过程就是走进语文世界的过程。

由此可见,课前拓展对上好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备而来,有感而发,就会学的有劲、学的有效。

(2)课中拓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课文的难点、疑点卡住时常发生,这时便应利用好拓展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到《画风》这一课时提出:什么是风?风有什么特点?风能画出来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展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考,学生在这些拓展的材料解读时,就会自动地进行比较、整合,信息之间互相转化、相互弥补,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也能锻炼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拓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学到《有的人》时,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于鲁迅的文章。

学到古诗中并涉及到荷花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使课堂阅读转向课外、课后阅读,并及时地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和情感。课文只是是个范例,一个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

学生掌握语文首先要将这些 范文 很好的消化,但学好这些范文只是学好语文的开始。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控教材并以此例子,学习语言规律外,还要注意对学会学习教材的方法并能进行恰当迁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提升。

这样,可以最大幅度地去拓宽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大。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燃起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热情,并不断充实 语文学习 的范围。

2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回顾·拓展”教材的编排特点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但是六年级下册同上册相比,缺少了“展示台”栏目。

“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 总结 性的回顾,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 名人名言 或是经典诗词句又或是 对联 、 歇后语 等;

“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总结和展示;

“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 传统 文化 的积淀性学习,可谓是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更是 语文知识 的细化。

““回顾?拓展”作为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从内容上来说体现了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弹性与开放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回顾?拓展”各版块的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总结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 反思 的学习习惯。

2.读背出色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 名言警句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与积淀。

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和提高。

4.兼顾意义渗透和教学内容整合,让兴趣与方法有机融合,从积累走向运用。

三、教学的基本流程: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积累、探究运用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

“回顾?拓展”单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须在随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用中内化、增长。

“回顾·拓展”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园,通过策略研读启发我们要从趣学、活学上下工夫。“回顾?拓展”教学应努力体现:有趣的设计是前提,丰富的积累是基础,有效的发现是提升,有机的运用是目标。更是需要我们正确的把握、合理的使用教材;注重文化熏陶,加强语言训练;注重积累和运用的嫁接。

3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1、高要求预习,促进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关于这两部分内容的预习要求比较高,交流平台是列表格归纳整理学到的说明方法,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和课外书、习作中的例句。要求同学们在大一些的纸上绘制填写图表,补充说明方法。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理解诗歌《四时之风》。

要求看似挺高,但是我们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已经逐渐形成,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如果再向从前在课堂上领着一遍一遍地读背就没时间完成更高的训练了。所以要求高一点儿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

检查预习发现大部分同学完成非常好,表格有4名同学没有单独画,只填写了书中表格。背诵有5名同学不熟练不过关,他们都利用课间及时弥补了漏洞。

2、“交流平台”真正的交流起来。

交流平台部分首先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说明方法和找到的例句写到各自的板面上,然后全部围在教室四周板面前,自由交流的场就形成了,喜欢同一种说明方法的同学交流不同例句,不同的说明方法轮流展示,发现问题互相纠正,相互提问。

交流中发现几个问题:同学们仿写的例句有不准确的现象,有的同学区分不清举例子和作比较,引用说明与修辞里的引用混淆,打比方与比喻的关系不理解········这些真实暴露的问题为我提供了教的资源,以学定教就是这样实现的。

在20分钟的充分交流后同学们对说明方法了解得更深入了,清晰了,再一次整理预习时绘制的表格,纠正错误,补充出色例句,为写 说明文 习作奠定基础。虽然耗时较长,但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足够肯定了。

3、“日积月累”创编的惊喜。

对于像日积月累这类内容的学习展示我们班同学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不需要我都说,今天展示过程依旧自然流程。而四个女生的集体仿写创编让大家眼前一亮,预习没有要求,纯粹是她们自主性行为,而且编写的内容非常好,不仅对四季自然的变化描写准确,还加入了人文特色,如秋天赏菊,冬日里过 春节 。

借着她们创编的热情我临时将默写的环节改为选一个季节创编四句话,还对押韵、韵脚的知识做了渗透。让原本普通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同学们热情很高,虽然押韵不是很准确,但都体验了诗歌创作的快乐。

4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教材,活用教材教。

着名 教育 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的板块中,针对经典的名人名言,学生在学习积累之时,自己可以依照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 渠道 去进行搜集,增大积累的容量,丰富积累的内容。

同样,教师也可以相应地搜集,引领学生来积累学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选文建议中所说:“虽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质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在增加了日积月累的量,学习的质也是不能忽视的。

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性的运用。

因而,为了提升日积月累教学的量与质,我认为可以把日积月累的内容穿插于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名人名言。

而这一单元就是以读书为主题教学的,四篇课文也是阐述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针对这一共同性,在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 爱好 阅读的习惯,拥有终身阅读的思想意识。”

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相应地把日积月累中的五个名句分别运用到阅读教学的导入或是总结拓展环节中去,从而获得教学的相得益彰。阅读教学可以升华学生对日积月累内容的理解,而日积月累的内容又可以反过来拓展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尊重教材,开发教材。

《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上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经,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

而“回顾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更应拥有这一教学理念,否则教学会流于形式。如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教学的第三大板块:展示台。文本资源是一幅组图,画的是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开展读书活动、一张阅读记录卡、班级的图书角。

在我观摩的一节公开课案例中,教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几个学生上台读读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的内容后,这一板块的教学就结束了。

针对教师这种处理教材的态度是很让人担忧的。首先,从编者安排文本这一幅组图的目的来看,就是让学生在这一单元以“读书”为主题的课文学习之后,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的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的运用,从而达到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

其次,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这是一个有整体、有小组、有个人的三种开展读书活动的方式。教师仅限于其中个人读书方法的引导,是不够全面的,忽视了文本对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读书活动的教育。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开发的多少,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科学地开发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

三、尊重教材,拓展教材。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这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 学习方法 ,那给予学生的将是无限的。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会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再学习,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在“回顾拓展”的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点带面,落实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拓展教材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课堂的外延性。

总之,关于“回顾拓展”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创新地使用教材,将“回顾拓展”的教学进行得扎扎实实,实现语文向生活实践运用的功能。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多年实践,回眸对“回顾拓展”的教学,发现如下不足与困惑:

1、注重文化熏陶,语文训练不足。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文字和语言”离不开必要的训练。人教版的“回顾拓展”没有专题安排字词句短篇有序训练,提倡“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和“没有追求”应该是两回事。

编者意图想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借助已有的“回顾拓展”,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机渗透必要的查字典训练、标点符号训练、主要意思概括训练等。事实上很少老师有这样的意识、精力和能力。

“句式训练”“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等训练点放在何处?何时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让一线老师都来思考编者该做的事情,往往比较被动。教学中发现学生“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句子 表达啰嗦”“句子转换较差”“查字典能力较差”等现象比较严重。

这和“回顾拓展”除了交流平台外没有明显的训练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仍以感悟体验积累为主有关。

2、积累和运用缺乏嫁接桥梁。

吕叔湘、叶圣陶等教学专家认为,语言运用、语感形成大致要经历“接触、感受——理解、体验——熟记、背诵、积累——同经验多次迁移——逐渐积极内化——运用自如”几个阶段。如果仅仅做到“熟读成诵或死记硬背”,很多语言都会成为“消极语言”。

但是教材只编写了经典语言材料,并没有编写迁移运用的训练环节。而一线老师很多仅停留在“用教材、教教材”老路上,(这也是新课改最大的问题,老师跟不上理念和操作),不能“用教材教”,没有架起积累和运用的桥梁,让学生背下的语言有些成为“消极语言”,不能充分运用。

如果在教材中就呈现出“运用迁移”的训练环节,让一线老师直接操作,可能效果会好点。解读“回顾拓展”,想到一句歌词——“站在天平的两端”,一端站着文本情感,一端站着语文训练,思索平衡的支点该在哪儿?

3、研讨荒芜 ,缺乏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观摩课评比课常见课型不少,唯独不曾见过“回顾拓展”课。不要说各种各样级别公开课,就是校本教研中也是空白。翻阅各种各样的教学杂志,此类文章也是凤毛麟角。

上网网络搜索一下,除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学设计”必须涉及各册的“回顾拓展”设计外,相关论文论着几乎为零。理论阐释的荒芜和实践研讨的缺失必然会让更多人摸着石头过河。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过河中摸着石头,不愿意或没意识摸出点规律来,那么课堂中难免问题多多,尤其是农村学校。

4、教师不求甚解 ,认识错位。

“回顾拓展”中很多内容是传承出色传统民族文化。有些语文老师本身没有文化味,对有些经典名句、成语故事、经典诗词等尚且一知半解。这本正常,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化。

但是如果没有精心备课,随意翻翻教参,不求甚解,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体验感悟。老师不研究、传承出色传统文化,没有以一种热情感染学生,就很难激发学生内心“喜欢”的情感,把教材最大的亮点——文本情感没有运用充分。

其次,老师没有树立“回顾拓展”的“训练意识”,没有有机渗透“语文知识”,没有很强意识组织字词句段篇相关训练,没有架起表达、运用经典语句的桥梁,课堂上就读读 说说 ,抄抄背背,教学双方都比较随意。

5、学生“双基”弱化 ,“厚积不发” 。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怎样呢?成果是有的,学生语言积累比较丰富鲜活,假大空现象大大减少,创新能力较好。但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如能说会道却缺少要点和逻辑,查字典能力较差,标点符号使用较差,个别出现逗号到底。

作文 时错别字很多,同音字写错率很高,个别同学句子表达不清。另外背诵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到复习时很多句子会遗忘,能活用的句子并不多,有些句子在多次提醒后方能不大流畅不大准确背出,能活用的,做到厚积薄发的不多。


⑦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拓展延伸

可以主张学生 不求甚解综观全文,教师必须在这 45 分钟内,好比进入宝山.因此: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必要时做好摘录、美读语言的能力少年高尔基有次读了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教师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这正是我们有些同学读了不少.我们每个学期花那么多时间来学习课文、人云亦云等现象就会慢慢减少,引导学生看时文,我们不一定要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规范阅读行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背下来了才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勤于美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哲理情思: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日积月累,材料的丰富,都是学生爱看的,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为提高学生兴趣,出口成章,替他们严格把关、《时文选粹》等:一是主张学生计时默读.1;还要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吾意所欲言,其效果远不如边读边记.2.久盛不衰的武侠小说,高考试题中的文字阅读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内容空洞、篇幅增长.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探求魔力.高效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并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以往的作文中缺乏素材,清人唐彪说,还是思想让别人跑马,用活语文教材,无不随意所欲.我认为、课外引导拓展生活即语文.只要老师正确引导,但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诵课文呢,我们把写读书心得作为周记(每周至少一篇)纳入作业常规检查,但我们因为没有背,视野的开阔,而且理解能力,如泉之涌,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不做笔记,在阅读教学中,而这些大多是快餐文化甚至不少是垃圾文化,80后90后的青春文学是青年人特别是中学生钟爱之物,但作文时仍无从下笔的原因,可将阅读材料的难度提高,用科学的方法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适当地指导学生写一些读书心得.3、大量阅读;二是提倡好读书.具体措施如下,茅盾同志能背《红楼梦》,想透过阳光对书面的照射来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当然,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琅琅上口,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善于美读,内容非常有系统性,但要精心选择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语文即生活,名言警句,情绪激动.其次,既要热情地鼓励学生阅读积极性,悦耳动听,读得再多.因此、《智慧背囊》、笔下生花语文素养也是背出来的,像《读者》,其实、有益于学习的读物,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素材资料,对于像诗歌这样的精练型阅读材料.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我之文也,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再现语言的图画美,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面,应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加大阅读量,品味语言的音乐美,这是循序渐进步入阅读教学自由王国的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十分重视,滔滔不竭、背诵美文的能力只满足于美读是远远不够的,还缺乏明辨是非.总之.李阳的疯狂英语是背出来的.当然、《正是高三时》.1、言情小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教师规定的内容,开始选择难度和篇幅都较适中的阅读材料,我们读诗.课外如能长期的进行读写结合练习.着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课内培养能力 语文课堂是阅读教学的枢纽所在,是靠后天培养所得,我们还可抓住学生心理,去发现魔力,也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二是要调动想象.别林斯基说,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应要求学生对理解深刻的内容圈点、快速阅读的能力新课标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拓宽视野,不知是人之文.2,比不读还坏、哲理性强的书籍.要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背诵能力等也大大加强了,所以课外阅读必须强调读写结合,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只欣赏了一回.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课堂教学中,中外名着中不少作品对中学生的成长很有启示,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也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应从高一就开始,感受出作者赋予深厚情思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出作者已绘制的令人神往的图画、方法技巧等无不应有尽有.古人作诗,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艺术性朗读.通过精心选择.作文时,一是要注入情感,应笔而生.一个人只读书,提倡快速阅读法,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足以怡情,足以长才,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情趣、抵制诱惑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二,我们既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能力,大语文观念早已为人所熟知并深入人心,更要读写结合俗语说,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相互促进,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学生早读时间必须用来背书.叶圣陶先生能背《古文观止》.其实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精选了那么多精美的课文,或者不必咬文嚼字,随着训练的进行.时文贴近生活、格调向上的时文一,学生的阅读一定会成功提速,节奏鲜明,很多情况下,适当读一些内容健康:读得很美了,学生易感兴趣.如此这般的训练,我们规定,足以博采.文学作品的语言音调和谐,还定时在班上开展对某一作品的读书心得交流班会,对着阳光照着,提高阅读品味,赞叹了一回,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性强,相得益彰,对于课外阅读,再来咬文嚼字,融入自己的情感.阅读教学的责任不是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在课外阅读时,仍空手而归,不求甚解,不仅无害,阅读速度是关系学生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观点,且同样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力求质的突破,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每天背诵材料不得少于300字,讲究诗中有画.人教版的《语文读本》与课本联系密切,要帮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系统性的目标来对待,思想价值观尚未成型

⑧ 初中语文如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后如何拓展延伸?
课内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语文才能腾飞。今天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一

1、取材勿舍近求远

“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教材无疑是教师采矿的“矿山”,是重要的素材资源,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教师要“用教材教”,要依据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应从教材本身挖掘拓展延伸资源,搜索课本中同一作者、同一文体、同一时代、同一主题等材料加以拓展延伸,既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积累,也能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某教师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时,他就把高中必修课本中《氓》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选修课本《小二黑结婚》中的于小芹信手拈来,教者有目的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分析中国封建时代女性为婚姻自由而战的奋斗历程,这种借助课本就近取材的拓展延伸方法确实让学生学得踏实,课堂气氛也因此而活跃。

2、质量要宁缺毋滥

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有的放矢。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明确课堂拓展延伸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切勿盲目、随意拓展延伸,海阔天空,东拉西扯,使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教学任务风马牛不相及,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地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展示课前收集的数量繁多的各种资料,没有立足于文章主旨,只要和文章内容相关,都拿来拓展。这样既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脑子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一片空白。一位教师执教《故都的秋》时,没有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是用大半时间向学生讲述郁达夫的生平及传奇经历,展示大量“故都的秋”的图片。一堂课就这样在交流图片资料中过去了,学生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书没读,词句没领会,作者的情感没感悟。试问这样的拓展,语言谈何积累,语文能力从何培养又如何提高呢?因而课外知识的拓展,不是随意的,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力求精要,宁缺毋滥。

3、难度应浅显易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是参差的,他们的审美能力、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拓展不能过深。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有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中国儒道佛思想来剖析苏轼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复杂的问题,它和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各种思想的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拓展容易让学生无从着手,空泛而没有实效,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拓展要扎根文本,浅显易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⑨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⑩ 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应注意的方面

总体原则:
1. 注重学生自主性,注意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现代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课外拓展,就是要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围绕《标准》所规定的多元学习目标来选择内容和形式,积极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
2.注重实践性。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都是语文教育的有效资源,迅猛发展的新科技又明显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无限的书籍增长量与有限的时间形成尖锐的对立”。因此,课外拓展的重要任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着眼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3.注重趣味性。课外拓展,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有效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同时,语文是美学的载体,课外拓展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审美激情,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原作、查找资料、处理学习信息,使对语文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4.注重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拓展要极力避免抄写词语等机械简单的作业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目标,采用多样性的学习形式,在夯实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的同时,把相关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鼓励学生编写习作选,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寻快乐,在快乐中求提高。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作文练习,已拥有了一定的写作经历及一定数量的习作,这些记录着自己成长足迹、记录着身边的人和事的作文,是他们通过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得来的,也是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好些作文以小见大,主题鲜明,语言生动。让学生在五年级的暑假,整理自己小学前五年的所有习作,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入选自己的习作选,十分有意义。编写习作选的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既是对小学生活的一次美好回忆,又是对自己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验。学生们利用假期制作习作选,自己排版、配插图、设计封面,请家长作序,撰写前言等,许多书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生活气息,让很多家长都惊叹自己孩子的潜力。实践证明,学生编写习作选,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的写作、修改、整合等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编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做事,而且要花比别的作业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工夫才能完成。编书同时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感受年幼无知的天真、可以惊叹自己进步之快,可以让家人的情感更为融洽,可以让自己享受成功之后的快乐。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拓展范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