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如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表述具体,适宜操作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最初设定为: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从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怎样朗读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读?本课时要达到什么程度?“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到底是学习什么写法呢?“我的内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在目标的叙述上明显存在含糊不清、笼统不具体的不足。认真思考后,我又重新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在园子里无忧无虑的快乐和自在。②学习生字新词,重点识记“帽”的字形,理解“土窝”“溜平”等词的意思,学会区别“种”“溜”“杆”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③学习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亲密无间的祖孙情。②感受萧红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二、立足学情,兼顾学段
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着眼文本,注重取舍
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外,还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每一篇课文要有所侧重,训练扎实,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明天,我们毕业》侧重于朗读,在读中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水》侧重于品读文中的几个场景,感悟缺水之苦与得水之乐,了解反衬的写法;《早》侧重于在品梅花与品鲁迅的对比阅读中,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适合读的训练,有的教材适合写的训练,而有的则适合想象练说。然而每一篇课文由于教师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反思、归纳、总结,让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❷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
一、优化设计,注重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持续发展。但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非瞬间能奏效,它必须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和长期努力才能达到。这正如荀子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诚然,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和养成良好思想品德需要长期过程。教师首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注重从“三维目标”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其它约束因素,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优化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铺垫。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懂得知识迁移运用:如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字的读法、字形、字义,而且要了解这个生字来源、使用价值或现实意义等;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与新知识相关的一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其养成好品格。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才算是能够“搬家”的知识,也才算是他们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有用的知识或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如果乐于这样学习知识,那么他们主动学习态度就会随之逐步形成,他们情感个性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知识水平和个性情感同步上升。我校五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和拓展疏导)从新课标要求出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使教师在教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好品质,促使学生向良性方面发展。
二、知行合一,力求实效
“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它阐明了教学不能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生活实际;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现实需要,而脱离教育理论指导。它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最终获取知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即重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在进行知识探究或寻求到建构新知识的方法;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根据学生需要选择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国培时某专家讲道:一位教师上《狼牙山五壮士》时,第一次上课总感觉学生对这篇课文学习兴趣不浓,能发问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处在游离状态,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接下来,这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摸底,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而不叫战士呢?他们为什么要把敌人引向山颠来?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枪砸断?他们为什么要自己跳下悬崖?……两次上课效果迥然不同,后者效果甚佳。程颐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思考,有所思就有所获;教师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有所思才能有所获,才能不断创造出教学奇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和审美感受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实现知识建构或知识再生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学生从教师那儿学会思考,他们一会儿从书本到现实,一会儿又从现实回到书本,双方共同在学生探究新知识问题上促使彼此知识日益上升,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师生良好互动增进了彼此间友谊,加深了彼此间感情,让教师轻易地落实了情感教学目标。所以人们常说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这种“知行合一”思想指导下,定然会收到最佳教学效益。
三、倾注爱心,促进发展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适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体落实德育目标,倾注爱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师应创建德育与教学相统一的新模式,建立落实德育目标长效机制;尊重学生人格、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困生;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等,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得到爱的滋润,促使学生情感个性发展。因此,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批改作业,至始至终都要关心学生,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建构全过程中,永远得到老师帮助和呵护,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正如着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所说:“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不仅学会了学习、合作和交流;而且学会乐做人。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费莱雷所说:“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积极探寻落实德育目标的多种途径,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建构良性的教与学“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这也使小学语文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从而为其今后创造精彩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❸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注重课堂评价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着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着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如学习肖复兴写的《荔枝》、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学习《鲁本的秘密》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何爱父母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再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开展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新课标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能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落实好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
一、在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十分强调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学内容的价值观的导向。落实好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但这里并非以往的“教师是一根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那样的“奉献”,新时代的教师要以热情、真情、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碰撞学生,让学生体验的火花四溅,让学生各自拥有一片独特的光明,而不是教师“无私”的赐予。学生亲历的感悟、体验才是真实的,才是永恒的,才可升华为价值观的体验。
❺ 如何有效落实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
总体而言,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我现在从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应当遵循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按照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阅读和口语交际的发展上下功夫,在作文的起步上下工夫,实施整体推进。
一、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通之处。能够抓住共通之处及其连接点,就能使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本学段的主要内容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在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的目标之间。抓住了这条红线,三者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比较容易做到互相促进,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二、落实语文学习的各项任务,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1、进一步强调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标准提出“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是一项很高的要求。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标准就是要求把识字变成学生的自动化动作,使学生一见到生字,不管它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主动地想方设法认识它,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是,不管多么艰难,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达到这个要求。这一目标体现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把课内识字延伸到课外,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同时,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能够做到熟练写字,提出用现代化手段学习汉字。
标准在本学段对写字提出三项新要求:一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即熟练写字;二是“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熟练写字是一项新要求,标志着写字能力的进一步的提高,是提高写字速度的基础。熟练的要求是:对所写字的结构熟悉,不需多想,就能写出来;写得比较快。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一要多练,二要巧练,三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目标检测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我校实施了 “三步五环”的教学模式,“三步”即三个步骤:预习——研习——练习。“五环”即五大环节:
明确任务、课前预习;
温故检查、以学定教;
教师导学、自主探究;
当堂练习、积累巩固;
总结测试、迁移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学中如何落实目标检测”这一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测试、迁移延伸”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留出5——8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目标检测题。这是反馈矫正课堂的重要途径,起到检测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学生是否扎实的掌握知识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实施轻负高效,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施教,高质量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学生珍惜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让师生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偏差和失误,及时矫正补救,达到堂堂清、节节清,章章清。有利于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检测取得预期效果呢?
一、有效地设计检测题
首先习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当堂教学目标。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当堂检测一般包括复习检测、对新知的针对性检测、巩固性检测、综合性检测、拓展性检测等。语文的课堂检测一般分为第一课时的检测和第二课时的检测。
1、语文的第一课时一般的模式是先要读通文本,然后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第一课时的检测主要是针对学生初读的情况进行检测。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基础能力的掌握,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看拼音写词语、给生字组词,对多音字加拼音再组词,辨字组词,造句等方式进行检测。这个课时的检测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检测的只要设计得当,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和更有兴趣。
2、第二课时的检测要灵活。
1)由一个检测题贯穿全文的学习。
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将检测贯穿在整节课中。
2)想象补白。
3)拓展想象。
4)写话训练。
二、灵活运用检测的方式方法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形式上要多样,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结合,精心设计,达到检测目的!
1、自测法:“自测”就是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就学习效果进行自己检测的环节。自测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能明确得失,及时检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面对全班学生,我们怎样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对一节课的知识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检测呢?假如检查背诵,可以让全班的同学起立,齐背一遍,背过的坐下。
2、小组检测法:分小组的时候,要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每一组要有成绩好的,也有差的。合理搭配,优化组合。有小组长检查,最后把信息反馈到一张表上。此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有的检测题,比如让学生完成表格情况的检测,可以使用此法,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检测,互帮互查更能发现问题,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有时比老师讲很多遍的效果还好。
3、同桌互查法。同桌之间互相检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方法可以用在第一课时中对词语的学习的检测,同桌两个互相检测,这个方法随时可用。
4、限时训练法。比如,3---5分钟的课文句段背诵,大家全体起立。看谁背得快。1分钟的词语背诵等。
如果说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那么检测这一环节应该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教师在40分钟内为学生留出一少部分时间,通过有效地方式让学生在检测中巩固练习,课堂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效!
❼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注重课堂评价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着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着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
❽ 如何落实学生的作业
l、作业设计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作业布置既要紧扣文本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作业内容要 能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充分挖掘学生 的创造潜能 。 2、作业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张弛有度。 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张弛有度。教师须把握重点,突出难 点,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置作业。在数量上要有弹性 ,难 易程度上、数量广度上要合理地调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 同层次 的学生的发展 ,既有效缓解 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又提高优等生的探求能力。设计作业的 目的是巩 固新知识并成 为拓展 、深化知识 的基础 。 3、作业设计要因材施教 ,适当渗透合作探究型作业 。 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呈现出个体差异 。在作业设计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 差异 ,因材施教 ,作业要顺应学 生的认识规律 ,呈坡度 、出层次 ,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 ,再到创造性地运用 ,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作业可分为三类 :一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 ;二是基本题有较大变化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 ,让学生能 “跳一跳 ,够得着” ;三是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 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 。 4、作业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多元化 ,启发创新的特点。 新课程理念要求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培养想象力是一种很好的途 径 。开放性 、多元化作业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业 ,是教师提供一些问题 , 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 ,产生不同答案的作业 。教师只有在作业设计时 注重开发和拓展 ,才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载体 。而富有启发性的作业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促使他们用大部分 时间兴致 勃勃地做作业 ,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因此 ,在设计作业时 ,应该打破陈规、创新思考 ,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发展 。如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方式上有所变化 ;提供思辨色彩较浓厚的练习等。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学习思想政治 的乐趣 ,高效完成作业。
❾ 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点要求
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点要求
《 语文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都涉及课外阅读,并且还具体给予数量要求,1~2学年段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3~4学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学年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要求若能落实好,对于提高学生的 语文 素养,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和夯实 语文 基础无疑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是 语文 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落实好《 语文 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课外读物。
学生课外读物哪里来?这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帮助解决。因此,我校积极贯彻落实《 语文 课程标准》要求和县小学教研室课题研究,创新机制充实学校图书室适合各学年段学生阅读的图书量。学校首先盘点图书室藏书量和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图书量。其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充实学校图书藏书量,特别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图书。我校还通过家长会,家访;学生晨会、班队会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对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要陪孩子学习读书,带孩子逛书店购买适合孩子的读物,让他们轮流着看(如果一个班级有40位学生,每人买一本书,然后再交流着看,那么每个学生花买一本书的钱就可以看免费的30多本书,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些举措,基本解决了我校学生的“无米之炊”,甚至能为学生提供“好米下锅”,为落实《 语文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起到了物质保障。
二、做好课外阅读管理,确保读书时间。
学生课外读物以孩子喜爱的童话故事为主。如童话、寓言、故事等。我们把每天中午1:30—1:55作为学生集体阅读课外读物的主要时间,阅读由班主任统一向学校图书室有选择地所借的图书,同时也要求学生可以把购买的图书带到学校相互交流看。各班指定专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图书工作,值日生或班长管理阅读时间的出勤、纪律等工作。课外则要求学生在完成当天课外作业的基础上积极自觉主动看课外书。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与热情。
我们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低年级以学生人手一册的《海峡儿童》为主;中高年级以学生人手一册的《读写天地》和人手一份的《东山岛中小学生作文园地》为主。中高年级还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心得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作能力。
我们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
首先,我们通过 语文 课前几分钟朗诵优美片断或讲述读书故事、谈读书体会,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乐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他们为了能在课堂有所表现并得到认可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外就必须认真阅读课外书、寻找筛选适合自己朗诵的片断,认真朗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其次,教室里设置版地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阅读手抄报、佳句片断欣赏等。这些活动均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他们在阅读活动中不觉得枯燥乏味。当然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又有惰性的学生还应特别关注,加强督促,有意帮助他选择作品展示,以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兴趣。
最后,阅读书籍,积累 语文 素材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我们把阅读课外读物与 语文 每单元的训练项目和指导习作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有关写景的课文时,就要求学生找同类的课外书看,并注意摘抄好词佳句。在指导习作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摘抄到的好词佳句应用到适宜的习作中去。学生通过习作的提高,觉得课外阅读对习作有很大的帮助,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 ;
❿ 统编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里,在课文中的“泡泡”中,在课后练习题里,在语文园地中。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儿童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构语文学习场。
教师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时,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找寻与要素相关的练习,构建图谱。
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横向贯通,打通各课练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系,构建图谱。
要素落地路径:
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
统编本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
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
教师需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从而实现语文要素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实现深度教与学。
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
构建有效的“导学支架”,运用有效的“脚手架”策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应该认真落实课后习题的要求。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
二是策略单元,学习阅读策略是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但掌握阅读策略的目的是为提升阅读能力和品质服务的。
三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把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同时落实。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