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七年级语文14课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14课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28 23:34:43

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乡愁》达标训练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枚(méi) 窄窄(zhǎi) B.坟墓(fén) 海峡(jiá)

C.矮矮(ǎi) 浅浅(qiǎn) D.怅惘(chàng wǎng) 仿佛(fú)

解析:“海峡”的“峡”念“xiá”。

答案:B

2.请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量词。

乡愁是一( )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 )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 )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 )浅浅的海峡

解析:考查诗的背诵。

答案:枚 张 方 湾

3.《乡愁》一诗的四个诗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理解每节诗的内容,注意时间词语的运用。

答案:小时候的母子分离 长大后的夫妻分离 后来的母子死别 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4.请以“土地”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要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解析:抓住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答案示例:土地是一幅画卷,记载了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幻。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5-10题。

5.本诗用了哪些形象表现乡愁?

6.诗中哪些词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

7.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8.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9.本诗的写作技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诗中找出四个形容词,四个数量词。

5.解析:读诗要注意诗的形象。

参考答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6.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7.解析:把握比喻的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8.解析: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参考答案:邮票:小时候外出读书,对母亲的思念。

船票:年轻时外出谋生对妻子的思念。

坟墓:对老死的母亲的思念。

海峡:对大陆的思念,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9.解析:把握诗的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托物寄情

10.解析:分清词性的用法。

参考答案: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1.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

(2)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

(3)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

12.作者在本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是什么?主旨是什么?

13.解释本诗第四小节的意思。

1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11.解析:熟悉修辞知识,并从句子的含意上去体会。

答案:(1)反复 (2)比喻 (3)比喻

12.解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意象是: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主旨是:表现思乡带给他的万千愁绪,却又让他此生无悔。

13.解析:从考查腊梅的象征意义着手,再联系母爱进行解释。

参考答案:腊梅的花开在冰天雪地里,在这严酷的环境里,梅香却清新久远,梅香如同母爱一般,虽没有春花般灿烂生辉,却是日久弥新,沁人心脾,久远不忘。

14.解析:把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义。

参考答案:本诗用长江水、海棠红等来作为意象,其作用就是抒发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抹不掉的游子情怀。

二、语言运用

15.(2010贵州六盘水中考)仿照下面的句式,以“人生”开头。仿写一句话,与前句语意连贯。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握句式、修辞、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哲理的句子即可。

答案:略

2. 关于初一语文十四课《春》作者朱自清的资料

春《春》朱自清 (被选入语文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朱自清雕塑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解析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悬崖上的一课》。

二、写作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经过父亲指导,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三、字词

训诫:受训斥、斥责或攻击。

耸立:高高地矗立。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迂回曲折。

凝视:不眨眼地看; 神情专注地看; 从高往低看;专注地看、注视着某样东西。也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

纳罕:诧异;惊奇。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闷热: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非常高的天气。 

四、结构层次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去爬悬崖

第二部分:经过:进退两难

第三部分: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

第四部分: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五、课文分析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5、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6、“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7、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8、“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9、“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六、拓展延伸

莫顿·亨特

莫顿·亨特(1920-2016)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4. 7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的生字

7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的生字:幽、硕、栖、泊、廖、涸、洌、寐

基本字义:

1、幽

隐藏,不公开的:幽会。

2、硕

〔硕士〕学位名,高于“学士”。

3、栖

居留,停留:栖身。

4、泊

停船靠岸:泊船。

(4)七年级语文14课是什么扩展阅读

笔顺:

组词解释:

1、淡泊[dàn bó]指把名利看得很 淡。泊(bó)。

2、停泊[tíng bó]指船舶靠于码头、泊于锚地或系于浮筒。分生产性停泊和非生产性停泊。

3、漂泊[piāo bó]随波浮动或停泊:游艇~在附近的海面上。

4、泊车[bó chē]停放车辆(多指汽车)。

5、澹泊[dàn bó]见〖淡泊〗。

5. 七年级语文第14课《秋天》

一 何其芳,秋的图画,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二 1
(1)“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

(2)“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3)“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4)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
(1)两个场景: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是具体描写。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3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4
表达了诗人喜爱、赞美的感情。

6.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在文

《驿路梨花》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义设置了三个悬念,第一次悬念: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第17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三次悬念: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7.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十四课全文

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童年”、“亲情”、“品行”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童年梦痕、秋日撷英、亲情歌吟、品行善恶、生命礼赞、性灵愚慧。主要培养精读能力,重点开拓比较阅读,学习“比较”的阅读方法,初步接触探究性阅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应为:永葆童心、寻找自己的秋天、感悟亲情、生活的棱镜、关注动物朋友、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这些活动旨在使学生乐于动笔,乐于开口,认识到写、说的要求比小学提高了,但都不是太难的事。
“语文趣谈”六个单元的题目是:有趣的汉字、“秋”与颂秋悲秋、三口之家父母子、从“蛇”说到问候语、“猫狗”语义面面观、“睡”与“寐”。
第一单元:童年梦痕
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也许大家都曾在泥墙跟下听过油蛉的低唱,但未必都有过嫁给卖灶糖老汉的痴想;也许你家也有个会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但你一定没有收到过雪人寄来的贺卡……刚刚告别了童年的初一学生,童年就好比是刚睡醒时朦胧又清晰的梦,美丽而幼稚,快乐又可笑。本单元的童年主题,主读课文2篇,分别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比较·探究”课文4篇,分别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张洁的《拣麦穗》、舒婷的《童年絮味》和沉河的《生命》。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不同时代儿童的生活情景和感觉、趣味。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精读和比较、拓展阅读,唤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咀嚼品味美好的童心、童趣,并对某些事情作出初步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比如说: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吗?为什么说相信神话、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等等。同时通过精读,深入体会经典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然后,说说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有值得回味、怀念的故事,看看是不是比他们更精彩,更调皮,有着更多的梦幻和秘密?最后把同学所说的童年故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居然也粗略成文,继而就会发现,刚才在同学口中挺生动的语言,写在纸上似乎有些别扭,于是明白:原来说和写,并不是一回事。

第二单元:秋日撷英

当同学们从童年的梦中醒来,校园外的田野,已是一片金黄的秋色。和春天一样,秋天也是多彩的世界,多情的季节。本单元秋的主题,以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主读课文,每篇课文又辅以二、三首秋词、秋曲为比较,让学生从“霜叶红于二月花”和“枯藤老树昏鸦”中领略古人笔下各种不同的秋色秋思、秋情秋韵,深入体会古人运词造语、设色布景的匠心。
“比较·探究”课文,兼及古今中外。古人有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甫的《登高》,今人有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贾平凹的《落叶》,还有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他们或抒“万里悲秋”之慨,或唱“胜似春光”之歌;或歌颂田野里累累的果实,或祝福窗外那凋落的梧桐。在这辉煌的秋的交响中,让同学们走进图书馆、因特网,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中进一步扩大视野,丰富感受;再走进大自然,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捕捉秋的消息,寻找自己情所独钟的秋天,动口动手,抒发自己“心中的秋”。

第三单元:亲情歌吟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人间亲情,莫过于父母,父母之爱,没有丝毫的功利,没有半点的奢华。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黑布马褂、青布棉袍,肥胖的身躯,蹒跚的脚步,吃力地攀上月台的背影,一点儿也不潇洒,却让天下儿女为之动容。另一篇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个平常的母亲,无所畏惧地与警察较劲,为儿子讨回了心爱的小人书,又毫不心痛地用自己的血汗钱圆了儿子的买书梦。此外,还有杨新雨的《养母》、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里柯克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和泰戈尔的《金色花》,作为“比较·探究”课文。这些作品里的父亲母亲,他们对子女的爱,点点滴滴,平平常常,有些还有点儿可笑,甚至还让子女反感,但为什么总有那种催人泪下的伟大力量?这些作品将引导学生去好好欣赏那些朴实无华的平常故事,再好好感悟一下整天包围着他们却往往为他们所忽略的亲情。然后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作家笔下的母爱故事各不一样,是否也能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亲情?

第四单元:品行善恶

就好像狗在我国人的口中总是形象不佳一样,蛇在外国人笔下,也多半是邪恶的化身。本单元的主读和“比较·探究”课文中,都有名为《农夫和蛇》的寓言,都在告诫人们,恶人本性不会改。然而蛇在我国,却未必都是邪恶的化身,十二生肖中有蛇,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更是美丽善良的精灵。非主读课文的《盗草》,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京剧中的一场。同样是蛇,形象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本单元作品中的魔鬼和狼,都不是好形象。主读课文中的《渔夫的故事》和“比较·探究”课文中的《东郭先生与狼》,前者选自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后者编自古代中国的《中山狼传》,故事情节惊人地相似:人救了魔鬼(狼),魔鬼(狼)却恩将仇报要害人,最后人以智慧把魔鬼(狼)装回瓶子(袋子)中。但是,两篇的主旨真的完全一样吗?故事的情节谁的更曲折?读着这些寓意深刻的故事,领悟其中正邪善恶的道理,学学古人编故事的技巧,还可以自己动手,把其中的故事加以丰富,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过把瘾。

第五单元:生命礼赞

常言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如此,动物何尝不是?本单元关于生命主题的6篇课文,人和动物各占一半。较之前几个单元,这些课文,故事情节相对复杂了些,结局也更出人意外。主读课文中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当你读到那只母猫,冒着生命危险潜回书房给它的四个儿女喂奶时,你无法不和作者一同赞叹伟大的母爱,一同思考“天地之大德曰生”!而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那支持着乔安西闯过生命难关的最后一片藤叶,原来是画家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所创造的伟大杰作,你又不能不惊叹生命的顽强和人间真情的高尚。
“比较·探究”课文有章廷桦《天鹅的故事》、周梅森《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周晓枫《“小地主”》和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这里,白天鹅的悲壮和灰喜鹊的诙谐交织成生命的华彩,田立业和哈尔威船长则用自己的死为别人托起生的希望。这些故事中,都有一些生动的场面,一些美妙的情节,一些精彩的对话,一些幽默的语言。对这些反复比较、欣赏、品味,相信在思想上和读、写、说方面都会有新的收获。然后走进“关注动物朋友”的实践中,说说自己的观感。

第六单元:性灵愚慧

本单元的主题,说得通俗点,就是聪明人和傻瓜的故事,而且还应了一位伟人的一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主读课文之一,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说的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荒唐可笑的故事。在这篇的“比较·探究”中,哈谢克的《黑信》和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也同样拿皇帝说事儿。这些作品内容荒诞,写法各异,但都生动有趣、意义深刻,其奥妙何在呢?
主读课文之二,是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其“比较·探究”为干宝的《李寄》,一写男童战胜劫匪,一写女娃战胜妖蛇,可谓无独有偶、异曲同工。和这些古代少年交相辉映的,是关于革命家刘伯承儿时故事的《智惩恶少》。而和这些古今少年相映成趣的,是蒲松龄关于屠夫战胜恶狼的故事《狼》。这些卑贱的聪明者,克敌制胜,靠的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刘基的《说虎》,似乎说出了点什么。但毕竟各人有各人的招数,无论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编故事的表达技巧,都似有不同之处。还得细细比较,认真揣摩,才会知晓应该学习的是什么。
这些篇目中的《童区寄传》、《李寄》、《狼》和《说虎》,都是文言文,是本册第一次遭遇的文言散文,有关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语法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本单元的内容还有个特点,就是童话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碰在了一起,为此,“综合实践”为尝试编写类似主题的童话,并要求先说后写,看看说、写如何互动。

8. 七年级语文第14课《秋天》

答案

一.《秋天》的作者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诗人用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组绚丽多彩的秋的图画.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依次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答案补充

1“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

2“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3“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4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答案补充
2.诗歌第1节主要写了几个场景?是概括描写还是具体描写?
是具体描写,主要写了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3.诗题叫"秋天",诗中哪些景物能表现出是秋天?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4.诗人通过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喜爱、赞美的感情。

答案补充
“诗歌第1节主要写了几个场景”这题可能答得不好,其他应该没错。

看在我这么认真答,给点辛苦费吧~
湛男dё梦 回答采纳率:23.3% 2008-11-04 23:30
请问作者是...

答案补充
给楼下的答了..
-_-!
附带一些资料给你吧: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答案补充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答案补充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睿宁 回答采纳率:22.6% 2008-11-04 23:38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语文14课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