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着名作家叶开:什么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语文”含两种概念:一是小语文,二是大语文。
小语文指语文教材、语文课、语文考试构成的三位一体,通过逐级的系统化考试来测定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这些考试: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名词解释和写作文,是核心内容。
大语文超越学校与课堂,根植于母语文化,通过阅读、思考、写作,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与未来。
这种判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因此,更多的人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小语文教育模式,盼望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们具有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写作能力。
1仅把语文看作工具,不能真正学好语文
小语文教育以教材范文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大量做练习,不断地考试,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考试小能手。
大语文则要培养孩子们具有真正的阅读与思考能力,良好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综合语文素养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基础作用。在各行各业、无论政治领袖还是商业精英,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达到事业成功的核心驱动力,他们以精彩的演讲、生动的写作,表达思想,说服别人,整合资源,提升个人与团对的综合竞争力。
把“语文”还原为语言和文学,才能更好地认识语文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我们也会更加深刻地明白,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名着,才是语文的主要学习目标,而强烈的人文气息,不仅开阔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怀,更能赋予我们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我们的综合表达和写作能力。
那些仅仅把语文看作一种工具的人,不可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除了语言和文学的阅读思考的学习外,汉语还有特殊的象形文字构造,是有别于西方拼音文字的语言体系。因此,从文字开始学习,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汉字具有特殊的构造方法,是以“六书”方式创造出来的特殊文字符号,每个文字符号都具有实际的涵义,有些基本文字,则包含了中国上古祖先对天文地理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对汉字的学习是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过程。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失去了对文字进行分析和理解的教学过程。
大语文学习包括文字和语言在内,其最高表现形式是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志怪、传奇、话本、小说等等类型,是不同时代中国最高文学成就的体现。两千年前搜集整理的诗歌总集《诗经》,至今读来仍优美,动人,其中表现力强的句子,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尔偕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运用得当时,仍有很强烈的情感传递能力。
语言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没有语言文学,则不会存在现在的人类文明。就语言与文学的角度来谈语文,无论怎么强调语文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2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
语文是融合文史哲社科各门知识在内的综合人文修养。这种综合的人文修养,会表现为一个人的外在气质吸引力和语言表达说服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对语文做过精彩的定义: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
说到底,我们对于语文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善于阅读、写作与表达的现代人。
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博士生濮实在一篇文章里说:
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就思想层面来说,这个论断毫无问题;即便就功利目的而言,语言的运用能力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包括申请、报告、贸易、谈判等,无不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做基础支撑。当然,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有效的阅读基础和一定的写作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经典学习和修辞训练,从而训练自己能在面对面、面对整个世界的情况下,真正有效地调动对方,说服对方。
3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现行的学校课堂上极为匮乏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新世代,交通与信息的变化突飞猛进,地球村概念已基本实现。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取得互信,并在信任基础上彼此合作互惠。所以,在强调合作的时代,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更显得尤其重要。
写作能力并不特指虚构文学作品的创作,而是广泛地指我们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包括书信、解说词、游记、书评、影评,以及会议演说稿,产品说明书等各个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现行的学校课堂上极为匮乏,大多数的语文教师也缺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意愿,因此,中国的学生普遍外在表现都是木讷羞怯,说话吞吞吐吐,没有自信心。相反,欧美学生在表达上都充满自信,也因此有更强的说服力。
这样的语文教育结果,不是我们希望的,对孩子们走上社会更是会造成负面影响。
由此,我们应该把对语文的认识,从课堂语文、语文考试与语文教材的狭隘概念中脱离出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并没有“语文”,世界上也没有“语文”,之前我们有“国文”,世界上很多国家有“语言与文学”。但自从把“语言与文学”简化为“语文”之后,这门学科就既不能有效训练我们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培养我们普遍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语文仅仅是一个工具,让我们能识字,可以写字条,具备初步的脱离大猩猩的能力。很多人中学毕业后,就把语文扔回给老师了。不少年轻人连一封信都写不好,连一封情书都不会表达。
我们长期以来被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塑造,一想到语文就想到语文课和语文教材,一想到语文就想到语文考试。我们记忆中的文章,全都是高大上的忧国忧民范儿,《出师表》《岳阳楼记》《满江红》,我们学会的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我们日常学习生涯,烙下了做作业的毛病,就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得了痛风病。病症一发作,就想到自己讨厌语文。
我知道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极其头痛古文,既感到无趣,又不能理解。
这跟现行的语文教材过分强调政治教化,以道德选文而造成的恶果。在不同语文教材里,我们看到的都是相同的篇目,一致的解释,没有差异的教学。很多古文都是大道理,闻鸡起舞、凿壁偷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文里先辈们天天忧国忧民,夜夜悲愤交加。但我们还有《红楼梦》,还有《镜花缘》,还有《浮生六记》,还有“唐传奇”,这些都被华丽丽地忽略了。
4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大量作业训练,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我跟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交流过这个问题,大家都发现,仅仅熟读语文教材里的课文,仅仅做语文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即便是每天埋头苦干,这些学生也不一定能在应试中获得好成绩。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太一样,不能仅仅通过大量的作业训练而真正提高能力。即便是为应试的目的,语文学习也应该脱开教材的局限,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与文化作品中,通过阅读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综合,而进一步为我所用。
语文学习,通常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二是写作。
高考语文有个说法: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基本上,大多数优秀语文教师都承认,只有广泛有效地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在语文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泛的阅读会让读者养成特殊的语感,这种语感是通过在阅读中被那些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优秀作品所熏陶出来的。你很难在文章中用句子表达清楚什么叫做语感,就像你很难跟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说什么叫做水性,跟不会打乒乓球的人说什么叫做球感。那种感觉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即使教练反复示范,你也知道弧圈球是怎么回事,但在大量的击球训练,积累丰富的实际比赛经验之前,你很难感受到什么叫做球感。比如踢足球,你知道什么叫做内脚背什么外脚背什么叫做弧圈什么叫做下沉,你名词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让你到足球场里一站,一抬腿,就知道你有没有球感。
语感就是这样来的,是大量的有效阅读(不是消遣阅读)积累,再加上一定量的有效写作,以实际的感受来体会并体味语言组合的不同感受,而慢慢地获得的。语言看着松散,尤其是现代汉语,语法并不规范,句子也不严整,但是一名优秀作家所表达出来的准确、生动、有力的语言,仍能直接有效地打动你。
北京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说:“我从来都认为语文是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要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要尽可能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着,那些你感兴趣的名着,不妨反复阅读,直至深深地体味到其中的妙处。言情小说、参考书固然也是书,但是前者只能给你片刻的愉悦,而不能持久;后者则是一次性用品,用过就忘记了。经典名着则不一样,经典名着浓缩了人类文明精华,你可以反复回味而不会感到乏味。
然而,与流行作品不同,经典作品的阅读是需要引导和训练的。我们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漫画的有趣与否,但是没有专家的介绍和引导,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伦勃朗笔下那些绘画杰作的美好之处。
因此,我们要区分快餐阅读和经典阅读,而让经典阅读成为人生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成为孩子们塑造自己未来的基础动力。
作者:叶开
② 语文的定义是什么学习语文的作用是什么
1、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2)什么的语文角度是语言简化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③ 语文考试语言赏析解题技巧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历过考试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考试语言赏析解题技巧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考试语言赏析解题技巧
一、从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
我们可以从学过的课本中找一下答案。同样是美文大师朱自清的文章,《春》的语言华美生动,而《背影》的语言风格则属于那种平实质朴的表达。同样是出自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语言充满着辛酸感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却让人感受到的是愤慨,是辛辣的讽刺。所以对于有些文章同学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去捕捉文章语言表达的魅力,完成题目的做答。
二、从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
这一类的文章比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那排山倒海的连珠炮式的排比使文章气势如虹,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恰切的拟人比喻手法的使用使人感到济南的冬天的亲切温馨。所以说,抓住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语言的精美是一个重要而简洁的方法。
三、从描写手段上进行赏析。
这一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环境描写,我们还是以《春》为例,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综合利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式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美景如画的春天。二是人物刻画,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在鲁迅众多的作品中找到依据。“闰土”、“孔乙己”、“阿长”每一个典型的形象作者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各种手段描绘出来的,使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从意境上进行赏析。
语言美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美的意境,因此,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也可以抓住优美的语言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来做答。我们以《故乡》中的一句话为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浪漫唯美的画面,从中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祝愿。通过这样一个角度同样可以做出精彩的答案。
所以说做好这一类的题目并不难,关键是同学们找到合适的角度,用合适的方法来完成对文段的赏析。
语文考试技巧及经验介绍
一、复习目标: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知识进行再认识,开展新的实践活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查缺补漏,让每个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形成解题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安稳掌握应该掌握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形成必然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有必然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摆设:
(一)、注重复习内容的整体性
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驾驭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驾驭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根据拼音、字、词、句等差别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别离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中的“积累运用”和课后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差别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驾驭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教师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①巩固已学过的汉语拼音知识,能够准确、熟练的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学习普通话。
②熟练掌握大写字母。声母、音序、音节。
③会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2、字、词
①理解本册的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②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选择适当的词语。
③会在口头和书面正确运用学过的词语,并能按必然的规则进行正确搭配。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领会其感情色彩。
3、句子
①能找出句子中用错的字词,并改正。
②能用修改符号修改明显的病句。
③能用常用的词语和关联词造句。
④能把句子写具体。(扩句、缩句)而且能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比方、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写句子。
⑤能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4、标点符号
巩固、学习使用书名号、顿号、引号等用法。
5、课文与阅读
①熟悉每课内容,按要求复述,背诵有关课文,按要求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②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默写并逐句解释。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④能阅读短文,完成有关练习。
6、作文
①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要写得有必然的条理,有具体内容,语句通顺。
②能按照提供的材料进行改写。
③并能给作文写评语。
④学会修改作文。
7、综合练习和评讲习题。
三、复习办法:
1、以听写的方式检查字词。听写前先安插作业复习课后生字词及增补的四字词、成语。复习单元同步练习中出现的词语。听写后做评讲,将易错字、重难点字重点讲解。集中讲学习这些字词的方法。
2、课堂抽背和默写重点语段相结合。
3、课堂练习、课堂评讲。教答题方法。
4、整理这学期所有的试卷和练习题。
5、指导考试技巧、强调卷面的书写。
6、阅读:
①课内语段:抓重点课文的重点语段,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行阅读的训练:(注重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
②课外语段:(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答题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四、资助学困生。
1、组织“一帮一”的学习合作小组。一个优等生对应一个学困生。
2、每次听写、默写之后,老师单独进行指导。
3、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辅导。
4、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在家配合。加强监督、沟通。
④ 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⑤ 语言表达角度都有哪些
语言表达的角度有:
1、正面表达。记叙文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文中的开门见山,都属于语言的正面表达。
2、侧面表达。记叙文中的人物烘托描写,议论文中的旁敲侧击,则属于这种语言表达角度。
语言表达角度可以说是交流艺术的一种解释,语言角度可以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部分。
简介
正面语言指客观的评价某种事物所表达的语言;侧面语言则是一种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或者说是一种隐藏性的表达。
语言角度包括:
修辞: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用词:准确性、生动性
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
⑥ 从语文角度润色
首先!你要知道润色是怎么回事,润色就是修饰性的文字,比如形容词。语文角度,就是要多用修辞和表达方式,出奇出新。
自我介绍,也无非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等,要学会出奇制胜,尽量用生动的比喻引起同学老师注意,也可以用快语速的排比增加妙语连珠的功效,让人觉得自己“功底深厚”。
比如,“我的个子不高,成绩却是名列前茅,这让我深感‘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句话的真理。”(要是你成绩不好又高个子的话~自己看着办哈)
给我分吧,打得好辛苦,顺便提一句,成语尽量往里塞,当然要恰当,这招百试百灵,老师很受的哦!
⑦ 什么是语文
第一、
文字和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的产生就没有语文教学产生的可能性。当然,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石,仅仅是因为它的这种对于语文教学的发生意义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文字语言的记载和表达功能。正是因为文字的记载和表达功能,才有了文字的书写、解读等技能的教育的需要。
第二、
文字典籍。没有文字典籍,就没有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和作为空间。我们拿什么来教学生呢?难道就是教学生认字?古人发明字并不是唯字而已,而是为了用文字符号去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为有了文字典籍,才有了语言的文化,语文才有了宽广的内涵,语文教学也才有了无限的作为空间。不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需要,孔子才编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经典--《诗经》吗?
第三、
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首先根源于社会的需要。文字的发明,文字经典的着述,都是因为社会的需要,也正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文字和文字经典需要代代相传,这才有了语文教学。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文字的书写、解读等技能的社会性,也就没有教育的社会意义,当然也就不能形成语文教学。
上述三大基石中的任何一个基石的倒塌,都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消亡。
在这三大基石中,文字又是基石的基石。我国的现在的教育(包括世界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一部关于文字的教育史。因为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因为文字的发展而发展。文字一经产生,其先原始的教育教学形式--仪式、舞蹈、巫术、壁画以及生产劳动中各种劳动技能的随机传授,便不复存在,起码是不再作为教育教学的形式存在。在文字产生之后,对于文字及文字产品的识记、书写、阐释等,便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围绕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教学操作的方式方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的过程,则就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全部历程。
⑧ 语言 语文 有什么区别
语言 :人类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一定的体系。语言有口语和书面形式。
语文: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
⑨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它有什么用呢
一、含义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二、原因
1、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2、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3、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4、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三、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
文字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人类长期只有口语传递信息,用文字记事传递信息形成的书面语历史较短。系统的语言成为人和禽兽分离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类能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把时空的影像变化转码成视觉可见的符号系统,使后人能通过间接的文字想象出画面,了解历史和学习技术经验。使文字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
文字突破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地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能够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自己的智慧,发展科学技术,进入文明社会。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语言承载信息,同时需要一种具象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文字或语音或者姿势等等,只要有一种就可以将直接的认知与信息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