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联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物、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兴趣世界之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有关济南冬天的画面,明媚的大明湖、滚涌的趵突泉、暖暖的阳光、可爱的小山……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激起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创造如此意境,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能自主去体会课文中作者创设的几幅画面所体现出的美妙意境。情境激发了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体验自己潜在能力被挖掘展示的过程,也是体验快乐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
1.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教给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才会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重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自主预习的习惯。课前自主预习,就是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干扰”,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价值观直接去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与作者、文本、心灵直接对话。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三读两查一质疑”(初读明大意、划新词、标段序,次读析思路、明主旨、质疑难,三读体情感、品语句;一查生字、新词,二查相关资料;质疑问难,标出不理解处)的预习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写自学笔记的习惯。
2.自主复习的习惯。学生每天在完成作业之前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不仅能提高作业速度,而且能巩固知识。复习的方法有:分类整理、重点忆记、自编习题等。
3.自主练习的习惯。告诉学生在“三读两答一检查”(即速读明大意,跳读带问题,精读做答案;先口头试答,后用笔正答;再对照答案检查)后认真思考出错原因,及时反思,总结提高,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四联三不离”(联系中心,联系段意,联系写作方法,联系上下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自主反思的习惯。反思是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反思中要善于总结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即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方法及推理过程、语言表述等进行反思,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总之,语文自主学习是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所倡导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
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最关键的因素,语文教师应该从小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情感。1.设疑激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必须边读边想,学会质疑,并能主动解决。 如《穷人》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设疑:“从课题中,你明白了什么是穷人?”“课文中写的是那些穷人?”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什么?他怎样做?当他走进小屋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后来他为盲人弹什么曲子? 学生们对着这些问题开始从课文中找答案,讨论,思考。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我就开始进行教学,结果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 2.情境引趣,激发自学的兴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月光曲》、《山中访友》、《最后一头战象》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呈现出来的形式,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在教学作文课《感受大自然》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首先抓住作者为什么对一个农村少年的形象外貌描写,其次写了少年闰土的哪些事,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可拓展思维,让学生按此方法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学生积极性高,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会了应用。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鲁迅的诗词文章,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我国的伟人,感受鲁迅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之后再指导学生学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什么,理解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想象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思想,从而激起学生民族的自豪感。三、注重质疑,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问题。在学《穷人》一文时,我采用的是以图质疑(课件出示插图),学生们看到图中的渔夫和桑娜家境已经够贫寒还收养西蒙的孩子,今后日子该怎么过?看到这里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家人只够捕鱼为生,鱼能吃得饱吗?何况还要养那么多人?自己的孩子都吃不饱?再抱回西蒙的孩子,今后的日子怎过?由于学生抓住了课文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很快就弄清了课文主要内容,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关注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指引下的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意识、积极态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这一环节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喜欢朗诵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喜欢音乐的同学,自己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后朗读,也可以自己拿乐器伴奏朗读,让他们在音乐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的区域中发挥自己的智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轻松愉快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四、持之以恒,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教师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课下认真读书,能搜集有关资料,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主动收听广播等习惯,并贯穿于每一节课。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学生收集到詹天佑的资料,明白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还修筑了许多铁路;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学生抓住老人与海鸥和海鸥与老人深厚感情的事,反复感悟朗读,不知不觉就运用了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从而体会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浓的爱。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⑶ 语文怎样进行自主学习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在教《过秦论》一文时,当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不急于讨论分析,而是用多媒体出示秦灭六国示意图,使学生对秦国势力扩张路线有整体感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古诗时,课前五分钟进行竞赛活动,看谁背的古诗多,看谁知道的诗人最多,看谁讲的有关诗人的故事最多……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如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从而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功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摆脱“尽信书”和“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如预习新课文中理解不了的问题,可以查资料寻求解决。还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学生课上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积累、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理解文意,增强情感体验。
再如学习新课,第一遍通读文章,对文章整体“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统观全文,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从而形成“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定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和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学习流程图,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四、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
语文教学后,可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辑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社会调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从创新实践的角度出发安排拓展。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台让学生进行实践。就语文课而言,语文活动主要应该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应适时设计开放的、多元的、突出学生自主性的活动。
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等。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掌握的自主学习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把课内的学习内容主动迁移到课外,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由被动地听讲与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才不再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⑷ 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也曾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从长远来看,培养自学能力是一项比接受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根本。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热情参与,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教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知识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范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
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我认为“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能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三、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及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
的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向活动构成的统一体。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分别从教与学也即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 1.教师的教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由地进入学习和创造的殿堂。因此,在充分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反而更加重大,能力要求更强。“传道、授业、解惑”已远不能涵盖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多种角色的扮演者,是知识的诱发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信息的咨询者,能力形成的促进者,个性品德形式的培养者。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的扮演这些角色呢?
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不懂的敢于问出来,也就充当了课堂的主人了,如果是因为教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了的一些问题,那么教学的质量再好也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
⑸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自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时代的要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就得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建设者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对新一代人才素质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课程的要求: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不重视学生的自学,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在语文教学和发展任务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100年掌握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科学知识总量的90%。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最近10年则是大约3年增长一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与之联系,因此教师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去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这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课改下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自主性意识崛起、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日浓。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网络信息的高速与大容量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多且丰富的知识。这时光凭老师讲解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认知能力的需求了,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么能让学生既“吃饱”又能保障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吃好”。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
二、什么是自学能力?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摘自《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自学能力培养涉及到许多方面:从讲读课文到自读课文,从课堂教学到课后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个方面,重点谈谈自读课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在自读课文自学中应养成以下几点良好的自学习惯:
1、 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同样的,在学习中对于课文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的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现代文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预习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文章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预习则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总结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 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
有目的地学习,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解决疑问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
3、 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第一节课就传达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在遇到争议时、或者新知识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在坚持这样的引导下,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
自读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勇于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于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在自读可课文学习中承担课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错字、词、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同学沟通,互相探讨、互助学习;我也试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从而帮助他们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我还大胆采用了体验情境的教学,在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让同学们采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去学习,即:四个同学饰演文中四个主人公,其余同学饰记者,饰记者的同学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而饰四个文中人物的同学就要非常熟悉课文,去应对相应的问题。课堂学习的结果相当的好,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而四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仅熟悉课文内容,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5、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
我们说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二)、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因为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词、难句及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时,我都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学生摘录下来。我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还有像自读的文言文预习,我也常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摘抄下来后,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此外,还要养成多问、多说、多写的习惯。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多说、多写,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再次,为了深入理解一篇课文,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我注意教学生查找参考资料的方法,这也是自学时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学习《丑小鸭》,我就让学生去查找关于安徒生的生平简介;学《黄河颂》让学生查地图资料、地理知识;学《真正的英雄》就让他们去了解“挑战者号”的相关背景。有时我会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做必要的补充,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仅全面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常查看有关的书籍、资料和图片,能使学生初步知道哪类课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既培养了能力,又能激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趣。
2、教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字生词;接着朗读或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钻进去逐层深入地学,又能跳出来看到文章的整体,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学习:学生第一遍阅读,解决了课内生字词,再读课文时,了解了文章写的是“一个星期天发生在福楼拜家,朋友聚会的事情”,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几个人物的特点,因此接着我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最后通过个体人物的特点,反观全文,归纳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并总结文章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当然这些学习步骤,可以因课文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学能力提高了,还可以变更或简化,但在打基础期间这样的学习是必要的。
3、教学生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达方法不同,重点不同。一般来说,记叙性文章(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把握好记叙的要素;抒情性散文,应侧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说明性的文章,应把握好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特点;议论性文章,应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不同课文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抓住各类文章特点,用不同方法去学习,即节省时间,又扩大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训练学生逐步学会根据教材实际抓重点、抓特点地进行分析,使他们在自学时能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教一点有关文章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的。比如学《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神话,因此首先教学生掌握神话的基本特点——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接着指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入手学习文章的情节。学生懂得了这些,学习文章时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反而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又如《秋天》这首诗歌,我指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几个要素——意象性、象征性、诗歌主旨、作者情感,从这几个角度去学习,就能基本把握住诗歌学习的重点,而不至于有所偏颇。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类课文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关于写人的记叙文,作者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关于自读课文的学习其实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办法总结了以上几点。当然,方法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而因地制宜。我个人认为在自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空间相当大,因此我也会将在此方面不余遗力的进行下去。因为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自主的“大写的人”。
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以便他们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汲取更多的营养,开拓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信心 自学方法 自学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依据这一点,在学习《草原的早晨》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图片中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时我说:“这些图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我又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课件,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我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时,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个抢着读、比着读,读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激发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然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要教给正确自学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勤劳的汗水加珍惜时间再加合理的方法等于成功”。这就告诉我们方法是多么重要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金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是自学的好方法
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用手指文章)、不动唇(小声叨念)。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⑴、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⑵、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⑶、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浓厚的情感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如《白杨》一文,学生预习课文,可
⑺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的自主学习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说明了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是教育机构(学校)提供多种学习媒体,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1.成功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渴望、一种探索的心理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首先举了几个“幸福”的例子:(1)小明帮助残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有车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红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妈妈后,才去做作业,她很幸福。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哪些情况是真正的幸福。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此时,我便抓住学生有浓厚兴趣的时机引导说:“幸福是什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幸福?请大家看课文体会它的含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他们总想解开“幸福”之谜,因而就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了课堂上。
2.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课堂中需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动性的情境,使他们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投入到要学的内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就设计了“海龟爷爷漫游海底世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课始,播放多媒体课件,显出海底的画面,然后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到过海底吗?你知道海底有些什么吗?现在请同学们穿上潜水衣,戴上潜水镜,跟着导游海龟爷爷去漫游海底世界,好吗?总结全文时,请同学们各自向海龟爷爷汇报自己漫游海底世界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奇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这样教学,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动。
3.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最喜欢比个输赢。语文课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竞赛,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鲸》这一课,课文3--7小节从种类、生活习性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知识。教学该部分时,请同学们自学课文3--7小节,以六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学得好。先进行必答题。(必答题题目围绕书本知识,较简单)每个小组都认真地投入,学习兴趣很浓。必答题部分各个小组回答得准确、流利。接着再进行抢答题。该部分,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如:1看鲸吃食的录像,请你辨认鲸的种类。2、根据水柱的不同的样子辨认鲸的种类。3、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等。同学们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知识掌握正确。这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自学,独立思考,具有认识的独立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达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其路径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通过下列四种形式来体现:1.读书:课堂上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以学生个人的朗读、默读、浏览为主。并要求学生读书时,圈点、划、批, 不断实践,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检查读书的效果。2.思考:学生读书时,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针对问题,对文章的词、句、段、篇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理解内容和积累语言,这正是学生通过自己思维, 达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议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通过议论,让学生交流、改进,再尝试,再读书,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4.质疑: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同学共同解决,在合作中进一步学习。
三、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能主动地阅读、观察、思考, 改变过去呆坐静听、 被动接受的做法。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时, 做好激发、引导、点拨、小结的工作。
1.激发:老师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明确阅读任务,结合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深入阅读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境上,创造一种与课文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课堂气氛,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里,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学习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让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
2.引导:指导学生自主读书,老师要有明确的合理思路,精心设计学习步骤,提示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指明道路。并在学生求知兴趣最高的时机,提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答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3.点拨:在学生自主读书时,会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碍,老师相机点拨。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透彻的地方及有争论的问题,给予指点,使学生明确认识;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老师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结:在学生讨论时,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小结包括学习一个段落后小结和学习全文后总结。学生能小结的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小结内容要简明扼要。
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握住“自学”的金钥匙
在高效课堂指导下,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得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自学能力,并着力去培养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很多教师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微思考就能明白的知识去详细讲解,其态度可谓认真负责,但效果较差。一堂课讲下来,结果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的霍懋征,她从不主张留课外作业,而是靠课上精讲多练,合理组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师讲生听”的被动学习习惯,而今要转变成自己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难免有些不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就应给他们指出人的一生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时间是短暂的,今后工作的时间是漫长的,而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层出不穷,只有自学才能不断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创造型地运用新知识,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此,世界上许多名人都把自己比作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使学生对自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渴望掌握这把钥匙。
二、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对于数学来说,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既可以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因为各类学生预习所用时间不同,放在课堂上不好把握),也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但老师一定要对预习的情况有所反馈;导学案的预习一定要充分:课前学生充分预习导学案,自己解决一部分问题,同时用红笔标出不明白的问题,使对学、群学更具针对性,提高了对学、群学的有效性,节省了时间;预习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质量。三提前预习学会质疑
在这个学期,我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自学提纲,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读书。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者通过查工具书进行解决问题,要是这些办法都不行,就留到师生一起解决。目的是使一些浅显的问题得到及时地解决,为继续自学扫除障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适当讲解后,引导学生释疑、探索、归纳和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如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长期指导和训练。
⑼ 小学语文如何交给学生自学方法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可知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谈得上培养能力。例如我在听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咕咚来了》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先通过做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的,上课前她拿来一大盆水和一颗橙子,然后利用低年级同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先自学课文,从文中找出到底“咕咚”是什么?谁能通过理解课文来亲自示范,让我们听听咕咚的声音。学生为了能上台做实验,每个人都很认真地自学课文,自觉的查找资料,结合课后的生字词以及课文辅导用书理解、掌握课文,在这,教师就很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有想学习的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调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就以我所执教的五年级的一个班为例,当我在要求学生自学课文《修鞋姑娘》时,我会先对他们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第一,能根据课后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自觉地去掌握他们;第二,理解课题和文章中心的关系,(例如:文中的“修鞋姑娘”是谁?“我”为什么要寻找她?第三,能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提出疑难问题,或是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对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三、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安排“导—扶—放”的三段式指导程序,逐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导”即引导,指导教师依据教材,讲清知识,教给方法,提示规律。“扶”即扶助,指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自学的思考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模仿或借鉴已有的学习技巧或方法独立学习,而后师生共同讨论,小结,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师先提出课题,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和进度,不提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逐渐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纲要,自己找规律。在自学以后,再由教师检查了解,学生提出质疑,师生讨论释疑。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二段,教学的基本过程是:(一)对照插图,速读课文,弄懂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二)细读课文,掌握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了解段落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学习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拟人);(三)师生轮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教师进行小结,接着教师扶着学生运用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段,教师适时就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最后选用一篇与《桂林山水》一文内容相似,结构相同的文章《我爱漓江》让学生独立自学。这样安排自学程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探索、质疑、争论充满了整个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真正看到了他们在课堂的地位,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主人”的角色。 当然,导、扶、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结合,合理运用,使自学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
⑽ 如何写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
一、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课时,预习前,我就要求同学们认真预习,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孙中山小时候那么会提问题,他后来成为科学家了吗?”这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而是给他们讲了孙中山以后的事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二、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如第六册语文教材〈〈积累运用六〉〉,里面有一篇短文〈〈盲人与画〉〉,旁边还配了一幅没有彩色的画,学完短文以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彩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高涨,很快就把画涂得五颜六色。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涂的画,有个同学说:“我的图上有一颗火红火红的太阳。”有的则说:“我的图上是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河,河边是一块碧绿的草地。”有的则说:“我的图上有一幢童话般的屋子,屋里住着一只小白兔呢!”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再如在教《奴隶英雄》这课时,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奴隶主、贵夫人、斯巴达克等,然后让他们表演。类似的例子教材中还很多,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就一定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三、 立足自主学习的起点。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要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以为,这个“起点”就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给的材料太简单,低于“最近发展区”,学生早就会了,没有学习的兴趣。所给的材料太复杂,高于“最近发展区”,学生同样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无法自主地学习。所以,要立足“最近发展区”。但是,每个班级都有优生和学习困难生,每个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又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1)、落花生有什么特点?(2)、父亲说做人要做怎样的人?(3)、你对父亲的话怎能样理解,谈谈你的感想。前面两个问题属于一般性的问题,较适合中下生,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联系自身的经历才能作答,适合于优生。在作业设计的时候,也要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1)、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读的字词,然后想办法弄懂他们。如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2)、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个同学在小组里都是平等的个体,可以自如地发表意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五、 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自主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不允许学生有异常的想法。长期以往,学生没有了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我在教《景阳冈》一课时,学校刚好为每个同学发了一张“保护珍稀动物--华南虎”的宣传明信片。学完这一课,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认为武松是个英雄,值得敬佩。这时,有个同学说:“我才不佩服武松呢,老师不是说,老虎是珍稀动物,叫大家保护老虎吗?武松却把它打死了。你们说,还要佩服他吗?”这一异常见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哗然,我引导大家继续讨论,并适时地结合学校的活动,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六、 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方法的教学可以单独地进行,如教学生学生字时,指出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就行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教,具体如下:(1)、教师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相当有限,教师就应该指导与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与自己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2)、教师通过“放”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教师对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题、自主研究;(3)、教师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教《赵州桥》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方法主动去查找有关桥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