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相对是什么意思
哎呀 通俗的说 相对就是相反的意思 不要拿我们平时说的"相对来说"出来混淆视听 那是口头说的 考试的时候不要想那些
‘贰’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聊是散行的,中间两聊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聊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聊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聊用对仗,连首聊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聊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于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聊用对仗的。
尾聊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聊用对仗。颔聊不用对仗,尾聊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聊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聊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聊一律要用对仗;尾聊不用对仗,以便结束,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聊,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例如本单元所选的七首律绝,除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外,都没有用对仗。但是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就是截取律诗的后半,即颈聊和尾聊。这就是说,开始一聊用对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一个例子。又如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至于截取中间两聊(完全用对仗),或者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聊用对仗),比起上面两类就要少见得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李白: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
(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聊用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和并体文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体诗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例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例一,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的语。例二,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等于"白发归";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例三,出句的"吹海立"是兼语式,对句的"过江来"却是连动式。
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1)天文(日月风云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 (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 (8)文具(笔墨纸砚等);
(9)文学(诗赋书画等); (10)草木(草木桃杏等);
(11)鸟兽虫鱼(麟凰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型型。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并体文少得多。一聊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近体诗的对仗,总是避免用同字相对。同时,由于平仄格律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一般总是平对仄、仄对平。近体诗对仗的平仄比并体文的要求严格得多。
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例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永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与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这种流水对最适宜于尾聊;尾聊如果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上面后三例就都是用于尾聊。
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 见招)
例一"行李"的"李"不是桃李的"李",这里借用桃李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于颜色对。
总的来主,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诗人善于运用对仗,可以增加诗的艺术性;但是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纤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唐以后的古体诗,和汉魏六朝诗一样,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甚至可以说,诗人在古体诗中用对仗反而是有意求拙,以显得高古。例如: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支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难。(同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同上)
前两例对得不工整,后两例不避同字对。
‘叁’ 语文作业相对的反义词是什么
你好,语文作业相对的反义词是:数学游戏
‘肆’ 语文说明文 相对表什么
属性词。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跟“绝对”相对)
相对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指一个物质或一个整体和另一个物质或另一个整体相互比较,或指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
表示程度。 如果删去,就没有这层表达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伍’ 平仄相对是什么意思
平仄必须相对亦称对偶,如用“-”代表平,“|”代表仄,则下两句平仄相对的句子可写为:
日暮更兰风渐紧(|||--||),
为浓吹散月边云(---||--)。
这种对偶是严格要求,有时也不一定完全相对,但做为对联的时候,必须上联尾字为“|”,下联尾字为“-”。(“-”为1、2声字,“|”为3、4声字)。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5)语文相对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扩展阅读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平仄
‘陆’ 语文中的对应和照应和对照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的对应和照应和对照的意思
1、语文中的对应意思为某一项在性质、作用或数量上等情况中,同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对照的意思为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也称对比。
2、对应:比喻在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作用或数量上等情况中,同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
3、对照:把两种相差、相反、相关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也称对比。
4、照应:指配合;对照呼应;照顾;照料。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指相互爱惜。
‘柒’ 《望天门山》的相对是什么意思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诗人,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捌’ 所谓的对偶“相对的两句,平仄相对”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的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玖’ 语文中的对应词是什么意思
对应即一个相对的关系,两者近视可视作能互相对换替代.
对应:比喻在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作用或数量上等情况中,同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