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课后反思怎么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课后反思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12-10 02:08:32

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反思怎么写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

这一组课文从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起来感到十分亲切,兴趣盎然。教学时,我抓住朗读,通过自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课文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内容。学习课文时,代学生走进课文,逐渐理解内容、体悟文章。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展开讨论,逐层找到了答案,同时解决了课后问题。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也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密切相关。上课时,我先找几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各说一件自己觉得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交流、写作,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为习作打基础。刚开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语言表达、总结能力不行,分析课文能力不强。以后努力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一单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等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及精神品质。

因此,在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时,我是抓住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把第一课时上成“汇报课”;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为目的,通过“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再以“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一条主线完成生字词教学和通读课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文章内容,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我只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他们以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规定每人都说,先一人说一次,达到“人人参与”的要求,让人人动起来;每人都发言一次后,还有没说完的,再继续轮流补充,最后集体交流讨论后的体会。这样避免一人课堂,调动起全体参与的积极性。因这一单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课本剧,将文章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表演,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去读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长经历,通过里面主人公的奋斗史及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Ⅱ 三年级怎么写反思语文

优势:
本次考试的习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够按照题目要求广泛而到位的选取材料,可以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完整。大多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动笔。语句表达比较通顺,能掌握好劳动的顺序进行写作。
不足:
但在让文章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方面仍要下工夫。不能很好的表达真情实感,缺少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在自己的收获上描写不突出。
改进方法:
我们所评断好作文的标准是有根有据(真实);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把握住衡量的尺度,写作时和修改时就知道应该关注什么了。 1、教给学生这些标准是为了指导习作的实践和修改的实践。我们在讲解作文时不要讲解很多写作知识。要结合课文和习作实践使学生体会这些标准。
2、在我们后半学期的作文课中要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修改作文的活动,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培养修改的习惯。
3、除了这几次指导,还有分散的习作指导,散见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提高表达能力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必追求立竿见影。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积累,这种积累不单单是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一种积累,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不止不觉就会流露在自己的笔下。
学生确实能够作到的:
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出,约有:86.8%的学生确实是经过自己劳动写出的,能写出具体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大约有13.2%的学生的习作过程过于简单。

Ⅲ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2018-09-16 阅读3385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托尔斯泰认为: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而我们的部编语文教材,就抓住了这些最有用的东西给予学生。
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所以如何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重在方法的指导。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我也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总结特点
学生已有了两年正规的语文学习生活,他们并不是零起点,学生对于有新鲜感的词句有一定的接触,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在过去两年的学习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新鲜感?然后加以总结、归纳如下:
词 句
新奇 话中有话
深奥 话中有画
多义 情感丰富
特点 特点鲜明
情绪 修辞生动
准确 修饰恰当
(二)关注理解:
在第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就带领学生找到具有这些特点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标上三角符号,并加以理解。
新奇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霎时”歌词,我们就感到很新奇,因为平时与这个意思相当的,都用的是很快立刻、马上,立即、迅速等等,表示时间的短暂。
深奥
孙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私塾”相对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比较深奥。我们可以抓重点字“塾”通过查字典来加以理解: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多义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热闹”通常换成近义词来理解,是喧闹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联系上下文,显然,“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喧闹”显然,是说不通的,应该换成“稀奇”,意思相当。
特点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这里,“摇头晃脑”和“鸦雀无声”这两个词语的特点就很鲜明,一个含有身体部位的名称,一个含动物的名称。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摇头晃脑,就是指孩子们读文章时,摇晃着脑袋的模样;鸦雀无声,就是形容教室里很安静。
情趣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里的“跳舞”“狂欢”用在一群一群花的身上,就显得非常有情趣。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群一群的花在阵雨中,摇晃着脑袋,手牵着手,翩翩起舞的情景。从而可以感受到,花儿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
准确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这里的动词“冲”运用十分准确,如果换成“跑”“奔”,就没有这个“冲”字更能表达花孩子们那种兴奋、迫切地想回家,回家见到妈妈的心情。
平时注意关注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学生的词汇会更加丰富,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用波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并简单标注原因。
话中有话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是最典型的话中有话,如果从表面来理解,那完全是错误的,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知道鲁迅话里的含义:当时的社会黑暗,像鲁迅这样的为劳苦大众奔波、呼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人,当然会遭到这些反动势力的迫害。
话中有画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读了这一句话,我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汉族的小学生,傣族的小学生,景颇族的小学生,还有阿昌族和德昂的小学生们,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那艳丽的服装,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把学校打扮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情感丰富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也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句话的情感就非常丰富,表现了花儿们急于回到母亲温暖、自由、宽容、和蔼的、温馨的怀抱里,表达了花儿们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反衬了孩子们对那种关着门逼着孩子做功课,不让孩子出来游戏的学校和老师的厌恶。
特点鲜明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处描写,抓住了孙中山的心理、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特点。
修辞生动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饰手法,赋予了树枝、雷云以人的动作,使我们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乌云伸出一只大手,遮蔽了天空;雷电抽打着乌云,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风,像野兽一样的,怒吼着,树枝和绿叶瑟瑟发抖。这种可怕的天气,并没有让花孩子们感到畏惧,而是欢欣雀跃,更表现了花孩子们对关着门,只让做功课,而不让出来游戏的学校生活的厌恶。
往往,一个句子,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理由往往不是单一的,就如这个句子,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话中有“画”,表达了花孩子们丰富的情感。
修饰恰当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树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句话,在“铜钟、树干、粉墙”的前面,加上了修饰语“古老、粗壮、洁白”,用白勺“的”连接,修饰恰当,表现了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特点。
这一处,有新鲜感的句子的特点也不是单一的,它不仅有恰当的修饰语,而且特点鲜明。
平时注意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的特点,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得具体、生动、形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以,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可机械地分开去理解,应该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在课内指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课外也让学生阅读与第二课《花的学校》相关的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继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规范表述模板,让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地展开对这本书的交流分享活动。
布置任务

交流分享:
采用录视频在班级群里分享的方式,这样,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避免了在一节课里,只是少数优生展示的现象。“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而网络课外读书交流分享会,就可以让观看视频的学生拥有N种思想。

教师点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其优缺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投票评优:促进学生更有质量的按老师的模板规范自己的语言,使表述更加清晰、完整、具体。

(四)学以致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关注了有新鲜感词句”这一语文要素,不仅要落实在阅读上,而且要落实在写作上。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出学校的一处场景,老师画出学生练笔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加以评价,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着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我又在老师评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明其好处,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后,有意识地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相信这样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一定会在阅读中对有新鲜感词句的有所关注,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升。

Ⅳ 谁有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Ⅳ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怎么写

1、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2、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等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师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Ⅵ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1

10月11日到16日,我们小学部举行校级优课评比。在讲课前,我选了《秋天的雨》一篇文章,希望我能带领同学们体会秋天的美景,美美来读课文,美美地积累好词佳句。10月14日第四节课,我在录播室讲课比赛。

这节课围绕课.题,我设计了四个目标。一是正确认读本课生词,会写柔、邮两字;二是认识中心句,并且找到2/3/4段的中心句,体会本文的写作思路;三是利用比喻句、抓住关键词,体会秋天颜色的美;四是围绕给出的两个中心句,来写关于秋天的一段文字。

在课前,我带领同学们预习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引领同学们预习课文。我发现,这种引领是有效果的。预习单中,同学们出错较多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我做重点讲解,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预习单的引领,我感觉同学们对第一、二个目标的掌握比较好。同学们认识了中心句,并且很快能找到中心句,比较顺利。但是第三个目标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牵引的痕迹太明显,违反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先是我引导同学对五彩缤纷进行理解,在找出文中出现哪些颜色,然后对第二自然段逐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不给同学体会感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容易养成孩子凡事依赖老师的心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在读文中出现的三个比喻句是时,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挖掘。比如,在讲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时,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能这样比喻?学就能明白,打比喻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这样有追问,才能使文本向更深处挖掘。

第四个目标,由于学生对秋天的事物缺乏观察,加上平时作文练习较少,同学们的语文积累不到位,学生语言组织不好,词语匮乏。

总之,由于我重感冒,紧张等主观原因,这节课没有到达我理想的效果。下次一定要记住自己的错误,马上整改!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2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放飞心灵最好的时刻,学生们耳闻、目睹、感受融合体验的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时,我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对秋天的切身感受;二是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教师伴读,在多种读中了解到了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感受到课文语言美;三是通过品读赏析中了解到了秋天的特点,从中感受到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对于刚刚从低年级升中段的学生来讲,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采用初读课文呢,让学生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什么?引导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学生在整体感知之后,随机引导学生交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如,现在正值秋天,秋雨绵绵,你感觉秋雨有什么特点?学生感受不错,孩子们可爱的小手像雨后春笋一样,有的说像牛毛,有的说凉凉的,有的说打在脸上舒服……我做了总结,是啊,秋雨的特点是:清凉、温柔。同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心里感受读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起来,很认真,也很可爱。

其实,学习语文也是学生各种综合能力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本节课借助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浮现景物的画面,读完课文后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告诉我你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吗?学生说: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这一自然段语言也特别优美,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口头仿写比喻句,刚开始,学生表达的还不够流畅,经过几位同学的展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同程度上对秋天的景色做了描写,这样既学懂了课文,又丰富语言的积累。

细心研读通过一二自然段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方法有了收获,还了解了总起句和分述,为后面自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写作做好了铺垫。为了巩固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我当堂做了训练:如,下课了,操场上课真热闹。让学生补写具体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写得很不错哟!

教学是一门艺术,表演的好不好,在于我们教师的引导。本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学生没有把自己的实际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因此,语文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去表达,今后一定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3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特别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第2自然段。首先请学生谈对“五彩缤纷”的整体感知,现在的孩子词汇量很丰富,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学生:你能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替代它?从课堂上看出孩子们能够自然地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等等词语来替代它。这些词都是表示颜色多的,把课文的写颜色的词拿出来,最后是这些词是写什么事物的——把颜色送给谁的。这样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把颜色对应起来。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事实证明上了这课以后,很多学生能把这些句子用到本单元的作文中去。

三、重视指导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这篇课文很美,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在课堂上尽量实现“以读为本”,教师少分析讲解。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识字、学词、练句,感悟、理解、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以训练,语文素养得以培养。

但本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老师过渡语很优美,但真正把问题交给孩子发现,孩子去探索的机会不多;

二是自己对教材挖掘和理解的不够深入,看到了颜色的静态美,却忽视了“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这些词语的动态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带着新的收获尽量让课堂更加完善。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4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雨,实际是在写秋天的景色。课文的内容丰富,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的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场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是通过体会这些人格化了的事物和艺术化了的语言,感受秋天的美好。所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美”这一主旨去精心设计,让“美”贯穿教学各个环节。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品读了课文对秋雨的描写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秋雨的印象?因为正值秋季,也刚好下了几阵秋雨,学生都能准确地描述出秋雨的特点,我还引导学生模仿上学期学过的《雷雨》一文的写法,说说秋天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景象,并和夏天的雷雨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秋天的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渗透了写作知识。

教学的最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还发现了秋天的什么美?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有说:我觉得秋天的天空最美,瓦蓝瓦蓝的,真的是天高云淡啊;有说:我觉得秋天的花最美,有各种菊花、一串红、茶梅、栀子花,特别是桂花,可香了!(学生真了不起,把校园里能看到的花都说出来了!)有说:我觉得秋天的水果很多,有苹果、李子、梨、柿子、石榴……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嗬!把学过的儿歌都用上了!)还有的说:我最喜欢秋天的树叶了,秋风一吹,树叶打着转儿往下落,有金黄的、浅黄的、半绿半黄的、红的……就像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瞧这词用的!)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了解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欣喜之余,我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眼中的秋天写了下来。为日后的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5

我们三年级教研组对我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教研,给了我不错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这是我本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我今后上课精益求精的方向。

1、生字教学“趁”字时,我先请学生读每一自然段,然后让大家听一听这段中藏着一个生字娃娃,听他有没有读对。结果学生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有的说了别的学过的字,有的因为预习过,所以认为都认识,没有生字可言,所以没举手,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反应过来说出了这个字。其实,出现这种冷场情况,与我提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有关,假如这样说或许会更好:“你读得很不错,老师听得出来你预习很好,因为趁这个生字你也读得很准确,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再读一读吧!”就可以巧妙地进行这个生字的教学。还有一句是我自己的常识性错误,当读到田野里丰收时,我说:“是啊,稻谷、麦子都丰收了,农民伯伯多高兴啊!”其实我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连麦田都没目睹过的人,根本不知道麦子应该是在春天才丰收的呢!这是个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说明我平时还要加强一些课外常识的学习,否则教学生错误的知识就是老师最大的失败了。看来,我要去买一套《网络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把读书时没有读好的课外阅读给补上啦!

2、每堂课必须有教学的重点,这节课我主要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而这两段的教学应该有主有次。既然我订了以第二自然段为主,那么第一自然段,只需点到为止,抓住“清凉和温柔”两个词,学生把情感读出来就可以,不用太过具体分析秋天的雨怎么样温柔,否则会感觉喧兵夺主了。第二自然段上的时候,我提的大问题,好像我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已经不在讲秋天的雨了,而是在讲秋天了,在中心对象的教学上,似乎不够强调。再结合最后出现在的将课文读成一首诗,我把第三、四两段的第一句话编进诗去,学生读起来有点莫明其妙这一点。其实我完全可以这样改进:先问“秋天的雨带着清凉清凉和温柔落下来了,假如你置身于这场秋雨中,你最想怎么做?”学生可能会说“想看一看,想闻一闻,想听一听”等。接着再问,那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然会找出第二、三、四段的第一句,这样就能自然出示课堂结尾整首诗的出示了。并且也很好地弄清了主要研读对象“秋天的雨”。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深深地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事都一样,上课也一样,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并且这个准备并不能临时抱佛脚,更需要平时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有充足的准备,取得教学效果的实效。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在我们班讲了《秋天的雨》的第一课时,简单导入之后,引出课题,开始了文章的学习。简单的词语处理后,配上了音乐和秋雨的图片,我开始了范读教学,然后让学生模仿我,跟着音乐读课文。

大体上的流程,学生们对我的“小花样”很感兴趣,但是真正的对课文,却少了点儿喜欢与感动,一遍遍的,甚至有点儿繁琐与无味。问题在哪儿?不知所然。

下午第一节课,在三年级六班听了沙海燕老师的一节《秋天的雨》,同样是第一课时,沙老师在简单导入之后,板书了课题《秋天的雨》。在平时的教学中,这恰恰是我缺少的一个环节,不擅长在黑板上板书讲课思路,只依赖多媒体课件的帮忙。

在新课学习中,沙老师设置的第一环节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圈一圈:圈不认识的生字词;标一标:给课文自然段标序号;画一画;用波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并边读边巡视,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提醒之。

第二环节:师:小雨点为我们送来了词语朋友。这一环节沙老师处理的扎实、思路清晰。她用不同颜色的词语代表了不同的要求与重点:蓝色词语代表的词语时第二字轻声读;绿色词语代表的是多音字;红色词语代表的是四字词语;棕色词语代表的是词语中有生字,要单独拿出来讲,并让学生练习。反思自己,平时虽然也注重基本功的扎实度,但是却总在画轮廓,从来没有达到课堂的最优化,其实每次都准备了幻灯片,却总有一些喧宾夺主的东西出现,忽略了扎实度,比如生字的课堂练习等等。

之后,把小雨点出现的词语送回到句子中,再读!这样又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扎实度。

然后,沙老师问道:文中的秋雨是什么样子的?生纷纷答道,师边总结,边板书,轻易的把每段的重点句摘出来,凑成了一首小诗。太棒了!

最后,配乐,师范读课文,并设置好了秒数,跟着自己的朗读节奏,显示出了不同的画面,图文并茂,生动之极!

反之自己的教学,少了点细致,少了点精致!如果每节课,根据课文内容,这样扎实的进行教学工作,相信会收效甚微!加油!

《秋天的雨》课文教学反思7

在上完这节课后,让我感受颇深,思考很多,有收获也有遗憾。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贯穿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个美丽的,丰收的,快乐的秋天。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我以一个“美”字贯穿整堂课,一是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享受环境美,二是通过观看录象《美丽的秋天》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美,三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四是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

教学中,首先是自我感觉到老师学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整个课堂结构的安排上,能做到;有快有慢,有高潮低落,让课堂有节奏感,有乐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够达到“美读”的目的。一上课,我以读导入学习新课“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走进秋天,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呢?请你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老师读给你听。”由于广州的四季变化不分明,孩子们的感受也不清晰。这一教学环节,借助老师的配乐美读,秋天图片的美丽色彩的呈现,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对秋天有一个美的整体影响,引发美读文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从几个方面感受秋天的美。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走进秋天的大门,走进文章,抓住“五彩缤纷”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抓住“好闻的气味”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通过“小动物准备过冬忙碌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欢乐。

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读、表演读、带着体验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变抽象为具象,读出秋天的美。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银杏叶子的形状多么像小扇子,把黄黄的叶子比作(生说)一把把扇子,为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可以边读边做动作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再现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并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

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将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读着课文,谈着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么优美的散文,使“晦涩”变成了“通俗”。但课堂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本节课下来没能完成教学计划,让我遗憾。主要是在第一段一些环节上花的时间的太多。第二段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这也说明自己教学不娴熟,课堂把握不够。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教学中,我以“读”为教学主线,落实教学重点,读的形式多样,如默读,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不足之处在于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没有完全进入角色,把学生引进美丽的秋天。

课堂是多变的。课堂是遗憾的。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带着新的收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

Ⅶ 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要怎样写

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1、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
2、我讲话的音调怎样?
3、我的体态语言是否丰富?
4、我在教室里是怎样走动的?
5、微笑教学了吗?
6、训斥学生了吗?

Ⅷ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 习作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本次习作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练习编动物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都爱听童话,爱看童话。童话故事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和羁绊,使学生从平常状态中超越出来,在理想的世界里畅游。童话作品中那种充满离奇的想象力,那种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那种对茫茫宇宙憧憬着的神秘感,在学生们幼小而又充满好奇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我因势利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合作学习,通过相互评价提高习作能力,在探究中发展自己。下面简要谈谈授课后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要想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愿望去习作,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机智的小白兔》,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好的童话世界中,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平时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对于童话也早有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讲一讲所知道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有效地从丰富的情感中找到共鸣。
二、自主审题,明确要求。
对于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自主审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这样做。开始时,学生可能找不到习作的要点,更找不到习作的关键所在。但我没有放弃,更没有包办代替,而是一次次地引导,让学生抓住每次习作的题眼和重点,久而久之,学生都养成了独立审题的良好习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这样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画面形象,启发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作文来说,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会使文章神采飞扬,从而赋予了文章新的内涵。说起小动物,学生们都是熟悉的,可是要编动物童话故事,看上去应该比较好写的习作,真正动起笔来却觉得思维不够开阔。因此作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前指导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进行大胆想象更是关键所在。所以,教学中我通过动画歌曲《动物歌》中一些形象生动、表情各异的动物形象地出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发他们的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肯定,让“授人以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四、合作学习,分享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他们对动物特点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所形成的故事更是各有千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交流,通过组内说故事、评选故事大王,全班听故事、交流彼此想法等形式,鼓励他们说自己的故事,评别人的故事,在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得到欢乐,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尝试着去修改自己的故事,提高口语交际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Ⅸ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怎么写

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Ⅹ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与反思,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小学语文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http://www.jiaoxue.org.cn/html/200904/8820.shtml

阅读全文

与三年级上册语文单元课后反思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