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如何去划分

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如何去划分

发布时间:2022-12-11 08:59:50

Ⅰ 怎样把握小学语文的重难点

重难点,顾名思义,重点就是重要的地方,难点就是难以解决的地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把握小学语文的重难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怎样把握小学语文的重难点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巧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必须认真解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能够知道每一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突破重难点,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灵活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常规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过去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在信息技术面前立刻相形见绌。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有限,生活经历少, 经验 不足,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往往不能理解。特别是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许多事物认识不足,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相关的体验。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深入浅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就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其中有一段是介绍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我们身处南方的低年级学生,没有去过新疆旅游,由于地域的差异,对遥远的新疆感觉陌生,对于文中提到的制造葡萄干的“阴房”的样子、结构,还有如何利用流动的热空气制造葡萄干的 方法 一无所知,单靠几句文字的描述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此段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张不同角度的阴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特点,并通过动画演示热空气的流动过程,使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准确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写的是巴迪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母亲评价“我”写的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评价“我”写的诗糟糕透了,就是这两种声音、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一直鼓舞着巴迪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学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等。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出发,理解文中父亲严肃的批评与母亲欣赏的赞誉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父亲的警告与母亲的鼓励,巴迪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种.种关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 渠道 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

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的培养,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学习。“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有练的意识,并能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对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口、动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整节课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开课之初读课题,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要求,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 文章 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反复朗读重要文段,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练”的设计可算得上是本课的亮点,最为巧妙的是借助课文的插图,运用本课习得的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练笔,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小结环节中设计了填写关联词的练习:( )鱼游到了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学生分别运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两个 句子 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设计这是匠心独运,可谓点睛之笔。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与特点,借用“鱼游到纸上”之精妙,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把人或物写鲜活。“读”“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从中体会、把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

四、注重循循善导,有效迁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一些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因此“导”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中的“导”是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文章主线,理解课文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重点词句、写旁批等方式进行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利用生成的资源相机点拨;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通过系列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到“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鱼游到纸上”的探究,这样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赞叹、佩服聋哑青年之余,深切体会到只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导”在此课教学中尤为突出,从导读、导思到导学、导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处处渗透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自悟。

2小学语文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不少教师认为没必要学习课标,觉得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能"吃透"教材?《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找准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要想讲好一堂课必须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去讲,也就是说这节课的重点得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教学中的难点不易制定的过高,也不宜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是最合适的。所以在设计一课的重难点时,我们不但要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找准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最近发展区。

3、认真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

在读通、疏理的基础上,应当对教材做一些分析,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抓住全册教材的重难点,每组教材的重难点,每篇教材的重难点,抓住了重难点,备上课时,力就会在刀刃上。

宏观分析,把握全册教材的重难点。明确了全册的重难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就确定了目标。

整体分析,领悟每组教材的意图。分析每组教材的重难点,是达到这个训练目的的工序环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是这一组的重难点。该组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这四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中,感受盲童安静对生命的热爱是本课的重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重难点,我们就要抓住"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一重点句来理解,让学生理解"竟然""神奇的灵性"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很自然地,学生就理解了安静对生命的那种热爱。可见分析好每组教材的重难点,对教学每篇课文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我们就不必去大费周章地读课文,分析每一段的意思了。

细致分析,抓准每一篇教材的特点。细致分析一篇教材,就要具体了解它的编排目的,文章特点,分析的正确,课才备的有特色。例如《桥》一课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我们应该抓住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让学生感受老村长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分析好了重难点,备课就简洁明了。

4、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也提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制定一课的重难点时要体现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设计《画家和牧童》这一课的重难点时,我充分考虑到了班内孩子的差异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设计的重难点是"能默写本课生字;学习小牧童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好品质,并能写几句赞扬他的话";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设计的重难点是"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第5自然段中小牧童说的话,明白大画家戴嵩到底是哪里画错了。"而对那些学习有些吃力的学生,我将"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和问句"作为他们的重难点。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堂课上都得到了发展,老师也不会对那些后进生大动肝火了。可见我们在制定重难点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3小学语文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 抓住文本语言,从细节上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苏教版的教材文本语言优美,用词精准。有许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些关键词,那么,要理解文本自然而然也就不成问题了。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掌声》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掌声前后小英的内心变化” 这一难点,笔者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

围绕 “忧郁”,体会获得掌声前小英的内心世界。

师:你能 说说 “忧郁”是什么意思?

生:“忧郁”是不开心的意思。

师:课文中小英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忧郁的女孩?

(学生自由轻轻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生:“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一声不响,我感觉她很不开心。

生:“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我从她的慢吞吞的动作,红了的眼圈,感觉她很忧郁。

【环节二】

围绕“甚至”,品读获得掌声后小英的内心世界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重点抓住“甚至”一词展开教学,突出小英前后变化之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小英的活泼开朗的一面。

笔者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小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从细节上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借助插图、多媒体,通过多感官体验领悟课文的难点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很多关于童话寓言和自然景观的阅读文章,面对这类课文,要让那些低年级的小朋友来领会其中所要讲述的知识与奥秘是较困难的。苏教版课文配有相关内容的插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多媒体更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图像逼真,具有动画功能,还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以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优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如《云房子》一课,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云房子的图片及相应文字,让学生看着图片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座云房子,为什么喜欢。学生有了自己的感观,兴趣倍增,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感知及想象潜能。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的云房子,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大冬瓜;有的喜欢“像很高的大楼房”的云房子,因为它很高很高;还有的喜欢“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的云房子……老师让学生直观看图将各种云房子的特点读出来,读出自己喜爱之情。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读好句子,用心灵感悟课文,体会了花儿的美丽,冬瓜的傻样,楼房的高大……学生如跟随着鸟儿来到了明净的天空,感受到了各种云儿的美、大自然的美。借助多媒体,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表达效果也得以提升,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巧用 故事 ,在创设情境中化解教学难点

一年级的拼音教学对于整个小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它是基础,是开端,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备工具。但是对于刚入学的 儿童 来说要学习这么系统的拼音,并熟练掌握,成为一大难题。整个拼音教学结束后老师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掌握的并不灵活,此后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巩固复习,工具性太强,人文性不足,机械烦琐而没有味道。对于声韵母相拼,笔者经常对学生说成是“声母和韵母交朋友”,把知识点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这样学习就富有生活情趣多了。

例如在教学《j q x》第二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安排:在完成了第一课时“认读声母jqx”之后,重点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这是教学难点。教者开门见山给学生讲故事:“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听吗?秋天来了,三兄弟j q x要到公园游玩。韵母ü听说了,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你们看看,这个ü的眼泪都出来了。jqx看见了,说:’想和我们一起去也行,不过得把你的眼泪擦干净。’'好的,好的!’ü高兴地说完,就擦干眼泪和jqx拉起了手。”

在听完故事的基础上拼读音节,让他们想想老师的板书写得错没错。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这一难点轻松地被突破,已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为了巩固难点,教者继续讲故事:“韵母u听说jqx要去快活林,也闹着要去。jqx说:“不行呀!你看,小ü擦掉了眼泪和你长的一模一样,要是我们带你去,就分不清你们俩了。你还是让别的声母带你去吧!”“好吧!”u又去找别的声母了。所以呀,jqx是不能和u在一起拼的。这样jqx与ü相拼的规律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了。

一个小小的故事,蕴涵了拼读的规律,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个教学上的难点。毕竟,孩子还是喜欢童话的语言、童趣的故事和童真的世界。

四、移情体验,在角色扮演中突破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光凭借文本语言,还读不透文章的情感意境。这时,教师就有必要教给学生运用“移情体验”的阅读方法,掌握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到位。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特殊的葬礼》第二课时时,可以这样设计安排来让学生体会游客的心情:

【环节一】

感受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

师:来到“咆哮而下”的大瀑布面前,你的耳边仿佛能听到什么?

生:我似乎听到了虎啸狮吼、震耳欲聋的声音。

师:读着“滔滔不绝”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瀑布绵延不绝,一停不停地往下倾泻。

生:这画面就如一句诗所形容的那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环节二】

学习如今“奄奄一息”的瀑布

在学生进行充分阅读以及教师朗读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一位慕瀑布“壮观”之名而来的游客,见到此情此景,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们有的感到失望,有的感到悲哀,有的学生还表达了对人类的愤怒。

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游客,想游客所想,入情入境,让学生在读、说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游客的心思也就成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展开想象,在 思维训练 中突破教学难点

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一部分是童话体裁,童言童语,学生喜闻乐见,这是训练学生 想象力 的最佳文本。展开想象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师生对教学难点的把握。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第二课时,交流“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体会驯鹿和小鸟之间的友谊,教者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想象说话: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去了哪些地方呢?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指导学生想象说话)在篇末故事结束的时候,教者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想象编故事:

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美好,小鸟与驯鹿的友谊多么纯朴深厚,它们之间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小鸟到小驯鹿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想一想,编一编。这样,学生面前的文本就会越读越厚,他们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在想象中构建情感,形成价值观,同时也在无形中把握住了课文的难点所在,运用此法,效果甚佳。

4如何把握小学 语文教材 的重难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加强师生沟通互动。

《师说》有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有问题、有见解就要及时向老师提出,老师要耐心地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跟教师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知识 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2、创新 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就学习生字词而言,他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课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课本知识用投影仪的方式呈现到学生眼前;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会相关知识,真正地爱上语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些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学习。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看书、识字、阅读、写作以及语言交流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小学学生由于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把课本知识巧妙地融入生活,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举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 如何确定小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可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
课时1:扫除阅读障碍(如,生字新词的认读),能读通课文(应多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读流利);了解课文的大意(根据年级的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的脉络,即:课文每部分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课时2: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重点段落;学习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中、高年级);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段落)(这要根据课后的要求去定)

Ⅲ 高中语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 方法 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

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就要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倔强地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最后牺牲的 故事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情感。教学时,我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引导学生由“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红军倔强?小红军为何如此倔强?”这两个问题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成功地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高效解决重难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 说明文 章的重难点,但常常事倍功半。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将事物很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期,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于是,我通过多媒体出示长征相关的资料,播放红军过草地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真切的画面感受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了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2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

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1 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对每一篇课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 文章 面面俱到地进行引导和分析。应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应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颖和独特之处,攻其一点,以点带面。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学实效就是体现在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列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上,一节课应该让学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则100%的课堂内容只能吸收20%,那么不如让学生深刻地得到20%的内容就是很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大,一则让学生无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则老师突破重难点也就不彻底,不深刻,最终也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向45分钟要质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空 口号 ,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2 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的 语文知识 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 学习方法 ,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从各个方面突破重难点,教材内容即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系统。重点问题是这一系统的主体部分,就要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本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就确立了,即重难点就是“积累词汇,认识文言知识”,那么文章的知识性就比较的全面,字词之中就有文言知识的积累,但是我的授课之中,如“或”的释义,古义:有的;今义:或者。其他的知识简单的涉列,面对如此庞大的文言常识,明显的突破重点的力量不足。



Ⅳ 如何抓语文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要求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同级同科的老师都要参与听课评课。

    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的课每个环节好像都是重点,都要讲得很清楚很详细才行。到头来,要么时间把握不够,要么平淡如水,不知道整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其实,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抓住一节课中的重难点,比如从教参里找,教参是教学参考书,里面有教材分析,有教学目标,有教学重难点,还有教学建议,而且写的很详细。还可以通过课文后面的习题来判断重难点,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课文后面的习题,课后习题往往都不会多,就三到四题,这三四题里面的内容就是本课的重难点。

      有的老师上课从不重视语文书中每一课后面的练习题,其实,这些练习题就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如果这些练习题都掌握了,那么,整节课的重点也就掌握了,难点也突破了。

Ⅳ 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如何确立

首先是课文所属的体裁的特点。例如散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文言文、说明文等文体本身就具备独有的特色,扣住文章文体的特点,是进入教学并决定其倾侧面的第一步。其次,每一类文体中的各篇文章,又自有其特点。 所以,我们在把握文章时既要关注它的类的特点,又要关注文章自身的独特性。

其次,特定的写作环境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点。特定的写作环境常常决定作品特定的表现方式和用语。也蕴含了作者最深刻的感情。在这类课文中,写作环境和背景就成了理解课文内容的契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三、关注教学目的。同一篇课文,教学目的不同,教学的重难点就不同。有的可能侧重于语文知识,有的可能侧重于思维训练,有的可能侧重于写作模仿,有的可能侧重于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有的还可能侧重于对学生的某些、习惯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文教学有多种属性: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属性会有机地融合地在一起,但多数情况下,都有所侧重。我们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也要参考教学目的。

第四、关注学生的特点及已有经验。教学没有不看对象的。同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也要看对象。学生特点不同,教学的重难点也应不同。

最后,还要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 。每一个班级都是独特的个体。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种不同,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重难点的确定也就不同了。

Ⅵ 如何确定阅读教学语文的教学重难点

如何确定阅读教学语文的教学重难点
相对其他科目,语文的工具性很强,应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不管知识还是能力,都指向听、说、读、写。四项都是重点,但第四项是难点。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有阶段性,低、中、高年级分别有不同,六年级时字词教学不是重难点,但在一年级时却显得尤为重要。就是每一册的各个单元的教学,也不相同。要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必须在吃透教材和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才能做出。(你的问题既可作一篇论文,也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Ⅶ 如何找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辅导年轻教师写教案,说课试讲课,他们问的最多就是怎么才能抓住文章的难点和重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我认为。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抓准教材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讲细讲透难点,发挥优势突破重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三、学练结合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特别是识字教学是重点的一年级,学生刚则接触小篇幅的文章,对于字词的积累是重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在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几个场面?这梅花魂指的什么? 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爱梅花?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方向,就会带着问题思考, 寻找答案,感悟课文。我们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研究教学 方法,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Ⅷ 浅谈如何确定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果的主要线索。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本文主要就新课标下语文课如何通过确定重难点实现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 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 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 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点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落实的重难点,进而完成老师的“答疑解惑”的职责。因此,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这点上,教师备课前应及时关注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质疑的地方,并把其确定为这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师生都认为是”难处”更应该解决。我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很对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很感兴趣,似乎有自己的评价但又不能准确地给这人物定位,抓住这点,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及本文所透露的悲剧性质;2、以文本阅读带动字词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因为这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不把字词句当作重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将人物的品赏当作重点,对于郑伯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一个难点。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个复杂的人物的解读多停留于平面化,譬如《古文观止》的评点就用了多个“毒甚”来下结论,其他 的文章多将其列入反面人物,后面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也批之为虚伪。我预想,随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新的发现,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个人物,譬如将其在对“家”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在于“国”上,他却可以算是一个有谋略的君王,历史上的例子如唐太宗;讨论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时,学生也指出创新的看法,以为是为了树立“孝”的典型,也有学生认为是对这段失去已久的母爱的追寻,认为母子的重归于好并不应该批判,乃人之常情。我顺势引导,用弗洛伊德的“缺失性体验”来归纳。最后,点出我们历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科学,太片面。我们要做到,尽量客观的,立体的,全面地去还原一个人物的真正面貌,才能避免失之偏颇。从上课的具体表现来看,既定的重难点得以落实,学生的疑惑也解决了,而且不时有超越常规认识的观点涌现。 三、借鉴教学经验,以“前车之鉴”为重难点 我们常说经验是最好的资本,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循环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本来应该是重点的,却在之前教学中被我们忽略了,因而再次讲授时要把其当成一个重点来突破,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正确确定一堂课重难点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教材有充 分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本文从以两个方面谈个人看法,抛砖引玉,教学重难点的定位和落实还有其他方面值得探讨,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关注和提高。

Ⅸ 如何树立语文教学重难点

到的几点关于怎样突破语文教学中重难点的策略在这里浅谈几点:
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
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中关于重点“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中,我仅仅点出了“或”“利”等,对于“稍稍”“宾客”“文理”等词语没有做到充分的解释和强调,致使学生在文言积累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对每一篇课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进行引导和分析。应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应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颖和独特之处,攻其一点,以点带面。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学实效就是体现在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列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上,一节课应该让学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则100%的课堂内容只能吸收20%,那么不如让学生深刻地得到20%的内容就是很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大,一则让学生无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则老师突破重难点也就不彻底,不深刻,最终也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向45分钟要质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空口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4 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
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从各个方面突破重难点,教材内容即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系统。重点问题是这一系统的主体部分,就要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本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就确立了,即重难点就是“积累词汇,认识文言知识”,那么文章的知识性就比较的全面,字词之中就有文言知识的积累,但是我的授课之中,如“或”的释义,古义:有的;今义:或者。其他的知识简单的涉列,面对如此庞大的文言常识,明显的突破重点的力量不足。
5 注意“双边性”“辩证性”
想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时效性,授课中,教师要注意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的学习也要注意突出重难点,师生要密切配合,这事关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不能只讲而不顾及学生的吸收,教师应该即突出重难点,又兼顾一般学生的课堂效果。切忌“一点论”“均衡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求异上,阅读的重点放在质疑上,记忆的重点放在方法上,练习的重点放在运用上,所以本课的重难点就在求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也在授课时只关注了点而忽略了与教学“面”的结合,所以有些学生是否吸收了本节课的知识就不得而知了,“堂堂清”根本就达不到老师在教学前的预设要求。
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策略,是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驾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能力体现,能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即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又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就会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学中的新的经验,将这些新的教学经验逐渐生化在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做法与要求。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如何去划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