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看待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

如何看待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

发布时间:2022-12-12 20:04:57

‘壹’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读后感

读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受益匪浅,感慨良多。书中主人公魏书生是个对党、对祖国、对中华民族无限忠诚,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毅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他在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勇闯教育改革新路上作贡献。不是吗?"语文知识树"、"六步教学法"、"班级引出’、"离开‘拐棍’走路"等等,都体现了他的改革创新精神,他的教学效果是神奇的,人们称他是"神".

粗读之后,反复沉思,他为什么会创造出神州奇迹呢?

真诚 ——内燃机

机器的核心部件是内燃机,机器的运转靠内燃机。同样,一个人要在工作中作出成绩,也必须有"内燃机".魏书生的"内燃机"是什么呢?是忠诚!他忠诚于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中华民族,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当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先进的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使中华民族,永远立足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就必须尽快地培养出大批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否则,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挨打。魏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毅然决定,放弃人们羡慕的政工工作,放弃有职有权的厂级领导职务,申请去做"孩子王".并且申请达150次之多。这种忠诚的程度,达到了何等地步。这台内燃机的马力,能用数字标出来吗?

内燃机马力再大,没有配套的推进器,威力仍然发挥不了。他的推进器是什么?

胆识 ——推进器

机器靠推进器的不停旋转,生产出产品。同样,事业要靠胆识,才能取得成就。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有胆有识,是办成事业的保证。向传统的陈旧观念宣战,要胆识;闯新路,出新点子,要胆识,变对手为助手,也要胆识。

在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从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到韩愈的传道授业,从凯洛夫的三段五环到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莫不贯穿一条"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则。要冲破这条几千年来人们奉为至宝的框框,没有惊人的胆识行吗?魏书生有!他的课堂教学,用陈旧的眼光看,与其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讨论".他"十余年来没批改过学生一篇作文",十余年来学生作业都是自己看的,"更谈不上批阅了","十余年来都是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这些,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是严重失职,误人子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魏书生不理这一套,"我行我素",其胆该多么大,其识该多么高呀!

破旧要胆识,立新更要胆识。新的成功了,人们称赞;敢闯新路。声名大振。失败了,人们指责:标新立异。声名狼藉。立新的过程,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胆识大小的过程。魏书生在课堂教学中用"讨论式",在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时,提出了数十条方法和规定。每一个方法,每一条规定,都蕴藏着魏书生的胆识。

"板子青山竹,不打书不熟".上期公布十几条校规,下期公布十几条班规,学生"不许这","不许那".这些,老师显然把学生作为对立面来看待的。要把这些对立面里的成员变为助手,消除"怕他们这","怕他们那"的思想,又该需要多大的胆识呀!魏书生对学生说:"我靠啥带班,就靠在座的135位副班主任帮忙,靠在座的135位语文教师助教来帮忙带班教这个班。"多么有胆识的语言呀!

胆识冲破了陈旧观念,胆识闯出了新路,胆识转变了师生关系。"忠诚"由"胆识"一步一步体现出来,它像推进器显示内燃机的功力一样。

"昙花一现"的现象,在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要使取得的成效发扬光大,使新的好的方法坚持下去,像推进器不停地旋转那样,还必须有——

毅力 ——加油站

加油站给机器不断加油,使推进器不停地工作,新的好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样,毅力不断给胆识鼓气,胆会更大,识会更广。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毅力是胆识的后盾,魏书生的毅力是坚强的',150次申请当教师。"150次呀!毅力多大!"既看凯洛夫的教育学,也看巴班斯基、赞可夫、苏霍姆斯基的文学和着作;既看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又看批判这一理论的文章;既思考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也分析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二中心"学说"能得心应手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并能"把这些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到实际中去".困难该有多大!再克服这些困难,需有多大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只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人。初中毕业的水平,要读这么多具有高深理论的书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需要怎么样的毅力呢?他"不批改学生作文,不给学生留作业,要学生自己考自己",这种"误人子弟"的做法,竟坚持达十余年之久,这毅力能够思议吗?

"毅力"巩固和扩大成果,为"胆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忠诚"增添了内涵。

魏书生的闪光点太多太多,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这里所说的"忠诚、胆识和毅力",只不过是我学习到的一点皮毛。

‘贰’ “魏书生语文教学”模式为什么难推广

我个人是很欣赏魏书生老师的,最初当老师的时候魏书生老师写的《班主任经验》对我影响很大。魏书生老师对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认识,是超越了语文课程基本理论的,在他看来,任何一门课程的任何知识的稳实授受,都隐含育人功能,不过一般人无从发现而已。魏氏“语文知识树”也还是那个没有一元本体论的一盘散沙。但具体的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操作,很有推广价值。
在今天的我看来,原因无非三点:
一是魏书生特有的人格魅力不是个个语文老师都有的;
二是“魏氏语文知识树”和“魏氏语文课程观”,并不符合语文课程的宏观历史和微观现实;
三是“魏氏课堂组织与管理制度”不是人人校校都可顺利推行的。

‘叁’ 什么是知识树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肆’ 《魏书生谈语教学》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魏书生谈语教学》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魏老师谈语教学的视频还在,然而不知书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看完了视频,心里充满感激。这是了解我的所需,恰如其分地雪中送炭啊!以前也看过,那时候看和现在看,感觉却不一样。以前总觉得他关注的是堂管理,对一门心思求教“教什么”的我而言,找不到所需要的。先入为主的心态已经决定了从中可以看到什么东西。

在这本书里,魏老师先谈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使辛酸的往事增添了几分诙谐的调侃,什么是乐观?字字句句的叙述和叙述的方式都透着乐观。基本观点是:接受不能改变的,把握可以改变的。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做每一事,使自己投入其中,忘记周围,沉浸在所做事情本身所带的快乐中。用研究的心态去做事,去面对生活,去品味事情本身所带的韵味。

再就是新程改革要解决的六大问题。概括说,即“立足根本不动摇”,只有扎实掌握了最根本的东西,才能更容易地接受新鲜的事物,况且,历年的改革,其宗旨经过他的分析,根本没有变,变变去的只是流派之争和不一样的说法。

在新改下语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呢?一直以有着经久不衰的答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根本”既然没有改变,要做的就是怎么立足根本,一样一样地去实现,去训练了。在这部分内容的举例里,感受最深的就是科学和民主。科学可操作性的方法加上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最大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想干,干得起劲的兴趣。今天所提到的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关注人的意识,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等等口号,从他的一个个细节中,一样样具体实施中都能非常真实地感觉得到。不仅是教学,更是教做人,教习惯,教面对一具体事情(生活)的心态。

比如在培养读教材的能力时,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除了有榜样上的建立,精神上的支持,习惯上的养成之外,还得要让他明确自己要学什么,要怎么去学。语学什么?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大脑显现的应该是考试考的各类题型,抓考点,考什么练什么呗,这也是我以前对魏老师的认识,觉得他的教学,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了考点,是让学生自主热情地参与进了训练的队伍,变被动为主动的结果。这一次的看好像并不是这样,至少现在从这本书看,他的意识不是这样。他教学生画语知识树,这个知识树并不仅仅是考纲,更是语各个部分的系列。只是这个系列还并不十分完善。但这样让学生在整体上用俯瞰全局的视角统观了初中整个的语学习系统,心里有了这样的意识是非常有利于发挥主动学习的主动性的。然后是如何阅读语教材,更进一步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标;最后是教学生读一类,正是今天提倡的区分不同的体裁阅读,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阅读通道,就要运用各自通道的方法去走。区分体裁教学,不同体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前就是眼睛没看到,没领会。再就是从写日记,从学生身边的,最感兴趣的,又觉得新鲜处提供写作内容指向,举出的例子无不反应出上次董老师讲座里说的既要关注指导学生写什么内容,又要关注指导怎么写的方法,并不是老师想尽方法去搜寻,而是在与同学们每天的交流学习的生活中去发现。

最后是他的六步教学法,教学生改作业,教学生改作,教学生出考卷。他的宗旨就是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句话用实验的方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

最大的感受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他们和老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把学习当成了兴趣,当成了乐趣在做,都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就感。这是最大的感触。

‘伍’ 关于小学语文知识树的课题

你好,楼主: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
1.什么是知识树?

一个系统的知识是有结构的。从外表看这种结构,就像一颗大树,有干,有枝,有叶,有果。再打个比方说,知识树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像地市,第三层次像县,第三层次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

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也像一颗大树。如果我们把它勾画出来,这就成了“语文知识树”。

2.语文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呢?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ral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

(3)学科知识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

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

3.语文教学中哪些地方可以画知识树?

全册教材知识树;单元教材知识树;某一课的不同类型的树。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画单元的知识树。

4.怎么画知识树?

根据知识结构的不同我们可以吧它画成手掌,星星,水果,机器人,章鱼等各种形状。

画全册教材知识树举例。

主干: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层八个杈,分别是一到八单元的单元主题,如“童话寓言之旅”,第二层是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如:“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第三层是每一单元的课题。第四层是课文类型。第三层还可以是本单元的语文大课堂和习作内容。

画单元知识树举例。

主干:单元主题。如:温暖的记忆。第一层就一个杈:单元训练重点;第二层六个杈,包括五篇课题,一篇百花园;第三层又可分三个杈,分别是主要内容,本课写作方法,读书感悟;四层主要内容还可分为课文的结构,感悟可分为优美词句欣赏。

知识树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例子:

画每一课的知识树举例。

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图,一种是收获图。

先说结构图。主干:课题,第一层主要内容,就一个杈;第二层是课文分几部分(也就是意义段的段意)有几段分几个杈;第三层是每一部分的分层,这个有的有,有的没有,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第四层是每段的关键词。

收获图。主干:课题;第一层分三个杈:主要内容,学文感悟,写作方法;第二层是主要内容衍生段意,学文感悟衍生重点句及感悟,写作方法衍生优美词义和优美句子;第三层段意可衍生层意或关键词等。

5.“语文知识树”国内运用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

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

6.画知识树的意义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画知识树确实让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

7.对魏书生“语文知识树”缺憾的弥补

(1)给文章合理的位置。有人认为,“语文知识树”虽然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但魏书生先生的这项工作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其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还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没有文章学的合理位置”。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急剧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以前不可能具备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语文知识树”。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老师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给了文章最合理的地位,弥补了这种缺憾。

(2)对知识点整合。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含义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就会发现其仅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如对于“比喻”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了解了“比喻”甚至“明喻、暗喻”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这或许也是有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管用的一个原因。

不能否认,从传统“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老师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是对整个单元的勾画,其单元主题的再次提炼、文章主题的拓展升华,都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是“整合”。

(3)对教材知识点无限拓展。传统的知识树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作了梳理,并简化了一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它包含的还是一个个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上还是不够完善的。

四川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老师的“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的知识树是对整个单元已有知识点的再建构,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

8.“知识树”与国外“思维导图”的关系

‘陆’ 魏书生怎样教语文

现行语文课的特点,魏老师借学生的眼光提炼出两条:第一,每篇课文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第二,只要你基础好,不上某篇课文,不会影响考试的成绩。这两个特点,根由在语文教科书,因此在书上表现为两个缺陷:一是使人弄不明白语文书里的“语文”到底是些啥东西;二是无从辨清那些东西的性质及关系。于是,称职而又勤于思索的魏老师,开始做清理头绪的工作,并为语文教学办了三件实事。
第一,明确地重申读整册语文书的方式,即一册语文书的“教材分析”方法——列生字表、列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表,它为认识(教科书里的)语文是啥东西提供着框架,也为如何战胜它指明了方向。
第二,将上述框架里所得出的“语文”,明确地分成“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三大块,并分别找到了对付它们的办法。
第三,将语文教科书里的“死的东西”和“似死”的东西条理化——主要包括“语文知识树”和“读一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点的方法”等,这些最终纳入数目化的管理系统。
上述三事中,第二件是关键:因为正是它,实质性地解答了“语文就这么回事儿”。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不区分出“死”与“活”,那么“教材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便会失去意义;而“语文知识树”等等,也只有在认定它们为“死”或“似死”的条件下,才有现实的价值,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所谓“死的东西”,指的是学生“记忆的活儿”,主要是语文知识树里131个左右的“知识点”。一册教材,记住现代文生字120个24分钟、文言文生字85个17分钟、现代文新词99个33分钟、文言文生词169个57分钟,文学常识涉及27位古今中外作家54分钟,加上做语法、修辞、章法等类型的练习题、文言文翻译、诗文的背诵,总之花不了多少时间,似乎也用不着老师“讲”。即使要“讲”,像语法单句、复句的那几种情况,复句的七种形式,要使学生知道和记住,也“一次就可以穷尽了”。
不但是语法,像说明文知识——“无非是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从哪几个角度抓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常见的八种,不常见的还有六种)”、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九种)、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六种)等像“定理公式”一样的“似死似活的东西”,即魏老师叫作“交钥匙”的干活,多数也是“一次就可以穷尽”的。“似死似活的东西”,是我们的概括,但符合魏老师的本意,从“一次穷尽”的话语和做法推测,他确是将它们看成“死”的。不过又与复句形式之类有别,它们还有“活”的用途、“活”的可能,这正如“钥匙”所比喻的,“这样,我一交了钥匙,学生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一篇篇文章”,魏老师说。
所谓“活的东西”,指的是“思维的活儿”,主要是一篇篇课文段意、中心、结构的分析结论以及课后的相关练习题答案。对课文,魏老师不主张“精雕细刻”,依他的个人情况也无“精雕细刻”的可能,“其实语文总体知识把握住了,一册书必要的知识把握住了,就一篇课文来说,真没有必要到非讲不可那种程度的知识”,他这么认为。但他是注重课后练习的,“我认为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的梯度、难度。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在我们的许多语教师错误地把“活”弄“死”,日复一日、一篇又一篇地执着于“讲”与“抄”的情势下,把段意、中心等以及相关的练习看成是“活的东西”,有现实的意义;看成“活”,也就是“把思维要干的这部分活儿从记忆部分拿给思维来干”。而一篇课文的段意、中心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在“似死似活”的“定理公式”辅助下,凭借学生原有的语文能力,魏老师相信,“每个人如果认真地思考,都会获得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规定的那些知识”,“倘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90%的知识是可以自己学会的”。这样又绕回到“造信”与“制法”,包括选一员语文好、善与同学讨论并有“写得一清二楚的教参”可依靠的“大将”,来“承包”练习题的“法”。
魏书生多次强调,要使学生“把活的东西学活,死的东西学死”。“这样”,他说,“学生们就感到心里有底了”。所谓有底,不但是对“语文就这么回事儿”有底,更指对考试取得好成绩有底。“语文”的双轨体制,本来就与现行的考试方式密切相关,把“语文”看成是“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活的东西”三块的组合,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战胜语文书,而战胜最终体现在考分:“为什么不倒过来,讲课的时候也从复习的角度去讲呢?最重要的东西紧紧抓住,活题讲活,死题死抓,次要的基本不花力气,主要的抓住,一般大分就到手了,小的零碎该丢就丢,这样是不是合适点?”魏老师在教导“青年教师”时,交代了三大块划分的道理。
对魏老师的“语文”三块分法以及每一块的具体内涵,无必要费心去做什么正儿八经的讨论;我们以往语文教科书里的“语文”,如果要去对付它的话,说“就是这么回事儿”,大概也八九不离十。此地需要补充交待的,是关于魏老师十分看重的课后练习题。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通行的语文教材所设计的课后(活)练习,有许多是不适当的,依靠教材所出示的那点资料,学生不太可能凭“思维的活儿”对此做出合适的解答,除非“拿来”课文提示的话语或“照搬”教参的标准答案。也就是说,“活的东西”,其实未必能“活”,因而对自学这方面的“语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需要查证。
四、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
与对“语文”的认识一样,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也大致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区别也在于魏老师比别人清理得更明白、自觉而坚定。这种“共识”,我们概括为“把师之法移交给生之法”。“师”,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的整体,即教师们;落实到阅读,“师之法”,也就是语文教师职业性的备课样式和方法的“阅读”。二是“师”的个体,即这一个教师;具体到读写,“师之法”,也就是教师个人偏好的、带有个人习性的读写样式和方法。
至少有50年,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把学会语文教师职业性的备课样式和方法的“阅读”,作为事实上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们一直企图将自己所习惯了的阅读样式和方法“移交”给学生,尽管这种样式和方法的“阅读”,除了为“讲课文”的备课之外,在其他的场合,教师们自己从来都不用。占主流的备课样式和方法的“阅读”,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大的程序,有前辈归纳为“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具体操作方式是三步,即先粗读,以了解课文说了什么,包括课文前的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再精读,按提示和练习题的指引,分析课文形式的方面,而分析则归结为“语文知识”的例说;最后落实到练习题的答案。另一个是具体的程序,即分析篇章和讲课的程序,常规是解题、作者介绍、划分段落写出段意、分析结构并用术语概括(比如“总分式”)、按程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细部并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
不过,事实上又较少能够有效地教会学生这种方式的“阅读”。原因说起来不复杂,主要是从来没有真正有意识地去教过。常规的语文课,教师们只顾着一篇一篇地“讲课文”,结果忘了去顾“语文”(在这里是“阅读”)究竟是个啥东西,结果企图“移交给”的阅读样式和方法始终隐蔽在课文的分析结论和练习题的标准答案里,几乎从没在明处显身,结果是不能会,更加要“讲”结论和答案,于是学生就更教不会。这显然是效率低下。
魏老师的观点,是将“移交”的工作明白地定位在“移交”,主要的法子,是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20年来,我一直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魏老师说,“我经常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去备课、讲课”,“引导全班学生都进入教师的角色,面对一篇新课文,设计教案,思考自己去讲课”。不过,魏老师自己是从“造信”的角度看待“扮演”的,让学生“讲课”,目的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信心。“扮演教师的角色”,能够“造信”,这是真的;然而借“扮演”的契机,将教师的“阅读”样式和方法有效地“移交”给学生,恐怕才是实质。

‘柒’ 如何评价语文魏书生

不推广魏书生原因无非三点:

一是魏书生特有的人格魅力不是个个语文老师都有的。

二是“魏氏语文知识树”和“魏氏语文课程观”,并不符合语文课程的宏观历史和微观现实。

三是“魏氏课堂组织与管理制度”不是人人校校都可顺利推行的。

相关信息

魏氏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边界,可能等于语文课本,否则,他“把厚书读薄”之操作,就无从实现了。他的厚书之“薄”,是知识点组成的“树状”矩阵。不难看出,那树,那点,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应该算作语文课程学习的“路线图”。

当我们将“魏氏语文知识树”“还原”为、或者说“重审认定”为“语文学习路线图”后,我们似乎还不能肯定自己的学生也能如魏书生的学生那样自主自觉。更有甚者,全中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可能还会说,假使我的学生拿到“语文学习路线图”,根本看不懂、用不了。

因为“魏氏语文知识树”更深本质的面目是语文考卷制作者的一个重要工具,那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提供了方向与方面的指引。就是魏书生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获取具体的知识,形成知识应用的技能与智慧,还得学生互助互励。

‘捌’ 魏书生老师曾经以知识树的形式讲授知识,属于什么策略

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

这像一棵树,这棵树四个大干,四个大干上,一共长出二十二个枝。

二十二个枝上再长出一百三十一个杈儿。

这三十二项读和写里头长出的这么六个小枝。这些分枝是什么呢?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小枝。

拿表达这个小枝来说,它又有五个杈。五个杈是什么呢?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个杈。

杈上面还可以再分小杈啦,比如说描写还可以分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动作、心理、表情、语言描写。

魏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比如,用“知识树”的方式就无法引导学生抵达语文的人文精神。

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可能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见得都显示为知识学习,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