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语文课堂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
一、精心地预设生成
1、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础。
2、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
3、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二、宽容地接纳生成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在部分老师眼里,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
设计不 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尽量把课做圆满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可是许多科学家发现,大多数发明都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因此,教师在研究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好奇心,引出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
课堂中的教学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教师既无法估计它的发生时间,也无法预料它的形式,因此在备课时不可能作出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高的应变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去继续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就能“柳暗花明”了。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持一种大将风度,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只有自己保持情绪稳定,才能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从而化解意外险情。
三、理性地认识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即使自己的见解不完善或片面,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等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安排学生为乐曲取名字,播放的是《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家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老师注意的是:一名由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是这个学生很认真地说明,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着急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扫帚一起捉,打翻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
在课堂上,不能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来单纯得评价。“捉鸡”这个名字虽然起的不雅,但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音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无任何标题提示的前提下,任何感受均可成立的。所以在课堂上,遇到这一类情况,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理性地认识生成,不要一味压制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机智地筛选生成
正当我们倡导生成性教学时,教师们对“主观预设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
作用开始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教师思维,约束课堂生成,限制学生发展,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得不与时间赛跑,孰不知这缩小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事实上,在教学中不宜过分注重教学环节,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把精力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关注上,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对学生作出回应或反击。
把人——特别是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
(一)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
(二)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胡适在《尝试集》中写道:“‘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胡适强调只有尝试才能走向成功,对我们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而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的看法也极有见地,因为在尝试和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正常的。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上《春晓》一课时候,让各个小组设计音响来表现这首诗,别的小组都非常热闹,有吹口哨模拟出鸟叫,有抖动钥匙模拟春风吹过的风铃声的……可是轮到第四小组来表现“花落知多少”这一句的时候,他们是把一些红色的纸张剪成花瓣的形状,让他们纷纷扬扬地落下,班里同学开始议论:“他们连声音都没发出来,不算,不算……”当时,我一方面觉得红色的花瓣洒落真的是非常漂亮,诗的意境也更加地生动鲜活了,但是一方面学生说的也有道理,我们是在寻求音源,探索音响,但另一方面,似乎他们组的表现与我的课堂要求不相符。于是我当时是那么说的“同学们,花落悄无声啊,不是吗?”,全班这个时候一点声音都没有,突然有同学就大声的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于是,表演的小组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感与幸福,观赏者也同时分享着他们的快乐与成果,这一点从学生们灿烂的笑容当中可以感受的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这一类情况,假如生搬硬套,只会弄巧成拙。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不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随性发挥,没有任何主导性,相反,要随机变化地来构成新的预设。因此,我们所要学的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情况,以合适新颖的方式来应对相应的音乐教学事件。
总之,只有精心地预设,才能在预设中留有生成的空间。课堂中让我们容忍孩子们在生成中伴随的“乱”,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且敏锐地捕捉生成的资源,把它放大这样才有可能巧妙地生成。这样的课才有可能厚重,但厚重的课堂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老师的内功要求越来越高。就让我们认真地预设为生成夯实功底而努力吧。
Ⅱ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来源:湖南教育,作者:任新宇
一、重塑师生关系,促进动态生成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作用于课堂教学,怎会有动态生成?笔者以为,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其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便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积累教育智慧,驾驭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还应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
难度过大时,变换角度。这主要应对那种教师有预设而学生没有生成的矛盾。例如教学《口技》一文,教师要学生回答“为何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当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时,教师估计可能是难度过大了,于是变换角度。从修辞手法人手,得出“反复”的修辞手法,然后要学生谈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作用谈出来之后,这个题目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了。
呼之不出时,反提问。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教师有预设学生没有生成,而教师认为又有必要提出来的情况。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当学生没有对古今异义词提出疑问时,教师反提问:“‘芳草鲜美’如何翻译?”“‘鲜美’一词的现代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提问把教学的重点引出来。
难以抉择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当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出现了不同意见而又难以抉择,或出现了教师预设外的生成,不妨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语文活动。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这美丽邂逅的“策划者”。
Ⅲ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答: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感受愉悦
1、用动态预设,作为“互动生成”诱因。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要做到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这一过程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既体现了预设的弹性,又让学生有生成中感受到了思考的愉悦。
2、整合多元预设,呈现“互动生成”灵性。教学的目标如何才能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的目标如何才能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应怎样呈现?教学流程要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却是直面真实的教学,故教师必须根据师生在课堂中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使生成富有灵性,方能彰显师生智慧。
这样的课堂,可能学生的有些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师在课前认真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多元化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灵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二、动态生成,感受“逾越”
1、创设环境,准备“逾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愉快的,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能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2、引导感悟,实现“逾越”。动态资源生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是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的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更要时时挖掘动态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实现逾越。
3、智慧提升,享受“逾越”。“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要做好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准备,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层层追问,不断促进学生思考,同时,抓住那些闪光的火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学生的学习智慧不断攀升。最终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时,享受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总而言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故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Ⅳ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Ⅳ 应对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的原则及要求是什么
一.问题的提出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其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伴随
期间的是各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这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又使新的教学形态不断出现,并直接影响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常见的课堂教学情况是,课堂之
上,冷不丁的我们就会被意想不到的“问题”打乱了。而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入手,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却正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原创性精神的激发与开掘。但
是,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辨别那些可用与不可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效率最优化,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探索其中的原则与策略。
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可用性原则
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于重新“激活”课本知识,使知识的呈现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头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教师应当
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兴
趣。“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此,研读教材,“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内容,有意思地引导学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赏析、质疑、探究、交流。当然,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
教材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简单组合,更应当是知识能力结构的纵横交错、综合运用。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将一篇篇文质俱佳的美文作为一个个互为联系
的知识点整合、迁移、深化,有针对性地转化知识与能力于一个个实际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之中。譬如在对《杜甫诗二首》鉴赏中《登高》一首诗的赏析中,教师
对于“悲秋”意象的理解与教授,就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以往知识积累的实际,把握考试知识能力要求,首先对于诗歌鉴赏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分析、诠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举出一些读过的诗歌例子,自然生成一些可用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学生在解决“生成性问题”过程中对于鉴赏“意象”的技巧及
要点的归纳总结又为下一步解决诗歌中“悲秋”意象的“终极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精心预设,妙对生成
一、精心预设,富有弹性
1、吃透内容,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堂生动的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达成一种什么目的或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课程目标。而学生学有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因此,增强学习的目标指向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作用的体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下的生成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而目标的确定不能有虚化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出现“贴标签”“泛化”现象,而“语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乏或变得含糊,学生的听说读写在课堂中表现得随意化、虚泛化。课堂效果差,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方法等目标在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渗透,决不能本末倒置。
2、研究学生,精设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既能抓住教材的精髓,又能调动学生展开教学探究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登高》一诗时,设计一探究问题:“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请你说说“奇”在何处。这个问题紧扣了诗歌赏析的关键,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全诗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许多语文老师一味地信赖教参,或凭借经验,缺乏精设问题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平庸乏味,或东一榔头,西一斧头。如一位教师在讲《拿来主义》时,从文章的结构,到立论与驳论的关系,到说理的特点,到语言的特色等方方面面,全设问题,一堂课下来,近十来个问题,老师问的多,学生答的少,结果变成了“满堂问”,学生似懂非懂,被动应付。这样的课堂根本谈不上动态生成性。因为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被教师牵着走了。而另一位教师在讲授《拿来主义》时,则只设计了一个主要问题:这篇文章说理形象生动,请你说说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虽然问题只有一个,但整个课堂异常活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心论点,到破立结合的写法,到比喻论证,到语言的形象、幽默等等全都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理解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很丰富。
因此,在课堂预设中,一定要研究好问题的设计,要常问自己,“选择什么提问”“为什么这样问”,提出的问题是否紧扣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提高学生素养,是否适合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堂。
3、过程情境,弹性预设
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彻底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这是我们在预设过程与情境时首先要注意的。预设过程与教学情境时,课堂教学要在注意有序性的基础上,注意教学的无序性,学习内容的变动性,思维的离散性。教学设计,本是教学生成的实施准备,而课堂又是即时动态,总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与情境预设时,要有弹性,在细节上不能定得过死,重点把握好教学主线,把握引导、点拨的时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其兴奋点、注意力、思维主线,要纳入到临场应变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正如“教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在实施预设、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我们在预设教案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其弹性空间,以有利于更科学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确保其方向性、有效性。
二、对话体验,有效生成
1、调动学生,加强对话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课文是教学的例子,是师生对话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个性感受对话,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话,鼓励并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存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单向性,封闭性,教师认真备课、写教案,然后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体经验积极主动建构生成的。因此,教师应转变这种观念。教师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倡导学生积极反思探索,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灵活自由的,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求知的欲望才会激活,课堂才会不断衍生出丰富、鲜活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才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对话体现阅读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多层次的丰富内容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对话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要对阅读内容能作出个性的反应,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意义,并能建构新的意义。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的一方,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合作伙伴。
2、质疑探究,生成资源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其思维是开放的,他们的质疑是无法完全预设到的。当学生质疑时,教师要静心倾听,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出课堂教学新的资源,也可能是课堂上的亮点。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于是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这个新的知识,得感谢哪位同学?”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问,营造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精神,又能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当然,这对语文教师的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作出科学的教学决策。
3、把握异点,有效引导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当今的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是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思维火花迸发的场景。
有一位教师讲授《祝福》,在解读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时,根据预设,鲁四老爷理所当然是杀害祥林嫂的兇手。上课时,对文中的柳妈,学生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深信有关迷信,但她不是故意吓唬祥林嫂,可见不是兇手。这时,一学生突然提问:“既然柳妈不是兇手,那该怎样理解鲁四老爷就是杀害祥林嫂的兇手呢?鲁四老爷是不是受害者?”执教者一愣,随即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揣摩一下文中显示不同的时间鲁四老爷的心情与对祥林嫂的态度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讨论完后,执教者顺水推舟:“照这么说,鲁四老爷本身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我们能把杀害祥林嫂的责任全部推给他吗?”
上例是成功的。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多元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热情与兴奋投身更为广阔的空间,突破预设目标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不拘于已有答案,不落窠臼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激励,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成。
差异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异点的生成正是文本解读的难点或重点疑点,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的“意外”进行生成教学(包括对学生错误问题的合理引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既要课前精心预设,更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赶不上现场的变化。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一堂课不可能完全靠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靠生成。教师要精心预设并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生成点,多创设一点生成的空间,使教学有效且焕发生命活力。
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生成性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一、何谓生成性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目前有一种针对课堂教学的说法很流行,即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成性。于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一种呼声,盛行于大江南北。这就给人们一种心里趋势,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采取生成性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教师就还是在实施传统教学,他们根本就没有落实课改精神,而是在做挂羊头买狗肉之类的事。这样一来,这种教师就会受到社会不公正的指责。为了避免指责事件的发生,许多不懂生成性教学内涵的教师就会扭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课堂教学变成了类似“非常6+1”的电视节目。像这样的“生成性教学”其实质是做秀,而非学术界的生成性教学。靖国平教授在《生成性课堂何以可能》一文中强调:生成性教学具有过程性、互动性、非预料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关于生成性课堂的价值,靖教授总结了四点。其一、课堂教学关注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人格成长。其二、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其三、关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其四、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可以将生成性教学理解为: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预成性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师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情景,建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培养,灵感性得以发挥,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生成性教学与预成性教学的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究竟是采取生成性教学好还是采取预成性教学好,这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难题。由此课堂教学就开始了生成性教学和预成性教学之争的局面。有一种观点认为,预成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的展现,它突出的是“律令性教学”。律令性教学注重规律和规则,并受其控制和影响。它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教案的执行过程,对具体的教学情景不与重视。对学生生成的某些问题看作是扰乱教学秩序、无理取闹和哗众取宠而给予镇压、忽视。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预成性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而生成性教学恰好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因此生成性教学和预成性教学就成了二元对立的两种课堂教学方式。
像这样将二者对立的观点是非常极端的思维,是教条主义的经典表现。预成性教学是基于结果的预成,其假设前提是好的结果来源于好的预设。但是,好的预设未必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因和结果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的关系。因此,要取得好的结果,没有好的预设是不行的;但只有好的预设也是不行的,预设只是结果的一种原因。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结果,除了需要好的预设之外,还需要注重取得好结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对结果的好与坏可能又有很大的关联。
对过程的关注恰好是生成性教学的一个特性,生成性教学是基于动态过程的调节,其假设前提是过程决定结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和细节也决定着教学结果。这些环节是可以预设的,但环节下面的很多细节则是不能预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学和预设性教学是导致好的教学结果的两种不同策略,这两种策略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
三、怎样看待生成性教学
在上面对什么是生成性教学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成性教学特别注重过程、生成的问题和互动交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去把握和操作呢?
1. 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启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关注于知识的传递,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心智的转变。心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的。叶澜教授对过程教学非常关注,她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要达成学生心智的转变,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一旦离开了过程教学这一平台,师生的交流就会失去实质意义。
2.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同与以前的社会了。在以前教师掌握着丰富的资料,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社会。而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信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知识的引入,学生可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而发出有创造性的火花。对于这类突发性的事件,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抓住机会,激励学生思考。对这类非预设性的问题和情景,教师若处理的很好的话,也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3.注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成性的教学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这与以前的“师——生”或“生——师”单线交流不同,它采取的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搭建了三维立体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转移部分解答权给学生,由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树立学生榜样,以激励其他学生的求知如。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问题的解决是自己和教师共同完成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教师应该判断交流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有些问题如果没有交流价值,教师要点到为止而不应为了互动来交流。像这样的交流只是一种形式交流,对学生和教师本身不但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还浪费了课堂宝贵时间。因此,对于课堂的互动交流,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不仅只是获得了问题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维的进展和心灵的提升。
Ⅷ 什么是学生的生成性发展 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握学生生成性发展机会,促进有效教学
“生成性”语文课堂
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 汪 潮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策略。
“动态”是与“静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生成”是与“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动态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动态的结果。
一、“生成性”课堂的时代意义
1.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预设性、程式化现象
生成意识:在生成中求速度,在生成中求质量,在生成中求发展。
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俗话说“流水不腐”,中医理论称“通则不痛”,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惟有动态,只有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效率的追求,是语文课堂教学永恒的目的。
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四种描述:负效、零效、低效、中效、高效。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着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独立能达到的水平;第二级发展水平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启发下达到的水平。第一级发展水平与第二级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孕育着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生成性”课堂应在第一级发展水平的基点上,着眼于第二级发展水平,创造“最近发展区”。
2.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进步和发展。小变化小发展,大变化就会大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语义的多样性、学生理解的独特性,都使语文课堂的变化成为可能。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境界:
(1)生产型。像工人、农民生产产品,志立于产品的生产活动。教师则关注教自身的工作。
(2)生长型。像世间万物的生长一样,以其自身的变化为特征。
(3)生成型。像雕塑家一样,通过巧妙地变换,把生活中原有的事物变成新的艺术作品。
(4)创生型。像魔术师一样,变幻莫测,充满新的生命。其中的生成型是较高级的境界。
“为生成而为,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
二、“生成性”课堂的基本属性
1.开放性。
“开放”,为动态生成提供了广泛的时空。离开了“开放”,课堂教学生成的数量是有限的,生成的品质是不完美的。
把语文课堂教学放在全局、全过程、全领域的背景下,可以把语文课堂的触角深入到更加宽泛的视野,为生成提供条件。
3. 多源性。
在很大意义上说,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生成的多源性,使得语文课堂生成呈现多种类型。“生成性”课堂的其本类型主要是:
(1)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与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
(2)从生成的对象看,有个体性生成与群体性生成。具体包括: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
(3)从生成的速度看,有渐进性生成与突变性生成。
(4)从生成的效果看,有单项性生成与复合性生成。
3.主体性。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内因、外因交互协作用的结果。其中,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生成的内因。“生成性”课堂之所以令人瞩目,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把原本是哲学上的“主体”概念引入课堂教学领域。
“生成性”课堂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
学生也是课堂生成的主人。课堂生成以学生为依据,它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基础,归宿点是学生的发展。
4. 活动性。
“动态生成”这一术语,把“活动”与“生成”联系起来了,活动为生成提供了凭借。通过活动,使课堂呈现动态,而由动态带来一系列“生成性”变化。“活动”是调控课堂动态的浮标。
学生的所有活动可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大类。内部活动主要是指主体心理的“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感性的实践性的“有形活动”。语文学习活动,没有“纯”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它们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5.互动性。
“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双方是相互促进的,这叫“教学相长”。
这种情形可以概括为: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互动性的课堂能更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生成的数量和质量。
5. 过程性。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是由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和活动评价四个因素组成的。
活动过程指的是在学习的整个序列中对内部关系的动态分析和程度的展开。
“生成性”课堂应重视研究学生习作的过程,而不只是囿于结果。不仅重结果的认识,更注重过程的认识。
语文课堂要经常进行“三问”:“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知识又到哪里去?”其意图是要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学习的基本过程。
根据生成的过程性特点,可以提出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基本模式是:
(1)提升式。这种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反映教学的变化和发展。
(2)阶梯式。这种生成是直线上升、多步达标的,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过程意识。(3)循环式。这种生成横向板块展开,环环相扣,揭示教学水平的螺旋上升的状态。(4)拓展式。这种生成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凸现教学的更宽、更远的趋势。
三、“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思路
(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观
课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的不同情境制约生成的不同类型和水平。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从逻辑关系看,主要有四种关系:
1.教等于学。“名师出高徒”。如果以细线围成的圆面积代表学习量,以粗线围成的圆面积代表讲授量,在这种关系下,两圆重合,面积相等。T=L(T为教,L为学)。
2.学多于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时L>T。
3.教大于学。“一桶水对一杯水”。这时,T>L。
4.有教无学。“对牛弹琴”。这时,L∩T=φ。
(二)动态生成的全息观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全息指的是整体中的任何一个全息元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反映的是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用“一叶知秋”一词加以比喻。
一篇课文就是全息和开放的系统。例如,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反映了一个智夺的谋略故事,又反映了其中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而且还可以体现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概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融看、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知识领域。
有时聚焦一个词就可以展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例如,《鸬鹚》一课中的“一抹”,看似寻常,实则为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文中表现的捕鱼的紧张、鸬鹚的忙碌、渔人的欢乐、作者的感受等几乎都隐含在“一抹”之中。
用全息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得到以下初步认识:
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的系统。应该把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点”放在语文教学信息全过程的“面”和“体”加以考虑。
2.这个系统是全息的、开放的。有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资源分享、信息共用”的开放新体系。
3.这个系统是由全息元组成的。文本、学生、教师是三个全息元,文本是一个信息主题,学生是信息的生成者,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
4.这个系统是全息元之间的对话、互动和提升。这种对话是平等的,这种互动是全身心的,这种提升是新意义的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动力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动态生成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内因,即学生本身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引申说明:
1、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状态和原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原有思维发展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开始之前必须首先确定这个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形成学生思维的内部矛盾斗争。
2、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是形成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之间的适当距离,造成学生思维的新旧矛盾斗争。如果教学要求太低或过高,学生的学习都是无法进行的。
3、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机制是在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新的思维要求之间形成“动态”结构,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思维量的增加和思维质的提高。要从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出发,不断提出新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4、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是同化和顺应。同化促进知识结构数量的增加,顺应能引起知识结构质的变化,所以,“生成性”课堂的主要目标是顺应。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采取直观法、想象法、联词造句法等等让学生理解词义,这固然是可行的,但是,这对学生识字解词中变化、生成、发展动力的培养是不够的。
(四)动态生成的时机观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动态的,各个过程,任何环节都有生成的因素和条件。在过程中生成,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基本策略。
语言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理应在语言上下功夫。
1.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
中心词、中心句、重点段、过渡句、过渡段等。
2.以带有规律性的新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新的句式、段式等。
3.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为生成点。
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和最容易忽略的盲点。
(五)动态生成的方法观
从方法论角度看,生成是一种“突破”,突破旧的,构建新的。
突破的活动,就是变化过程、生成过程。
1.情境生成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其基本的方法是:(1)再现情境。(2)模拟情境。(3)虚拟情境。
2.教程生成法。教程是流动的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教《五彩池》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
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留出“弹性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3.题目生成法。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
4.词语生成法。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
5.句子生成法。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炼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
6.篇头生成法。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7.中间生成法。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
8.篇末生成法。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
Ⅸ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几种策略的实施作以下探讨:
一、重塑师生关系,保进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由此可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才能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备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特别是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四、积累教育智慧,驾驭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教育智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综述以上,我们知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