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逻辑是什么样的

语文逻辑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2-12-14 01:38:43

1. 能否讲下语文中的形式逻辑谢谢!

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客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它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
形式逻辑这个词是有多种含义的,有的专指传统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传统归纳逻辑),有的专指演绎逻辑(包括传统演绎逻辑和现代演绎逻辑),有的则专指现代数理逻辑。还有一种是政治性产物,是政治决定理论的恶果,是为了与辩证逻辑这种政治决定的逻辑相区分。这种意义的形式逻辑常常被污蔑为形而上学、低等逻辑,而辩证逻辑自然是科学的逻辑、高等逻辑。这种意义上的形式逻辑其实就是现今通常所说的逻辑学,这种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正好没有承认辩证逻辑是逻辑学,而只认为其是一种哲学。
20世纪30至40年代,苏联曾把形式逻辑当作形而上学来批判,并把辩证法当作惟一科学的逻辑。讲辩证法一定要批判形式逻辑。在此影响下,当时中国也有人“宣判”了形式逻辑的“死刑”。不过在1949年前这种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思潮在中国还不属主流思想。1949年到1950年间这种思潮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1950年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后,中国才为形式逻辑“平反”。然而“平反”并不彻底,跟苏联一样,形式逻辑仍带有“初等逻辑”的帽子,而“高等逻辑”自然非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莫属。否定、贬低形式逻辑不仅阻碍了逻辑科学的发展,而且造成诡辩盛行的恶果。黑格尔曾十分轻蔑地评论过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冒出来的数理逻辑(第一个数理逻辑系统是费雷格于1879年提出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视为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伪科学。
1961年代才开始突破苏联50至60年代逻辑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苏联教材散布的种种常识性错误。
黑格尔的大小逻辑讲的是哲学,不讨论从形式上讲有什么样的前提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样的推理形式方面的问题。
其实,在现今的非经典演绎逻辑中确实有一支是与辩证逻辑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这种逻辑就是次协调逻辑(又常称为费协调逻辑、亚相容逻辑,也有人称之谓悖论逻辑、辩证逻辑)。这种逻辑承认经典演绎逻辑中的“矛盾律”并不普遍有效,试图将“矛盾”封装起来,不让其危害整个系统。
许多认同黑格尔辩证逻辑的人也是因为看到了现代经典逻辑中的悖论问题,而企望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事实上,类似的方法已经有了,这就是次协调逻辑。然而,次协调逻辑是隶属于现代非经典演绎逻辑的,如果次协调逻辑真是辩证逻辑的话,那么这种辩证逻辑属于现代非经典演绎逻辑的一支,而不是独立于其外。不过,次协调逻辑尽管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区别,并不能简单的说它是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的作用主要有一下两点:
一、形式逻辑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
二、形式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思维领域里的特殊规律(逻辑基本规律)有两类:形式逻辑规律和辩证逻辑规律,这两类逻辑规律,反映了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规律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与认识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主要是形式逻辑规律;与认识的高级阶段相适应的主要是辩证逻辑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同于其他个别的规律,它是各种思维结构形式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经过千百万次的实践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的规律。这些规律支配着个别的思维结构形式。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上出现的基本规律,其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2. 语文逻辑关系有哪些

谈谈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语法是关于语文结构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的;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这些思维形式以及正确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语法和逻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一般地讲,语法要服从逻辑;(二)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呢?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同思维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表现者,思维是被表现者。讲语言规律的语法和讲思维规律的逻辑,必然也是相联系的。具体地说,语法中的词是和逻辑中的概念相联系的,概念通过词表达出来;语法中的句子是和逻辑中的判断、推理相联系的,判断、推理通过句子表达出来。例如,“黑板”在语法中是一个词,在逻辑中是一个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语法中是一个单句,在逻辑中是一个判断;“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学习和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语法中是一个复句,在逻辑中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阳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

2、 谁也不能否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的。

3、 我决心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写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阳是……季节”。“富阳”怎么会成了“季节”?语

法上,这就是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逻辑上,就是违背了“判断要恰当”的原则。例2的“不能”和“否认”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后面又加了一个否定词“不”,句子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意相反。这是逻辑上研究的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也是语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问题。例3“改变……写作水平”是不通的,应把“改变”改为“提高”才对,语法上这时动宾搭配不当;逻辑上,是由于对“改变”这个词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违反了“概念要明确”的原则。以上例子说明,语法和逻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语法形式,要有正确的逻辑意义作基础。一个句子要做到不违背逻辑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尽管一个句子没有违背语法规则,但要是它不合逻辑,那么这个句子还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们一定要学好外语和英语。

5、前一阶段,由于我重视了数理化,因而忽视了语文。

6、一个人如果骄傲就要落后,某同学最近落后了,说明他骄傲。

这样的句子,从语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们又不承认它们是正确的句子。为什么呢?因为:例4种

的“外语”是一个大概念,“英语”是包含在这个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这两者并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违背了逻辑推理中的规则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因此,这些都是病句。所以说,语法离不开逻辑,语法要服从逻辑。

为什么说语法和逻辑又不是同一件东西呢?

因为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相互交际的工具,它只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规律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作为语言规律的语法当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语法和逻辑之间除了有密切联系的一面,还表现为不同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相同的逻辑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这种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待说了(比如汉语的“我读书”、英语的“I read book”和德语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种语言里也是极其常见的。例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敌人打败了”。这三个不同的句子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语法形式不同。汉语中大量的同义词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妈妈”、“母亲”、“娘”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少数语言现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逻辑,可是在语言中却约定俗成,在实际运用中又不会产生误解,那么,语法就得承认它。比如:

7、真可惜,5号那个球场点儿没投中。

8、人人动手,打扫卫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类似例7的句子还有“教室里好不热闹”、“我好不容易学会骑自行车”等。这些句子用逻辑来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汉语中已成为习惯用法,因此我们也不说它们是病句。例8“打扫”是谓语,“卫生”是宾语,怎么能把“卫生”打扫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恢复疲劳”、“救火”等,这些也已成为语言社会公认的习惯用语,人们在交际说话中不会产生误解,就不必再用逻辑去死抠。例9也有人说是不通的,他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两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现在两个否定词并用,两负等于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吗?这些事例都说明,根据逻辑意义去解释语言社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语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劳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反映语言规律的语法也不应该只是呆板的一个或几个格式,汉语中像以上这样的同义异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逻辑意义。先看下面例句:

10、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改变的逻辑。

11、写文章要讲逻辑。

12、中学生要学点逻辑。

同时“逻辑”这个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现的是不同的意义。上例10是指“客观规律”,例11指“思维规律”,例12指“逻辑”这么学科。它还可以是指“理论”、“观点”等,如“这是荒谬绝伦的逻辑”。同一个句子也可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我想去活动活动”这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就表达不同的意义。既可指“想去参加体育活动”,也可指“想出去走走”,还可指“想托托人情、拉拉关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语法形式并不表示逻辑意义。如语言中的虚词就不表达概念。句子当中,疑问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断;叙述或说明性的复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妈妈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为现在我们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灯》)

例13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作出直接判断。例14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也不表示判断。例15是一个句群,但并不是一个推理,因为它不具备推理的逻辑特性。

以上所述足够让我们认识到,语法中的词语、句子、句群,和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和逻辑关系密切,但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逻辑是思维的内部规律,不受语法的约束;语法是语言的内部规律,不受逻辑的决定。它们之间虽然可以相互影响,但各有各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也正因为如此,语法和逻辑才成为不同的独立的科学,语法是语法,逻辑是逻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认为学了逻辑就不要学语法,学了语法也不要学逻辑了

3. 什么是逻辑语文

逻辑思维方法(简称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着。正因如此,高考语文试题也渗透着对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测试。它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 (一)抽象和概括 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三题主要是给十二首诗歌进行分类。进行分类除了要具有分析逻辑知识外,还要掌握抽象概括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简称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着。正因如此,高考语文试题也渗透着对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测试。它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 ......

4.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逻辑”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是一个数学系的学生的课表中没有诗歌鉴赏,或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不知热力学定律如何,而是缺乏阅读、写作和逻辑。”

幸得推荐,在“今日头条”中读到《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阅读、写作和逻辑》一文。我曾说过,作为教师,阅读不经意间就自带了几分学科特性:

“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在于重视文采胜于理据。语文老师当然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字的美感,但除了抒情和审美,学生更应该掌握如何应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论辩。”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深感语文教学中逻辑训练的缺失。 

一、文章结构的“逻辑”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教学变得一味求“新”求“异”而罔顾篇章结构行文思路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赛课,老师拎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或一个关键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四处寻找相关信息。结果是,最先起来发言的学生可能是从文末找出的信息,然后才是从开头找出来的……在一群学生七嘴八舌的热闹发言中,一篇完整有序的文章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作者总是要通过一些材料来表达某个意思。材料如何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有讲究的,而这先后之中就包含着“逻辑”的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切不可将之抹杀了。

古人写诗尚且追求起承转合,所以而今读起来也才能探寻其义。一篇长长的文章岂能没有内在的思路,没有外在的结构?抒情也好,说理也罢,总是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各种材料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

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先写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再写“我(们)”和小狗包弟的故事;接着写“我”的园子里的景象,睹物思人,想到自己的妻子萧珊;最后写自己的“熬煎”以及向包弟的“歉意”。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写回忆性的文章可以向这篇文章学到什么?

二、语言中的“逻辑”

如果说篇章结构是“大”的逻辑,那么语言表达则是“小”的逻辑。数理化中的逻辑大多靠专业符号来表达,如化学方程式,数学、物理的公式等;而语文的逻辑则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字词构成句子,句子又构成一个更大、更完整的连贯论述”。

杜威先生在讲到“思考”时说:

“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显示出另一件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对另一事物的信念的根据,这一功能就是动脑筋思索或思考的中心功能。在这里与‘预示’或‘显示’的意思相同的动词还包括指明、指出、表示、表明、象征、暗示、提示等等。当说到由一个原则或原理联想到对另一个原则或原理的信念,还常用implies(意味着)一词。”

杜威先生提出的那些词,也就是逻辑思维如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语教学”(钱梦龙语)。所以,真诚地触摸语言文字本身,从语言文字的逻辑中去品味,去体会,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着重于体会文字的美,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事实上学生却难以体会到或者断章取义而误解,更不用说自己如何去表达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语言文字中的逻辑: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这些关系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仍然以《小狗包弟》为例:文章开头第一段写一个艺术家和一只狗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将这个故事与“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第二段开头就写“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了我曾经养的那条小狗 ”。由“听”到“想”,由“这个故事”想到“那条小狗”,思维的逻辑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又”和“想起”组合,表明这种想念并非一次,而是多次,是经常,足见此事给作者留下的记忆之深。

再如“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床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在前文《问题,让阅读走向纵深》中已提到。对“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此句的理解,学生思考出来的结论是:该句其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了包弟,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被“解剖”了,不同的是包弟的肉体被手术刀解剖,而“我”则是内心被折磨。这样的理解看起来是不是很深刻很完美?如果我们注意到了这句话隐含的“逻辑”,就会发现这看似深刻完美的理解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误解。几年前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在运用比喻的时候,如果这个比喻会产生多义,而又不是作者想要的“多义”,则会在比喻之后作一说明,如“他像猴子一样,鬼精鬼精的”“他像猴子一样,精瘦精瘦的”。回过头来再看“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床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后边的“没有死在解剖床上”就是对前句的说明:“我”还活着,但也差点“死”了,差点死在哪里呢?

又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你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这种“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实在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有怎样的逻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阅读教学,不仅是接受思想的启迪(这个政治课完全可以实现),更是民族语言的教育。学校教育有关语言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使语言由原来作为交际的社会工具,逐步变成有意识地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我们做得都很好;而作为工具学科却越来越被忽视。仅鼓励学生自发语言的流畅,而不是使之成为一个把语言变成思维反应的得力工具,是比较容易的。问题的困难在于如何把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转化成为表达“精确概念”习惯。这就有赖于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去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去吸取精华:

(1)积累丰富的词汇,如表“悲”的情感的词:“悲伤”“悲痛”“悲哀”“哀伤”“哀痛”等;

(2)学会如何精确地表达词汇的意义;

(3)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

阅读教学,反过来又会促进写作教学。如此阅读,学生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表达也会慢慢地得以改善。

5. 语文教育需要怎样的逻辑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逻辑知识存在的必要性研究 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潜力存在着特定的联系作用, 人们既有的认识活动透过 必要的感性和理性元素交叠基础形成固化逻辑定向模型, 进而维持后期生活交流 的合理秩序标准。 所以说人们对待问题处理上就是运用逻辑规划基础进行创新元 素交融改造和经验高度积累的过程。

6. 什么是逻辑定义和概念

一、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从狭义来讲,逻辑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
二、定义:逻辑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
三、 逻辑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规律,事物的完成的序列。

2:事物流动的顺序规则

3:事物传递信息,并得到解释的过程

4.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有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辑与逻搭配读轻声。

5.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因为该词是由日制汉语“伦理”一词分拆而来,所以日语还把它译为“论理学”。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自从十九世纪中期,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
6.在我国古代,逻辑学又被称为理学、理则学、名学、刑名之学等。

7. 语文阅读课的基本逻辑

语文阅读课是语文的常见课型。阅读课,不同教师,教法不同。不同课文,教法有别。

这就让一些老师无所适从:阅读课到底有没有一个稳定的教法呢?答案是有。

只要你细心比较不同老师讲课,就会发现语文课有大致一样的环节。比如导入---指明目标-----初步感知-----分析细读-----总结深化----练习作业。

如果是记叙文教学,其环节往往是:导入---作者简介---初读疏通课文----细读梳理线索顺序把握结构---领悟主旨中心---品读重点---总结---作业练习。

如何是诗歌教学,其环节往往也是:导入---作者和写作背景---初读疏通感知---细读细品感知意象体会情感----总结-----作业练习。

如果是议论文教学,其环节往往是:导入---作者及背景----初读疏通----细读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品读语言的严密----总结----练习作业。

如果是戏剧教学,其环节往往是:导入---作者及背景—初读感知---细读把握矛盾、人物语言和形象等---总结----作业练习。

如果是小说教学,其环节往往是:导入----作者及背景---初读感知---细读把握情节环境和人物----主题---品读重点语段----总结----作业练习

不难看出其环节大体一样:作者和背景简介---初读感知疏通全文形成初步认识----细读把握深层内容---总结布置作业。

可见无论什么文体,阅读的基本逻辑规律一致:初读形成初步认识----细读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总结形成总体认识。

再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能以讲解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每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要形成师生互动。

所以只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搞好师生互动,把文本理解好领会好,就是好的语文课

8. 语文注重逻辑还是感觉

语文既要逻辑,也要注重感觉。语文中的逻辑要体现前因后果,符合事理,常态,逻辑思维清晰,连贯。当然也要注意感觉,有感而发,感情真实,真切。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共鸣。所以语文既要注重逻辑,也要注重感觉,两者兼顾才能把语文学好。

9. 什么是语言文字的逻辑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规则。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有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
语言就是表达逻辑的,说话得得有逻辑。用语言文字表达得有逻辑。

10. 我想问一下,语文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的逻辑思维有什么区别,语文主要是什么思维

思维原则、修辞系统、表达方式系统、语法系统、应考作文点拨这五章内容

阅读全文

与语文逻辑是什么样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