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语文教师提问的有效方法
导语: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一、实效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2.启发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出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语文知识、发现语言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二、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1.提问不科学,随意性强
教学中发现,提问会产生两种极端现象发生:一是“满堂灌”,这一点毋庸置疑,整个课堂气氛以及学生针对问题的钻研热情肯定深入不下去,教学质量不会得以很好的提升。另一种是“满堂问”,提问过多看似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的情绪,但从问题理解和掌握的本质而言,基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相反,抛出的密集问题,还会引起同学们逆反心理。
2.问题难易不均
课堂提问是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前提下,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景,达到师生情感之间的一种交流、互动,进而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益。但在设计教学中,也会出现所提问题把我不住难度程度,有时老师们会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没有办法去解决或解决不到位;有的老师的问题像蜻蜓点水一样,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面延伸,因而也起不到教学所要求的质量。
3.对学生的答案置若罔闻
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放任学生自由回答,最终不能给出正确与否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索然无味,进而也会挫伤其回答热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老师在课前没有对问题或答案精心设计,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亦或是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合理驾驭自己的注意力。此外,还有的老师在提问时故作严肃或深沉,语气逼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很好的思考。
三、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1.营造学习氛围、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
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里,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想问题,想问题的答案,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有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学生的自主性高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也会做得更好。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也不会一问三不知,至少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会引起尴尬的局面。老师提出问题,让尽可能多得同学回答,让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即使自主性较差,也会跟着大多数同学一起,完成课前预习。
2.提问要灵活多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及时改变提问方式,课前设计的暗问可以改为明问,曲问可改为直问。面向全班同学发问,可有个别同学回答,也可以集体讨论回答,还可以轮流回答。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学习好的同学回答了问题,而学习不好的同学从没回答问题,激励的学生的思绪。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设置了: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菲利普夫妇一家人为什么盼望于勒归来?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容易的让学习较差的同学回答,难点的问题让中等同学回答,更难得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这样,有个人回答,有集体回答,每个人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3.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及针对性
我认为,有效的提问能够对这一个问题进行证实,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我们首先要做到提问的目标明确。一个有效课堂提问必须要将教学目的作为自身的依托,将对学生掌握知识促进作为主要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中一个明确的提问主要包括测试学情摸底性的问题,启发式的提问,举一反三发散性的提问以及复习性的提问等等。
其次,要求我们具有清晰的提问层次,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及由表及里地进行提问,这样能够将语文知识结构自身所具有的条理性进行很好地体现。比如说,在进行《愚公移山》这一个文章的教授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为什么作者先写王屋以及太行这两座山的坐落位置、高度以及广度?对愚公移山决心进行描写主要是通过哪些情节?”等问题,最后,要求提问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针对其难点、重点以及学生认识模糊区域来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
4.注重答案的多元化
在上课时,教师不应当只局限于一种答案,应当让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思想,说完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做评论或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就像学生只回答了“陷入绝境”,老师可以再问一句,后面的一句了这些不也是描写斑羚的处境吗?这样学生,就很明白自己答案不完全,同时也知道完整的答案。学生也会进一步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回答完全,激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也更愿意去回答。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放眼当今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个重要课题已经被更多的语文同仁关注和研究,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齐心协力和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B.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导语: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进行信息反馈、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课堂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的设疑、解疑等互动交流,能够为引领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对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
一、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如果教师第一个问题能让学生增大信心的话,后面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课堂上的提问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设计以求深化认识突破难点。这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要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课文中往往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揣摩。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到“为了毁灭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圆明园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这句话是耐人寻味的句子也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适时发问:这是一把无情的大火,这把火烧掉的仅仅是圆明园吗?还有什么?学生一定回答出:中国人的尊严、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灿烂文化。这一问升华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要抓注重点,加深印象。
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四、要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的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这山、这水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读课文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
五、要因材施教,难以适度。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比较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提问,绝不是教师故意难倒学生,令其出丑来处罚学生。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来提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助其尽快答题成功,从而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比如,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提问知识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知识量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提问些浅显的判断题或者选择题。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可提论述性的分析题;反映迟钝腼腆少语的和说不好普通话的学生,则问一些答案简短容易表达的问题。遇到回答问题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分析原因,灵活调整控制问题的难度,也有可能是问题容量过大,要求不够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茫茫然不知从何答起,此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提示、补充和调整,使问题的要求更加明了,更具有指向性。
六、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比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七、要提问灵活,培养能力。
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不断感知知识信息,从而通过自我思考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其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导学生发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从而理解这两个鸟的天堂所指含义不同。
总之,教师的提问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教师在提问时如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根据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C.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它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于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或在无疑处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一、让学生掌握重难点,恰当提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并设计好提问程序,确立好提问重点,切勿一节课里提许多问,生怕学生听不懂,从而放弃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想到学生的听课、教师的讲课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从学生听课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如《含羞草》一课教学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这个关键词语来设计提问。含羞草为什么这样“得意”呢?谁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呢?围绕关键词“得意”展开教学的过程,每一步紧扣“得意”,从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现,到得意的朗读,层层铺开教学,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同样的,后一部分,也可以围绕“惭愧”这个词语展开提问并进行教学。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觉得很惭愧呢?得意草惭愧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得意草惭愧地说了些什么,谁能读出惭愧的语气来?就这样,全文紧紧抓住“得意”和“惭愧”这一对反义词,将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的重难。
二、增强提问的针对性,把握时机提问
课堂提问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提问把握住时机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握提问时机。如果提问早于恰当时机,学生会因为准备不充分,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如果提问晚于恰当时机,解决了问题,提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要想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把握住提问的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讲授《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有学生根据文中注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鱼了吗?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预想到,要随机应变给出恰当的理由,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问题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这首诗是题画诗,那它的内容是紧扣画面的,大家想想画面上究竟有没有海豚呢?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三、转换角度提问,拓宽四维空间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并不要求学生直接回答,或者问题本身不能直接以行为的方式求解,这就需要转换角度:或侧面分析,或反向比较;或同中寻异,或异中找同。在进行转换角度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方式和行为的恰当和适度。不当转换会引起飘离中心,无度转换会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风娃娃》一课,在解决“风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时,教师可以转换角度,先提出“没有风时,人们会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制小风车在无风状态下的情景,想象自己在炎热的夏天里无风时的感受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里,寻找人们对风的需要。再回答问题时,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转换角度,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容易地在比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课堂提问要把握提问的“度”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领域主要有识记、领会、应用、创新等层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规律,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例如控制提问难易的“度”。《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可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几句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下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
我们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点是学生怕自己的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或许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氛,以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提问,而课堂提问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恰当的运用提问,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导语: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够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1.将问题设置在教学重点上
教师要把教材上文章的重点作为提问的重点,当学生们充分调动思维去思考去解惑的时候就是把文章的重点过滤了一遍,即使没有考虑出完美准确的答案,依然可以使学生深刻的记住文章的重点所在,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这份疑问去学习文章,正所谓“学起于思”,课堂上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整篇文章的关键处,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了。
例如在学习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在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分别说说百草园有什么乐趣?作者说百草园是乐园,那么三味书屋是否有乐趣呢?是什么样的乐趣呢?学生在朗读之后,可以得出一些答案:色彩斑斓、明艳美丽的植物,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以及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等等儿童喜欢的朴素自然的乐趣是作者喜欢百草园的原因,而三味书屋是作者上学的地方,其中苦与乐交织在一起:读书对课不断增加却在后园偷乐,先生虽有时面有愠色却也偶尔的宽容,乏味的.唱读时的“相宜”之乐。作者用对比的手段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故找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之乐的异同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轻轻松松的学好一篇文章。
2.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如果将学生问蒙、问蔫儿则起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教师应该抓好时机提问,掌握好提问的切入点,不要过早或过晚的提问,在学生还没有充分了解文章的时候提问,会使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云,这样可能导致学生的恐慌及反感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过晚的提问时,问题的答案早已经在课堂内讲解过,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过程,对问题没什么兴趣也没有加深印象,课堂提问变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花絮。 教师需要将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在一起,在恰当的时间提出难度合适的问题,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认真思考解答出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3.课堂提问要针对整体同学
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能够将课程顺利讲完,只是把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点缀环节,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计划性,总是找那些学习能力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学生来回答,对于那些想回答可是又没有信心和根本没理解问题的学生不闻不问。表面上问题迎刃而解,课堂气氛活跃,可是真正参与进入课堂氛围的只是少数学生,那些被冷落忽视的学生只是课堂上看热闹的看客,可能一堂课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时间长了,经常被漠视的那些群体对老师所有的问题都会无动于衷,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氛围下的课堂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将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版块,精心设计问题内容,争取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所有学生的参与到提问中来,对于学习能力差、学习不积极的学生更应该重点提问,让他们时刻都有会被提问的紧张性,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在学生回答出问题时予以鼓励,使所有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兴趣、充满信心,课堂气氛达到真正的师生默契,实现当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保持自己作为学习引导者、组织者地位的同时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过细过死的把问题和答案设置在一处,更不要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行附加在学生身上。教学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多样性的,特别作为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字词句的固定形式外,在学习文章方面并没有绝对固定的答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思考结果也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和学生们探讨、研究,最后给出正确方向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领养木雕》这篇文章时,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作者做了对朋友反悔的事情到底对不对?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对朋友反悔的事?这样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并且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文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带领学生回归课本
提问是一门艺术,但它更是优化课堂的一项工具,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把握者,一定要将这把工具运用自如,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的同时要不断引领学生回归课堂,不能让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变为散漫,学生在思考出答案之后,教师要给予重视、倾听并解答,然后因势利导回归课本,让学生在体味学习乐趣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课堂学习上。
6、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准”,即抓住学生的心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里所说的“准”,是指要围绕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必须抓住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能提过大过空的问题。如教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课文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准问题,以“小切口”来体现大问题。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因为课文很长,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而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只要抓住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和课堂讨论的风向标,让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这样逐渐深入,学生们由此就能透彻理解全文。
7、注重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同时还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并且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的同时,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
又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黑暗,战争残酷,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教师提问引导,“如果当时社会上都是陶渊明这样的人,社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很多学生经此一问,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8、提问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
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E.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仅供参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 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即教师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还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 面向全体,是有效提问的根本要求。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比如从课题的题眼切入、从关键的内容切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浅,步步深入。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4)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通过学生对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还感受到学得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2、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和文章精彩之处。提问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式的应答方式——简单的问“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了吗”,这种应答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还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往往会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质量也不高,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表现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学生参与不到其中来,这样的课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跳一下,能够着”,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生动流畅。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我适时提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读完全文后,我又问:“这时的鸟儿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各自说出了不同的理解,课堂发言很活跃,真正理解了友情的可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 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F.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想要进行有效的提问,首先他的问题一定不能设置得非常难,设置非常难的话,学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来,其次的话应该以一些有趣的形式来提问,而不是咸的提问
G.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导语: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设疑激趣――即问题的提出要有趣味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趣味性”问题,使学生急于去解决,形成思维训练。如《死海不死》一课,开篇就可提问学生: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以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又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老师可提问“大家认为本文中的屠夫与狼谁更聪明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争议,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抓住关键词提问――即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本当中,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一词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10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三、迂回设问,变直为曲――即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他真姓孔吗?”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
四、寻找比较因素提问――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再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即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1、从“人数”入手问,“移山的人数多吗?”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2、从人到事,“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3、“愚公究竟笨不笨?”这样就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4、“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有层次性的四个出色的提问。
六、抓“主问题”的提问――即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性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进程是靠提问进行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与教育界最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之一是“主问题”的`课堂设计。即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是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
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避免了提问的繁杂细碎;
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已的作用,具有层次性,排除了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主问题”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主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还有很多。上述课堂提问艺术也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飞综合运用,互相渗透。“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做更深入的理解和研讨,以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合理的课堂提问,一定会带来丰硕的教学成果。
H.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导语:“提问”艺术,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胆略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有了“提问”的艺术,就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驾驭住生动复杂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巧妙的设计问题
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决定了他们能够听懂多少,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对语文教学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掌握好提问的一个度。问题太难学生难以理解或是解答不出来,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问题过于简单,则起不到对学生思维的抛砖引玉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什么阶段,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问题的巧妙设计。在提问的过程中,绝不可以让提问的语言变得过于复杂和琐碎,否则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混淆问题的重点,因此提问的语言也必须要简练、易懂,具有一定的引导力。
在进行《故乡》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就在学生预习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让学生通过故乡乡亲的变化、故乡面貌的变化等细节一点一点的探索,探索出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对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比较,并且找出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最终将全文的主题引出。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二、以提高学习水平为目的,增强问题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都比较看中,所以他们在进行授课时都会进行大量的课堂提问,然而课堂提问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令初中语文教师都感到十分困惑。
笔者通过对自己以及身边同事工作经验的分析发现,之所以会出现不进反退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提问过于随便和简单而导致的。其主要表现可以有两种:(1)“是不是?”、“对不对?”形式的问题过多,提问的毫无意义;(2)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很多问题学生只需要通过阅读就能够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在语文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常见的,但其问题的设置毫无意义可言,想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其对于学生思维等各个方面的锻炼,就必须要使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保证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紧紧地围绕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在此基础上,问题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保证所提出问题必须要具有一定意义,例如能够锻炼学生的哪方面技能,让他们从中收获哪方面知识等等。例如在进行《石榴》这篇文章的教学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笔者就设计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作者写喜爱夏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由文章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问题三:“作者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石榴的口味,但是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作品的描写当中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将其学以致用。
三、以拓宽学生思维为策略,强调问题多元化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目的来对问题的形式进行改变,以便更好的达到预计的提问效果。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之所以实效性差,与教师提问的方式单一、死板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就必须要使问题形式变得多元化。
经过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以学生的生活实例为基础进行提问,或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来进行提问,都是非常不错的课堂提问形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的掌握,来将两者进行比较沟通,进而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那么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会有所提升。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来进行提问,能够将学生的思路以及注意力充分的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的清晰和明确,在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能够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得到显着的提升。
结论:
终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至关重要。提问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艺术,语文学科的提问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握,来巧妙地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I.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针对性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们自己对课文内容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谈何高效?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除了要吃透教材,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他早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并没有问学生“饱经风霜”这个词在词典典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的。他只是说:“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喜欢才怪。
刚才我们说老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那是不是说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就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老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J.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
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性、针对性和激励性。 目的性即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针对性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假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问题太难,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老师应因人而宜地设计问题。 激励性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提问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二、所提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问过程中必须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