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发布时间:2022-02-17 05:55:32

⑴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如果按传统教学,仅仅依赖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依赖于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只是一台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我们不难在课堂上遇到那些茫然困惑的眼神,那些生涩僵硬的朗读,那些一问三不知的尴尬.究其原因,无怪乎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的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很大程度来源于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差,学生思维也就难以调动,因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味,老师上课,其实正如说书人那样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于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意义 何为情境,情境如何产生,其实情境教学法由来已久.这就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视线,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大脑识别,另一条是心理视线,能透过文字符号,看到一个个表象和逻辑意义单位.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沿着“循文——明象——体情——悟理”的路线,顺利进入“读书内化”的自由王国.但是当课文的语言符合所指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离时,两条视线就无法“合影”,从而造成阅读障碍,也就是学生读不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此时,创设相应的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凭借创造的情境渲染气氛,变课文的情境为“我情我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兴趣,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其中,使其可以眼看、耳听、口读、脑想,并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简单一句话,就是足可以变苦学为乐学. 三、途径和方法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呢?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要“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创设情境的途径可以初步归纳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六种.运用情境教学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创设情境,或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其身临其境 在阅读课开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后果.如在教学《未来的桥》一文时,老师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充分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导入:老师知道大家学习了《兰兰过桥》一课后对桥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关于桥的图片,老师也收集了不少,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有关桥的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再请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与同桌交流,引导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桥,那么未来的桥是什么样的呢?把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举起来.学生智慧的火花要此刻已被点燃,小小的脑瓜中充满了想象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凭借情境,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凭借情境,抓住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丰碑》一文,如能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能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抽象的事物,能有效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中“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制作了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插图,第二段叠加风雪的声间,同时放大军需处长的形象,第三幅则渐渐淡化军需处长的形象,留下一座刻有军需处长名字的丰碑.学生看着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难点. 3、运用情境,

⑶ 语文怎样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一直是教育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主动学习。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习就是一种发现,学生应该成为自主且自动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要让学生把你所教的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会、记得快而且能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更新知识传授方法,满足学生求异思维需求,在变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 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魏书生说: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导入”工作做好了,整堂课就易于成功。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形象感知,创造引人入胜的课堂开端。如尽量找一些形象可感的资料,听音乐、看图片、观影音资料、讲故事等,或吟诵优美的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如教《土地的誓言》一课时,课前播放《松花江上》歌曲,配以九一八事变图片资料,上课时,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慨叹九一八事变造成数十万东北民众逃离家园,这样的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还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组日本飞机轰炸东北三生的照片,更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2、 朗读文本,身临其境。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还可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文本中的人物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朗读效果明显,热情高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我先播放片段配乐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结束时,教师里静默,这说明学生理解了文本,而后组织学生配乐朗读。教授《安塞腰鼓》时,分角色朗读,教师下发材料,预读,排练,像演节目(诗朗诵)一样组织演读。教师重组材料,分配角色,男领、女领、男合、女合、众合等形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根据角色安排刻苦训练,同时也体会了本文恢宏的气势,铿锵的节奏,激情的语言和丰富的画面。

3、 质疑问难,全员参与。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提问的权利,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对个别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并用不同方法引导质疑。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从课题切入提问、从关键词切入提问、从难句切入提问,对于学生提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训练学生在多读课文中自己解决疑点。对于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师可板书,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在讨论中求答案,逐步形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组织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

围绕教学中某一重点、难点,分小组商量、探究,再集中起来全班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七年级学生写作方法掌握较少,教师强调写作技巧,学生在写作中也失误较多。学生军训回来之后,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写《军训的收获》,学生言之有物,讲评时总结本次作文优劣之处,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互判作文,写评语得分情况,学生异常兴奋,激烈讨论,在审题、点题、布局、语言、卷面、字数、以及错别字方面都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2)角色扮演式

根据课文,设计表演。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戏,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景语言。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暂酝酿,分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设计表演。有的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让学生自编自演舞台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角色,主动探究文本。如把《狼》改编成白话文,从不同的角度设想出不同的角色,或讲故事,或模拟表演。

(3)活动娱乐式

组织诗朗诵、演讲竞赛,做成语接龙、击鼓传花等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我让学生制作课件,选择身残志坚的人物,介绍其成长经历,人生成就,并写出感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每位学生演讲之后让本组和其他组成员点评。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心灵收到了启迪,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唱主角。

(1)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语文教师手中如果有了精心设计的“激起千层之浪”的块块之“石”,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积极的竞争意识,就能把课堂教学带入高潮迭起的境界,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授《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作者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学生找到描写社戏段落铁老头不翻筋斗,看不到蛇精跳老虎,老旦不停地唱。看戏的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可见那夜的戏并不好看,为什么结尾作者这样评论,学生兴致高涨,认真阅读文本,积极总结。那夜的戏,那夜的豆,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道题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课本内容,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归纳、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一“石”多“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2)生成性教学代替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期望所进行的一种教学准备行为,属教学设计的范畴,有时也指“灌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场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互动性、多源性的特点。生成性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即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是一个询问“什么”、“为什么”的地方,课堂更是一个谈论“什么”、“为什么”的地方,成功的教学、成功的教师应当唤起学生的十万个“什么”和“为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教学应让我们的学生“始于迷茫,而又终于更高水平的迷茫”。

(3)挖掘潜力,留给学生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要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理解、解决问题。我在《夸父逐日》这一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教师强调注意逐走、如日、欲、河、道等词语的解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快就展示了成果。学生把握了文意,并很快准确背诵了课文。

三、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先读后教,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打铁需要本身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学者”,然后才是一名教师。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敬佩信任这样的教师,同时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盼望上语文课,这样就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应先读后教。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出语言的味儿来。”(钱理群语)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惟教参是从。“惟老师善于阅读,深有所得,才能较好书”。

四、愉快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手合作,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积极请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受鼓励、被表扬次数越多的学生,思想越活跃,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越高,进步也越快。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上缺乏主动性,是因为自己语文成绩一贯不好,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赏识学生的长处,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一些细节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多于教训,鼓励多于批评。有句话说得很好:“赏识、激励产生动力,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不懈的努力产生能力。” 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朝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努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无定法”,但只要用心浇花,花就会满园开放。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采纳~!

⑷ 如何创设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要经营好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融入生活、走向社会,教师应加强与时代、社会的对话

⑸ 如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及效果反思

、情境教学的涵义 从心理学讲,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体育比赛中,竞争对手的强或弱,场上观众的反应,对运动员的情绪状态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就是由于情境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所谓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制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二、阅读情境教学的涵义及阅读教学情境的分类 阅读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和教育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以达到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充分吸收和灵活运用。 那么,究竟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即阅读教学情境有哪些? 根据阅读教学的情境对阅读教学的功能,可以将阅读教学情境分成以下五种: (一)直观情境 直观情境就是把所要教授的阅读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迅速的感知阅读内容。教师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的内容变成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对所授知识有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向学生发问,促使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理解阅读内容。 (三)推理情境 推理情境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概念和判断,来推断出另一个判断,从而促成学生巧妙地用已有信息,推导出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主要是利用阅读内容,围绕教学目的,找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从而使学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五)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环境,它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方言基础、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对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毫无疑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诱导启发,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受教育者通过这种暗示,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的潜力,从而提高个体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学习的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合起来”。他所创立的暗示教学法,就是根由情境教学。暗示教学法又叫“启发式教学法”,它是一种充满乐趣的、舒适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和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理解是关键。理解包括意旨理解和文旨理解两个方面。阅读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意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检索能力、阐释能力、组合能力、概括能力和扩展能力,通过对文旨的理解,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阅读的内容,就是要通过诱导启发思想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使学生达到“正确理解”阅读内容。何谓理解?它是通过认识阅读材料内部的联系和关系,达到明白阅读材料的意义的智慧活动过程。理解的标准是学生以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种种意义。我国当前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标准具有多层次的综合的意义,体现出理解标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教材的理解标准,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所谓“正确理解”就是达到或基本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借此“进行严格训练”,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诱导学生进行对阅读内容的正确理解。怎样诱导呢?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进行诱导。 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诱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口里想出来却没有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比如一个东西有四个角,教给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而推出其他三个角,便不再教了。后世人概括为启发式教学,把它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已被倡导多年,但是贯彻的效果并不理想。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最适合启发式教学的,然而长期以来总也很难摆脱灌输的束缚,教师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比较呆板、僵化,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刻板,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正确理解,学生个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就因此而不去实施启发式教学法,甚至抹杀启发式教学法对阅读教学的巨大作用。启发式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灵性、悟性、创新思维等尤为重要。启发式阅读教学不预设任何条条框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对阅读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展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以达到对阅读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师要正确运用启发式阅读教学,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开展启发式阅读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顺启诱导。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调动已知去认识未知,运用已能去解决未能,即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教学的内容,教师用已知的课文,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反启诱导。当正面启发不能使学生开窍时,教师可以从反面进行启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理解,教师这时可进行反启诱导,把错误的思想和理解推入穷途,来一个“穷则变,变则通”,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从而获得对阅读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3)侧启诱导。而当学生的思维与对阅读教学的内容认识无法达到一致,欲进不能、欲明而昧时,教师可以利用两个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启发学生重温已知的一个事物去认识另一个事物。教师可以运用逻辑的类比,修辞上的譬喻、讽喻等手段对学生旁敲侧击,促成学生的顿悟,迅速达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 当然,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即对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已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所能达到的阅读境界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启发式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阅读教学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运用已知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启发式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现实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感知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条件,达到对阅读内容的正确理解。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启发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认知结构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想,启开学生的心灵,发出他们的心声,诱起学习的乐趣,导出学

采纳哦

⑹ 语文教学设计中怎样营造教学情境

1、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于学生知识基础,设计哪些学生要给予热情鼓励,那些学生要给予会意微笑,那些学生要给予重点点拨指导等都要做到有备无患。尤其学业基础跟不上、个性特色鲜明的的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尊重。
2、 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新旧知识的比较、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入手。
3、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根据当堂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具有发散思维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语文求知的愿望,促进学生的自由思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文基本素养。
4、 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故事、游戏,音乐、视频、角色、多媒体活动等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活,有利于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5、 在教学设计中可适当引入生活情境。找准语文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切入点,适当引入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运用中学语文。

⑺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如何有效地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作为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
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用优美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跟着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且效果远远胜过多媒体和录音机。
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创设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的实践性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育目的。如让学生自办班刊、校刊,组织成立文学社诗社;组织收听收看合适的广播、影视节目;设置班级图书角,向学生出借各类读物或指定班级图书管理员定期为同学们借阅期刊图书服务;组织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赛诗会、即兴演讲、朗诵、辩论、联欢会等活动;布置语感训练家庭作业,如欣赏指定的有声读物、录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讲或朗读;写读后感、听后感和观后感,写游记;进行词句与音响或画面的联想训练等。还可以通过做语文智力游戏,脑筋急转弯,词语成语接龙游戏,开展课外学习小组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语感训练多趣而有效。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历来被许多人公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情感体验,通常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课前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音材料,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悬念或愉悦的情境。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精神。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但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掌握各种语文能力的目的。

⑻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依据教育教学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相关情境,即通过信息技术以图片、文字、音乐、动画、影视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创设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以此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由来,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开展问题化教学,使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术题材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问题情境生活化

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利于生成。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只有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才能使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发挥着行之有效的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鲜事例,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言,从而理解、掌握语言。首先出示鲜明的画面配上优美的古筝曲业代替“春江潮水连海平,还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领略春江花月夜的优美。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画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虽美,但在传统教学中光靠老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是绝对达不到这种赏析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问题情境形象化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一些生活事例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又比如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然后说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那颗要扼住命运咽喉、不甘沉沦的心,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有很多人选择了坚强面对,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他是怎样面对生活的。歌曲导入式很受学生欢迎,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很快进入情境。因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情意的驱动下想象、思维得以积极展开,情感素养、思维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应让学生有自我学习时间,使问题情境自主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性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学生学习提示,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边读边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里,选择同一自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于是,电脑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现了许多问题:“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表达了什么信息?”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你问我答,各抒己见。而更为精彩的是,学生一旦都参与了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颐和园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同学们纷纷点击视频资料来满足各种各样的疑问,大胆设疑,积极求证,他们兴趣盎然的流连其中,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情境教学是指“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情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由于我们师生从未亲眼看到过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海边领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壮美,但是我们可以来认真地读一读,用心地体会一下课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读完之后组内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图和《月光曲》的钢琴曲)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然后在小组交流互动“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大海的美,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出来朗读。学生们一个个动情地读着(播放音乐):“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自然中转变。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教师必须有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动力的能力,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当然在语文课中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问题是灵活多样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一些尝试,望能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些启示。

⑼ 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所谓的情景,指的是语言的环境或语言发生的情景, 它揭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的智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围绕所提供的情景进行大量而快速的听、说、读、写、思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 的主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优化教学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领会、评析、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效。而努力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能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兴趣深化,并产生较高的动力效能,以达到较高的兴趣发展水平,最终使学习兴趣成为自我的高级精神需求,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呢?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重在要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一味图热闹,甚至哗众取宠,情境内容的选取要适切;第三,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理想状态下,一节课的情境应是环环相生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四个“必须”:(1)目的必须明确,要防止仅为增加气氛课堂热闹而创设情境,要防止仅为给听课教师看而创设情境,要防止流于形式创设走过场的情境;(2)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许多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的方法创设情境,高年级更要突显一种真正的问题情境;(3)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4)必须有利于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有: 1.导入设置情景。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 2.生存性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3.以语言创设情景。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 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并通过视频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4.创设情景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意点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2、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性,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3、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并具有时代性)。 4、情境要具有适切性,也应具有挑战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5、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 6、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生特点,拓宽知识面,时时关心身边的事件,留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好记录,积累素材。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落实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利用这些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让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他们的主体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语文课堂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而且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学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
一、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习热情得到高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及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走进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编排教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让学生在愉悦中吸取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让他们陶醉在美的世界中。如,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学习《醉翁亭记》,单靠老师介绍,学生很难领会透彻,对于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可能很难理解,也提不起兴趣,这时就可以使用这一技术。利用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讲解文本包含的政治理想和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直观,学完之后记忆也会深刻。
二、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那么,怎样使学生真正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自主质疑提供了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课文朗读时如能配上动作、表情等,就会使枯燥变生动。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推动学生深入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通过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由于教师自己情感不够投入,语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学生情感体验不够的实例大量存在。一段非常美的写景的片段,有的学生在读时语调生硬,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其他学生的情感。因此,情境的创设要从细致入微处着手,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使学习成为儿童心灵的追求。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地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这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学生为了能够读准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动作表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去营造朗读的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修养。
四、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积极思维。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作一些指导,或读一两篇范文,之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作文,难免步入“假、大、空”的误区。我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累积的素材太少。学生平常整天坐在教室里,没东西可写,一旦学校开展运动会、艺术节、扫墓等活动,学生写出的作文就大不一样,可惜这类活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开展得太少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平常的作文教学中,除讲述必要的写作技巧外,我们需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上下工夫,通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例如可以利用语文课有目的地开展演讲、讲歌朗诵会、古诗背诵、讲故事、献爱心等活动,为学生变得生动充实。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让学生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我常以自身经历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富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用多彩活动来创设情境,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教学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最大效用。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5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2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5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4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79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0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7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3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4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0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