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王崧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王崧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2-12-18 19:55:03

⑴ 【菊然一得】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笔记)(上)

      ―― 听王崧舟老师谈语文核心素养落实

一、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

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最关键,是把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应该这样表述出来。

二、如何落实核儿心素养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              ――温儒敏

(一)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哪里? (策略)

单元导语,选文系统,课后练习,语文园地

(1)“隐在”单元导语里

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三上第一单元为例:

内容主题: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

语文要素:

①阅读时,关注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②体会习作的乐趣。

《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借助课后题一来落实。

《花的学校》课后题,“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已经把新鲜感渗透到情景中。

《不懂就要问》课前提示渗透“新鲜感”。

(2)“隐在”选文系统

统编本小学语文一上第三课《江南》

核心素养:会写生字,课后题,

“隐在”古体诗的感受,所以,要建立支架。

支架一:鱼儿戏耍都到过哪里?

鱼戏莲叶东、西、南、北,感受“复沓”形式美。

支架二:鱼儿在莲叶间会怎么戏呢?(游,躲,跳,穿)

鱼游莲叶东,鱼躲莲叶西,鱼跳莲叶南,鱼穿莲叶北。感受“复沓”节奏美。

支架三:我们平时习惯说东南西北,我们按这个习惯来读一读。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感受“复沓”的自由美。

(3)“隐在”课后练习。

以统编本小学课文二上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后题四个题看起来各自为政,但可以这样设计。

第二题重在核心素养落实(讲故事)

条件之一:能正确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

条件之二:按照图片的顺序讲一讲故事。

条件之三:要讲出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口吻。

条件之四:尽量用上准确的动词讲故事。

(4)隐在”语文园地

以统编本小学教一下第二单元为例:

找切入点:展方台,可以做为语文核心素养。第一学段识字量增大: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1.识字意识:我爱识字我快乐。

2.识字路径:生活处处可识字。

3.识字方法:多种方法来识字,

4.识字可惯:每天识字一点点。

⑵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着,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着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着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着、《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着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尝试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 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人们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着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来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带孩子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了解美的真谛。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执教前我认真阅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他是抓住另外一个层次的“美”,壮美、柔美、优美、甜美、凄美……来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这一设计非常独具匠心的,但是我考虑到我们孩子由于处在农村的特点,孩子对文本中的“柔美”“甜美”“凄美”等可能没有城里的孩子理解得那么的准确。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根据书后面的习题上复述课文的要求,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遥祝嫦娥”为线索的,我将“嫦娥奔月”作为重点部分来讲的,嫦娥吞下了仙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通过第6小节的配乐朗诵将孩子们直接带入“嫦娥奔月”这一部分。美的文字,美的画面,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来了自己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越飞越高。这是多美的无奈,多么的凄凉,多么的美丽,这是一种凄美。让孩子通过画面的想象,音乐的渲染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孩子通过这一小节中的叠词“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去品味这段文字之美、环境之美以及嫦娥的心灵之美。
其次多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习得语言, 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如在六年级上册《花与生活》的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内容,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编写儿歌,绘制花的图片等,最后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绘画……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有关花的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在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把语文和生活练习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3分钟说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主题队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经典诵读、交友、谈心、玩QQ空间、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这些教学尝试中,我体会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⑷ 听王崧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随笔

      王老师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为我们语文老师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开了一条宽广的路。

      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情境,领略语言美,学习建构与运用语言: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他抓住“隐在”和“显在”两个系统来讲解。语文的核心素养“隐”在哪里?“隐”在的核心素养如何显现?王老师先介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然后讲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隐在"系统以及"隐"在哪里?尤其是显在策略中说到:落实语文要素一课一得;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位一得要得得相连王老师从一课一得,得不离境,三位一得,得得相连四点结合案例去解读,整个课程理论与具体课程相结合,让老师们真正了解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如何准确理解和具体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听完课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将理论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也为推动统编教材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⑸ 聆听王崧舟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3月7日聆听王崧舟老师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通过两个小时的学习收益满满,王崧舟老师的分享让我知道了如何在教材中挖掘落实核心素养的点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显在策略。

      王崧舟老师先讲到语文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王崧舟老师重点分享了语文核心素养“四隐”和“四显”,四隐为单元导读、选文系统、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通过例文《江南》知道语文核心素养隐在每一篇课文里,又通过例文《小蝌蚪找妈妈》知道语文核心素养还在我们的课后练习中,最后通过分享了语文园地。培养核心素养的显在策略为一课一得、得不离境、三位一得、得得相连。王崧舟老师强调围绕语文要素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得准、学得头、用得活,一课一连,得得相连,就能逐渐形成语文关键能力。

      王崧舟老师的分享拨开了我心中的云雾,对统编教材的策略单元的教学有了初步地了解 ,我们一旦树立自觉的语文核心素养意识,就会发现,语文核心素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在”只有转化为“显在”,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相信在我们老师在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下,一定会用好语文统编教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⑹ 语文核心素养的“隐在”系统与“显在”系统

刚聆听完泊静斋主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王老师讲到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部编本”语文教材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操练。

维岳王老师主要从“隐在”系统和“显在”系统两方面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阐述。语文核心素养“隐在”单元导语,王老师以三上第一单元为例,每一课的课后题都是唤醒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敏感,让新鲜感成为常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核心素养“隐在”选文系统,以一上第3课《江南》为例,这首古体诗的特殊形式让学生感受“复沓”的形体美、节奏美、和自由美。语文核心素养“隐在”课后练习,以二上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是这篇课文核心素养的体现,要求能正确流利熟练地朗读课文;按照图片的顺序讲一讲故事;讲出故事不同角色的口吻;尽量用上准确的动词讲故事。语文核心素养“隐在”语文园地,以一下语文园地二的“展示台”为例,培养学生有识字意识、寻找识字路径、教会识字方法、帮他们养成识字习惯。

语文核心素养的“显在”系统有四个策略:“显在”策略一:一课一得。以三上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预测和猜想是本课的一课一得,借助旁批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猜想,猜想的作用、猜想的内容以及猜想的依据。“显在”策略二:得不离境。让学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达到文辞语境、文体语境以及文化语境。“显在”策略三:三位一得。教读课文是学得,自读课文是习得,课外阅读是用得。“显在”策略四:得得相连。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从低段向高段、从筛选到比较再到整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考虑到的因素太少太单一,语文核心素养真的无处不在,“隐在”只有化为“显在”,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

3、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

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是重视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思考篇章的结构,不同文体间的差别等等。长期坚持下去定有收获!

⑼ 王崧舟2022新课标解读

王老师认为2022版语文课标的修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第二个十年的成就与挑战,是当今世界外国母语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王老师强调2022版语文课标主要内容为“一个核心四大板块”,

随着学习新课标的逐渐深入,桃源小学“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的赛课活动也拉开帷幕,相信老师们定能知行合一,将课改进行到底。

阅读全文

与王崧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