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的七种方法
作文想要拿高分一定要学会掌握一些技巧,下面我就大家整理一下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的七种方法 ,仅供参考。
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
反转结构解析
展示过程就需要结构,那么,反转结构就是展示冲突过程的结构。
定义:通过两种对立状态(性格、情绪、情节)的转变来揭示主题的结构,包含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四部分,展示冲突从产生到消失的全过程。由于为叙事艺术所通用,又称万能结构。
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 记叙文 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渲染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该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凸现。
一般来说,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可以看作动情点。
在写景的文章中,景物的特点往往也是动情点。
开门见山法
直截了当地切入话题,或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这种方法,朴实自然直截了当,引起下文。一般来说,这种开头方法,随信手拈来,但毕竟出彩儿不多,如果是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建议选用其他方法。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的七种方法 。
㈡ 6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作文情节曲折小说怎么写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作文要求写情节曲折的小说,记住一个词反转。反转反转再反转,情节就会变得曲折。要写的超出常人经历或认可的范围。
㈢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六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词语盘点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六课《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白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我在此整理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六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肥】
1.含脂肪多的,与“瘦”相对:~肉。~胖。~缺(指收入多的官职)。~硕(a.大而肥胖;b.果实大而饱满)。~马轻裘。
2.土质含养分多的:~沃。~美(a.肥沃;b.肥壮、丰美)。
3.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如粪、豆饼、化学配合剂等):~料。~力。
4.使田地增加养分:~田。
5.指衣服鞋袜等宽大,与“瘦”相对:~大。~瘦儿。
【翻】
1.歪倒(dǎo),反转,变动位置,改变:推~。~车。~卷。~滚。~腾。~工。~阅。~身。~地。~修。~建。~改。~脸。人仰马~。~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气势非常壮大)。~云覆雨(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2.数量成倍的增加:~番。
3.越过:~越。
4.飞。
【浇】
1.由上往下淋,洒:~花。
2.灌溉:~地。
3.把液汁倒入模型:~版。~筑。~铸。
4.刻薄:~薄。~漓。
【挑】
[ tiāo ]
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土。~夫(旧时以给人挑货物行李为业的人)。
2.挑的东西:~担。
3.挖取:~荠菜。
4.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一~儿白菜。
5.选,拣:~选。~拣。~剔。~肥拣瘦。
6.古同“佻”,佻达。
[ tiǎo ]
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起帘子。
2.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打。
3.拨弄,引动:~拨。~动。~头。
1 导入新课
导入课文学习可以从看图创设情景着手,再设悬念“小白兔和小灰兔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2 字词教学
在生字学习中,应有侧重点。学习方法可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时,教师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指导,及时掌握学习动态。学生在交流发言时,教师要耐心、仔细地倾听,用多种方法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说,说出自己的所悟所得。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及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学知识,学本领。例如学习第二节时,集中学习“蹦、施、肥、除”4个生字,其中重点是“蹦”字,同时学习部首“足字旁”,随即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字也是足字旁?”复习以前所学的汉字,进一步归类“这些动作都与脚有关,所以都是足字旁。”“运、挑、担”着重从字形上识字,并结合书写指导;“饿”从字义上理解并识记。
3 阅读教学
1)揭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对小白兔和小灰兔做个评价,这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白兔?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灰兔?”教师出示填空:( )的小白兔( )的小灰兔
2)课文第2——5节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讲读,紧紧抓住“三个不同”来教学:①小白兔和小灰兔从老山羊那儿要的东西不同。②它们回家后的表现不同。③结果不同。在三个对比中,第2点是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小白兔的种菜的动作“翻土、浇水、施肥、捉虫、除草”,小灰兔的“天天不干活,饿了就吃”。第5节中对“疑惑、自豪”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关键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试着读出小白兔和小灰兔说话的语气。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含义。
4 思维训练
本文的思维和说话训练主要就是围绕小白兔和小灰兔展开的。
1)围绕着小白兔和小灰兔从老山羊那儿要的东西不同,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来帮助学生体会两者截然不同的态度。
老山羊把自己种的白菜送给它们,小灰兔想,于是,它拿了白菜。小白兔想:。所以,它不要白菜,要了一包菜籽。
由于这个说话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力来确定使用的时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可放在学习第2小节时随机出示。对于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班级,教师可在教学第2小节时先设疑:为什么小灰兔要了白菜,而小白兔却不要白菜要种子呢?待课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借助说话练习来释疑。
2)拓展说话练习: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么想,怎么做?”等等。
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想:。然后,它(怎么做)。
在活动中,教师不必用过多的框框去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落落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或不合理的地方,适当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积累比较规范的句式、语段,进行知识迁移,从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
收完白菜,老山羊把一车白菜送给小灰兔。小灰兔收下了,说:“谢谢您!”
老山羊又把一车白菜送给小白兔。小白兔说:“我不要白菜,请您给我一些菜子吧。”老山羊送给小白兔一包菜子。
小白兔回到家里,把地翻松了,种上菜子。
过了几天,白菜长出来了。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白菜很快就长大了。
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他不干活了,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过了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
这时候,他看见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了。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㈣ 关于反转的诗句
例句:
1. 这不是人干的活。是人,不干这活。
2. 有情,自在一起。在一起,自然有情。
3. 晚上开灯,怕费电。关了灯,怕费开关。
4.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德便是才。女子无德,何来才?
5. 只怕你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可是醉酒之意不在翁。
6.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7. 那女人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 非也,是天使身材,魔鬼面孔。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9.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厌。
10.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 因为他们现在就是主人。
11.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人不爱,男人变坏。 女人变坏,男人就爱。
12. 你给我一分钟,我给你全世界。你给我全世界,我就给你一分钟。 你可以给我全世界,又何必在乎我这一分钟?
13. 人不可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跨过一条河两次的岂会有同一个人?
14. 他的外祖母在重症病房,加了氧气罩,眼看着医生都对家属摇头表示没办法再继续医治了。但是凭借着外祖母顽强的意志。在半个月后无恙的出院了。
15. 你喜欢我,我就一定要喜欢你吗?
16. 17. 要是想写出好的反转句子,首先理解反转的意思:
18. 反转的意思是指,当一件事情到达某一端的极致的时候,人们眼看着就会在这个方向产生结果的,但是猛地一下产生了不可思议的逆转,导致结果成了另一个方向。
应该是倒装句吧 英语倒装句(Inversion)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它们之间有两种语序: 一是主语在谓语之前称为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 二是主语在谓语之后则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而倒装语序中又有完全倒装(Full Inversion)和部分倒装(Partial Inversion) 完全倒装(Full Inversion):又称"全部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全部置于主语之前。此结构通常只用与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部分倒装(Partial Inversion):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倒装至主语之前,而谓语动词无变化。如果句中的谓语没有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则需添加助动词do, does或did,并将其置于主语之前。
英语句子的倒装一是由于语法结构的需要而进行的倒装,二是由于修辞的需要而进行的倒装。 前一种情况,倒装是必须的,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后一种情况,倒装是选择性的,倒装与否只会产生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一、表示强调: 倒装句最突出、最常见的修辞效果就是强调,其表现形式如下: 1.only +状语或状语从句置于句首,句子用部分倒装。 例子: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olve this problem. 只有用这种方法,你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Only after he had spoken out the word did he realize 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 只有当他已经说出那个字后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 2. hardly,in no way,little,scarcely,seldom,never,no more, no longer,not, not only, no sooner, not only … (but also),not until… 等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或词组位于句首,句子用部分倒装。
例子: No sooner had I got home than it began to rain. 我刚到家就下起了雨。 Seldom do I go to work by bus. 我很少乘公共汽车上班。
Not until twelve o'clock did she go to bed last night . 她昨晚十二点才上床睡觉。 3. so / such。
that结构中的so或such位于句首可以构成部分倒装句,表示强调so /such和that之间的部分。 例子: So unreasonable was his price that everybody startled. 他的要价太离谱,令每个人都瞠目结舌。
To such length did she go in rehearsal that the two actors walked out. 她的彩排进行得那么长,以致于那两个演员都走出去了。 以上各例都用倒装语序突出了句首成分,其语气较自然语序强烈,因而具有极佳的修辞效果。
二、承上启下 1.为了避免句子部分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常用"so+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或"neither/nor + 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的倒装句式。 其中第一个句式表示"与前面所述的肯定情况相同",第二个句式表示"与前面所述的否定情况相同"。
例子: A:His brother is(not) a college student; B:so is mine.(nor is mine .) A:他弟弟(不)是大学生,B:我弟弟也是。(我弟弟也不是。)
A:He used to have his further study abroad; B:so did I.(neither did I.) A:他曾去国外深造过。B:我也去过。
(我也没有。) A:One of my friends can speak three foreign languages; B:so can his wife.(neither can his wife .) A:我的一个朋友会说三门外国语。
B:他的妻子也会。(他的妻子也不会。)
2.倒装可把前一句说到的人或物,或与前一句有联系的人或物在下一句紧接着先说出来,从而使前后两句在意思上的关系更加清楚,衔接更加紧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子: They broke into her uncle's bedroom and found the man lying on the floor, dead. Around his head was a brown snake. 他们破门进入她叔叔的卧室,发现他躺在地板上死了。
一条棕褐色的蛇缠在他头上。 We really should not resent being called paupers. Paupers we are, and paupers we shall remain. 我们确实不应因为被称作穷光蛋而愤愤不平。
我们的确是穷光蛋,而且还会继续是穷光蛋。 三、制造悬念,渲染气氛 在新闻或文学创作中,有时为了内容的需要,或是为了强调,作者常常运用倒装来制造悬念,渲染气氛。
如朗费罗(Longfellow)《雪花》中的一节: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 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rments 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 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 Silent, and soft, and slow, Descends the snow. 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就富有创意地运用了倒装。在前五行中,诗人堆砌了七个状语,状语连续出现而主语和谓语却迟迟未露,造成一种悬念效应。
全节读罢,读者才对诗歌的主题恍然大悟,因而收到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四、平衡结构 英语修辞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尾重原则,即把句子最复杂的成分放在句尾以保持句子平衡。
在语言使用中为了避免产生头重脚轻、结构不平衡的句子,我们常采用倒装语序。 1. 以作状语的介词短语开头:当主语较长或主语所带修饰语较长时,为了使句子平衡,常将状语置于句首,句子用完全倒装语序。
例子: A.To the coal mine came a com-pany of PLA soldiers with orders from the headquarters to rescue the trapped miners. B. A company of PLA soldiers came to the coal mine with orders from the headquarters to rescue the trapped miners. 一个连队的解放军战士来到了那座煤矿,奉司令部之命解救受困的。
虽然问题是行走远方,我忽然想推荐一首珍惜当下的诗歌,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超级想推荐这首
如今我只想静静地
躺在一个人的身边,
任天上流云的影子
千年如一日地飘过我们的脸。
我们爱过又忘记
像青草生长,钻过我们的指缝,
淹没我们的身体直到
它变成尘土、化石和星空。
落叶沙沙,和我们说话,
这就是远方春鸟鸣叫,
就是水流过世界上的家宅,
人走过旧梦和废诗、落日和断桥。
走过我们言语的碎屑,
我们用怨恨消磨掉的长夜;
唱一些嘶哑走调的歌谣,
笑一个再也不为谁回旋的笑。
啊,平原正在扩大,
一条路在遗忘的地图上延伸,
我在一夜又一夜的黑暗中化成风,
化成烛火,烧着我们自己的虚空。
不要再说那些陌生人的故事了;
那只是蟋蟀在枕边啃噬。
不要说前生、今生和日月的恒在,
砂钟在翻转,翻转荒芜的灵台。
候鸟在夕光中侧翼,
一个季节就这样悲伤地来临,
歌唱完了它又再唱一遍,
世界消失了它也只能这样。
㈤ 反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你好,反者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一,它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结局出乎读者意料,读者自然意义相生,必然会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怎么造成的?就像刚才那个故事一样,为何占有优势的坏人反而输,处于劣势的好人反而赢,这会要读者产生一种讨论。让你的文章更有可读性和讨论性。
二,大反转更能突出表现主题。打个比方,很多学生写作文,我是班里的卫生委员,我的同桌早餐吃零食到处乱扔。被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的批评了一顿。下午的时候,上手工课,急需绿色的卡纸,结果才想起来忘带了。我看到同桌带了两张,就鼓起勇气向同桌要。没想到同桌很大方,借给了我卡纸。这是最简单的反转,因为出乎了意料。和预想的不一样,就读下去的冲动。
所以在我们写小说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利用好反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㈥ 在如今的舆论场上,如何定义“反转”这个概念
定义这个概念那就是,舆论的反转是一种没有秩序的态度转变现象。刚刚发生的时候,往往舆论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后来所有的网友共同支持其中一方,随着更多信息不停的曝光时的真相被挖掘出来之后,这舆论又转而走向了另外那一方。随着真相一点一点的披露出来之后,也会不停的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让人难以防范。
温馨小提示
这种反转是没有任何秩序的态度转变,其实这个词的概念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一边倒的情况之下。等事情的真相出现的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全时。人们的观念就会倒向另外一方,这种态度的改变是没有任何前提的,也没有任何的征兆。其他是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这种反转也是没有办法进行防范的。
㈦ 诗歌里的起、承、转、合怎么理解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 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 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 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
律诗如是,古论文亦然。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五段:第一段总起立论,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转(既是对第二段的旁转,又是对第一段的远承,)第四段是轻转——转入综合推理得出结论。文章末段以感叹作结。统观全篇,起承转合,十分分明,自然流畅。
古诗古文之法,今人承之。省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马季的相声《成语新编》和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两文也运用此法。
相声《成语新编》分为四部分:“垫话”、“瓢把儿”、“正活儿”、“底”。这四个部分层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垫话”。“垫话”就是开场白,像小说中的“序”一样。它的作用是引题入话,抓住观众。这则相声的“垫话——。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儿”。是过渡段。它是承前接后的桥梁——承上启下。在“垫话”中“抖”了“包袱”后,通过一问一答,提出了成语的特点,触及了主题。
第三部分:“正活儿”是相声的主体,在相声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底”是相声的结尾,是“正活儿”的最后一个“包袱”。往往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对问题的最后评价。常常在笑料瀑发最强烈处结束,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引人入胜。
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庆贺张先生的九十寿辰。这是起。
第二段:紧承上段,高度赞美先生的历史功绩。
第三段:话题一转,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热烈期待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
第四段:紧扣函电的宗旨,祝福先生长寿健康,并期待与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贺信仅寥寥几百字,先对张学良的寿辰表示祝贺,进而赞颂他的历史功绩,再展望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转、合、蝉联而下,行文自然、亲切、畅达。
起承转合之结构也常在词、赋、曲、散文 、小说等运用,恕不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