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思想。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这也就表明,落实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补发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二、教师可以通过有思想价值的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不少老师又把这些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的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思维缺乏启发性,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事实就能做出回答,且大多数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用花费学生多少智力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培养。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宜过多,但要有讨论的价值,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考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必须引发学生情感的投入,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中的主体性。
三、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同事,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汉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现实素材是汉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堂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汉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四、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小学生的自诩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一种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五、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地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加讨论与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创新性思维。
⑵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标
新课改模式下,我们语文的课堂学习目标既指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指课文的学习目标,还指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课堂学习目标是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育教学全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上,它要体现国家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对下,它又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准绳,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在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时,还必须参照单元及学期目标,以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准备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
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依据学生的语文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课文课堂教学内容,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的角度,注重方法和过程,力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制定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布卢姆说:“目标是描述要学生达到的行为。”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灌输的做法,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完善。
2、培养、发展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此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组成部分。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还包括方法习惯、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内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属于“素养目标”,素养目标的各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各要素的全面提高,我们所制定的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必须为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4、以“学”为核心
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新课标提倡以“学”来组织教学,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语感的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方法和过程。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必须包含体现学习方法和过程目标。
5、贯彻“准备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目标难易适度
我们制定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学生要经过很大努力才能达到,即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实。
6、目标具有弹性
为课堂教学创造宽松环境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变异性较大,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定得太细太实,要给课堂教学留下足够宽松的环境。
7、统筹安排,螺旋上升
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听、说、读、写年年一样,又年年不同。语文教学目标必须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逐步提升。课文内容是制定具体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出发点。是实施教学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凭借。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深入了解每篇课文的突出、特殊之处。才能制定出恰当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8、目标的制定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现在的新课改模式下,要求五步三查,步步落实。那么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还必须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整个课堂就围绕目标来开展。既让学生有可学,也让老师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学习目标对于课堂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可以让课代表在每一堂课之前把我们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前写在黑板上,方便我们这节课完之后回顾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听课的质量,也便于老师检测自己是否完成教学任务。
⑶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麻烦告诉我
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课堂上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要培养学生的评价技巧。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里?”“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体现得更好。
⑷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思想
营造师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中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首要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满腔的挚爱去弹拔学生心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悟其道、乐其学”。还要处处充满激励的话语,既给学生创造读、说、问的机会,又充分肯定学生读、说、问的点滴优点。哪怕想错了,说错了,也不指责批评,而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如此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思想,学习兴趣就呼之欲出了。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精巧设计,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巧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每节课的开端,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猜谜、故事引入、课题质疑,电教手段的利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适时利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驱力;教学中灵活激趣,学习兴趣一时的激发,不能保证整节课都能情趣盎然地学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趣,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并通过精巧的设疑,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更高效地接受知识;以情激情,激发志趣;学生的“志趣”是促使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语态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向和意志,要以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之情。只有以师之情,以文之情去感染学生之情,激生之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中,产生共鸣,沉浸在课文所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趣;以“动”激趣,即让学生动起来。小学生较好动,教师在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真正被激发。
主题探究,体现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观点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我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体现个性化阅读”这些理念。我并没有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感受人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我们真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珍视他们,欣赏他们,研究他们,变“意外”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新的情感碰撞点,新的能力开发点,新的创新培养点。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读。在教学《将相和》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的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弯下腰,学会倾听;抓住时机,适时点拔引导,为学生创高一个宽松和谐和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时他们定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赋主体以强劲的自驱力,并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喜好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