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听课记录怎么写
一、听课记录的基本要点
听课记录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1、教学实录包括:
(1)听课时间、学科、班级、执教者、课题、第几课时等;
(2)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多以记板书为主);
(3)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
(4)学生活动情况;
(5)教学效果。
教学实录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一种是简录,简要记录教学步骤、方法、板书等;二种是详录,比较详细地把教学步骤记下来;三种是记实。
2、教学评点
听课者对本节课教学的优缺点的初步分析与评估,以及提出的建议。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3)课堂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
(7)教学思想;
(8)其他。
写教学评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间评,把师生双边活动后所产生的反馈感应,随时记录下来;二种是总评,就是对间评综合分析后所形成的意见或建议记在记录本上。待课后与执教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值得提出来的是,在做听课记录时许多人偏于记课堂实录,而不做评点。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记录的内容多是教者板书什么就记什么,成了讲授者的“板书”,此外别无它记。显然这种听课记录其价值是不大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评点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二、进入听课现场,记录听课重点
(略)
三、课堂听课评价
课堂听课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结构、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依据,要体现这节课的“质”,为了突出重点,一般不作面面俱到的评价,而是选择比较有意义的、有典型性的方面作点评。评价还要从建议的角度,指出可供选择的改进做法。
⑵ 二年级语文人教版我是什么课堂实录
最新2014秋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此篇《我是什么》教学实录由本站小编搜集整理,此文获北江区小学优质课竞赛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3.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4.师:谁来说,是什么?(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吗?
生1:是“水”,因为水能变成汽,升到空中就能变成云。
生2:水才能在变成雨、雹子、雪。
生3:水能淹没庄稼,灌溉田地。
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生: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3.师:谁还变成了“云”?(指名说)
4.师:我也喜欢变“云”(师读)
5.师:还有谁喜欢变“云”?(指名读)
6.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云”,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我穿上“红袍”,因为我是在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才穿上。
7.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8.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呢?
9.指名读。(喜欢吗?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看你穿上漂亮衣服得意的样子,谁来挑战他?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吧!)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我们可真能干,一会儿就变成了“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
3.师:我们现在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师:原来我们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板书:落)
4.师:我们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是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师:那你是打下来的,你可真有力气,为什么会“打下来”?
生:因为小硬球非常重,所以打下来。
师:那你打下来一定很有劲,你觉得你应该这样读?
生:应该很有力,很重的读出来。
师:那你试一试?(生读)
师:还有谁变成了“雹子”打下来?(指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边做动作边读)
师:瞧!大家多有劲,打在人们头上一定很疼。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生1:可以。
师:好的,保留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不能,因为“雪”很轻,慢慢的,所以“飘”应该读:轻而慢;“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打”应该读得重,很有力;“雨”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落”。
师:是啊!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6.大家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我们多会变啊!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师读第三段。
3.师:谁来说?(指名说)
生1:我看到自己在池子里安安静静的睡觉。
师:那你一定睡的很香吧!
生2:我看到我在小溪里散步。
师:那你是怎样在小溪里散步的?
生2:我在小溪里慢慢走,因为小溪里的水流的很慢。
师:我也看到你正悠闲自得的样子了。还有吗?
生3:我看到我在江河里和其他的水在比赛跑步呢!
师:那你一定是个跑步能手,你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
生3:因为江河里的水流的非常的急,非常的快。
师:谁在海洋里,你在干什么的呢?
生4: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呢!因为海洋里的水翻起的浪花,就好象我们在跳舞一样,拍打起的浪花发出的声音就好象我们在唱歌,还打在礁石上也发出了碰撞的声音。开大会是我们水都流到了大海里,水都聚集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板书:丰富)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有着多样的变化和丰富的生活,那我们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2.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四段。
3.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生: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板书:温和暴躁)
4.师:谁知道什么是“温和”,什么是“暴躁”。
生:温和就是很和气,很温柔。暴躁就是在发脾气,很厉害。
5.师:那么“温和”我们会做什么?“暴躁”时呢?
6.师:看,人们还把我们做的事给记录下来。(出示课件)
7.师:刚才大家看到我们温和和暴躁时的样子,能读出不同的表现吗?
8.自由读—指名读---评---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
9.师:人们为了让我们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我们,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
生1:我们可以植树造林。
生2:建三峡大坝来发电、防洪。
师:是啊!三峡大坝不仅可以发电,防洪,还可以航运。
生3:我们北方特别缺水,可以把南方的运往北方。
师:你可真聪明,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
10.总结: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了水不仅会变,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做事,勤劳智慧的人们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治理水,让我们很好的利用水,保护水。让我们一起和水交上好朋友吧!
11.师:下面,就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吧!(开始行动吧!)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⑶ 小学六年级语文《夸父逐日》教学课堂实录
师:来,让我们把课文读起来!
(全班齐读课文)
师:看图片(屏显“夸父逐日”的图片),我们开始学一点关于神话的知识。
师:什么是神话?
【屏显】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全班齐读)
【屏显】《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极具英雄色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全班齐读)
【屏显】夸父逐日:神话,成语,典故。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与气魄。
(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在课题旁批注上神话、成语、典故。
师:现在进入正课,今天的`学习活动有精读《夸父逐日》和趣读《夸父逐日》。
【屏显】学习活动一:精细的认读
师:我们来认识一种语法现象:省略句。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读出括号里省略的内容。
【屏显】( )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 )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学生齐读,到“北饮大泽”处接不上来)
师:谁北饮?怎么大泽饮?填几个合适的词?
生:夸父北饮于大泽。
(学生接着齐读)
师:请同学们用笔圈下八个字(教师板书),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了这个字的意思。开始思考,可以讨论,任选一个。
(板书:走 渴 饮 泽 至 道 弃 化 )
(几分钟过后,无人回答,老师让学生再思考再讨论)
师:好,现在同学们可不可以回答了?谁首先发言?
生:道,道听途说 渴,望梅止渴 饮,饮水思源
生:至,无微不至
生:弃,弃暗投明
生:化,化为乌有 化干戈为玉帛
生:走,走马观花 飞檐走壁
……(沉默几分钟,全场十分肃静)
生:竭,竭泽而渔
(掌声雷鸣)
师:(微笑)回答得很好,同学们都很不错。这种方法叫印证法,请大家做上笔记。
【屏显】课堂笔记:美妙成语
不胫而走 求贤若渴 饮水思源 竭泽而渔
宾至如归 道听途说 背信弃义 化干戈为玉帛
(屏显译文,齐读译文)
师:多妙啊,文言文言简意赅。
【屏显】学习活动二:精妙的朗读
师:再来读课文,读出分号和句号。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分号和句号,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用的?
生:句号表达文章的感情色彩。
(老师表示疑问)
生:一个句号划分一个层次。
生:分号表略加停顿。
师:那逗号呢?
生补充:分号比逗号停顿的时间稍长,又比句号停顿的时间稍短。
师:读清楚了分号和句号,就弄清楚了课文的层次。
(学生齐读)
师:分号和句号的停顿区分不明显。再来!
(学生再齐读)
师:【屏显】还要读出雄壮和悲壮
(师范读)
(学生齐读)
师:“道渴而死”要缓缓的读,重读“死”,读出其悲壮;“弃其杖,化为邓林”要声音响亮,语速稍慢,读出雄壮来。(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再齐读)
师:请大家记课堂笔记:巧妙结构
【屏显】开端:与日逐走
发展: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与结局:未至,道渴而死
尾声:弃其杖,化为邓林
【屏显】学习活动三:精要地品读
师:【屏显】品味一个字:渴
从“渴”字我们能够看出什么?(思考两分钟作答)
生:我从“渴”字看出夸父的困难。
师:表现出艰苦,英雄主义。
师:神话是古人对自然的认识。还能看出什么?
生:能看出太阳热。
师:人们没有办法征服太阳,斗争自然会失败,无可奈何。
师:【屏显】品味一句话: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
生:好在道出夸父的精神。
生:具有神话色彩,充满想象力。
生:使结局变得十分完美。
生:寄托人们美好的向往。
师:好在表现夸父的舍己为人,表现夸父的神奇,表现神话的色彩,这句话以富有诗意的想象,丰富了《夸父逐日》这篇课文。
师:夸父逐日,表现着我们的远古先人为抗旱驱热,赢得生存所进行的艰难而顽强的斗争。
师:夸父是谁呢?
【屏显】课堂笔记:阅读常识
夸父是“盗火英雄”,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和温暖。
夸父,实际上是众多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探索者的化身。
夸父是华夏第一个农业科学家。他追太阳的目的,就是测量日影以及黄河涨落的情况。
夸父,部落的首领。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最终悲壮地失败的部族迁徙。
(学生齐读)
师: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神话阅读的经典格言:【屏显】人类借助神话在幻想中征服自然。
(全班齐读)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⑷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导语:《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下面是其课堂实录,欢迎参考: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点评:“预设”越是精细,“生成”越是精彩。这是我一贯的看法和课堂经验。问题在于,我们“预设”什么?预设目标、预设重点、预设流程、预设语言、预设练习、预设提问、预设板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却是对“学情”的预设。学情还能预设?如果说前述的种种“预设”是某种预先设定的话,那么,学情显然是无法预先设定的。但是,学情却可以设想,也必须先做某种设想,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的生动呈现吗?我们看“谓”字的教学,显然是预设精细所生成的课堂精彩。预设学情,方能对症下药。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如“哉” “兮”等。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而这一**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于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点评: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点评: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 “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进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
⑸ 听小学语文课,都听什么记什么
1、老师怎样安排课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学生的反应,对于不同状况应该怎样反应。
3、了解老师的工作。
至于怎么记,应该把整节课的课堂实录记下来,并多加思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某个环节的作用意义,找到问题多问问老师。平时和老师搞好关系,争取信任,给你一些站在讲台的机会。请教老师怎样讲课。
注意阅读课,作文课,识字课,班会课,读书课,活动课等等的不同上课方法。特别要注意老师的组织管控方法。
⑹ 跪求小学语文听课记录2篇。麻烦大家帮忙
长征
江苏如皋师范附小 彭之俊
一、第一板块——背景介绍
1、简介“长征”情况;
2、引入《长征》诗歌,(课件)
3、教师配乐朗诵。(声情并茂)
二、第二板块——整体感知
4、学生自由自读;
5、指读课文;
6、评价朗读
7、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不怕远征难、走泥丸、逶迤、五岭?)
三、第三板块——抓总起句
8、文中有两行诗句概括了全文,用笔画下来;
9、交流结果;
10、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1、你是如何理解的
12、理解“远征”和“万水千山”
13、指导朗读:“节奏、气势”
14、指学生朗读展示
四、第四板块——由总及分
A、
1、哪里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
3、深入理解“不怕”:这五座山有什么特点?(学生介绍)
4、通过数字“1300公里”理解“长”,引导朗读,读出“长”;
5、通过学生的资料理解“乌蒙山”,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高”(教师:读得再高一点,再高一点;仅仅是“声音高”能解决的吗)
6、从这两句你读懂什么?(教师:“革命的大无畏气概”)
7、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样的气概吗?
8、小结:五岭乌蒙一长一高,所以毛主席在开始用了来概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1、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教师:有人从“暖、寒”推测出红军过桥渡水的时间在春天和冬天,你认为呢?
2、学生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故事《巧渡金沙江》,交流阅读感受;
4、再次理解“暖”,交流;
5、帮助学生理解“寒”,播放录像《泸定桥》;写出观后感
6、交流观后感
7、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齐读。
8、回顾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要求学生在此读这两句。
C、
1、为什么“喜”?
2、岷山给红军带来哪些困难?(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课外资料“过雪山”(课件出示)
4、这么艰难的事情,诗句中却用了一个“喜”字,你如何理解?
5、小结学生回答,引导朗读本句。
6、再次回顾到首句话。
五、第五板块——由总及分
1、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过渡扩展《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自读,指读,齐读;
3、扩展《娄山关》……
4、总结:长征是……(出示课件:电影片段)一起背诵全诗。
⑺ 小学语文《幸福是什么>>课堂实录
持之以恒 课堂听课很重要,课外看书就可以了
⑻ 听课记录怎么写小学语文
听歌记录怎样写小学语文,把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