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基于预先设计,生成来自教学过程中。生成不应是随机、毫无方向性、目的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一个有经验、驾驭能力强的教师,能够依照预设的目标与内容,适时点拨,引领学生在既定的轨道上,开辟出一个新原野,丰富并拓宽预设的内容。
2. 如何把握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综观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可以总结这样几点经验:(1)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2)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3)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预设不可少,生成价更高。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最大限度的精彩,使预设和生成能够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阅读是以文字为载体,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预设,期望精彩的生成。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设,促进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有效预设的几个条件
叶教授认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入细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学预设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与文本内涵紧密结合,不同题材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预设策略,这种预设的理性模型特征为:阅读期待激发有效,问题引导方向明确,版块特征明显,不细枝末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有效生成。
3、预设的环节,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疏而不漏,密而不繁,行云流水,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预设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3. 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识构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惟一传授的。
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
1、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4、放大错误,升华生成
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4.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来源:湖南教育,作者:任新宇
一、重塑师生关系,促进动态生成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作用于课堂教学,怎会有动态生成?笔者以为,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其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便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积累教育智慧,驾驭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还应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
难度过大时,变换角度。这主要应对那种教师有预设而学生没有生成的矛盾。例如教学《口技》一文,教师要学生回答“为何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当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时,教师估计可能是难度过大了,于是变换角度。从修辞手法人手,得出“反复”的修辞手法,然后要学生谈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作用谈出来之后,这个题目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了。
呼之不出时,反提问。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教师有预设学生没有生成,而教师认为又有必要提出来的情况。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当学生没有对古今异义词提出疑问时,教师反提问:“‘芳草鲜美’如何翻译?”“‘鲜美’一词的现代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提问把教学的重点引出来。
难以抉择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当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出现了不同意见而又难以抉择,或出现了教师预设外的生成,不妨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语文活动。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这美丽邂逅的“策划者”。
5.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答: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感受愉悦
1、用动态预设,作为“互动生成”诱因。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要做到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这一过程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既体现了预设的弹性,又让学生有生成中感受到了思考的愉悦。
2、整合多元预设,呈现“互动生成”灵性。教学的目标如何才能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的目标如何才能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应怎样呈现?教学流程要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却是直面真实的教学,故教师必须根据师生在课堂中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使生成富有灵性,方能彰显师生智慧。
这样的课堂,可能学生的有些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师在课前认真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多元化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灵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二、动态生成,感受“逾越”
1、创设环境,准备“逾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愉快的,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能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2、引导感悟,实现“逾越”。动态资源生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是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的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更要时时挖掘动态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实现逾越。
3、智慧提升,享受“逾越”。“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要做好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准备,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做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层层追问,不断促进学生思考,同时,抓住那些闪光的火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学生的学习智慧不断攀升。最终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时,享受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总而言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故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6.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用东庐中学陈庚金的话说是“应该动态的”,“如果预设都做好了,学生上课时就没有新鲜感。”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美国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同时又借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说:“老鼠和人类的最好计划常常走入歧途。”这两条似乎相互矛盾却也恰好说明: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这一对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预设与生成,是随着新课程出现的一对矛盾体。如若不能明白“课改,就是改课”的道理,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以学定教,老师只是一味的霸占着课堂的话语权,那么我们也就无须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了。新课程只有教师真正的参与进来,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对一线教育生活的真正参与。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真正的付诸如行动。
讲课文蒲松龄的文章《狼》,我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2、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3、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及课文所阐明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朗读;2、品读;3、讨论点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善于斗争;并同社会上的假、恶、丑等阴暗面作斗争。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在第二节课时,我的预设是先由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狼的本性的那个字,然后再慢慢地依次研究狼的其它特征。“黠”字体现狼的本性,文中有相关的语句;除了“黠”,其它的特点,还有“贪”、“凶”,也有体现的语句。而一个同学却打破了我的预设,为我带来了麻烦。她说狼很聪明团结等,我追问依据,她证据凿凿的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看出了狼的团结,并不为骨与肉而争抢相对;‘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还有‘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足见狼的聪明。”
遇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不及,因为这课我讲了很多遍,也没有这么问的。预设与生成出现了矛盾,我很清醒的知道是这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产生了误解。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学路、教路与文路的统一融合,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学。我笑了,没有完全的肯定这个学生的不足,而是先赞扬她的不同与他人的见解,也使学生们知道狼也真的是有这位同学所说的“团结、聪明”的特点。然后一转,我说“那么这篇课文作者对自己笔下的狼,所寄予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学生研讨得出,是讥讽嘲笑的,依据是结尾的作者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正确的解读教材,是必须通过仔细的研读,而没有良好的阅读素养,即使仔细的研读也不会有自己的东西的。教师的读书的积极效应就在于此,而且,机智的驾驭课堂也是少不了。
生成可以是我们课堂上的精彩的花絮,而一旦的处理不好,却也可以会是我们课堂上的败笔之所在。
下面几个例子恰恰能够说明这一点:
一位教师执教《塞翁失马》: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了,令人汗颜。
还有一位教师执教《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文中的爱国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令人啼笑皆非。
第二个例子就出现了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生成的契机而导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这一课,我去年下半年教过,对教材,我很熟悉。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这个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不够,也不透,没有真正的明白“虎门销烟”中的“销”字,误以为是“烧烟”;本来出现这样的生成的问题,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而因为教师没有准确的把握好教材,盲目的引入学生的讨论,从而致使文本的德育教育的功能丧失殆尽。如果老师在问题出现后,能够强调“销烟”的“销”字,使学生明确林则徐用的是化学的方法,而不是烧烟;再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相信林则徐真的要禁烟,以为林则徐要发大财了的误解。可看到林则徐整个销烟的过程,信服了,也为林则徐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赞叹。这样的机智处理,渲染了文本的爱国情感,突出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还能够适时的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明确林则徐销烟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反应发出大量热,为防止废气,避免鸦片污染土壤,就采用向水中加入鸦片和氧化钙的方法通过产生大量的热来分解鸦片,以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欲求。由此看来,同是生成,教师的处理的方法决定了生成效果的优劣好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叶澜教
7.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识构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个人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知识;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四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成的知识.这说明知识的生成,不是惟一传授的.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1、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4、放大错误,升华生成 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8.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9.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的必要性
预设,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心备课,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的资料。我们通常预设的内容包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从这不然看出,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
2、生成的必然性
所谓生成,就是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的质疑。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主动性的创造过程,因而学生的生成是必然存在的。
3、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