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超文本化什么意思

语文超文本化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2-28 15:41:07

⑴ 什么是语文快告诉我!(语文的意思或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谈语文的概念,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关系。

一、语文的概念

“语文”的含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复习一下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的权威论述。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话把“语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确,“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就是说,“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同时,也说明“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以及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一下:第一,不能把语文课看作是只学习口头语言。有的文章提出“难道没有语文课程,人就学不会使用语言吗?没有语文课程,人照样可以学会使用语言,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此种看法只是针对口头语言而讲的,难道文盲就不会说话吗?可是学校中设置语文课程,不完全是学习口头语言,而更主要的是学习书面语言。当然,书面语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不过还是应以学校语文课为主,否则,可以不入学校学习。所以学校的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第二不能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虽然社会上有时把“文字”就作为书面语言的代用词。但是严格讲,“文字”和“书面语言”不能等同。其实叶老早就指出“语文”和“语言”、“文字”、“文学”的不同。他说:对于语文“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字’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所以在叶老的论文中有时也出现过“语言文字训练”,此处的“文字”即为“成篇之书面语”。因为不论是口头语言或是书面语言,都载负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文字”就不同了,虽然,汉字的单音词很多,凡是词即具有一定的意义,汉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是单个的汉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语言。汉字只是表达语言的书面工具,它和语言是表达口头语言的工具一样,不能把语音作为口头语言,同样也不能把文字等同于书面语言。因此,前一阵倡导的“语言文字训练”,容易使人误解,使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丰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由此可见,对于语文学科的概念必须理解清楚,才不至于出现问题。

语文是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科,因此,首先必须清楚语言的性质、功能及其规律。

二、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

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语言是由于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的功能,就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从个人方面讲,语言是进行思考问题,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与人的关系讲,语言是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就人类的生存来讲,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进行交流和传递,是人类传递文化的工具。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对立统一的。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的大脑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种活动,思想活动是具体运用概念学断和推理而获得的结果;思想以思维为基础,和思维相伴活动,而把这种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称为思想。

语言和思维、思想具有统一性。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这充分说明语言和思想、思维的不可分,而进行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把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混同起来。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而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体现思想。因此,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还体现在语言和思维的结构单位之间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词、词组和概念对应,句子与判断对应,复句、句群与判断。推理对应。这种对应关系既说明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也说明二者的区别性。同时,还要看到不同的语言结构单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维结构单位相联系;同一个语言结构单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维结构单位相联系。因为语言有同义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语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语言还有纯语法功能。如虚词不表达概念,疑问句不表达判断,并列复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达推理。语言除体现思想以外还可以表达感觉、知觉、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别是语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说明了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区别性。

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声语言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随着脑髓的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脑髓及其所属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发展,对劳动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继续不断的推动”。恩格斯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其透辟。虽然他是就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发展史而得出这一论断的,但是也很符合人类及个人成长过程中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二者刚证统一的。

过去我们谈语言的性质往往忽略了语言和思维、思想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于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既遵循其统一性,又遵循其区别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一个婴儿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长到人小学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会作文。(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3)学会积累语言。语言具有记忆功能,以语言为媒介助人记忆信息;学生学习靠语言记忆,没有语言的记忆,就没有语言的积累,也就没有学习语言的成果,更谈不到人类文化的传递。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或具有文学因素。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除发挥语言功能。传递知识外,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范文,具体地或概括地叙述典型事件,生动地描写景物,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说明道理,以表达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儿童越学越聪明才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我认为提出“人文性”意义是很大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广阔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涵盖在内,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孩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L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⑵ 什么是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英文的简写,

从字面就能够理解,它比普通纯文字的文本要强悍些,并可以进行标记,是一种用来制作超文本文档的简单标记语言。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浏览器在运行 HTML 文档时所遵循的规则和进行的操作,HTTP协议的制定使浏览器在运行超文本时有了统一的规则和标准。

(2)语文超文本化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由来

HTML的英文全称是 Hypertext Marked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是由Web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和同事 Daniel W. Connolly于1990年创立的一种标记语言,它是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SGML的应用。

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档称为HTML文档,它能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如UNIX, Windows等)。

⑶ 超文本系统三个特性是什么

超文本系统分为三个特性
(1)多种媒体信息。超文本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节点,它可以包含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而且它的信息表现方式和大小等都可根据所要表述的主题自由选择、组合,不需要严格的定义。
(2)网络结构形式。超文本从整体来讲是一种网络的信息结构形式,按照信息在现实世界中的自然联系以及人们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机的组织信息,使其表达的信息更接近现实生活。
(3)交互特性。信息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是超文本静态组织信息的特点,而交互性是人们浏览超文本时重要的动态特征。

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如何体现

自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语文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成绩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肯定。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调研和对多种媒体的搜索,获取了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对课程标准各种意见的材料数十万字,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批评意见和对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提出质疑与批判,纷纷提出自己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见解,比如言语说、文化说、悬置说、消解说,等等,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个可以替代课程标准中提法的共识。而近阶段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如何统一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左右摇摆?有人提出:“ 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何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放弃自以为是、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

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的开始阶段,有人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展开尖锐的批评,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一概念,在这方面的讨论,关注较多的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区别,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等。

二、关于课程内容
《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

有人尝试对语文课程构建“内容标准”,目前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前者认为课程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构成;后者指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研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有人论述了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取决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合理取舍、选择。“要追求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和发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个体化色彩;”有一种观点谈到,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甚至“三基”的讨论,也因此引发很多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探讨和争论还在进行。

三、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又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大家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从新理念进而深入到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

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写字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书写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乐观。通过对四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进行字频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文教材对如何使学生实现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关于阅读教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追求生命价值等等。

此外,还有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释义观、阅读状况的评价机制、课外阅读等问题也引起大家热议。

3、关于写作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引起的讨论和意见也比较多。有人问: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还有人从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存在,无视人的价值、忽视语言积累、教师以自己的动机替代目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比如文学写作训练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怎么写”的指导、作文命题导向有误、小学作文评语存在无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复杂化、简单化、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题歌颂化、构思公式化、语言成人化等问题。

此外,讨论中引来较多关注的,还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关于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的序列、作文命题的思路、作文教学的独立教材等问题。学生写作中出现一种过于追求华丽语言的风气,也引起人们关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的讨论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状况研究,总结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取向、目标设定、内容框架探索,对《语文课标》研制者、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语文教师,就如何切实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综合性学习”列为课程目标,这是引起语文教育界热烈讨论、争论的又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反对声大,拥护者也多。

首先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上的定位、特点以及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语,必须综合;特点: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过对“生命教育”价值观念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提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价值取向支持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重点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片面性: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类别单一,“趣味语文”、“家乡语文”比重过大,学生体味的生活味道严重不全。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保守,选题偏空偏冷。还有,强调形式,忽视语言内核,“语文味”的弱化与异化;学习手段、方式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资源利用的教条化倾向;学习过程中娱乐化倾向;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附属,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上成了阅读课,当作课文来讲,过分语文化,异化成了科学课,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幕后操纵者。有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所以在教师身上还存在着问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与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行为方式欠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指导随意化,忽视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四、关于教师状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以来,有些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迷茫,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点摇摆不定。另外还有,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语文教师课堂上激情过度、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发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资源意识局限化、资源开发格式化、教材文本边缘化、课堂教学非语文化。

评价的问题是制约新课程向前迈进的瓶颈。有人指出,如何运用等级评价和定性定量办法,通过安全及时的问责制度,让师生、家长准确了解教育教学水平,让管理和决策部门利用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发挥好评价的诊断预测与激励发展功能,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对课程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见如下。

1、语文学科内涵问题

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限定,出现了语文学科内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胀,课程理论杂糅性、课程内容模糊性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科性质没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腾,语文教学有“去知识”“去技能”的倾向。

2、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呈现出的“非理性倾向”: 1)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的本体论研究,重建本体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本体论问题上的有意闪避会使语文课程改革如盲人骑瞎马;2)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凌空蹈虚;3)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 我们在语言观上的陈旧沿袭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瓶装旧酒;4)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 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 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 导致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3、形式和内容问题

凸现“形式”,淡化“实效”。片面追求形式,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花哨”,教学情境“闹腾”,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化,基础与实践浮泛化,尤其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失当,包括知识选择无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识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虚无化。

4、学习方式问题

关于学习方式,课改实践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另一个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和绝对化。泛化包括探究内容的泛化和探究实质的泛化,绝对化指的是探究内容的科学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探究的绝对化抽取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质。

另外关于学习方式,还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对接受性学习,尤其是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没能很好地领悟,没能在实践中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辅相成。

5、“去文学”现象

在新课程注重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培养的幌子下,在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幌子下,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开始充斥中小学语文课堂。另外,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诗教缺失和严重弱化学生语文灵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语文的语感、美感和灵感的弱化)

6、课改出现的“回归”呼声

“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回归成了语文报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回归”呼声的出现不是意味着停步和倒退,而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所谓的“美丽课”、“优质课”、“创新课”的辩证的思索和理性的摒弃。“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冷静地思索“回归”的涵义以及如何“回归”的问题。“回归”的呼声倡导本体论思想,“注重利用汉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 “回归”的呼声倡导简单和现实。

7、课改实践中对课标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外来理念, 它与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操作指令的泛弹性化。新课标凸显了这样的特点—— 理论性大于操作性, 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而且新课标常常用张力非常强的语言表述操作指令和达成标准, 或用心理行为动词替代行为动词,致使部分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

3)总体目标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现在部分目标定得过于高远,显得广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殊不知,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属性,诸如识记基本常识和文言文的译释就难以“开放搞活”, 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此外, 师生不同的性格、体验、学识、胆识、技巧等因素也制约着课标实施的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整体发展情况,也有专家曾对对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预测:1)一段时期内,语文教育研究将以揭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主,并且将会深化到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质疑和反省。2)这段时间内,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马上得到纠正,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方面甚至还会有恶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导思想下,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质性的修改与调整阶段。4)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高考改革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5)语文教材将有大的改善。6)课堂教学将向朴实方面转变

⑸ 超文本的含义

超文本的含义如下: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接口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

“超媒体”是超级媒体的缩写。超媒体是一种采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对块状多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技术。 超媒体在本质上和超文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超文本技术在诞生的初期管理的对象是纯文本。

所以叫做超文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多媒体,为强调管理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超媒体这个词。

⑹ 超文本系统的特点

1、超文本与超媒体存在的问题
(1)信息组织
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是以结点为单位的,如何将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信息块是一个较困难的问题,如何来组织安排而不破坏原有内容的表达。另外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组成超文本的形式,还有一个是超文本系统没有提供工具来帮助用户完成信息的划分工作。
(2)智能化
大多数超文本系统提供了许多帮助用户阅读的辅助信息和直观表示。这样超文本系统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用户,当用户接触到一个不熟悉的主题时,可能会产生网络上的迷航现象。超文本需要一种智能化,而不是被动地沿链跳转。
(3)数据转换
超文本系统数据的组织与现有数据库文件系统的格式完全不一致。如何将传统的数据库数据转换到超文本中去是超文本中的一个问题。
(4)标准的统一
超文本系统大都根据用户的要求分别设计,它们之间没有考虑到兼容性的问题,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会造成不同的超文本系统之间不能沟通和共享。
(5)扩充性
现有的超文本系统检索和查询速度有待提高,信息管理结构和组织的灵活性有待增强,以便提供方便的系统扩充手段。
(6)媒体间协调性
超文本向超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多媒体数据如何组织,各种媒体间如何协调,结点和链如何表示;当各种媒体数据作为结点和链的内容时,媒体时间与空间的划分,内容安排的合理性问题等都是在多媒体数据模型建立时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2、超文本与超媒体应用环境
超文本的应用环境从低层到高层依次为硬件、操作系统、开发环境(超文本系统)、应用系统。其开发环境多媒体应用软件写作工具由编辑器、编译器和阅读器三部分组成。
(1)编辑器:主要帮助用户建立、修改信息网络中的结点和链。
(2)编译器:综合编译编辑器定义的结点信息、结点流程以及利用系统工具准备的各种媒体信息,生成包括全部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的有机体——超文本文档。
(3)阅读器:一个用于浏览超文本文档的专门工具。
一般来说,超文本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可以是分开的。对于开发环境必须具备编辑器、编辑器和阅读器,以及较为齐备的软、硬件环境。而对于超文本的运行环境只需要阅读器,所需的链接库和相应的趤文本文档,以及较为精简的软硬件环境。

⑺ 语文课要怎样上出语文味

 1.定位要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2.思路要明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要防止陷入机械化、程式化的境地,必须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1)要注意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中虽然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没有否定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字词的教学、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分析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2)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主体(教师、学生)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3)要注意处理好过分地肢解文本、咬文嚼字与一味地架空文本进行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趋向是基于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功能,有时甚至有把学生异化为训练的机器的倾向。  
3.过程要实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语文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有丰厚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及生命活力。

⑻ 语文是什么意思啊

语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说、写、演、思、听、读、游等能力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较为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阅读全文

与语文超文本化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