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30 04:42:03

‘壹’ 语文学习的“根”是什么

语文学习,我特别喜欢窦桂梅老师的主张,写一手好字,能写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这就够了。现在花样的改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语文的学习就会屈从,就会从考纲出发,为了学习而学习,好的老师会思考会延伸,一般的教师会备教科书,备学生,所以,语文学习的根,说到底,逃脱不了应试,字词句段篇章,如果你幸运,遇到了好老师,那么你会开辟一天地。

‘贰’ 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搭配错误,达到目的而不是达到目标。
语文教育
应该达到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

或者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叁’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本质是提升学生的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比如说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让一个人提升内在的气质,谈吐之间能体现处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人只有钱,没有文化,那么就是一个土大款,其实现在语文课本的东西都太少了,学生哥根本体会不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就呢么几篇古文和名家名篇,太局限了……

‘肆’ 为什么语文成绩上不去

很多家长、学生都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努力学语文,语文成绩还是难以提高。

语文难学,语文难学好!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今天小语给大家推送的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走近文学经典名着,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着阅读现场会上的发言。里面告诉我们,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教科书”是不是“书”?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们对“文学经典名着”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

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名着”。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着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着。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伍’ 对语文课程标准存在问题的思考

先从感性直觉上讲,在未看到《语文课程标准》之前,基于对外国课程标准是一本厚书的了解,心想,我们的《标准》也会是一本书。当第一眼见到《标准》竟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时,心里一惊:怎么会是这样!再看《标准》的主要内容即课程目标,尤其是阶段目标竟是那么简略、那么概括时,心里不免有点失望。在和同事们交流看法时,大家共同的意见是太简单,不具体,不好执行。当然,文字少,不一定差,文字多,不一定好。可有适当的数量,才能有质量。数量不足,质量从哪儿来?下面着重谈三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太抽象、概括、不具体

《标准》不只是为专家学者们制定的,主要是为教师、学生制定的,要让教师和学生能看懂,能自觉地照着去做,所以一定要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

首先,《标准》运用了一些教师们不太理解的新概念,对这些概念应该给以必要的解释和界定。比如《标准》标明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标准》与以往的大纲相比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最重大的理论上的突破。《标准》的全部内容都是根据人文性来解释、设计和构建的。可是什么是人文性?《标准》却没有阐明。对此尽管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内涵必须给予解释。不然,教师们怎么理解?又怎么落实?再如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这个概念的内涵发展变化很大,它不仅指教科书,还要指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种因素的整合。课程是独特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班级,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可以说,一线教师了解这个变化的并不多,《标准》也应该给以诠释。还如:语文素养、语文因素、语文实践、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长记录方式评价等等,都应加以解释和界定。《标准》对语文资源的解释就很好,教师一看就明白。

其次,有些内容不够具体,太粗略。如《标准》的阶段目标分四个学段制定,分四个学段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按年级分?甚至按我国现行的学制每年两个学期来分。那样教师执行起来不更明确更容易吗?也许,由于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知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阶段目标难确定,抑或教材的不同又增加了确定的难度,所以,阶段目标只能笼统地、大致地、粗线条地确定一下就算了。可是一线教师怎么办?

再者,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改的到来,要求教师具有崭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也需要崭新的学习方式和文法。这些崭新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到底有哪些?《标准》要不要给以介绍和提供?难道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和培训?

教师们需要拿过来就能照着去做的标准,需要用来很容易就能检查自己教学情况到位与否的标准。假如读了《标准》之后还是满头雾水,不知怎么去做,那岂不失去了意义?《标准》应该为一线教师的执行着想。俗语云:话好说,事难做,制定《标准》时,概括的、原则的话好说,而详细起来就不容易了。但再不容易也得详细具体,否则全国的教师就作难了。

二、人文精神的定位和语文课程的本体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语文教育缺乏哲学层面的思考和哲学高度的指导有关(这大概与我们民族的整体思维方式有关)。《标准》的制定者应多从哲学层面和哲学高度来思考并指导《标准》的制定和语文教育实践。

看《标准》开头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定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第一段第一句是对语文课程性质 的定位,第二句接着谈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两句都涉及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这是较准确的。

但是第二段却丢掉了人文性,而只阐述语文素养及其地位问题。实际第二段仍应按照第一段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阐述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谈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而没有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那么第三句的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中的多重功能从何说起呢?

语文素养固然重要,但人文精神更重要。语文教育首先是培植人的丰富而完美的精神。精神第一,语言运用第二。人没有了精神,就不能成其为人。语文教育是垫定人的精神根底的教育。当然,培植人的精神,主要通过语言途径。精神和语文不可分割。但语言对于人,首先要有精神,没有精神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有了精神,才能有要表达的意义,才能有语言,才能有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当然,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在培养过程中是统一的,不能脱离语言只培养精神,也不能脱离精神只培养语文素养,二者是交融的、一体的、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精神培植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语文教育的本体。《标准》丢掉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奠基作用,只谈语文素养的奠基作用,不是太片面了吗? 客观地说,《标准》在对人文性的强调上胜于以前所有的大纲(以前的大纲根本没有提人文性),但强调的力度仍然不够。很显然,标题说课程性质与地位,但在地位中只阐明了语文素养的地位,而人文精神的地位丢掉了,没有了。没有人文精神,只有语文素养,怎么能形成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只有语文素养才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吗?人的发展可以只靠语文素养而不靠其他因素如精神因素吗?所以说这在认识上是说不通的。 窃以为,课程地位的内容应这样写: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人文精神是学生成人的基础,为人的根本。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保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如果不这样写,《标准》后面的许多关于人文精神内容的论述都没有了着落。

精神本体是语文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牛鼻子,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石,涉及到课程目标、实施过程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不允许出现错误。只有把它认清了,认准了,才能居高临下解决其他问题。 三、对母语的特点阐述得不够

语言文字具有和其他语言文字不同的特点。首先汉字是象形表意的,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拼音文字只是抽象的符号,两者迥然不同。在语言结构上,西方语言则非常灵活,意会的、心灵的、联想的东西很多,音乐性、韵律性也比较强。《标准》应该对此浓笔重彩,重点阐述,因为毕竟是汉语文课程标准。甚至连《语文课程标准》也应该改名为《汉语文课程标准》。可是《标准》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不是汉语文(母语)的特点。整个《标准》的架构也应该体现母语的特点,依据母语的特点来构成母语教育的体系。但是在《标准》中我们找不到有关字样。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有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来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育的范例,比如辽宁省及全国不少地方正在实验的韵语识字大量阅读循序作文,是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教育特点的全新做法。只以识字来讲,《标准》规定九年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年左右会写。而韵语识字在小学一年级就能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这样,从二年级开始,就提前大量阅读,同时循序作文。专家们说,按照这种做法,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比原来大纲规定的时间提前两年完成。这种做法与《标准》中阶段目标规定的四个学段完全不同,且极有可能在全国推广。不知道《标准》对此是视而不见呢,还是将来自身进行彻底的修改呢?

‘陆’ 语文成绩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很高兴为您解答。

其实,很多时候语文成绩提升相比其它学科要慢一些。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教科书”是不是“书”?

或许有人要问: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本篇文章来源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告诉我一下)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谈谈对“文学经典名着”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

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左宗棠》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军事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名着”

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着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着。

推荐一本书之后,通常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

读写结合是一些老师的一贯做法。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着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2010年,有老师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空降到初一,去引领孩子开展名着阅读。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着?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 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有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还宣读了某老师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风波止息,名着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可见,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开展名着阅读活动会举步维艰。尤其在现有中考方向的“指挥”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现实,从老师、学生到学校、家长都有诸多的无奈。

有人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望采纳,O(∩_∩)O谢谢。

‘柒’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语文教育是为了能认更多的字,完成基本的阅读和习作?我认为远不是这些。况且我们这些目标都没做好。几十年的举国教育结果是:我们几乎不能读自己民族的经典着作,更不能作出高度的经典美文,我们几乎没有出一个文学大师。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知道做人的尊严,懂得开启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文化教养的形成,人生智慧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根”和“本”。 语文教育有多重要?这是对语文教学态度的问题.记得曾有为大师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对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自当责无旁贷。很多国家都认识到没有根本文化思想的国家和民族,其经济国力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很有问题的。我们如果把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学科对待,忽视了文化思想它对人生对民族的重要性,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我们语文教学处处存在一个“急”字。识字,急着要孩子能读能写能用;阅读,急着要孩子能懂能说;习作,急着要格式要修辞要“思想”。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往往使孩子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纵使坚持十几年,除了认识几千个汉字外,心灵一片空白。 长期接受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经典熏陶,人格自是潜移默化,一个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的人,自是更易在各方面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所以理论和实践证明:长期经典熏陶的孩子,记忆力大增,更易静定,热爱阅读,见识更广,理解力更强,其它学科也自是水涨船高。所以语文不是和其它学科并列的,应是在其它各科之上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各科的学习,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不可不慎也。 我们为人师者,当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勉,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我们在搞好平时教学的同时,能让孩子读多少是多少,有读就好,少读少好,多读多好,不可有怨,我们只求俯仰无愧,就让缺憾还诸天地吧!

‘捌’ 人们常说,语文教育很重要,你知道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吗

语文教育重要吗?我的答案是语文教育很重要,它是基础中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这一点,在已经进入“语文为王”的时代,更为突出。下边笔者从七个方面谈谈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它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 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离开了其他学科虽有困难,但绝对能够进行下去,但离开了语文,几乎寸步难行。孰若不信,我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倘若你不识字,你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到适合你上的卫生间吗?倘若你不识字,你会操作手机上一些简单的与人交际的功能吗?倘若你不识字,你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吗?

2.它是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 我们正确的“三观”从何而来?除了从亲朋好友的言传身教上来,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上来之外,还有一个我们终生必须依靠的途径,这就是读书。可是,假如你不会读书,你能从这条途径上获得一个人一生必须的、正确的“三观”吗?

3.它是我们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的语言能力从何而来?除了从生活实践中得来之外,根本的途径还是读书、还是接受语文教育。没有读书、没有语文教育,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但这样获得的语言能力只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说的能力、听的能力,至于稍高级一点的语言能力,几乎没有。

4.它是我们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早已为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所证明。说得明白一些,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思维是语言的功能,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不能没有思维。因此,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语言,也就是促进思维的发展。

5.它是我们审美能力发展的基础。 假如一个人一生没有机会接触音乐、美术这类比较专业的审美样式,那么,在笔者看来,只要你接受了语文教育,你就能获得审美教育,你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汉语而言,它天生蕴含“三美”:形美、意美、音美,再加上语言艺术中的四大审美文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说你的审美能力能不得到锻炼吗?能不有所发展吗?

6.它是我们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这里,我们可以这么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语文教育,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延续?对一个民族来讲,谁都清楚,传统文化是不能割断的,是不能丢弃不管的!如果有哪个无知妄人要这样做,那么,他其实是在抹杀自己民族的历史、抹杀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试想一下:一个民族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他凭什么立足于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

7.最后,一句话,它是我们精神生命成长的基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至理名言。这里,我们把这句名言略微改一改,换做:书籍是生命个体进步的阶梯。我觉着,这也应该是至理名言。大家知道,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读书,所以,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将这句名言改为:语文教育是生命个体生命成长、生命进步的阶梯!

‘玖’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吗

语文教育的根在于阅读,但阅读并不是围绕着课本去读,而更将阅读范围扩大到所有值得一读的文学与经典作品上,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就文学和经典读物给学生开出分类书单,尤其在初中的三年,正是孩子智力发育、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和“精神饥渴期”,多读好书尤为重要。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