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教师如何达到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师如何达到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

发布时间:2022-12-30 06:55:33

Ⅰ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客观合理

有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宗旨,是“灵魂”。要想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要在总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的具体情况,制订好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确保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机动实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最佳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二、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途径――言语实践

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都是围绕主旨的一个有机整体,有明确的思路、清晰的线索,不是简单的字、词、句、段堆砌,而是有机组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各自独立,也不能剥离出来孤立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综合分析理解。汉语与英语最大的区别就是非常注重言外之意,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截然不同。言语实践是一种感悟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细细品味语言形式中的丰富内涵。

三、做好语文教学目标评价

素质教育理论下,首先,必须摒弃唯分数至上的思想,要用新的评价工具、新的评价机制,多方位、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其次,要积极提倡形成性评价,不唯结果,要注重过程,让评价激发师生的活力,成为促进教与学的动力。不搞一刀切,要在过程中多次评价学生,让多次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第三,要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评价个性化,评价中注重个体的参与,从而促进“自我”的内省与反思。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撒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教师要运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还可以运用竞争方法,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Ⅱ 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一、扎实练好基本功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教学语言等方面提高自我要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语言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铿锵悦耳、有滋有味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激荡的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老师要努力练就标准的普通话,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应成为语文老师独具的能力。一手流利漂亮的字体,是语文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期,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强化书写练习,尤其是粉笔字和钢笔字,要为学生的汉字书写做出表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好字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什么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教师钻研教材程度不一样,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审视课文的教学设计,从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要去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要吃透文本,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就有多美。只有研究学习,才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只有研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反思与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华东师大叶灡教授曾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再课前,也可以再课后,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教学。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总之,语文老师要多阅读,多写作,多研究,多思考,多一些生活的沉淀,才能磨砺出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精彩。
四、总之,语文的学习需要兴趣,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情,语文的教学需要活力,让我们用激情去点燃文学的火把,用热情去照亮语文的课堂,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培养学生文学的悟性和灵性,以促成高雅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趣味。

Ⅲ 小学语文老师所需要的能力应怎样培养

小学语文老师所需要的能力应怎样培养:
所需要的能力有: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
应该怎样培养:亲历亲为,交给孩子阅读经验。
1、让孩子写的老师自己先写;
2、让孩子读的老师自己先读;
3、让孩子回答的老师自己先回答;
注意:1、老师的亲历亲为不但为孩子做示范,起到表率的作用;
2、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辅导中起到纠正、补充、深化的恰到好处。
对于其中的某一点,我可以展开讲的。只要你觉得有效,有必要,有需要。谢谢。

Ⅳ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甚至以后的工作。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技能.。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十年,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下面就我的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

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

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有比较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用到。例如:《黄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学知识,〈凡卡〉要有旧俄时代的历史知识,〈植物妈妈有办法〉有动植物知识等,《两小儿辩日》有天文地理、《火把节》有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仅靠语文知识是讲不透的。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吹拉弹唱,能书能画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喜欢。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法,老师的“三笔”字写得好,学生的自然就好,教师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学名着、文房“四宝”、名家书画、名词名言贴满墙壁,都会显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格。

语文教学可说是集德、智、体、美、劳、五育于一炉,这就要求执教者有一专多能的过硬本领,对于一个仅有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撰写教案的理念要创新

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人们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

五、撰写教案的过程要创新

新的课堂呼唤教案撰写过程的创新,即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不仅仅是在课前完成,而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课中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即时反思,提倡二次备课和“一课多案”,给教案撰写注入活性因子,变“死案”为“活案”,以适应动态生成型的课堂要求。

1.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在上课之前进行备课,并设计编制好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展开教学,也正因如此,致使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地依赖教案,上课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这正是传统教案主要诟病之一。实际上,老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计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事件,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动态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只能是一个预计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课堂样态调整教学流程,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2.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事

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案主要是课前编织,课中使用,而课后则很少过问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强调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课前的预设,还包括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来。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等。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因此,提倡教师在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重新备课,并进行二次教案设计,显然,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意义非凡。

3.一课多案的设计是创新教案的有效尝试

教案,从本质上应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一课多案,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理解并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数学艺术的角度,从提升教学修养角度来进行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六、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在第五册有一组全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时可这样提问:“《平分生命》、》、《倾斜的伞》、《七颗钻石》等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语文课要简单,朴朴素素,实实在在。上课不需要太多花俏的东西,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从名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语文教学在反反复复的思索与追寻中开始拒绝百出的花样,而是通过教师灵活的教学技巧,让学生通过学文后有了自己的理解,从内心流露出自己的感言让课堂精彩纷呈,惊喜不断。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是灵动的、和谐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的“指挥家“。


Ⅳ 如何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一)正确地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认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时,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准备
1、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钻研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这样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教和学的完善。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的环节,达到优化教学。要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了解每一位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4、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口味,充分地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本拓展语文课堂,整合好课内外资源,实现多种教材的整合,扩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材料。如果教材需要拓展时,教师加一加,补充教材的有用材料,反之,就要减一减。
5、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班级授课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师必须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它,它导致了“教学五中心”。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施大胆的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辩论、同桌学习、帮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此,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如采取质疑式和辩论式的课堂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创新上,要以改革学生的学法为核心,促进教法和学法的同步改革。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定教法。一是改革学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法定教法,改革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后学与学后教、学中教、玩中教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法和教学互相配合,以学法定教法,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6、教师综合素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工作,敬业乐业,从心底感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首先要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工作的动力。如果没有工作的热情,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Ⅵ 怎样才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其他各科的成绩,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识字、看书、阅读、写作能力,另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精彩的课堂表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观念新、素质高的语文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前提。“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句“至理名言”足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旧、素质的高低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制约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对于用全新思想观念锻造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观念不新,素质不高,那是很难与现在的课标、教材相匹配的,预期的教学目标更是很难达到。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理念,体验新教材,走进新课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还应自觉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语文素质。作为教师,面对新课标,我们应牢牢树立现代教育的四大观念:一是树立新的学生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是树立新的发展观,三位目标整合;三是树立新的知识观,选择、探索、质疑、创新、实践;四是树立新的课程观,开发课程资源。二、实效性强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阵地,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又在于备课,因此教师备课要做到四有: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因为备好课是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花大力气在备课上,在动笔备课前至少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是无效劳动而已。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二十一世纪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不能仅靠传授,关键还是要在课上进行训练,因此,语文课上必须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巧设计,善挖掘,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学生就会在不断积累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语文能力,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各级各类的考试)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语文成绩。教师上课要尊重“四为主”原则:就是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参与为主环。1、围绕一条线索:(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如《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如写《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5)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6)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如《说茶》一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以及茶具的质地和造型。2、理清两种方法:一是教法——以读代讲,点拨引导。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强调对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则是教师过分强调对课文的理性分析,忽视了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的欣赏和感悟,忽略了对学生的美读指导。一篇优美的文章往往在这样的理性分析下变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以读代讲,点拨引导,目的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摆脱无味的理性分析,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好语文。二是学法——自读自语,教师引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的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阅读的规律,在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3、确保三个到位:一是课外积累和阅读教学结合的到位。课外阅读在学生的阅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师要将课外阅读积累这一活水引进课堂,使课外阅读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把阅读与积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使学生一下子置身于文化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消除了孩子学习的畏难情绪,为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案例一:马克俊老师在讲《伯牙绝弦》时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时,楚王君臣饮宴伯牙弹《高山流水》一事;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一事。案例二:苏会勤老师在讲《盾和矛的集合》时开头的故事《自相矛盾》;周凤萍老师在讲《盾和矛的集合》时讲到坦克威力时的一段话,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玛河畔……二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到位。《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二者如盐入水,水乳交融。教学中,老师要多次安排对文本的拓展和想象补充等能力训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要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案例:马克俊老师在讲《伯牙绝弦》时,启发学生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善听的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学生思绪飞扬,了大胆的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式津津有味地吟诵起来。(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流水潺潺、白雪皑皑、云雾蒙蒙等)又如:在感悟伯牙失去知音之痛时,老师又启发学生想象伯牙当时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三是“传统教学与新课标理念”融洽的到位。粉笔加黑板,似乎看成是传统教学,可在这传统工具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更加生动、美丽、有效。法国的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两者只是形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有亲和力,教师的多次鼓励,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阅读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课堂教学提出了“三大理念”,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案例:马克俊老师《伯牙绝弦》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能运用文中的句式来赞叹伯牙的琴声”“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样真实贴切的评价。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4、实施四种读法:一是读通。认真地把课文读几遍,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边读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检查自学情况。二是读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案例:这篇课文用优美、精练的词语介绍了南沙群岛的迷人及富饶。课文构段比较简单,都是总分结构。本课生字词很多,还有很多较绕口的词,要想全班同学流畅地把课文读出来,还要认真扫除这些“拦路虎”。5、达到五个读中:读中有想象:“鸟语花香”“春夏秋冬”等词再进行大胆地想象,想象词中的颜色、声音、画面、情节、气味等,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中有层次: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读句子通顺,注意断句;读具有韵味,摇头晃脑;文从字顺。每一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而达到使学生会读的目的。读中有变化: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师生配合读、范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神韵,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读中有拓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要读得透彻,必须有背景资料的拓展。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进行读的拓展——查找资料,并读熟资料的内容。背景资料的阅读,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通过读中的拓展,使学生读得明白。读中有积累:读懂文课文、背诵课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目标进行的落实。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对内容了解,我再引导学生由默背、全班试背,再到个别背、师生齐背,这样积累下文言文,使学生达到能诵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老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课文的的意思。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美好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是有着灵动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内涵的。我想,课堂的精彩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好的学习成绩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只需教师稍加提醒就能坚持住,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做为语文教师更是有必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仔细审题分析的习惯等等。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只从表面上、客观上找原因,还要从学生学习习惯上找原因。有些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面对今日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忽视学生学习习惯是一大失误。教师所希望的,与学生的实际相差太大了,比如:你希望他们把字写端正、写规范,格式写正确,学生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写字距正确有多大差距?又比如:你希望他们看书有个好习惯,动动脑、动动手,再书上画点记号,写点批语,留下点思考的痕迹,他们做的如何?有多少人能做到?多少人成为自觉做到?多少人是在老师的强调下做到?多少人还置之不理,无动于衷?又比如:教师一再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种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做得到吗?现在的学生有许多应该养成的习惯,没有养成,有些习惯不应该养成,倒养成了,无休无止。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大任务。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敷衍了事的教育表现,是不成功的教育。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必须是全体学生,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符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因为素质教育的真谛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产品,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因此,只有让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知识竞争加剧,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生活,唯一途径就是靠自学,靠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经常学习,自我反省,不断增长新的能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Ⅶ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培养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措施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教育思想;教学措施

作者简介:刘晓寒,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新黔中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全面创新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独特的综合素质。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应以导读为主,以讲为辅,大部分课应在教师指导、提示、点拨下由学生阅读,只选取少量典型课文由教师讲解,而不应当从字词句讲到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如教学说明文单元时,根据大纲,笔者主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学习说明的语言。对照这些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说明文虽平淡如水,但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道理,学生也会百读不厌。
教师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出创新的冲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还是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如果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发展求异思维,对学生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教育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要想改变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教师就要把“灌输式”、“知识型”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智能型”教学;要让师生互动中的每时每刻成为创新教育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回答应是打破思维定式的;教师的评价有时应是有弹性的,学生的练习是要能够迁移应用的;要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大胆走出课本,注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大语文”中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注重研究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要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的研究学习中得到发展,在平等、宽容、尊重、理解、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相互探讨。
2.注重评价方法
创新教育,要有相应的评价方法。教师要改革目前“一卷定分数”的做法中存在的不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卷面性的考核,侧重灵活性和综合性,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性的考核,要设计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的考核,更要注重平时考查,把学生日常的创新表现、获取的创新成果、个人创新思维与专项考核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给予重视。
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及时的鼓励、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推动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语文教学,需要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措施的创新。优化教学措施,提高创新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学习和探究感兴趣的问题;要认真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内容,开辟创新教育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实践,为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让学生从小“成功”中树立信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精心引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2.链接现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思维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愚公这个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想象加工而成的,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兴奋中心,使其积极思维。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链接现实生活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网络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广泛摄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都影响着学生。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一个教师应该有温醇的爱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具有无私的奉献。教书以教人为宗旨,时时都应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每一堂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每一篇要背的课文也都能背诵。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扬弃传统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时代需要开拓创新的新型的语文教师,现代教育者应该有现代观念、现代人格、现代气质。

Ⅷ 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不断学习钻研。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重视不断学习、钻研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组织性学习,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展开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中,应该慎重把握教学策略,结合目标导向策略,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长。教师还需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的展现方式,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
3、认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教师需要拥有独特的文化修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文学创作能力,比如按照主题创作,进一步提升文学创作的能力。注重良好文学阅读习惯的养成及文学鉴赏水平的提升,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能力。

Ⅸ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技巧:
一、重视语文专业基本功的培养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好基本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准确、有效地传授语文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良好的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也非片面的,而是要在语文专业的各个领域和教学板块都有较好的扎实的功底。
小学生还处于识字、记字阶段,拼音、偏旁部首等汉字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这要求教师自身要对所教的汉字和拼音等能有一个准确无误的读法,并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督促了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翻阅字典,熟悉教材,准确地教授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功底,并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
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随着教育的改革,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地位愈渐提高,语文课本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语文和文化知识的空间,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和任务。教人者必先自己对所教知识有着充分的理解,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自己先能达到教材的要求,不能因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简单就对自己降低要求。背诵诗歌、成语、文段是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还要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除了要掌握课本内的基本知识外,教师还要善于扩展,在教材的基础上发掘解题技巧、分析课文的方法、记背诗歌的技巧等,教书育人从来都不仅仅是将表面的知识教与学生,而是通过一个个知识点发散相应的学习技巧,如此才能做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
二、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孩子,了解学生是教师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知道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挥教学的最大成效。
了解学生有许多途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感知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性格各异的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内外作业反馈或者实践活动等,去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语文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私下找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诉求,了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及对教学的评价。教师了解学生,不仅可以透过学生来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来设计有层次、有难度梯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分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高效。
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学科教学,是文化教学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语文课堂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缩影和手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涵养外,还要注重对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争做一个全面的、有内涵的、有价值的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的业余时间,教师可以多翻阅文学、教科类杂志,关注文学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习、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专业和精神养料,拓展视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们传递更多更好的语文学科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自身有一套集聚正能量的对人生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教学和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生活道路。
四、重视和学习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科技的发展走在时代前沿,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教育界也不例外,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教师进行教学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的过程,除了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还要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自己一步步地摸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法,还可以和同事们一起探究多媒体技术更便捷、更高效的使用方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除了能将实际无法展现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关于语文的课外知识。例如经典美文等等。现代多媒体能够带给教学的便捷很多,教师要勇于做一个探索者和开拓者,主动去学习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将越来越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高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带到语文的教学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其专业素养的好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成果的好坏。因此,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是一个亟不可待的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也是多之又多,只要教师认真学习和改变,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入探究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为了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顺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以及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最有效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力求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关注和钻研语文相关知识,多与同行探讨教育方法,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内涵,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德育全面发展。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应带有一个敢于创新、积极学习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

Ⅹ 初中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中学教育的一门传统学科,学习的内容多而杂,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科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也日见紧张,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较大提高,教师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狠抓初中语文“双基”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识记能力

  1. 在备课中计划。计划是实施的前提。在备课时,教师要注重整体,顾及差异,在深钻教材、吃透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后,在考虑学生可接受性和差异性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尤为重要。例如:在上《春》一课时,可设如下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以练习形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优美的词句,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这些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2. 在上课中细化。改变原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有效的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这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有时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时就让他们独立完成,当他们确实有困难、有合作的需求时才让他们合作,不让合作学习徒有形式,因为课堂不能光图个热闹,而应该讲究实效。我认为基础知识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作进一步的强调。比如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应由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又作进一步的考查或检验。

  3. 在练习中强化。教师的引导是重要的一环,但以“练习为主线”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掌握某一基础知识内容时,必须要有足够的练习才能保证获得巩固的知识。练习时要充分运用变式,即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设计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各式练习题目,也就是要变换内容、形式和角度的练习来强化双基教学。

阅读全文

与教师如何达到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