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如何设计提问环节

小学语文如何设计提问环节

发布时间:2022-12-30 14:16:45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它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于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或在无疑处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一、让学生掌握重难点,恰当提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并设计好提问程序,确立好提问重点,切勿一节课里提许多问,生怕学生听不懂,从而放弃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想到学生的听课、教师的讲课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从学生听课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如《含羞草》一课教学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这个关键词语来设计提问。含羞草为什么这样“得意”呢?谁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呢?围绕关键词“得意”展开教学的过程,每一步紧扣“得意”,从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现,到得意的朗读,层层铺开教学,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同样的,后一部分,也可以围绕“惭愧”这个词语展开提问并进行教学。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觉得很惭愧呢?得意草惭愧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得意草惭愧地说了些什么,谁能读出惭愧的语气来?就这样,全文紧紧抓住“得意”和“惭愧”这一对反义词,将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的重难。

二、增强提问的针对性,把握时机提问

课堂提问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提问把握住时机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握提问时机。如果提问早于恰当时机,学生会因为准备不充分,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如果提问晚于恰当时机,解决了问题,提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要想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把握住提问的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讲授《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有学生根据文中注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鱼了吗?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预想到,要随机应变给出恰当的理由,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问题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这首诗是题画诗,那它的内容是紧扣画面的,大家想想画面上究竟有没有海豚呢?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三、转换角度提问,拓宽四维空间

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时并不要求学生直接回答,或者问题本身不能直接以行为的方式求解,这就需要转换角度:或侧面分析,或反向比较;或同中寻异,或异中找同。在进行转换角度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方式和行为的恰当和适度。不当转换会引起飘离中心,无度转换会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风娃娃》一课,在解决“风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时,教师可以转换角度,先提出“没有风时,人们会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制小风车在无风状态下的情景,想象自己在炎热的夏天里无风时的感受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里,寻找人们对风的需要。再回答问题时,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转换角度,不是回避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容易地在比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课堂提问要把握提问的“度”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领域主要有识记、领会、应用、创新等层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规律,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例如控制提问难易的“度”。《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可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几句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下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

我们要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渠道,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会提问,提好问。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是不能提出问题,而是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点是学生怕自己的提问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或许学生自信心不足,没有提问的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气氛,以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激励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对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对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还要倡导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提问,而课堂提问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恰当的运用提问,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Ⅱ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一 教师层面:精心设计,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问题的精心设计要立足文本,整体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教师吃透教材内容,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高处着眼,从文本的整体着手把握设计课堂提问。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文本的题目、中心句、重点语句等方面来精心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的精心设计能体现通过“咀嚼字词”达到体悟情感的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应该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抓住语言教学这一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进而深刻体味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真正情感,更深层次地认识文本的内涵。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要善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妙处

问题的精心设计要始终让学生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精心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文本能常读常新,通过对比阅读,分辨异同,进一步深层次地体会文本内涵,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 学生层面:通过提问,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课堂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提问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教师要通过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在课堂上“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能“自由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想、敢说、敢做。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慢慢地形成。

第二,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其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还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这些提问方法可以在文字上,也可以矛盾中。

第三,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适时评价,让学生能善问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用言行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的思想。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真正养成。

三 教学层面:把握“问点”,提高提问的时效性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问点”(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随时提问,结果造成教学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无序的局面,学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在宏观上考虑“问点”是否总览全文,每个问题的提出是否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一,课堂提问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读了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秦兵马俑吗?这就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句,由此再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个性鲜明的句子。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堂提问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提问

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这个高潮点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如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边听乐曲,边在文中画出描写乐曲特点和乐曲表达阿炳情感的句子。让学生曲文同步,一下子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乐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很快了解了乐曲的内涵,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四 课堂层面:师生互动,体现课堂的立体性

立体的语文课堂提问不应只是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向活动,也应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的互动过程。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指学生请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师质疑问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的立体课堂中,学生有问题就会有思考,就会主动探寻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认识得以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教师从以上四个层面处理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必然会让语文课堂迈向更高的层次,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更高的提升。

Ⅲ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导语: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课堂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突然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学生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每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情境,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课堂问题要能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们在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会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在他们心理上引发“冲突”。这样,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他们就已经在进行思维训练了,对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课堂问题要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以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点缀课堂。发问是否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过早发问,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气氛紧张,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过晚发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容易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毫无价值可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要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后,我提问:“这是一首送别诗,可是文中却没有一个送别的字眼,你对这首诗,有没有看法,请谈一谈。”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课堂问题要最佳时机

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状态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又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伦・凯勒》时,当学生明白海伦・凯勒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要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海伦・凯勒是个刻苦学习,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欲一睹为快。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要准确击中突破口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制定的,而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内容,语言文字的难易程度来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词、句、段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据突破口来设计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丰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二,读懂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其运用,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针对教学目标,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逐步推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中思考品味:

1.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写海底时运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句子的含义。

随着三个问题的出示,学生专心致志读书,在品味中思考。通过逐步提问,讨论,师生共同体会西沙群岛美丽、神奇、富饶的景象,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直人课文重点内容,学生轻易就掌握了重点。学习完重点段后,我再提出了一个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两句话,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文的教学难点(“祖国的南大门”),由于问题设计恰当,在重点已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主攻方向,应该问到要害处,直击突破口,以收简约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效度

有时学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问题的答案,于是干脆不愿想,不回答;有时则相反,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学生的答案早已经脱口而出。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是前者太难,高不可攀,后者太易,无疑可思。这说明,好的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隐而不露,思之可解,让学生乍一听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细思考则“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征服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我在教学《捞铁牛》这一课的一、二自然段时,针对“洪水把铁牛冲到黄河底,人们为了修复浮桥商量如何捞铁牛”这一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l.要捞起铁牛有哪些困难?哪些词语突出反映了这个困难?

2.“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议论什么?

3.和尚说:“我来试试看”他是否有捞起铁牛的把握?从哪些话中可以看出?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须细读课文,找到并理解“重”“隐”“淤泥”等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捞铁牛的困难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个问题,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议论纷纷”的情景,这想象的答案不是统一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想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中的“试试看”与“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表面上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正好说明怀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谦虚。这四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而深度适中,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一个(或一些)问题推动教学目标得以完成,也就是标明提问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们谈论课堂提问的难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说,课堂提问应当像让学生空中摘苹果,挂低了,学生伸手可取,毫无意义,挂高了,学生跳死也摸不着,学生兴味索然,只好弃之不摘;只有放在适中的位置,让他们站着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争相来摘,积极思维,这样,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灵活、有味、耐品

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一看就懂的课文最难教。有些课文从词、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简单、容易,老师若不仔细研究,吃透教材,的确是无疑可问,但正是这些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课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师若能在这些看似无疑的地方设计出灵活多变有味耐品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捞铁牛》一课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说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冲力,如果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送”字用得很巧妙,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送”是什么意思?可换为哪些意思相同的词?

此问一出,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换为“拿”、有的说可换为“运”......接着我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虽然“拿”“运”“搬”“弄”等字都是描写动作的词,都有“运回来”的意思,但没有“送”字表达得有力,“送”字在这里不但表达有物归原主的意思,而且还带有“命令”的口气,它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变害为利的气魄,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问,学生才理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Ⅳ 小学语文教师如怎样有效提问

导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小学语文教师如怎样有效提问

一、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进行提问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难点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同样在这篇课文中,对“自作自受”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抓住这一词语提问:“自作自受”本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什么而又“受”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如此,桑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引导学生从“自作自受”一词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艰辛及其收养孩子的坚决,进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劳。

又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模糊点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很多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于是,在疑处提问,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并从中受到启迪。如《少年闰土》写“那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其中“捏”在古汉语中是“紧握”的意思,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加以误解。引导他们仔细推敲,明确含义,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新知,理解了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注意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孕育的无限生机……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五、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

六、提问后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发现,越是高年级学生,越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年龄的增长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讽刺或被老师冷落;还有些学生是因为老师曾给予过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了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没有给出准确的应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妨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和鼓励,不要让其产生因为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准确与否做出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学生是否正确回答了问题入手,还应着眼于是否通过提问又激发了他的想象,进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问题,这样才能判断提问是否有价值。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求,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就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Ⅳ 小学语文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一、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做到环环相扣。
在上语文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

这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目标的定向。如果问题是一忽儿东一忽儿西,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起来呢?

课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做到问题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作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课堂提出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切忌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1、在关键的内容上设问。

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一个苹果》一文时,可以选取课文中苹果的来历和经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苹果出发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在这里设问,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又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课文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的思维。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要使所提出的问题简明清晰,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什么,自己要怎么做,并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Ⅵ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导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小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思维缺席”。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2、适量性原则

除了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提问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在准确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提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是指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的理解课文。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

3、面向全体原则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活跃生,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只让活跃生答问,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技巧

1、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时机: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4、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

6、“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教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划分一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结果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该如何划分”等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此外,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相关的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Ⅶ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想要进行有效的提问,首先他的问题一定不能设置得非常难,设置非常难的话,学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来,其次的话应该以一些有趣的形式来提问,而不是咸的提问

Ⅷ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提问的内容

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2.问具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者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3.问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常能得到一些创造性的见解,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扩张思维的效果。

二、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用。

三、提问的时机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问的方式

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教师要切忌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还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五、提问的态度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教师的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授课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用眼神、手势、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他回答得正确与否,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我便提示他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排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Ⅸ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提问

导语: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增进师生交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雨点》这篇课文中写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之间说说:“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课堂提问要有整体性

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有些教师误以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增强问题的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应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课文几次写到“鱼游到了纸上”?②作者每次写鱼游到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③“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晏子到楚国去见谁?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课文。

三、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开发性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是多元的,答案也是多元不唯一的,能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由争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得到收获。比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正确的总结性评价。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了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他提哪些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不是标准、唯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体会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如果让老师来描写漓江的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你们说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书上写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会感到老师说的不如书上好。随后他们会急着去看书,研究书上这样写的好处,有的说老师说得太简略、太空洞;有的说书上用了形容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草船借箭》课文中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位教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语言文学的深韵,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提问

一、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因此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来发问。一方面,在需要发问的地方,在使用提问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无需发问之处,就要坚决不发问,多而滥的提问会令学生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精心准备课堂发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指向明确、突出主题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也可以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内容。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探究环节,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环节,可以抓住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兴趣点、聚合点或发散点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知识的总结延伸环节,应注意结合知识目标来设计问题,以梳理全课知识;另外还要针对语文思想方法设计问题,以激发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因材施问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再强调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当然也要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再加上认真思考后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过于深奥则会使小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小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问。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问,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考察对于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加以概括综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断真假,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比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课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问题设计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质疑提问。而后者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却又更为重要,因为学问本身不但包含了学习,还包括了质疑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很好地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需要紧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这个目的,注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发问,即因的引问,或者说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要做到因疑引问,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掌握课堂知识,并锻炼提高学习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请三名学生读一读课题,他们读课题的语气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读课题的读法是不同的,说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疑问。那么,你读了这个课题以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1:课题中有一个“拣”字,这个“拣”字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买水果时要拣,拣就是挑选的意思。

生3: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有,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内容,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当学生产生疑问后,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的阅读是富有探究性的,也是高效的。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如何设计提问环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