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城》课文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
人教版。《长城》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㈡ 长城是说明文还是散文
长城是说明文哦,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㈢ 《长城》是一篇什么课文
《长城》这篇课文是通过对长城的具体描述,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为什么不写为《万里长城》
“万里”只是个虚数,这是一篇说明文,用它做题目不合适
㈤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十七课。首先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理解,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段、句、词,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理解詹天佑是我们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3、教学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并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
4、教学难点
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讨论为什么说“詹天佑士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说教法】
1、品读 2、精思 3、感悟 4、演示
【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这一篇课文可以设定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我对第二课时是怎么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复习导入,感知课文
对于课文的第一环节,我打算安排两个小步骤。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杰出、爱国】
2、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哪里?他的爱国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分别在哪些自然段?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克服困难】
【这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一下子能捕捉住课文的重点段,然后再从重点内容入手,去仔细品味、剖析围绕一个中心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每一个事例,这对全文来说起到了居高临下,总览全局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一节,我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由去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詹天佑是怎样做的?
(3)、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了些什么?你怎么理解?
(4)、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想的?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定向阅读,对中下等学生起到引路作用,对上等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会在书上划注出现成答案;能力强的学生,会边读边想,准备概括出完整答案。这样上中差兼顾,既避免了学生读书漫无目的,走过场的形式,同时也向学生暗示着抓一段话中重点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自己交流,先标出小标题,再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理解、感悟。【板书:勘测线路】【这一步,是学懂课文的关键,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句,评议结合,揣摩作者的用意,体会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可以运用品读法来进行。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詹天佑坚持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3、引导学生当堂归纳本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议──读:
【对于这一部分的处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4、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第5、6自然段。
让学生默读这两段,画出詹天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再标出这两段的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为了加深理解我运用演示法,通过媒体出示课件,进行演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两端凿进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学生同桌讨论,自己再画一画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朗读这段文字,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了。
【对于这一段的设计,我认为,让学生先讨论,再画图,然后让学生通过演示,从视觉上感知,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不满”“提早”“有力的回击”“赞叹不已”感知詹天佑的伟大,【板书:有力回击、赞叹不已】并让学生讨论课后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接着再安排课内练笔,写出心中最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全班交流。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品读、理解、感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此时安排练笔正好升华了课文的主体。】
最后安排作业:就是拓展阅读,找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四、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到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做好充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句子】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 “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4、资料补充。
其实,同学们,像长城这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出示灯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世界遗产。请把课文翻到85页,自己阅读。当学生读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书上的这些资料,你还想说什么呢?”相信孩子们会发出慨叹:“哇,这么多世界遗产呀!”之后出示美国前总统的赞誉(出示灯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也使后面的写话练习变得容易一些。
5写话寄情
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于是设计了写话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想体现中年级读写结合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6、升华情感。
最后,使用聚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让学生一看到长城便会想起长城的样子,便会联想起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他自己又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这样一来,课文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㈥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了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admin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象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充分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收集了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音频,视频,运用了爱剪辑等软件。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在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还剪辑了一个视频插在中间。在体会劳动人民辛劳与智慧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说话环节,让学生来赞美劳动者。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朗读比较拖上。
2.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不够熟练,今后还得努力学习。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㈦ 人教版《长城》课文原文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长城》课文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长城》课文原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注: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了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了望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㈧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是什么代的长城
课文通过现代的视角,描写了古代的长城。
这篇课文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表现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㈨ 小学课文长城原文
长城 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参考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书课文:《长城》
查看全部19个回答
学习语文,免费全面学情评测,学习没。
关注语文的都在看
学习语文,掌门1对1拥有10000+教研人员,1对1针对性教学,查缺补漏,快速提升!学习语文,初高中在线1对1辅导,好老师1对1辅导教出好成绩。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广告
四年级。停学不停课,一节0元,在线一对一试听课
关注四年级的都在看
四年级学大-19年辅导品牌,1对1补习/3-6人小班授课。专业老师,马上咨询,马上抢占!四年级,9对1服务,免费陪读。全国600多补习中心,就近入学。老师有限。
学成世纪(北京)信息..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小学四年级课文《长城》的全文是什么?
《长城》全文如下: 长城 远看长城,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72 浏览11722019-09-13
我要小学中《长城》这篇课文(全文)
长城 长城,它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像一条长龙,飞过浩瀚的戈壁,穿越茫茫的草原,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最后,屹立在波涛滚滚的渤海之滨。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高大坚固,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平整如宽阔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设有两米高的垛子,一座连着一座。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用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遥相呼应。遥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浴血拼杀,戍边的将士为固国安邦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登上长城,凭壁远眺,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飘绕其间,在苍翠的衬托下,它愈加明丽和壮观,一股民族的豪情油然而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它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长城在政府和人民的关爱下,容颜焕发,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它敞开宽广的胸怀,迎接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
浏览13662019-09-07
人教版第七册课文 《长城》原文是什
长 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3 浏览2962019-11-01
瀑布小学语文课文原文
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711 浏览64372017-11-27
小学四年级课本(长城)全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㈩ 四上语文《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阅读教学《长城》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
这是一课看图学文的教学内容。它由两幅长城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增加有关长城的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如何做到行文有序有物。
学习本文,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紧紧依靠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来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关键处给以点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观图品文--局部制画--评议感悟”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知识发现者。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学生能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了解到长城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学习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在阅读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图文对照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学习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并能注意背诵积累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气魄雄伟、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高大坚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长城》一课。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教后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学生预习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