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有效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这是许6569 小能熊365日写作计划的第22篇文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觉得我忽略语文课本多年。通过最近听课,再反观我自己的课堂,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怎样有效的使用课文:
一、在正确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高效地利用教科书
语文课本是进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课本内容,认真发掘其教育价值。
在备课时,我们必须深入教材,钻研教材,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靠一本教学参考书,在不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内容之时把教参中的内容写到教案中,上课时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统一的标准上来,这样,也就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了,更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们稍显要把初中阶段8册教科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然后把握每册书的侧重点,再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重点,了解了每个单元的重点,才能抓住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对每篇文章进行研读,在不依赖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教学的要点;然后,参考相关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最后,结合近1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的命题导向合理安排内容和课时,有效的使用教科书。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科书
1、根据语文教科书中选文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思想、情感、成长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根据教材的多义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培养他们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训练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发展。由于学生的性格爱好不同,必要的引导不可少。某日听课的一个片段现记录如下(《故乡》):
……
师:鱼怎么会有脚呢?
生:有!
师:什么鱼?
生:娃娃鱼。
师: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的?
生: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
“跳鱼有脚”是课本中的一个细枝末节,在教学中完全不必要拿出来讨论,可是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们那个老师又不能置之不理。她引导的十分巧妙,既帮湖州学生解决了疑问。又有效地发挥了课本的作用。
3、尊重教科书,深入挖掘教科书。
语文课本上的选文具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我们备课的时候不能偏离教科书的本意。
4、对课本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运用,充分发挥其例证和凭借作用。
课文是很好的例子,通过一篇文章,实现举一反三、为我所用,跳出文本,能发挥出语文课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仔细阅读现有的语文教材,会发现其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所以,我们在使用语文课本时应根据教学中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科书进行加工和重组,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的作用。我在设计《变色龙》一课时按照广为流传的“四个学说”设计,李老师设计的教案按照中考对于小说类考题常考的考查内容设计。但都达到了我们预先设定的效果。
四、正确处理教科书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防止脱离教科书任意拓展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课本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课外学习资源应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与课内学习资料应保持一致,在难易程度上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不能与教材内容并重甚至高于教材内容资料。所以,我们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和“课堂作业”时应慎重考虑。
② 浅谈如何使用好语文教材
语文目标确定以后,教材就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之一,并且是极为重要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来讲,只有认清教材的基本功能,才能用好教材,才能达到使用教材所应达到的高度。 首先,使用教材,必须认清教材的思想政治功能,注重通过教材的使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等等,这些同样也是语文人文功能的具体化,也是语文教材育人的语文教材素质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要重视语文教材的学科功能: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是教者学者都要认清楚:教科书不过是个纲领,是宾,真实的事物才是教学的材料,是主。教明白了教科书,清楚了教科书,算不得数。必须学者真个懂得了真实的事物,方才是教者教到了家,学者学到了家。(叶圣陶:《读教科书不是最后目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在这段话中叶圣陶先生明明白白的论述了教科书不是学科的全部,相反教科书在学科中只是处于“宾”的地位,因此叶圣陶提出了“教材是例子”的着名论断,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 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课程标准》同样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因此,在语文学科中,语文教材的功能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素养,具有语文能力的一个教学载体,学习教材不是目的,而应该凭借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第三、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相结合。叶圣陶说:“语文课本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有一项特殊的使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这里,我不大愿意说‘知识’)这两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联系在一起……” ,毫无疑问,任何文选都是有思想性的,但作为语文教学能讲,还必须通过文选这一载体,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所谓文道结合的原则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教材是例子。比较各个学科,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材料是一定的,各科的“教学大纲”都规定好了,语文课本的材料是课文,课文实际上是举例的性质,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举一反三,绝对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举一反三,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形成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要。”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③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教师的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如教《卢沟桥烽火》、《我的战友邱少云》、《丰碑》等爱国篇目时,仿佛亲眼目睹英雄们或昂首阔步走向敌人的屠刀,或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扑向正在喷射着子弹的枪口,或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胸中涌出对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以这一感动走向学生,激起学生学好课文的情感。
二、充分开发与利用好校园环境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美感的熏陶,而且为学生学习语文描绘一幅多彩的画卷。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与载体。关注校园文化,品味校园文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尽的语文养料。一块标语牌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练和表现力;一处处名人名言催人奋进,发人深省;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如《九寨沟》、《三亚落日》等一些优美景物描写的课文或相似的景物写作训练,可以以校园为直观对象,掌握写作方法,体会优美景物。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好社会资源
要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生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好的教科书。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纪念馆等各种校外活动,体会家乡的优美景色,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懂得家乡的革命历史等,从中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例如:在教《小镇的早晨》一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目的性观察:观察早晨的镇上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象?发生了哪些事?要求各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观察。上语文课时,由于学生有了素材积累,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交流,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交流自己对此的感想……真所谓畅所欲言,掌声不绝,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为社区服务,如当读报员,为身边的小朋友、老人读书报;当宣传员,为社会出好宣传板报。在宣传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能力。
四、充分开发与利用好学科资源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完善学科体系,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利用好学科资源。例如,在教学描写“春天”的课文时,可以沟通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围绕“感受春天”这个主题,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春天的歌曲,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④ 如何专业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
有效的重组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有效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1)以主旨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出发,在语文教材中为课文文本找出其他的类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按主题整合,并进行有价值的分类。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中语文学习呈现的崭新格局。(2)以题材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整合同册书“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3)以体裁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已经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满井游记》编为第六单元,还可与《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等文章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可写景可记事,还可说明和议论。(4)以作者作为重组依据。一个作家的风格自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长及作品产生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会使学生领悟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机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因势利导,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和魅力。正如陈钟梁先生所说:“语文教学需要‘杂交’,教学也是一种生态,远亲繁殖有利于培育良种。”只要教师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学科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其次,语文学科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教材与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才能激活学生记忆仓库中的素材,才能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对语文学习的推动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与校园生活联系;而《背影》《我与地坛》等就可与家庭生活对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则可以与社会生活呼应。在进行教材与生活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突破狭义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资源
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创造,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去查找、搜集相关材料的机会。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习情绪,渲染课堂情绪,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在课上让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加深对克隆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对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须立足于教材本身的开放性,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一切围绕目标教学。以教材为活动框架,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都借助“美味”传递出了丰厚的饮食文化,而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到民间采风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教材带领学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精神内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庆》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语文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参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挖掘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⑤ 语文老师备课都要用的教参具体叫什么
《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是以前(大约10年前)的叫法了。
《教师用书》中包含对教材处理、教材内容分析的参考意见。有参考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直接按照里面的内容授课。
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参
重点不会时用
课堂上不要用
如果你是老师课堂上可以把教参记下
如果你是学生
就不要用
⑦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
语文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最主要的媒介和载体。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正确地使用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教材的教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怎样才能正确使用语文教材,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背、写、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灵活使用。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要处理好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的关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点讲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来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的结构、作者的情感、表达所用的语言及修辞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标点的运用,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四、仔细分析教材。 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写人记事散文专题,新闻专题。五、阅读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要重视理解性阅读,因为,我们初中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因此,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六、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七、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好基本功与有创意地表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有个性地表达,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 八、 处理好课堂内外结合与课外延伸学习的关系;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每个单元,都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星期,我们都可以安排时间进行课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收获与同学交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运用教材,正确的进行教学。
⑧ 如何有效地运用教育网络资源学习语文
一、深刻认识网络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对网络世界是极其感兴趣的,而网络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果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网络课程资源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网络课程资源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也尽可以随时请求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的顺序和进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生就可以在网上进行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习题指导……这些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二、 正确把握网络课程资源特点
网络课程资源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易操作性使语文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教参,而是面向社会的“大语文”,由此及彼、以点带面的扩散性思维是其突出的特点。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不难发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已经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认同。
三、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程资源为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思想指导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来丰富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效。
1.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让语文预习更高效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
在学习课文《恐龙无处不在》之前,我在字词、朗读等基本预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新增了几点预习要求:(1)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收集一下吧;(2)观看恐龙的图片;(3)你了解到的恐龙是什么样的?这些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迫不及待地上网搜索,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上课时,大家都忍不住兴奋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思维很活跃,发言也很踊跃。恐龙在孩子们眼里变得不再神秘,恐龙的那些未知的奥秘激起了他们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就这样,使得原本一篇枯燥深奥的科普课文变得浅显易懂,生趣盎然。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能让语文预习更扎实、高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预习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课件,观看课文动画,聆听课文朗读。精美的动画,感情的范读,立马便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起来了,对学生的自学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同时,在“资料库”中还有许许多多色彩纷呈的图片、浅显易懂的文字以及充满动感的动画以及相关网站。学生可根据内容确定浏览主题。如《月亮上的足迹》一课,网络资源里有大量介绍月亮的资料,还有许多月球的图片,学生一点击进去,就看见了各种美丽的月球图片,心情激动,兴高采烈。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了丰富多采的教学信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可见,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介虽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料,但都不及网络的容量,也比不上其更新速度,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处理信息,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又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教会学生去搜集、整理和使用资料。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查阅网络课程资源,课堂上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阅读、积累、交流、表达的过程,谁能占有丰富的资源,谁就能获取语文学习的优势,久而久之,尝到了资源的甜头,自然就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而将一本不厚的教材读厚、读深。
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神奇的克隆》这两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花、克隆技术等,课前我让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认识有关花的颜色与克隆技术的神奇之处。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也很好奇,所以都积极参与。课堂上让搜索到资料的学生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给同学听。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无形之中就学会了课文。通过搜索资料认识陌生的东西,学生学起来容易老师也教得轻松,这就是利用网络资源的好处。
3.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扩大课文信息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选入教材的课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可是,因为这些优秀作品内容有的距离学生太远,不能让学生们很容易地领悟,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重现悠久的历史,可以凝聚灿烂的文化。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时代的平台,在阅读“时差”较大的优秀作品之前可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
如《云南的歌会》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我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的生活情景,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对于学生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与他们相距甚远,仅仅依靠课本插图和课文内容,是无法让让他们了解和体会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点的。所以,上《云南的歌会》这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孩子们预习,利用网络资源,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我国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他们各自的服饰穿戴、民俗风情、音乐舞蹈、民族语言等有什么特点。孩子们通过查阅之后,获取了大量相关信息,有的甚至还饶有兴趣地做成了一张民族风情展的小报。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一点点东西,而是获取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可见,多媒体网络便捷的搜索方法和丰富的信息,扩大了课文内容上的信息量,不但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而且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⑨ 如何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佣教材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的和学乒实际,将教材作为“典型例子”,充分高效地开发扣利用其资源,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至少要做到两点:首先,具有“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强化通过教材这一“例子”。教会学生学习的意识。其次,敏锐灵活机智地发掘利用教材“训练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现代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教教材,学生是学教材,考试是考教材,教学内容固定不变,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结果,学生对这一篇篇课文倒是“熟能生巧”,即所谓“学会”,但面对新文本却又是满目陌生,一片茫然。即不“会学”。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师生只会“教(学)教材”而不会“用教材”。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学会“用教材”,才能真正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将教材作为“典型例子”,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语文学科,教材本身只是“范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这“范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至少要做到两点:
具有“用教材”教学的理念,强化通过教材这一例子”,教(学)会学习的意识,只有这种“理念意识”的导引,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自觉的活动。
灵活机智地发掘利用教材“训练场”,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例如:吴祖湘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涉及“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回答,“中止”能否换成“终止”、“停止”之类。为什么?以培养学生“同义(同音)词的辨析和选用”能力。张志公的《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涉及“这可并不是说对于什么样的人说话可以大模大样,对于什么样的人说话要低三下四”的语句,应该让学生解释加点“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因为句中加点成语是活用。不能解释为一般常用义,而要析解为特殊的“活用义”,进而让学生掌握解词用语的基本方法——依据具体语镜,以训练他们“用词”的能力。邓小平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涉及“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能否繁荣上,那么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把后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以训练他们“语病辩析和改正”的能力。鲁迅的《祝福》中有一个刻画临死前的祥林嫂肖像的句子:“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可以让学生思考:“空的”本应在中心词“破碗”之前,句中为何置后?而后让学生懂得,这是“定语后置”,意在强调突出“空的”——祥林嫂已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从物质到精神,从而掌握“句式变换和选用”的基本原则方法:例程句,单句重点在于“主语部分”,复句重点在于“后一分句”;变式句,不论单句还是复句,重点都在于“移位”部分,以训练他们“用句”的能力。学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给“语言”下定义,进而和学生一同分析总结“定义”的基本原则和形式,以训练他们“综合”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用语极为精美,其中“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之类语句,就值得给学生另选题材“仿写”练习,让他们掌握“仿写”的要领:内容符合要求,句式一致,手法(主要是修辞)相同,以训练他们的“修辞”能力。鉴赏柳永名词《雨霖铃》时,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以“愁苦”和“喜悦”为重心,扩展“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凤残月”的名句,进而与学生共同分析总结“语句扩展”的规律方法,以训练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教学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涉及修辞的基本标准“得体”时,就可以进行有关“语言得体”的设场训练,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进而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中的语言修辞”为话题作文,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教学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涉及“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无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之类时,就可以提醒学生:其中标点用法有无错误?若有错误,请改正。(因为其中两处引用语后的句号均应放在后引号内)进而让学生掌握引号的用法,以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可见,诸如此类的语文训练场比比皆是,随处可设,就看我们是否有心“会用”。
因此,“学会用教材”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时代社会的迫切要求,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