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学科如何学科融合

语文学科如何学科融合

发布时间:2023-01-01 08:44:51

‘壹’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与各学科融合

葛慧玲(周口市纺织路小学,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6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这一要求,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良好完美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罗曼·罗兰也是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了他的思维,获取了创作的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运用音乐辅助教学。 1.恰当运用名曲,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好玩、易动,课间常做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课后一时难以安静下来。这时我设计“请你欣赏”的环节,让学生听一些节奏明快、优美动听、刺激性不强的音乐,如小提琴曲、钢琴曲、长笛曲等。这样不但起到转移兴奋、镇静安抚的作用,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脑神经易疲劳,有意注意能力较低,20几分钟的学习注意力已很难集中。这时我又让学生听一些节奏缓慢、匀称而庄严能给人以舒适安宁感的乐曲,如舒曼的《梦幻曲》、门德尔松的《春之声》等,同时让学生或默读课文或做巩固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较理想。 2.运用音乐,启发想象。 音乐也是一门富于幻想的学科。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我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我是这样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融入美术 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 1.以图激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在授课时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展示出来,或在上课时根据授课内容,边讲边作一些简笔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导入新课时,就用投影显示圆明园被毁灭后残垣断壁、破损不堪的景象,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谈话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宏伟、收藏着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却在8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2.以图诱说。图画的直观性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看图说话、作文、编故事时可以应用。如指导二年级的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时,通过电脑显示画面,再引导学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诱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3.以图导思。教材中的插图除了画面上能看出的意思,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弦外音”。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深入思考,配合文章重点段的描述,以领悟文章中心。如《丰碑》一文的教学,文中插图可与第七自然段文字结合教学,用投影显示画面、文字,然后指导学生透过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深入剖析,联系上下文描写,体会天气之“冷”及军需处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4.以图促写。即让学生在作画中学写,在读文中学画。例如学生在学习美术第五册《玩具》一课时,语文教师可同美术教师联系,在学习画玩具后布置学生为自己美丽的玩具配上一篇小作文,题为《我喜欢的玩具》。又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画画“我心中最美丽的公鸡”,看谁画得最美(外表、姿态、行为……)。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自然学科 清华大学教授吴文虎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对“是什么”讲的多而“为什么”讲的少,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引入小实验这一方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合作、协同的精神。 在教《赵州桥》这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怎么支撑得起那么长的桥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吗?”为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题意识”,我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画纸和两块小木块,之后让学生把小木块放在两边,再把画纸平铺其上,然后把橡皮放在纸中间,当放到两块时纸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让学生把两木块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画纸弯曲呈拱形,两头分别顶在木块上,然后将两块橡皮放在顶部,纸不会凹陷,放三块橡皮仍不会凹陷。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组织讨论,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虽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设置了悬念,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贰’ 如何做好科学课和语文课的整合

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也是,教学也如此。就小学科学课教学而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覆盖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等,所以,它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将科学和其他学科融入一起,学科之间相互整合,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内在联系,对科学教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教学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教师主要应结合《大纲》要求,把握好同其他各科教学的联系,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事情。科学课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不但要求教师要具备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经验与方法,还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等。如语文和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师要上出其中的科学味儿,得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支撑;科学老师要上出具有文学韵味的科学课,也得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才行。

小学科学与语文这两门学科,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我们如果用心比对,会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与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两门课程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合使用,让教师少浪费功夫。我经常和各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从两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出发,寻找语文和科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科学和语文两门学科从知识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多角度进行优势互补的途径和方法,尽最大可能整合课程资源,如果将科学和语文有机整合成功,在两科教学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科学课上充分利用语文知识

如我在教学四年级的《花、果实和种子》中的“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来解读这一问题。首先我采用语文课本中的第一段话来引入主题,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办法?”这一问题的抛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们的一番议论,预习过课文后,许多孩子都能说出种子的旅行方式:种子可借助风力、弹力、水力以及动物来进行传播。然后我又叫孩子们朗读这篇文章,当读到“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轻轻风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里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是借助了风力;继续往前读:“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走到田野、山洼。”这时用心的孩子都能发现这是借助了动物来传播种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节“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这里就是借助了弹力,当然,再借助多媒体对后面的知识加以拓展,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复习,孩子们很快就能掌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这里,语文知识对这一课的内容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拓展语文课利用科学实验教学

在科学书的每一单元前,都配有精美的图画,还有短小精致的介绍,都有科学性。如在教学四年级《我们关心天气》和《风向和风
如何做好科学课和语文课的整合_文库下载http://www.wenkuxiazai.com/doc/a7bd788c524de518964b7dd0.html
速》时,让孩子们加以补充再进行朗读,无意间发现,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小诗人,并且用词准确、生动,也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运用到诗中,原诗是这样的:“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孩了们补充出来的有:“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彩旗飞舞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还有:“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小草向我们点头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把语文知识融入了生活,发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就会有收获。

三、科学和语文的资源互相补充

科学课非常注重“观察与记录”,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记录是思维的再现,观察和记录是需要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作为支撑,如果经常将科学和语文有机整合,就能做到科学中有语文,语文中渗透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亲历“猜测——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并运用”的探究过程,并融合较多的语文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有规范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如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实验原理的解释、实验没取得成功的原因等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往往掌握了科学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我要求学生把“摆的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等各种实验和语文结合起来,把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语文的表述能力结合起来,由于这些实验都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当作写作的题材。例如我在教学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围绕小动物进行一些简单探究活动。从语文课的角度出发,能概括小动物的特征,能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保护之情。在准备本活动前,我先让孩子们饲养了一只自己最想研究的小动物,然后每天定时写观察日记,记录下小动物的成长过程。当然也有一些孩子的饲养不成功,我就帮他们总结失败的经验,再写成经验再彼此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各种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唤起他们对动物的热爱。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语文角度出发,本课围绕:认识动物——喜欢动物——保护动物这样一条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认知经历了:了解——理解——喜欢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认识、观察、思考、创造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爱护动物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以后的习作收集了素材。很多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后,语文老师再布置作文,经过多次尝试,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更有兴趣,描述和记录更具体细致,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到位;语文老师也有同感,学生的经历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多了,写出来的作文更加生动,有条理性,语言也更准确了。科学活动要从课堂走向课外,拓宽我们科学的教育途径,语文是科学之母,数学是科学之父,艺术是科学之魂,体育是科学之根。做到各学科之间融汇贯通、全面发展。我相信通过我们科学教师与语文教师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一定能听到具有文学韵味的科学课,具有科学趣味的语文课。愿孩子们学会细致地观察,严谨的实验,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轻松自主地探索无限美好的科学大世界,成为文理兼通的人,这样学生就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叁’ 怎样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融合

一、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目的和意义 1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是新课程实施的方向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改变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技能的训练,是在叫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语文的用处很广泛,生活中时时离不开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高低在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而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况愈下,学生不会处理实际问题,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应用文体不会写,学生家长也觉得汉语是母语,不用努力学习也不会太差 致
使语文学科不被重视 语文成绩也是最难提高的学科 我们语文教师是最挨累不讨好的,语文课堂气氛沉闷这是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
3、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活化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能力 将语文和社会生活紧密挂钩,实现开放式“大语文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体系意义深远。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沃土,是语文能力的根源,打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把缤纷多彩的生活之水引入语文学习,无疑会给语文学习注入生机和活力。
让语文走进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肆’ 如何把其他科目融入语文教学中去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大背景的时代,我国所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在这里,多元文化共同生存和发展,并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生活在多元文化领域里的中小学生接触最广泛的一门学科莫过于语文学科,如何将多元文化恰如其当地融入语文学科中,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去深思。

一、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
1、多元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基础,这些会造成不同的文化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移,大杂居的现象十分明显,多种文化的混杂也随之而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

[①]从一个社会所包含的范围来看,多元文化可以包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和群体文化等。后来有学者又进一步指出:“在世界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前提下,对其自身以外的任何一种文化,采取认同态度,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双向交流,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这就是多元文化”[②]由此看来,多元文化主要指在同一个地方,除了主流文化之外,其它的各种文化都能共同、平等地发展。
2、语文教学
相对于“课程”静态地分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主要是从动态的方法层面上去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然而任何一个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根据。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凭借,它规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宏观目的。对于语文教育的目的,着名的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在传递文化和建构灵魂和人格,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等方面,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责任。”[③]新课改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提倡语文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语文素养即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④]。由此看来,积累社会文化已成为语文教育目的之一。
3、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
首先,语文教学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多样的中华文化作为既定的社会遗产,是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扬的;外国文化作为一种陌生文化,他要在中国获得传播和发展,也要依赖于教育的发展。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科目,接受人群的广泛程度是其他活动所无可比拟的,且中小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接受又是最快的。因此,语文教学可谓是促进多元文化频繁交流和发展的主战场。
其次,多元文化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多元文化这一背景要求语文教师要相信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前提。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型式而有所不同,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的合作思考,帮助他们发展起自己的概念图式,从而使学生能有效地去学习。再次,语文教师应坚持民族平等和两性平等,并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望,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概念。这些要求都为多元文化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指出了一条明路。

二、多元文化介入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很多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已能很主动地将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这一实践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纵观整个语文教学领域,其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颇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校内外听课经验,在查阅众多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以后,将这些问题归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不够多元
1、语文教材选文文化不够多元
现今语文教师的教学大都都以教材为纲,因此教材的内容大致可等于当今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据统计,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中,体现精英文化的文章占据了90﹪,体现主流文化的文章占据了10﹪,学生极少能看见体现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章。此外,在对外国文章的选取中,欧美等地国家的文章占到了外国文学选文的90﹪,亚非拉等国家的作品则极少看到。再从性别角度来看,语文教材中体现男性文化的文章占据了绝大部分版面,而体现女性文化的文章在数量上则大为逊色。这种选文结构无疑在为学生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能力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2、教师授课内容文化不够多元
从语文教学的课堂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不注重从课文中挖掘多元文化的特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大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字上面,而忽视了课文中的文化特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高中阶段的教师又迫于高考的压力将教学内容放到考点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在多元文化方面的积累。此外,对于一些蕴含多元文化的文章,由于教师对陌生文化驾驭上的弱势,使得教学内容依然呈现出单一文化的现象。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由于自身多元文化的限制,仅仅只是从教参上,从主流的观念上,刻板地总结出资本主义金钱至上观念下的人们的各种形象。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而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下众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很容易阻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流于形式
新课标以来,多样的教学方法备受重视,教师们各尽所能,采用了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众多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运用起来,大都都只是流于表面,虽看起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上,学生并没有从这热热闹闹的多元教学形式下获得自己的文化素养。
如表演法就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有时是教师演唱歌曲,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表演,并试图通过这些表演来让学生达到理解教材内涵的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孔乙己》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模拟一个真实法庭,法庭主要展现孔乙己告状的情景,并让学生为孔乙己的起诉条件进行辩论。之后,再让学生将这一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是一个围观者的角色,只是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价。这一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孔乙己身上的文化特点吗?显然是不能的,孔乙己甚至被有的学生强烈推荐去当官。这种脱离文本内涵,脱离时代背景的表演法只会让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受不到任何的文化熏陶。
(三)教学评价:考试指导一切
虽然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有所缓和,出现了多元化评价的苗头,但是就语文教学这个大环境来说,教学评价只有一种,就是用考试来决定一切,分数成了衡量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最终标准。
这种以高分为目标的教学可以说只有功利,而无任何的文化熏陶。于是,高分低能成了这种教学评价下的学生的代称。在这种教学评价下,学生用死记硬背和重复的机械训练来获取高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它将学生的价值局限在记忆力、应试技巧及知识量上,以至于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及认识创造力;它用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了。

三、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未来模式展望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现今,少数民族及外来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多元文化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的语文教学,应在结合本土精神文化的特点之下,以多元文化为指导,探索出将多元文化融入语文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要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配合,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综合等。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设计
在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即兴反映的多样性,必定造成教学目标的盲目性。语文课的教学目的,要以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并通过教师教学、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等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语文的情趣,发展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等。只有当语文教师在明确设计和严格地执行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过程才能围绕着这一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展开,学生也才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探讨和学习,进而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入中的语文魅力。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
现今的多元文化语文课堂可谓说是一个大杂烩。其中有来自教材的显性文化、来自教师的隐形文化和来自学生的背景文化,这些都能导致教学内容的多元。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须兼顾来自这几方面的文化,形虽散但神绝不能散。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在尊重、涵盖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所处环境的特点将多元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这一融合要在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汇合来自各个国家、民族、地域和阶层的优秀文化。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开放的教育环境为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有讨论法、表演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能采用同一的方法。在多元化的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因素:其一,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二,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其三,必须考虑良莠不齐的学生文化水平;其四,必须依据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选择出来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综合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该立足于这三个维度,不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应坚持以生为本,树立与多元文化教学观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念,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这种发展性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的终结性评价等综合起来看一个学生成绩和成长。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并让学生在评价下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积极向上,从而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优秀的多元文化的熏陶,并将其与自身文化进行有效融合。

多元文化在语文教学融入过程中出现得问题或许在未来将表现得更为多元。那么,语文教育将永远没有办法来完成文化的使命。未来的多元文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能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使得中华民族在享受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五彩斑斓之时,又不断地受到来自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文化迷失的挑战。

‘伍’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五育融合

语文教师将“五育”融入课堂,要更好的把握文本,深入研究教材重难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每一篇文章都有侧重点,要结合不同文章侧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如何体现那得需要与学科的特点相结合。智育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因为考试考的主要是智育方面的题。

体也就是体育,让学生动脑动手活动起来,每发现学科的美,每一学科都有此独特的美,劳热爱劳动。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自控式学习习惯是指在自控式学习活动中,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在需要的学习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而能自动学习的行为倾向。

它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并不直接参与智慧活动,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属于意志活动范畴。语文学习尤其要有这种习惯,如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制订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陆’ 如何在语文教学及德育教育融合

在语文教学及德育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老师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于知识技能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的品质,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德育教材。再者,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把它渗透给学生从而完成德育教育。
二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时学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按照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敢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促进各学科与德育有机的结合,有针对性的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的要求,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及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1.朗读感染
我国古代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作者写文章,是因为他头脑里有了一些认识和感受,才通过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读者读文的过程也是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获得认识,领会感情。所以只有做到“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正实现“学文”与“悟道”的统一。要实现“披文入情”,感情朗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例如在《离骚》教学中,我反复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通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句,体会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为解决人民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2.采用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采用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改变教学模式,把握学科知识和德语知识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寓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之中,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对古典名篇的学习,结合课文时代背景介绍,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育。
3.情景渲染
要创设好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听你的教育而不是在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课堂的德育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放一些经典的影片,电视剧,让学生进入情境,受到美得的感染和熏陶。
4. 重视课堂拓展讨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山河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出教材中德育的“亮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一篇文章,个人依据不同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另外,每一篇文章均有一定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原有的主体可能不会完全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一些思维比较有创造性的学生,可能会对书本的内容和老师的讲解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候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辩中使学生分清楚是非黑白,从而受到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人生观。
5.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外一方面,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
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上,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终身难忘。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办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比赛等,语文活动既能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把握时机,巧启发,巧诱导多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他们能感受到语文殿堂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神财富,这样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的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柒’ 如何将书法艺术与语文学科相融合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环境、氛围是隐形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一旦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应运而生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书法的动力,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发挥师魅,促进提高。

小学语文老师是提高学生书法水平的“活字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过学生的都知道,学生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就会极力模仿教师的举手投足,尤其是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所以就会出现某某学生喜欢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而他写的字也就像语文教师的字。

3、运用多媒体,提高效果。

生活中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听故事,课堂上利用古今书法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故事可以调节学生的手指肌肉和大脑的疲劳,提高练习效率,学生感兴趣亦会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增强了练习书法的毅力。

4、培养精气神,融合精髓。

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这些美,正是汉字“形美以感目”并吸引和熏陶学生最重要的审美潜因。

‘捌’ 浅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合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网络语文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苏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石头书》这一课,“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录像再现。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已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3、网络下载。《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阅读全文

与语文学科如何学科融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