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从定义上来看,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做好准备。从意义上来讲,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了重要的阅读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在不断学习的时候夯实自己的文学基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质。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阅读教学都是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如果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有不竭的动力来学习语文,但是如果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一点都不感兴趣,不管教师做出怎样的努力,学生也不会努力地学习,教师阅读教学的效率也不会提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确保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1、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历史已经证明,人总是在不停地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很好地生存了下来。既然环境决定了人的行为,教师就需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进行课堂教学,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受到这个氛围的感染。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笔者就在课前给学生构建了一个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笔者这样对学生说,假如今天就是你们上的最后一课,那么你们内心是怎样的心情呢?如果你们上完这一课就要与其他的学生分别了,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笔者的语言引导让学生陷入了深思,学生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已经构建起来了。见学生在认真地思考,笔者就开始引导学生开始这一篇文章的阅读,笔者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一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想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吗?在笔者的询问下,学生很快就做出了积极地回应,他们非常想阅读这一篇文章,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训练的是学生的感性思维,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悟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但是文章毕竟是由文字组成的,它们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文章表达的画面,这样学生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构建画面,然后才能够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多媒体可以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就会直接在大脑中构建那么一副画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行阅读学习。另外,多媒体教学有着一定的科技含量,这些与时代相关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就会更积极地学习。比如说在学习《甜甜的泥土》的时候,笔者将自己从网上搜索到的教学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结合具体的视频、图片来感受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情。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地教学效果,学生对这样的上课形式非常感兴趣,每一个都充满激情地去阅读文章。
二、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阅读教学
学习需要目标,因为有了目标,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不能全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因为许多学生并不会制定目标,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笔者觉得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从侧面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有效地解决学生不知道学啥的难题。比如,在学习《海燕》的时候,笔者就问学生,你们知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呢?你们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呢?现在同学们阅读这一篇文章,我会给你们一些时间思考,你们自己考虑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够最先得到答案。笔者这样的提问,就是给学生制定了学习的目标,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而是从侧面提醒他们,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很重要,教师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来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2.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其效果多数时候任属无效或低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
主要表现在: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后果严重:败坏学生的口味,将学生逼向“地下”,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为结论而教,学生语文感觉已经钝化,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这种阅读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文以载道”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于文中“寻道”“取义”是语文教学的传统,语文教学重“义”轻“文”由来已久,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这方面一直试图“纠偏”,但效果不佳。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尤其是农村中学)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着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以上种种都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与新课改理念相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语文阅读现状。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在确定每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前,老师应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全面的认识,以确保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分解,阅读能力大致可归为以下十个方面:⑴ 认读分析能力。对词、句、段的认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理解句、段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层次、结构、思路。⑵ 整体把握能力。整体理解全文,领会情感倾向,理解寓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⑶ 提炼概括能力。对文段、篇的要点、写法、思路、人物等进行提炼概括。 ⑷ 阐释解说能力。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篇)含义以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⑸ 文体辨识能力。辨识文体和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等。 ⑹ 语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体语境中品析体会表达作用。包括各种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伏笔照应、悬念等。⑺ 感受评价能力。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情感倾向,评价文中人物,提出看法建议等。⑻ 探究质疑能力。探究文中难点,提出自己疑问,设计思考题目等。⑼ 联想迁移能力。由文中内容联想到相关的内容,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语文的积累拓展、补充、解释文章的有关内容或空缺。 ⑽ 综合理解能力。即综合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运用发散聚敛,求同求异思维(不要做知识的解说),能对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体(相同题材文本)作比较的阅读。
针对以上阅读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中,“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内容,在有效的语文课堂里,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朗朗上口地读,是有节奏地读,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教学中,应当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一、美读——基础环节;二、悟读——理解环节;三、赏读——深层理解;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三、想象诵读,进入意境;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3.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空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否收到理解内容,领会含义,体会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否充分展示学生言意转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内化、积累、转换文本言语,老师的评价能否给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指出方向?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是老师充分考虑到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⑴ 指导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陈少堂语)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⑵ 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
阅读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真阅读首先是真实体验,体验首先是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感悟,当然就没有体验;“真阅读”呼唤“共鸣”,体现“有我阅读”。真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真阅读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真阅读能够从容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教案,不是为了预设,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课堂的魅力。有学生的参与才有调控;有生成才能有调控。没有真阅读的课堂是最不“人道”的课堂!“真阅读”才有生命的参与,才有生命的感动,才有课堂的生机与鲜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追求实效的阅读课上,除了注重指导朗读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语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从课文的课题入手,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能使教学的脉络更为清晰。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观照自身的教学实际行动,及时纠正偏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3.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围绕教学目标提问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怎样保证学生不漫无边际随意地乱问?老师预先示范性的提问,就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如果老师不知所问,那么学生当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二、要把握问题的高度,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中明确了原句使用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的设计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仔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体现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在教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 “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总之,“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因而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几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主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引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学生活动板块。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起承转合 这是老八股就用到的,现在依然适用,起就是事件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结尾。按照这种顺序来描述,特别是开头,结尾一定要出彩。
4.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环境描写绚丽多姿,但由 于篇幅较长,加之教师对小说作品梳理简单,主题诠释肤浅随意,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抓住重点,把握深层内涵,影响了小说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小说教学有效 性,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吃透文本,精心备课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
5.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一、利用课前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哪一学科,课前预习都是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给一部分会学习的孩子创造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当称职的小老师的角色,用儿童化的语言,将自己已经悟到的知识教给其他孩子,实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如我在指导学习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再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然后说说自己的收获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预习的反馈,我能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便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三、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乐学”的美好境界。四、有效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其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五、以自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让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蜂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几条“阅读提示”:(1)课文中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又教了儿子什么道理?(2)课文所描绘的春天花开的情景是怎样的?(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读课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六、以期待增强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安排“水浒英雄会”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水浒传》中阅读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画画心中的英雄;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英雄图片,并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写写发生在英雄身上的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因为画画、写话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七、精读中点拨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经这问题一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唤醒学生创造潜能;要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要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6. 如何提高初中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方面,应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珊隋境。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契诃夫《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
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再如,在教学诗歌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雨的那份对当时孩子们的关爱÷这时可以为学生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同时在放几段文革灾难不久后的关于孩子们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也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的那份关爱。这样的情境进入,形象、生动,富有知识性.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根据教学目标,强化课型创新
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些不同课型:朗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活动课型、积累课型、整体感悟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单元组合课型等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类似于江河先生的《星星变奏曲》这种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面对梁启超先生论证严密的《敬业与乐业》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
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课本剧表演,让同学们自行组合,再进行表演。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表演,可以让学生们加强对范进等人物当时的心理的把握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三)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将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四)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文学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读者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文章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点。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课文中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笔者的提问却令当时的课堂气氛变得相当活跃。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争相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
(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师生的有效互动。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利用这个时间,或个人学习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1~2项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质疑,学生还可预设1~2个题目,通过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进行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在这样的教学中,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那么本堂阅读教学的目标的达成自然变得轻而易举,重点、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7.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失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形式化的阅读教学失去了教学灵活多样性;艺术化的阅读教案让学生的理解受到了限制。
(一)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失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
程式化的教学形式失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注重简单的分析与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抑制了学生对于阅读产生的美感,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扼杀。在分析课文中,教师会带着个人的理解去传授学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极具有人文知识积累的文章阅读时会产生一定的偏颇与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传递单方不平衡,失去应有的美感。
(二)形式化的阅读教学失去了教学灵活多样性
在初中阅读教学工作中,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向着多元化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多媒体大行其道给教学工作者带来的依赖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十年如一日”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手中“星火传递”,生生不息,这也成为一种在多样化教学形式下单一性的特殊性。这种流于形式性的多媒体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中最为主观性的想象,没有从真正意义上量化现代化教学给学生产生的实际作用。
(三)艺术化的阅读教案让学生的理解受到了限制
教师的教案是教学工作有计划实施的规范和依据,对实际教学也是一种指导性延续,可以留存对照以往教学经验修正新教案。而在实际的教案编制工作中以应付为主,主要以艺术化的加工为主。这种教案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的理解同样受到了不小的限制。
二、语文阅读教学初中阶段如何提高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对于提高其课时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重点解决:一是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与课时相结合;二是结合教学工作任务与主要工作目标创新教学形式;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四是适当地结合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自行理解;五是强化互动主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一)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与课时相结合
初中学生对于阅读课文中带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课时表现出的兴趣加以引导和利用对教学工作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比如有历史性沉积知识课时,这种代入式引导创设情境的课时起到的阅读效果与学生响应的积极性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会发挥非常好的主观能动性。
(二)结合教学工作任务与主要工作目标创新教学形式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强化利用不同课型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课型的主要设计要体现出主要的工作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情景剧创作,让学生通过对于阅读课文的理解在讲台上表现出来,加强对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关注了主要学生群体对于阅读课文中涉及人物的情感体验,引导其感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阅读作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原始的方式,没有阅读积累是难以写出好的文章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是更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应从让学生学会多做学习笔记和摘抄两种方法开始。良好的学习笔记不仅仅止步于对于文章肤浅性的理解,应该更深入地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人物理解做出准确的记录与整理。只有做到了对于文章写作背景与人物理解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作者对于人物情感描写及文章情节走向,有着良好的预见性与理解。摘抄也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重要的段落与词汇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种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对学生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合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自行理解
教学要点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要目的,更是教学考试的重点。而在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求答案。而不是由我们不管理解与否一味灌输给学生。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自行理解,才能让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填补到有效的知识点中。为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来使学生再创造情景再现,引导学生用实际理解来填充知识点。
(五)强化互动主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对课堂气氛起到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对于人物的思想活动及写作背景及情节演化的推进作用会有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阅读教学工作的能动性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工作内容,要通过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与课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结合教学要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要点引入式理解;强化利用互动主题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等。
8.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关键词训练语言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目,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所以,要提高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着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学生多记,扩大词汇量词汇量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更是一切写作的基础。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和训词组,如不掌握词汇,就无法读懂文章,更别提写作了。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我注意让学生平时多背多记,为培养学生兴趣,还开展了课外阅读小组、课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大赛等系列活动,把读书放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地有趣的活动中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引导学生多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不读怎能有所得,怎会有所悟。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通过大量的精读和泛读来逐步提高。精读,即仔细地读。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政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课文教学就是精读,目的是掌握语言‘知识,训练语言基本技能,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提倡学生多读的同时,我还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定时检查,让班内的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三、悉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读书方法1、浏览法。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浏览法适用于上义所说的泛读。2、跳读法。指的是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时候,有必要地进行选择性阅读。这种方法重在“为我所用”,而且又能保证学牛的阅读量。3、精读法。“精读”与第一种方法的“浏览”相对,也是上文所提到的精读所适用的方法,就是对所选好的书或者其他读物反复地读、仔细地读、动脑筋地读,要对所阅读的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其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达到能够举一反三,再举一反三的理解程度。4、猜读法。就是拿到书或是其它的读物时,看到名称先猜想一下书或材料的内容、结构等,这样的猜读重在节约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四、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着。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五、让学生多做阅读理解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我特别注意发挥阅读理解练习题和阅读理解测试题的作用,在不断的联系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近年来,存不同程度的测试中,阅读理解部分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高,不仅是在阅读上要求高了,“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阅读文章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综上所述,阅读理解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活动,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有意识的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去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以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难易适度为原则,让他们在阅读中充分感受到愉悦;读后‘F确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探讨读书心得。长此以往,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9.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时间少。农村中学有两类学生是比较典型的:一是基础差,学业跟不上,这类学生连正常的学习都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一是成绩较好,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一本书一支笔听课,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书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
3.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的分析和提问所占有
4.阅读环境差。农村中学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有图书室、阅览室的不多,即使有,也不能很好的更新。
5.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导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力,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