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从逻辑的角度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

从逻辑的角度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3-01-04 12:43:03

㈠ 如何理解“语文”的涵义 试分析“文”的多重含义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其含义有: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 刺画花纹:~身。
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 温和:~火。~静。~雅。
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 专指社会科学:~科。
13. 掩饰:~过饰非。
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 姓。

㈡ “语文”的含义是什么

“语文”本来指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从学科概念角度讲,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很含糊的,可以说命名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很不科学.“汉语”才是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科学原则的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恰当称谓。只不过如今,我们很少有人再主张改“语文”为“汉语”了。[1]
语文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意义。

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

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钱威、徐越化 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是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科学与学科没有国界,部分学科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英语等语种也是语文的一种形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民族语文。

在中国台湾省,汉语文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
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只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也有几个民族使用一种语文的情况)。

㈢ 语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3)从逻辑的角度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扩展阅读:

陈金海释“语文”: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

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

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

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新中国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引用自《陈金海:释“语文”》)

㈣ 语文的含义

语文”的含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复习一下叶圣陶先生对“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及其含义的权威论述。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话把“语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确,“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就是说,“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同时,也说明“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以及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一下:第一,不能把语文课看作是只学习口头语言。有的文章提出“难道没有语文课程,人就学不会使用语言吗?没有语文课程,人照样可以学会使用语言,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此种看法只是针对口头语言而讲的,难道文盲就不会说话吗?可是学校中设置语文课程,不完全是学习口头语言,而更主要的是学习书面语言。当然,书面语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不过还是应以学校语文课为主,否则,可以不入学校学习。所以学校的语文课必须听、说、读、写并重。第二不能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虽然社会上有时把“文字”就作为书面语言的代用词。但是严格讲,“文字”和“书面语言”不能等同。其实叶老早就指出“语文”和“语言”、“文字”、“文学”的不同。他说:对于语文“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字’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所以在叶老的论文中有时也出现过“语言文字训练”,此处的“文字”即为“成篇之书面语”。因为不论是口头语言或是书面语言,都载负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文字”就不同了,虽然,汉字的单音词很多,凡是词即具有一定的意义,汉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是单个的汉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语言。汉字只是表达语言的书面工具,它和语言是表达口头语言的工具一样,不能把语音作为口头语言,同样也不能把文字等同于书面语言。因此,前一阵倡导的“语言文字训练”,容易使人误解,使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教学失去丰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由此可见,对于语文学科的概念必须理解清楚,才不至于出现问题。

语文是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科,因此,首先必须清楚语言的性质、功能及其规律。

㈤ 逻辑思维如何与语文融会贯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自本报刊登南开大学徐江教授的《〈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逻辑思维教学实录片段以来,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反响强烈,并对语文教学与理性思维展开深入探讨。大家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密不可分;当今语文教育中逻辑培养缺失,应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真语文大讨论开始探索逻辑思维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真语文不能缺失逻辑思维。
什么是逻辑思维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逻辑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抽象,抽象则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真语文系列活动总顾问孙绍振先生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在语文教学和评价中也被广泛并且更为重要地应用着。”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界便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据本报读者王民培回忆:“那时的语文课本分为两本书,《汉语》和《文学》,老师在讲《汉语》时引入逻辑分析法讲授语法,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也会教我们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形象思维则主要在《文学》中教。”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介绍说:“我国在逻辑思维教育方面与西方国家有一定差别。西方国家很重视逻辑思维教育,把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当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在我国,基础学科是6门,即数、理、化、天、地、生;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基础学科是7门,包括逻辑,即数、逻、理、化、天、地、生,逻辑放在数学后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语文要讲逻辑
“语文课可以随便讲,不讲逻辑吗?不能。但是,长期以来,持有此观点并这样讲课的人还真不少,我们也将这种没有逻辑,胡讲、乱讲、随意拔高的语文斥为假语文之一种。”孙绍振先生说,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结构、文本的情感体验,而对逻辑思维能力关注不够,这会影响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不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在真语文系列活动总顾问贾志敏、余映潮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深入的分析、恰当的比较、合理的归纳、全面的概括……真语文课堂处处呈现逻辑之美。2012年11月23日,贾志敏老师在《聚龙宣言》发布之时说:“当下的某些语文课,逻辑混乱,甚至全无逻辑、任意发挥,语文学习中逻辑培养的缺失也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早在2010年,孙绍振、温儒敏、李镇西、崔峦等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曾呼吁: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打好一定的精神底子。
“不单单是在语文课堂上,学好逻辑对人的一生也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说,“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思维、语言、行动等密切相关。没有逻辑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没有逻辑的学习,只会徒劳无益。”
怎样让语文与逻辑结合
长期以来,语文注重知识、情感培养,逻辑思维训练成为了最薄弱甚至被忽略的环节。四川成都芳草小学的梁艳老师道出了一线教师的疑问:“很多老师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欠缺,怎样教学生呢?”
“逻辑并不像听起来那么晦涩。”如: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徐江教授就没有简单地把蔺相如讲成“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以逻辑思维法分析批判甚至重塑了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在课堂中设计逻辑思维问题、以事例向学生引入逻辑教学法、用逻辑思维评价学生的回答、运用逻辑思维反思文本人物等环节,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体现逻辑的思维美、理性美。
贾志敏老师则举了一个更为浅显的例子:讲《灰姑娘》这节课,可以放弃常见的“作者生平”“分段”“中心思想”“比喻修辞”等,可以适时插入评议来代替枯燥的说教,如讲12点之前灰姑娘要回家,就说“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讲狗、老鼠、仙女都来帮灰姑娘时就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来代替模式思维,如“后妈不是坏人”“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吗”……从头至尾,课文都在师生的启发式对话中进行。
对于语文与逻辑教学的梯度,温儒敏认为,小学阶段,主要是想象力的培养,抒情审美能力的培养,从人文、情感角度引导学生适当理性思考;初中阶段,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适当读一些杂文、议论文,尝试结合身边的事写一些评论;高中阶段,应该有更多议论文训练,注重强化逻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批判与反思。
在教学研究中,逻辑思维可以更为明显地发挥作用。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赵福楼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批判性阅读做起,在理解文章之外,更加注重培养理性阅读的思维方式,从理解性阅读走向批判性阅读,并逐渐转向研究性阅读。真语文系列活动顾问冯渊认为,教师的论文写作应当更加重视逻辑思维,“一篇好的论文要逻辑严谨、深入浅出、结构清晰。很多教师、教研员写的文章,观点很好,但因为缺少严谨、科学、逻辑的表达,明显失色不少”。
使学生会思考、有逻辑的理性思维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理性思维相对于感性思维而言,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是一种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离不开理性思维,民族进步离不开理性思维,物质文明创造更离不开理性思维。真语文系列活动总策划、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丢失思维能力,不能没有理性的底蕴,不能缺少了阳刚之气。语文课要有诗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逻辑美、思维美、理性美。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语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反思能力。”
这也正是真语文所追寻的。在这场讨论之中,在本色的魅力和真实的吸引之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有识之士用理性的、思辨的、批判的声音,为语文教育的回归呼唤着,呐喊着。

㈥ 谈谈自己对“语文是什么”多重含义的理解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语文的特质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的。不管是把语文称作“语言文学”,还是称作“语言文化”,它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基础,是依托,语言文字是语文之生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如今,课标《修订稿》颁发了,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以让语文真正归位。

我认为语文学科核心问题就是“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怎么学?我认为: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培养,在课堂学习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第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第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是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第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促进课堂学习新的亮点的生成。

㈦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很多阅读理解或者说诗词理解类问题,那么很多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遵循一些逻辑,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思考逻辑,找到文章的行文脉络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才能做好题。

㈧ 语文的定义是什么

1、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8)从逻辑的角度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从逻辑的角度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