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戏课文写了藏戏的那些特点
《藏戏》课文写了藏戏的以下特点:藏戏表演时需要戴着面具演出,藏戏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藏戏演出时间可以长达三五天。全文除了介绍的藏戏的特点之外,还介绍了藏戏的历史起源,点明藏戏的传承性。
《藏戏》的主要内容
《藏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藏戏,文章以三段反问句开头,引人入胜。而后分别介绍了藏戏的历史起源以及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除此之外还开始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的作者
《藏戏》的作者是马晨明。马晨明是人民日报记者,其作品《藏戏》收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四课。
‘贰’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藏戏》的主要内容与分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1——3自然段) 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段:(4——7自然段) 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段:(8——20自然段) 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
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2)六年级下册语文藏戏的特色是什么扩展阅读:
藏戏演出形式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
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
‘叁’ 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藏戏的主要特色如下:
1、藏戏带面具演出。
2、不需要在舞台演出。
3、演出时间不固定,随时都行。
4、是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有固定的程式。
作者从藏戏的特点、形成过程、传承方式等几方面写的。藏戏面部妆扮少,少数角色采取了面部化妆方法,比较简单,多数人物,神灵鬼怪,动物角色等采用面具。
藏戏面具可分三类:
一类为白面具,历史最为悠久,一类是蓝面具,晚于白面具,第三类是正戏之中人物所戴面具,包括红、绿、黄、黑、半白半黑、鬼怪、动物等各色各样面具。
藏戏面具所用颜色为白、蓝、黄、红、黑、绿等,色彩的运用,以及对色彩含义的解释都与宗教相关联。佛经称世间所有事业包括在息、增、怀、伏四种范围之内。
“息”即温和,白色为代表,“增”意为发展,以黄色为代表,“怀”代表权力,为红色,“伏”意为凶狠,用黑或绿色为代表。白色又可以代表白和黄两种色彩,红可以代表三种色彩—一红、黑、绿。
藏族的五色经籍、五色空行母像、四色护法神等在颜色的运用上都是依据佛经教义而行。面具对颜色的运用解释诠译与佛经无二致,面具给人以强烈的宗教感,这与它的造型和色彩运用有关。
‘肆’ 不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藏戏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藏戏的特点1、戴着面具演出;2、没有舞台;3、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作者从藏戏的特点、形成过程、传承方式等几方面写的。
藏戏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其形成要比国粹的京剧早200多年,然而和京戏相较,其流传范围、认知度及受世人的喜爱程度相去甚远了,就是搁在现在,人们也对这一艺术相知甚少,造成这一反差不是藏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错,相反它就像被人埋起来的宝石,不现其外,无以窥其熠熠之光,或者是被遗弃的丑小鸭,不展翅不识其天鹅之美姿。2006年5月20日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终于藏戏走上了国家级的“舞台”。然在文化多元化,跳跃化,喜剧化,快餐化的今天,藏戏虽在“戏剧大家庭”里很有些“另类”的味道,但也很难再走进千家万户了,从其对业内人士的震撼也足以佐证了它在雪域高原的魅力及曾经的辉煌。
藏戏相较其它剧种,其地域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也是它从其形成到今天没能走下雪域高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政治是地域色彩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唐朝时期西藏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朝,民方有藏民之念,终有藏族。正因为西藏的统一才有了和内地交流,至元朝,西藏被忽必烈所统一,划入中华版图,统一后忽必烈乃至以后的统治者都采用的是“封赐”政策,所谓封赐就对西藏地区有影响力的人封其为王。由此不难想到西藏从并入华夏版图之日起就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加之地处高原,海拔奇高,积雪之日甚多,交通极为不便,内地人进入高原,常常会有高原反应,古代交通工具的落后,出入西藏会是一件极其重要和艰难的一件事,所认作为创作与演绎藏戏艺术的那一群艺人或艺术家们是很少有机会是吸收、融合内地其它剧种其它艺术形式的机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藏戏的确是“土生土长”的艺术,是一直保留有较多原味的艺术。
其次,藏戏的演唱语言是藏语,藏语只通行藏族地区, 藏戏的这种物质外壳决定了它只能藏族人民的艺术。不通藏语难以感受其艺术魅力,领略其艺术精神髓,对于内地人看藏戏只能是看热闹罢了。难怪有人会说初听藏戏就如鸭子听雷——一脸懵,感觉藏戏的说唱就像西藏特有的“Rap”。如此说来藏戏的艺术特色就一个“纯”字了得,它是不染纤尘的藏文化积绽,就如雪域高原的蓝天。
雪域高原不仅赋予了藏戏“纯的外衣”,更给藏戏注入“神密”的内质,它的神密不是那种如梦如幻的模糊感,更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隔膜感,它的神秘是依附于色彩,依附于动作,依附声音,它让人看得清,却又令人琢磨不透,它既是戏,又像某种祭祀的仪式,正是这一特征铸就了藏戏的灵魂。藏戏形成基础注定要把这种神密感传达给这片同样令世人倍感神密的土地……
‘伍’ 藏戏的特色
藏戏主要特色: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一切都源于自然。因此,藏戏一直受大家的喜爱。
说唱艺术
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
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唱腔: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各剧种鼓钹点子在具体的击奏、点子的变化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它成为藏族观众区分不同藏戏剧种的标志之一。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鼓钹点子的敲击声,判断出那儿正在上演什么戏。
角色分类:
藏戏中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戏班中一般只有剧情讲解者、演剧者、喜剧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行当体制。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大型剧目演出的增多,已逐渐形成各种角色类型,如在艺术发展最为丰富的蓝面具戏中就有十三种。
面具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藏戏演出时,一般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
‘陆’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
藏戏是是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七位姑娘而组成了第一个戏班子。
特色是:
1.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
2.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
3.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演完。
4.固定的程式。
5.唱腔、动作丰富。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