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开展好小学语文课后延展这个环节

如何开展好小学语文课后延展这个环节

发布时间:2023-01-05 10:09:32

⑴ 浅谈低年级语文课如何开展课后延伸活动

在语文学习时,“课内教学”与“课外作业”就像两条腿,只有“两条腿走路”,才可能走得稳,走得快。因此,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破口就在于此。经过思考与尝试,我设计了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颖的作业。 1、“写”——突出层次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因此,我做到“保底不封顶”,除了要“保底”留有必要的作业外,要把一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如:学完新字词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今天学的生字哪个容易哪个难记,自己选择写几遍都可以,只要明天默写时会写即可。” 另外,我经常出一些选作题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练一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做到上不封顶。猜字谜:一人站在门里,一人站在门外,一人坐在云上,一人站在1上,两人坐在土堆上。在不到一分钟学生记住了闪、们、会、个、坐5个字。“日”字加一笔成新字看谁写得多。在同学们共同讨论中记住了白、田、目、由、甲、申、旧、旦等字。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 又如,请同学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还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等。 2、“读”——突出开放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如:学完《小鸭》一课,指导学生读课外阅读中的《大熊猫》、《小公鸡和小鸭子》等描写小动物的文章。 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我利用读书汇报、介绍好书、交流心得、开故事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按要求把学生在课外搜集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等活动形式讲给大家听,随后评选若干名“故事大王”。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如:学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开展《小动物真奇妙》的汇报演说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找资料等渠道了解了很多小动物的尾巴的用处,知道了动物尾巴有不同的功能,小松鼠的尾巴可以当被子、当降落伞,啄木鸟的尾巴可以当椅子……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另外,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重要途径,我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引入学习中,要求学生更多的依靠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快捷、全面、高质的服务。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查一切可查找的资料,收集一切可收集的资料,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获取详情”、“开阔眼界”服务。 3、“观”——突出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观察活动作业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培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结合课内学习内容,留观察作业。如,学习《北京的名胜古迹》一课,学生到北海、颐和园、故宫、景山等地去游览。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卢沟桥观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当讲到《春风吹》、《落叶》等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引导学生将课上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书本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有顺序、有重点、认真仔细地观察。 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班上养花、养小动物。当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的变化;当初冬下大雾时,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当冬天下大雪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雪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师生会触景生情。当学生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景色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也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回声》之前,让学生自己在家中学做水波的试验。学习《乌鸦喝水》后,做一做放入石子水渐渐升高的试验。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过程中感悟方法,在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4、“画”——突出创造性。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如: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而“象形”与绘画分不开。这使汉字的创造一开始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意味,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追溯字的起源,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来分析字形,他们展开联想的翅膀,努力绘画相关的汉字。有的画山、石、田、林,还有的画一个人靠在树干上,树上拴支羊等等。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字画展览中有的同学画了几十幅字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是学生复习了课内所学的字,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 当学完课文《小山村》、《神奇的塔》、《秋天》、《北京的立交桥》、《彩虹》等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图画。《小山村》远处山坡上一片绿绿的果树林,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山脚下一座座红色的小楼,村前一条清清的小河,河上游着一群白白的鸭子。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在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5、“演”——突出综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气的展示,是能力的发挥,表演是一门融语言、动作、神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赏的同学从中受到情感体验,获得提高和发展。 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儿童喜而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爱好。儿童常常被童话中生动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为童话中的喜、怒、悲、乐所感染。为了发挥学生特长,活泼学生生活,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后延伸中综合能力的体现。 如:学习童话《美丽的公鸡》后,我组织学生通过拟人手法编成课本剧,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头上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头式,把一只骄傲的公鸡演得活淋活现,把小蜜蜂、啄木鸟、青蛙不和它比美而勤劳地为人们做事表演得绘声绘色。又如,《小猫钓鱼》、《狼和小羊》、《小蝌蚪找妈妈》等,学生表演真切,富有创意。同学们看着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懂得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等道理。 家庭也是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如:“十一”、“新年”等节日,我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排练各种节目,有古诗、诗歌朗诵、小表演、唱《小小的船》、《我们的田野》等,自己报幕,请父母、爷爷奶奶评分,这既展示了孩子学习、表演才能,也利于沟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使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激发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与支持。 五、效果。 综上所述,是我在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所布置的非常规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还有的是学完课文,回家之后的动手动脑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 六、反思及启示。 我校在“以学论教”这一理念指导下,探索出课堂教学“三段式”。语文“课后延伸”的各种形式要做到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 首先要“变”,要转变观念,要从过去认为只有写的字词句等是作业,转变为多方位培养学生语文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都是作业的一种形式。要把过去统一的硬性规定作业转变成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自身水平,分层次的留作业,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 其次要“导”,为了使学生在课后延伸活动中能更好的完成老师要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学习的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训练学生,教他们说、画、演等。 最后要“查”,要加强课后延伸活动的检查,时间上可利用班会、课前两分钟、大课间等,形式上在学校可以说、演、办展览等,请同学人人参与,互相评议,在家里可以请家长评议打分,老师查阅等。创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乐中学习,在学中受益,在学中提高。 总之,作业应该是学习中最灵活的部分,应该打破所有的固有形式。作业不应该是套住学生手脚的桎梏,而应该是放飞他们灵性的湛蓝的天空。它应能帮助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撕掉精神的裹头布;帮助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自由谈出真理;帮助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飞进自然、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帮助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空思考、学习和娱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激励学生要有敢想、敢说、敢写的勇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释放出学习和创造的激情,体验到学习和创造的欢乐。 “课后延伸”的改革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一定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⑵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课后达到减负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有哪些

1 一课一难点,重难点能否突破,即在于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

⑷ 如何延展拓宽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大视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感悟语言,还应该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情感得到升华,更会让学生大有收获。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使拓展延伸成了不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的色彩。
一、避免光追求形式,忘其根本
有些拓展延伸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比如学习写人的文章,当体会出人物品质后,教者通常会让学生回去找一些相似经历的人,在班会上开个故事会之类的作为拓展。如《海伦·凯乐》,大家就会想到张海迪之类的人,讲述其故事却忘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上过一堂《音乐之都维也纳》,对于这堂课的拓展,自己上完之后才发觉是不合适的。上这课是第一课时,为了突出“音乐之都”,我在课件中设置了多首古典曲子,还穿插了有关维也纳的视频。当学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视频片段。遗憾的是,这个视频大多出示的是维也纳的建筑,所以学生在说感受的时候只是提到“维也纳很美”、“维也纳的建筑气势宏伟”等,这与音乐毫不搭边,也无法回到“音乐之都”这个主题上。另外,到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城市,这里安排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还没学完这课,维也纳的特点还没介绍完。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太早了些,应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开阔眼界,锻炼说话能力。
二、避免脱离实际,硬塞硬给
《水》这篇文章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写出了水的珍贵。一次,我去听《水》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者教态自然,刚开始上课,教室的气氛就非常活跃了。理清文章脉络之后,教者先重点讲述了“挑水”。
师:读文章,要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去读。
(生自由读)
师:那我们一起来挑水。(全体起立,做挑水状)
师:走啊走啊走,到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往回赶)
师:路上好走吗?
生:不好走。
师:走得如何?
生:额头上冒汗了,衣服湿透了……
(再次齐读体会中心句)
不能否认,该老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来让学生体会中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热闹。到最后,作业出示“围绕‘挑水真难’写自己的一次挑水经历”。看到这个作业,我心里一惊。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谁会拿着扁担、水桶去挑水呢?难道刚才上课时表演的挑水就算是真的挑过水了吗?难道这样就能写出挑水的滋味了吗?相反,另一堂也是《水》的课,教者没有过分注重去活跃课堂的气氛,而是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揣摩上,讲到大人小孩在雨中洗澡后,自然地出示了一些地区缺水、干旱的图片让学生说感受。课后作业是“选择其中一幅图,围绕‘干旱缺水’写一段话”,这样的作业就让学生有话好说,也同时能够想象作者所处的环境,理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含义。
那我们该如何寻求好的途径呢?我认为可以:
一、 比较阅读,多处入手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毛泽东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语文是思维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在比较鉴赏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文本之问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点,体会出文章的个性,促进对作品的深入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3课《古诗两首》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是宋代诗人写的有关夏季的诗。分别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那学生就知道同样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不同的是,一首是侧重描写夏日忽雨忽晴的特点,像一幅山水画。而另一首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学生重新审视古诗,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教师课前的目标也会得到升华。
二、牵引作品,开阔视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是由一些着名的小说、散文节选过来的。如《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传》,学到这篇文章时孩子们都会有浓厚的兴趣,被水浒人物的英雄气概所震撼,这时,教师自然地选摘水浒故事,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兴趣,课外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单元的相关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五上的第3单元,选有《伊索寓言》。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要告诉学生:“这样有趣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集》里还有好多好多,大家可以找来读读。”从而把学生阅读胃口调起来。还可安排一节读前指导课,帮助学生订一个读书计划。也可以以其中的一两个故事为例,指导他们试读。读完后可以让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句,写读后感等等。
三、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应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内进行。五下《学和做》,内容是“节约用水”,把它放在课文《水》的后面,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而当我教学那课时,正好碰到“太湖蓝藻”事件。对于这一巧合,我心里有说不上的惊喜。我立即把握好机会。课上预设了一些问题,如“你家是怎么洗衣、洗菜的?”、“家庭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习惯?”这时学生讨论会非常活跃。等学生交流完之后,我又丢出问题:“现在太湖有蓝藻,水质变差了,水臭了,不能喝了。面对生活用水,你有哪些思考?”从这个问题的反思上,学生想到自己的生活,身有体会后,一定也更加明白节水的重要性了。真的,只有经历才会有成长,只有亲身体会才会珍惜。这节课,我预先想要的结果达到了。课后,孩子果然开始行动起来了。
好的拓展延伸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对于课堂效果就更不用说了。认真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会让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而我们,只需要一点灵活和勇气。

⑸ 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的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如何以童话的形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出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的,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着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
(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
再如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可以让学生的练笔在情感的铺垫和知识的积累中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得此时的拓展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
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着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聊如今祖国的各种巨大的变化,聊神州、聊高楼、聊文化、聊“嫦娥”(飞船)……在聊的过程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成就!
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课后,教者布置了一个作业——仿照课文,也创作一首诗歌,赞美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类型丰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1.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
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
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
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展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⑹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活动

一、强化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课程背景下的老师,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变成不断充溢的一桶活水,这
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
我校提出了各学科组定期学习的
要求:

1、分散学习。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我校倡导“理论先行,实践
结合”的理念,
学校为老师们订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
鼓励老师订阅相关的教育
书刊,力争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集中学习。每周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是我们语文组集中学习的时间,
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也可以是本校学科带头人的一
些先进的教学经验。
主讲人准备的也很充分,
其他成员也在认真的进行学习笔记
的摘抄。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
加进修学校举办的各种进修、培训活动,让老师接触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训学习的老师回到学校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梳理,然后形成书面材料,
再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二次培训,以进一步开阔广大教师的视野。

二、立足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一位优秀
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调动学生的能力,有驾驭课堂的机智。
为了让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努力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我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
样的教研活动:
1、坚持组织老师开展“公开课”活动。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上课听课活动,让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十二节。要求上课的老师认真备课,认真上好课;要求听课的老师按时到位,认真做好课记录。通过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本学期,这个传统继续在我校语文教研组得到发扬。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参与,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组织听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

2、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即开展校内“同级教师同上一堂课”的活动,同级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别上一堂课,引发几位教师教学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师的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年级段同学科教师教研。在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这样同级教师在一起办公的时间又比较集中,随时都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状况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4、积极开展“评课”活动。在有公开课的一周,同级三位教师上完公开课之后,我们组就及时的进行评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首先,上课的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及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然后,听课的老师要积极对这节课进行点评,发现这节课的亮点,
更多的是指出这节课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议,
交流中,大家集思广益,从多方面对一堂课进行更全面的构思,设计、认识,教师
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让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老师都能从课中受到启发,获得一些进步。

5、努力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切实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于日常课堂教学
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
利用网络资源,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⑺ 如何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如何拓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核心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实践活动走进了教师的视野,从三年级开始,很多单元学习中都添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从教材的改革不难看出,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儿童生活,将“读书”与“行路”紧密结合在一起,软化学科之间的边缘,在生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建起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场、思维场、感悟场,才能让学生“静静地听、大胆地说、动情地读、用心地写”从而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语文课程。
那么,如何拓宽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呢?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借“文”生成,巧拓展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篇目都能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生成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做铺垫。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主张的:“教育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观点。可见,语文教学只有将眼光从课本知识,放眼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通常从教材入手,既可以是横向的延展,对一个作者,一个着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也可以是纵向的不断深入,挖掘教材中适合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的点。如:《走进李白》实践活动,就是横向铺开,通过主题阅读,调查采访等形式学习李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同时了解李白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再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教师则以美丽可爱北大荒为切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过去,草塘这里被称谓“北大荒”,现在已经不叫“北大荒”了,而叫”北大仓“。经过许多年的开发建设,那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粮食。现在那里还有很多像草塘这样的湿地,我们还要继续开发。怎么样在不破坏那里的环境的情况下开发草塘呢?我们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学生都想到了旅游业,并不由自主地生成了为北大荒做广告活动:“北大荒,北大仓,景色秀丽美名扬。物产丰富无可敌,请你快点来欣赏”“可爱的草塘、清澈的小河、美丽的蓝天、洁白的云朵、丰富的物产,把你带进了人间天堂”……灵动的语言不但体现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发现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借“趣”延伸,渐丰富
“有趣”是学习兴趣的初级形式,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起点。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最为困扰的是习作教学难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多数学生认为“读书无趣”,因此,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喜欢上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诫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将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草船借鉴》一课后,教师发现学生对三国人物很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很多通过网络玩关于“三国”的游戏,还有的课余时间经常在一起玩“三国杀”。于是,我便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三国知识竞赛”,学生课下读《三国》,课上比积累,发挥个体阅读与小组竞赛“点面结合”的优势,让阅读的过程成为班级课余生活的热议话题,从而产生读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三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图书公司”,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书籍“营销”模式,吸引其他小组的学生节约本组书籍,为爱阅读、有效阅读的学生授予“明星会员”“小书虫”等荣誉称号,在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报名,从而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当中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高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三、借“情”深入,重升华
语文教学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情感的认知既使对文本的解读,又是与作者的对话。有人说:“语文教学中处处充斥着浓浓的情,是文化的教育,更是情感的共融。”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无畏、《大兴安岭》的秀美、《钱塘江大潮》的壮烈、《凡卡》的悲惨……每一段文字里都凝结着作者的情感,当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时,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才会得以升华。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安排了“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主题,成为即将离开母校的学生应认真完成的实践内容。围绕着“亲爱的伙伴”“可爱的老班”“磕磕绊绊也成长”“我的未来不是梦”四个小主题,学生将对朋友、对师长、对自己、对未来、对母校浓浓的情感都融入其间。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动人的演讲,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将感情融入文字,将文字浮于画卷,将画卷又注入了情感。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回顾了成长的点滴,同时,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浸润。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生活化”的要求,强调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的手段,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因此,有效拓展语文实践活动,将有益于把学生外部语言内化为内部语言,从而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⑻ 如何衔接小学语文课的个个环节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环节的设计离不开形式、手段和方法。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设计上过于求新、求亮而忽略了求实。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学环节随意、目的性不强;教学方法贫乏,偏重手段;教学形式浮华,作用甚微的问题。

案例:某教师在新授拼音d t n l 时第一个环节安排了复习,其设计是在黑板上贴了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上面贴着学过的六个单韵母和b p m f 四个声母。教师让学生把苹果树上的拼音放到树下标有声母和韵母的两个篮子中。孩子们看到这棵漂亮的大苹果树自然喜欢,比较兴奋,然后教师指了几个举手最积极的同学完成了任务。

分析:此教师能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在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复习也是正确的。但拼音教学的任务,复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拼音是工具,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借助此工具进行识字、阅读帮助他们学习普通话。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拼音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可是案例1中只让学生看一看,放一放又怎能知道其发音是否准确呢。再有,复习检查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是让学生对旧知进行回顾,对自己有个认识,查漏补缺,以便更好的学习新知,二是教师可以通过此环节对本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我们再看案例1,教师只让几名学生而且是举手的几名进行操作,涉及到的面太小,举手的孩子大多都是已经掌握了的,那些不举手的是何种情况呢,教师不得知,故不能全面了解学生。

从上可知,小学语文课的各个环节既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求教师能在课中随机应变。如此,语文课才能异彩纷呈。

⑼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⑽ 浅析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后辅导

【摘要】本文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主要从两方面:课外阅读的辅导和课后习题的辅导两方面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后辅导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辅导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随着现代科技领域的全面发展,新的信息通过种种渠道正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从心里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和疑问,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学生们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来,这对于我们这些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和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的人来说是一件较为措手不及的突出问题。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开展好小学语文课后延展这个环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