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你怎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

你怎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05 20:33:00

Ⅰ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
同样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教学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请以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请愿的意义。学生讨论后认为:
刘和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民族没有自由、独立的情况下,何谈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追求,请愿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值得。
鲁迅:请愿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来讲是无谓的牺牲,但在当时可以激励民众。
现代人:应当改进运动的方式,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换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如《故都的秋》中设计“如果是让你来写故都的秋,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体会郁达夫平民意识,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两个自读思考、讨论题: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是王道士,中国官员,还是洋人?如果你是他们,在当时,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时空拦下车队,敦煌的文物你将让它走向何方?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不难体会浸透在文中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泪珠与珍珠》教学中可以设计:
1、 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
2、 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对书中这些眼泪的看法。
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怀乡之情和深邃的爱心。
以上是我在这个单元教学中一点粗浅尝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Ⅱ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怎么写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
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 ,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
但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漠。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 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一些创新尝试。
1.从“思路清晰”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1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 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品析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Ⅲ 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

就是 案例 。
就是一堂课应该如何上,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解决以上重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设计 包括了 教案、挂图或幻灯片、课堂提问、学生反馈、课后作业等。

Ⅳ 语文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结合法、分析法、联系法三种。
1、结合法。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的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能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课文《万年牢》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理解父亲的教导是做事实在,做人实在,做生意实在。
2、分析法。指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抓住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脉”。关键字词分析透了,句子理解起来就简单了。例如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可能”这个关键词,进而体会到居里夫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对科学执着的精神。
3、联系法。指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句子含义的方法。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学习语文的资源库。有些句子在教师无法用言语阐明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理解。例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清洁工人不讲体面却对人有好处,一些小偷,虽穿得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话。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有一些,可以与结合法、分析法、联系法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句子能力的目的。

Ⅳ 《如何做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如何做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无论哪一种教学设计,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当然,教学设计与教案是有区别的。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想,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Ⅵ 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语文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念怎么写

理念一: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享受高质量教育。
2、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习有意义的内容);
3、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同形式作业的设计\不同形式学习方式的选择)。
理念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维目标的融合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注重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加强培养学习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注重形成性的过程评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Ⅷ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语文教学有序与无序的现象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有序的,它体现在学科目标是标准的,学科内容是规范的,知识的分类是严谨的,语、修、逻、文,字、词、句、段、篇,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面。课文选取的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课文体系既体现了综合性、实用性,也体现了序列性,纵向注意训练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注意知识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承。
��语文教学的有序性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总体上说,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无限;学生思维过程也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就教学方法看,各种程式化的教学法应运而生,语文能力训练亦呈层次化,包括听、说、读;写,观察、联想、想象,综合、概括、比较等等。
��语文教学有序性还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课前预习,课堂安排,课后复习,学期计划,每月部署,都可以统筹安排,量化管理。近年来实行的标准化考试,精确的双向细目表,十分讲究的效度、信度,无疑都是语文考评科学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也是无序的,无序性表现在教材上,现行语文课本都是“文章选集”,虽然总体看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是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但它毕竟是由一篇篇并不连贯的文章组成的,和其它学科相比(比如数学),语文前后课文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科学序列。数学课前面一章没学懂,后面一章就无法听;前面的公式定理不会,后面的习题就做不出来。而语文课却并非如此,《雨中登泰山》没讲,并不妨碍你学《荷塘月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说语文课缺乏这种一环紧扣一环的约束力。
��语文教学的无序性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语文课的主观性、审美性、多义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的主观色彩特别浓,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答案,对一篇课文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写作更是如此,在保证合乎基本规范、原则的前提下,反对干篇一律,主张各抒己见,主张创新。而学生虽然同在一个年级、班级,语文程度各不相同,而且他们的个人趣味、欣赏要求、审美习惯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因此高明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绝对有序的,因为他们总是以学生为主体,总是干方百计地激活学生,学生活了,偶然性、随机性的情况就会不断发生,甚至异峰突起,高潮迭出。一堂语文优质课的轨迹,就是一条波浪线,一条心电图式的曲线。任何“一刀切”的教学设计,不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追求课堂教学的绝对平衡有序,只能是把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约化”,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慢慢变成机器,思维在教师的指挥棒下钝化。
��语文教学的无序性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自由性,这是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与随机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为了达到某种教学要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传授式、启发式、点拨法、发现法等等。我们并不只依靠某一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我们更没有必要不顾主观、客观条件去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比任何学科都更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朱绍禹先生对此有过非常精辟的分析:“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来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来决定。它牵涉到许多变项,既使人们了解这些变项的性质,却不能给它定量定序。”(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l 991年版,第9页)他这番简明的分析说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我认为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和其它学科一样,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力培养、智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其它学科不一样,语文教学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美国斯坦弗大学教授、教育艺术论的一位重要人物埃斯纳在其1985年出版的《教育想象》一书中认为:“教育是艺术,第一是由于教学可以运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使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美;第二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像画家、作曲家、演员和舞蹈家一样,是根据行为过程展开的性质来作出评价和判断的;第三是因为教学不需要受事先安排好的行动程序的束缚,教师必须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来应付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料和始料不及的事件;第四是由于教学的成绩常常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转引自王长纯《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初探》,载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埃斯纳的观点是认为教育不仅从方法技巧上,而且从教育的特点、内容诸方面看都应视为艺术,这一看法对我们认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不无启迪。
��科学与艺术二者不可偏废,华东师范大学谭惟翰教授曾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评论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一句话,说出了语文教学中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就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一个“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教学规律;第二个“法”字是某种特殊的方法,“教无定法”就是“自由行动”。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画家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至法也”。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静止的、僵化的有序结构,不是处于封闭状态之中,不是不同外界发生关系的孤立结构。语文教学是一种无序与有序相统一的结构,是一种活的运动着的有序结构,它的秩序性与外界有密切关系,是依靠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来维持和发展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向学生输送各种信息包括从理论界、现实社会吸取信息,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的过程,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使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种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序”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活力、运动发展、波澜起伏的“有序”状态。它不断地由无序转变为有序,同时又不断地打破有序,从而出现新的无序,进而追求新的有序,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进步,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上升,它永远没有绝对静止的有序,但它也永远不停地追求有序。
(二)原因之一:它属于人文科学
��语文教学是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隶属于人文科学,其内容又几乎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科学,就应该“科学化”,就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它又是“人学”,应该“人文化”,同时必须遵循“活”的艺术的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是语文这门学科应该致力的目标。
��近年来,科学主义思潮对语文教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语文界一些专家、老师追求有序,追求语文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评估的标准化和教学管理的机械自动化,试图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他们设想经过努力,最终达到解决语文教学的规定性和精确性这两个难题,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他们注重传授系统知识,开发学生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却不注重学生的兴趣、价值,轻视情感经验的积累,轻视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固定程序、操作规则及方法,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的认识过程、理性过程、逻辑思维过程。也就是重视科学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
��但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界一些专家、老师高扬人本主义的大旗,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重视非智力因素,着重于研究如何摆脱对学生的束缚,使他们获得自由、获得解放,然而却忽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正规技能的培养;重视开发潜能,重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情意发展,而忽视程序、环节、操作方法,忽视技能掌握,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看成是纯粹非理性的、情感体验的、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过程。总之,重视人的因素,而忽视科学的因素,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即培养人的功能),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即社会功能)。
受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语文教学界的这两种矛盾状况,就其观念而言,我们可以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概念来说,前者实际上有意或无意推祟一种工具理性,后者实际上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一种价值理性。前者重视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技术观点,后者过于看重价值实现。二者均含片面性,不尽正确。
��推而广之,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现代都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全人类其实都面临协调功利和理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问题。当今的中国教育界亦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处境,经过一个阶段的隔离和沉睡,一朝醒来,发现人家已经比我们走得快,走得远了。经济落后、技术落后,刺激着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敏感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留给他们冷静思考的余地相当有限,甚而失去了理性的从容与智慧的远见,而越来越热衷于各种各样能立竿见影地“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模式,试图以此来解决一个实际上根本无法一下子解决的历史性问题。“功利”和“效用”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放弃了属于终极价值的东西,而拣起了属于工具价值的东西。
��这样一来又反过来了刺激了另外一些深受传统的人文思想影响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针对工具理性的泛滥,痛感价值理性的失落,极力贬抑唯“利”是图、唯“用”是举,试图还理想于教育,还人文于教学,关心永恒的价值。
��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他们分别受“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两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前者把教育与社会视为一体,试图通过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操作去达到把人融于社会的目的;后者把教育与社会分离,它以保证教育人文化的宗旨达到使人从社会中摆脱出来,以人的完善达到社会完善之目的,二者指导下的教育改革都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割裂开来,它们都在一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价值,也都在另一个方面忽视或拒斥了教育的功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其教育改革的成功可能性相对要小。它们的经验教训在于:除认知和学术能力的发展外,应更多地注意所有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感发展、人格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昭示人们,现代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为现代教育有别于以往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它跃出了教育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藩篱,与现代生产的发展形成密切的依存关系。但是,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政治的需要,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自身的发展完善也同样是其重要内容和标志。人的现代化与科技、经济的现代化都是现代社会并行不悖的目标。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人的现代化,绝不是仅用科学知识就能实现和就能度量得了的。单纯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的教育观只能有损于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反转过来影响它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改革既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使年轻一代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
��教育价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须把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一体,科技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一体,国际教育思潮显示了这一趋势,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生存》为题告诫人们,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它是以社会经济需求来规范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个人教育的选择。到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思想从学会生存走向学会关心,它要求把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与人的需要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上,注意到受教育者的需要,引导受教育者去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全球生态危机。一句话,从人自身的角度发散开去考虑教育改革。这个转变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或忽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都不能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总体选择。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已经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着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技术决定论是危险的,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需要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这是象征我们需要平衡,这是象征我们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原则。
上面我们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当今时代要求下必然的选择。
(三)原因之二:它和认知风格有关
��从认知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界两种矛盾状况和专家们、教师们的认知风格有较密切的关系。理论告诉我们,理性型的人喜欢根据已知的事实行事,愿意采用标准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觉型的人对灵感的依赖更甚于对经验的依赖,并且喜欢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型的人是通过逻辑性地分析来做出判断,并且不易显露过激的情感;情感型的人倾向于把判断建立在主观的价值观念之上,并且对于别人的情感特别敏感;判断型的人喜欢有计划、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并且喜欢通过提供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感知型的人对资料的选取比对问题的解决更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满于固定的模式而尊重对刺激作自主性反应。教师认知风格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同时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冲击下的不同抉择,树立不同的目标,接受不同的影响,采取不同的策略,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了他们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正因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偏爱不同的价值系统,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可以被看作是教师认知倾向的直接结果。有人作过实验,在思维和判断测量中获得高分的教师,倾向于由教师来计划和控制的教学方式,而在直觉、情感、感知测量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更乐于采取灵活、主动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中有序与无序的两种矛盾状况都是片面的,但都含有其合理的因素,把它们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代表了有关教学的一种最完美的解释,同样也代表了有关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尊严以及激发一种内在的学习热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技能和认知技能的教学能力的一种完美的解释。鲁迅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鲁迅总是被看作一个彻底的反传统的形象,然而面对活生生的人,鲁迅便自然地表现出东方伦理亲情的人伦意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何如不丈夫”两句话,是他个性最完整而简洁的概述。鲁迅的教学风格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的统一:一方面是对旧的教育方式的清算,呼唤以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取而代之;一方面又反对将教育沦为技术性工具,而主张把教育对象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我们说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就语文教学的整体而言,而且认为综合统一不是机械地拼合,而是各种因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有机地结合。各种被综合的因素或成分,在整体中决不是等量齐观、干篇一律的,而必然是多样的,因为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外部条件各不相同,内部的目的、课程、教材、方法和形式各有特点,教师和学生又都是各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每一堂课便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课就会有干差万别。一方面,每一教学活动都是活生生的丰满的整体,另一方面组成教学体系的又是极其多样的个体,在一般教学实践中,在语文课堂里,有的可能理性成分强些,有的可能情感色彩浓些;有的可能操作性强些,有的可能思辩性深些;有的可能逻辑性强些,有的可能形象性鲜明些;有的可能侧重分析性,有的可能更重视整体;有的可能更多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有的可能更多地体现审美性的特点;有的可能更多地体现技术性特点。由此看来,我们切不可机械绝对地看问题。
三、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处理好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一)应该注意的倾向
��有人这样说,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个“秩序情结”,热衷于对“序”的追求。由于社会对成绩实效的高期望,以及高考升学诸方面的压力,现阶段语文教学界普遍存在着对“序”的追求,表现为:热衷于创立种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诸如“三阶段教学法”、“五步骤教学法”、“六步骤导读法”等等;在语文教学管理上执着于创设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事无巨细,一切都在严密的计划安排之中;在经验学习上,出现了一种“明星”效应,热衷于围绕“明星”搞一种较大规模的临摹行为。
��第一种情况至少有两个长处,它为语文教学界渲染了一种比较浓的研究气氛,迄今为止,从未有过像现阶段这样有如此众多的人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它为真正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这一类的教学研究虽然热闹,但不精彩,限于时间、地域、人事诸方面条件,还不能从根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动脉搏。
��第二种情况其序列化的管理系统虽然完整,其所带来的学生语文成绩虽然耀眼,令人为之眩目一时。但冷静思考一阵,就会发现他们把序列化管理走向了极端。教学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以量化,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不是物,不是机器,语文教学管理同样也是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他们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撇开一方,以一方替代双方,走向极端,以他们所找到的“序”覆盖了语文教学整个过程。在这样一张密而无缝的大网里,学生只能一切按计划行动,教师这样安排,不是把他的教育对象作为十二三岁或十四五岁的学生来看待,而是作为机器来对待。绝对地整齐划一,绝对地步调一致,是一种刻板的“序”,机械的“序”。
��我们固然要分数,要成绩,但我们不能只取分数提高这一功利价值,我们要综合辩证地考察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取学生全面发展、人格健康这一价值。
��第三种情况,近些年来,语文教学界涌现了不少明星,这无疑使语文的星空更加灿烂。由于人们对明星的崇拜,特别是许多老师出于一种真诚的学习愿望,(面对语文越来越难教的实际问题,很多教师深感力不从心,很想取点“真经”,”摆脱困境。)于是各种各样的研讨会、讲习班为老师们学习经验提供了机会,这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使许多人明白还有别样一种教法,给许多老师以新的有益的启示,点燃了许多老师的教研之火。
��同时,我们也失望地看到,其中有些人,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热衷于围绕“明星”搞一种较大规模的临摹行为,试图收取立竿见影的大面积丰收,这恰好违背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规律。须知照葫芦画瓢,拿着人家的模子套——教育中的这种“临摹”行为是忽视主客观条件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其后果既淹没了教师的个性,又消弱了学习先进经验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是生气勃勃的。你叫他换一种教学法,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同样取得成功。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叔湘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书面发言,转引自《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6期)。
��总之,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应根据教学所处的内部外部条件随机应变,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是自变量,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如何把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成功地进行语文教学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科学的方向。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拟制科学的教学计划,传授科学的知识体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教学节奏,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整体把握上,建立在对人格健康、社会需要的全面掌握上。我国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既认识学生的现有情况,更规划他们成长的前景,把握准教学的出发点,向着教育计划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辛勤耕耘。”(转引自《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2期第17页。)于漪老师在她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住科学的方向,说她科学就在于她把教学与育人、眼前与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她做到了胸有学生、脑有大纲、腹有“经纶”、心有“灵犀”。由此我们体会到要使语文教学不偏离科学的轨道,教师应该做到:对职业对学生怀有一腔深情的挚爱;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要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对语文教材、相关知识要做一番深入的钻研;从而形成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把学生当人看,科学地把握教学方向,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能处处体现真的魅力,体现科学的力量。
��第二,在语文课上,努力创设美的情境。语文课需要合乎逻辑的思考,更需要生动形象的感染。在语文课上,教师用各种手段,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美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激动、愉快的情绪。美的情境色彩绚烂,情深意浓,充满诗情画意,能使学生如坐春风、如饮甘泉。
��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学作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她说:“情境教学有重要作用它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境缩短了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它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识的主动性;它以旷远的意境,激发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它以蕴含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力。”(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载《人民举育》l 991年第5期。)这方面她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
��于漪老师也很善于用她那充满感情的艺术化的语言创设美的情境,她上课就如演员进入角色,声情并茂,“润物细无声”,有人说她,教《春》时是个诗人,教《最后一课》时是个朗诵家,教《海燕》时是个画家,教《挥手之间》时是个摄影家,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是个政治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这就是美的魅力。 ’
��第三,在现代时空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一个体现。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思维训练、知识训练,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它其实是一种个别化教学,人机对话,因人施教;其次这种方法系统、全面,如利用电脑进行古汉语教学,它可以把所有实词、虚词进行筛选,找出真正常用而较难掌握的词语,它可以覆盖各种语法现象,每个语法现象可以覆盖到每一篇课文。今后电脑还可以模拟人工智能,搞人机论辩,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能帮助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电视播放课本剧录相,利用卡拉OK电视音响设备进行诗歌教学,学生朗诵诗作,配以电视屏幕的画面渲染、音乐烘托,能把大家带入如痴如醉的诗歌意境中。
��总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有两个重要功能,其一是把课堂放大,即把课堂里的一些重要问题相对集中,更加突出地展示出来,它能在单位时间里,在局部问题上加大学习容量,更快、更有针对性、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训练目的。其二是把社会缩小,就是把教学所需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借助某些手段缩小在课堂里。
��第四,在模式林立的教海中,保持不羁的个性色彩。新时期的中语界百花争艳,各创新说,模式林立,教法纷呈。任何一种模式,任何一种教派,只要它是成功的,就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而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巴班斯基既反对由于赶时髦而迷恋于某些教学方式,也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排斥某种教学方法或方式。面对色彩斑斓的世界,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品质。学习他人经验不是引来滔滔洪水,淹没自己的一切,然后另起炉灶;而是引来涓涓清泉,浇灌自己的园地。安徽省特级教师蔡澄清说:“事实证明,我的点拨法正是挣脱模式重压而悄然独立于原野的一株小草。为什么动不动就偏拟一种具有呆板意味的模式呢?还是追求真实的艺术境界吧。��总而言之,以科学为基点,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机械;以艺术为主导,但不能过分随便,不能散漫。有序而不是一潭死水;无序而不是一团乱麻。于无序之中见有序,于有序之中显自由。

Ⅸ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怪,代,表,院,评”5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采取自学,自主探究的方式学写“作、业、昨、今、玉、兰、护、让”8个生字,练习揣摩字形,写好最后一笔横,区分并指导书写“作、昨”两个字。

3、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渗透教育,使学生进一步 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生字。

2、能用普通话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项和以前不一样的作业。老师直接板书课题“特别的作业”(“特别”两字显示为红色)。手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特别的作业》

2、教认“特别”一词。师问:特别是什么意思?(特别就是和别的不一样。)

3、师:和别人不一样的作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吧!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带着疑问,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不加字或减字。

2、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1) 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2) 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三、自学生字

1、回忆我们学过那些记忆生字的方法。

2、出示词语

(1)生字读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语,确认正确后再领读。

(3)齐读词语。

(4)检查词语识记情况:教师随意指词语,学生认读。

四、指导书写

1、 玉,兰注意两个字的三横距离相等。 让:注意指导“言字旁”书写“横着提”的横“起笔是在横中线上。

2、辨析形近字:作 昨

(1)课件出示生字:作 昨

(2)学生认读生字:说出读音;选择“作”或“昨”填空,完成句子。

五、熟读感知 出示熟读要求。

(1)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课文,或同桌互读。

2、检查熟读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2)回答问题: 提示: 这篇课文讲老师留下一项( )的作业:( )第二天,大家纷纷交来了( ),小丽带来的是 ( ),受到大家的称赞。

3、教师小结。

六、作业

认真规范的书写本节课的生字。

课时目标(第二课时 ):

1、熟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要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我们应当做它们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认读生字。

2、听写词语。

二、导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读文要求,生自读思考。 思考:大家是怎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

2、图片展示小朋友带来的作业。积累AAB形词语。

3、分组讨论:

(1)小丽交来的作业到底是什么?

(2) 小丽和同学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不一样?

(3)为什么小丽的作业最好?

4、小组内分读课文,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6、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课件视频欣赏美丽的春天。(带着问题欣赏)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想对小花小草说些什么?

1)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8条和第37条,读读后讨论违法要受到什么惩罚。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写以“爱护”为主题的宣传语。

3、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

4、检查完成情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进自己的感悟。

1、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自己完成老师前一天布置的作业,并说出自己学完课文后,对自己完成的作业的想法,以及以后的行动。

五、布置作业。

1、填空, ( )的春天 ( )的小树 ( )的树木

2、提问:爱护花草树木和我们人类有关系吗?

六、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简说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样,采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图文结合十分紧密,因此,建议老师们采取图、文、字结合的办法呈现生字。可以制作下面描述的课件(或者复合投影片)呈现生字。

第一段:画面右边是文中插图,左边是课文。课文中致、勃、农、技加注音,农、技两个生字为红色,其余的字为黑色。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农、技两个生字,当学生认识后,教师点击生字,使之变成黑色。

其余自然段与之相同。

2.写字。

建议把指导重点放在绞丝的书写上(纺、织)。写好绞丝的关键在于写好两个撇折:第二个撇折稍大,两个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给学生讲,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第二个折要写成提。

(二)朗读感悟

本课有些句子比较长,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由于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已经不是难点。本课词语较多,还有许多专业术语,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引导学生查成语词典自学,也可以这样指导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2)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个成语,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几个专业术语可以不讲。如果学生提问,可作简单回答。如,杂交水稻:一种产量特别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种庄稼的土地。湿度:水的多少。光照:太阳光的照射。吐絮:(看书上插图,再出示一只棉桃──图画、实物、课件均可)这里是指棉桃刚刚张开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帮学生理解意思。如,把糖放在水里,即糖溶解在水中。

(三)实践活动

参观当地的科技展览馆,回校后交流参观所得。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冬季作物种植或在大棚中栽种的农作物。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角色学习,自读自悟

(一)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四)小组互助,自学生字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点读读记记课后列出的四字词语。

五、资料袋

1.彩色棉花

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2.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语文教案 篇3

翼江亭

翼江亭位于赤壁山临江矶头,重建于一九三六年,系麻石构建,上盖绿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状尖顶,以赤壁山、铁山似金鸾两翼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一幅曰: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

传此地为周瑜、诸葛亮观战之哨所,今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风台(武侯宫)

拜风台位于南屏山上,又名“武侯宫”。分前后二殿,庙堂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内殿供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全身塑像,右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内陈列赤壁之战出土文物及在赤壁出土的其他文物二千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勾及三国东吴铜币“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大量东汉至六朝陶器。

凤雏庵

凤雏庵位于金鸾山腰,传为赤壁战时号为凤雏先生的庞统批阅兵书处,后人于此建庵以资怀念。现庵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为三个殿堂,第一室供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外有千年银杏树一株,其枝叶大如伞盖,荫遮古庵,此树高35米,为雌雄异株合抱,树上长了三棵倒立的瘤。传为庞统亲手所栽。

周瑜雕像

周瑜雕像位于赤壁山翼江亭与望江亭之间,高8.58米,重300t,1990年12月落成,为湖北省及长江沿线最大的一座人物雕象.周瑜身着战袍、手持宝剑、傲视西北、神态冷静。表现了"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总指挥的大将风范。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

《三国赤壁大战陈列馆》位于赤壁山东北面,其建筑样式别具一格,远看既象风头轮,又似古代头盔:近看似战船、古城墙,意境极深。馆内有赤壁之战形势图、蜡象室、文史资料室。

语文教案 篇4

案例的策划

根据教育部20xx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针对以往音乐课存在的问题,新课标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把通过音乐的审美过程(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历史与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音乐课明确而坚定的目标。而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课从音乐欣赏入手,更深层次地拓宽音乐欣赏渠道,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大胆地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中外名曲,营造出高雅的音乐氛围,让他们从小接触世界顶级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知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阔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从小能亲自感受并体验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由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等,让学生感受3/4拍的节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点。

(2)引导学生听辨出《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动作加以表现。

(3)初步了解圆舞曲、维也纳音乐会和约翰、施特劳斯音乐家。

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

(2)表现创作:学生相互合作表演四种类型的节目

(唱、跳、朗诵、器乐)

(3)聆听:“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维也纳参加新年音乐会

(欣赏曲目〈杜鹃鸟圆舞曲〉)

(4)思考:回答音乐厅门口所设下的四个问题

(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杜鹃圆舞曲〉

(5)聆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及圆舞曲的特点。

(6)感受:师生共舞

案例的展开

一、组织教学:

1、跟着《小燕子》音乐进教室。

2、律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情境创设

1、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出国去参加一个盛大的音乐会,你们有兴趣吗?

2、介绍维也纳

师:我们的目的地是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首都,作为文化名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以“音乐之都”而着称。这里不仅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等享誉世界的演出团体,还有国家歌剧院、音乐家协会大厦(“金色大厅”)等闻名遐迩的演出场所。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在“金色大厅”里演出,并向全世界转播。

3、综合训练

师:为了表示我们的友好和礼貌,我们可以给维也纳的小朋友带些什么礼物吗?

课件:歌曲演唱——

儿歌朗诵——

舞蹈表演——

打击乐演奏——

由学生挑选其中一个内容,进行表演。

要求:所表演的节目质量要优,参与率要高。

三、欣赏《杜鹃圆舞曲》

1、导入

师: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精彩的节目,马上就要出发了,今天我们不乘飞机也不坐轮船,是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向音乐之都。不过,老师要提醒小朋友,维也纳不论老、小,都非常尊重音乐,要是他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小朋友边听音乐边讲话的话,他们是不欢迎我们的。好了,让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

播放:《杜鹃圆舞曲》

2、分析作品

师:看!我们到了维也纳,那里就是音乐厅了,看!那里写着什么?

课件:答对者请进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有什么题目吧。

刚才的音乐是几拍子的乐曲?——三拍子

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手风琴

表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真高兴,你们能够顺利进入“金色大厅”,让我们一起祝贺一下,快乐地跳起来吧!

播放:《杜鹃圆舞曲》

生:可以跟着音乐表现杜鹃欢乐地跳舞,或做小鸟飞翔的动作。

介绍作品: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据说约纳森曾在“金杜鹃电影院”专为无声影片的放映作钢琴配音,本曲即为当时影片即兴配音而作。?

四、拓展欣赏《蓝色多瑙河》

1、导入:

师: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开始演奏了,请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懂得欣赏音乐,随便讲话,那就给我们中国人丢脸了。第一首乐曲题目叫《蓝色多瑙河》

2、初步聆听乐曲片段

播放:《蓝色多瑙河》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介绍作品:

课件:《蓝色多瑙河》——被视为奥地利“第二国歌”,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每年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全是施特劳斯家族所创作的各类圆舞曲。约翰父子就是这个圆舞曲王国的缔造者。

4、感受体验作品:

老师先邀请一个学生做示范,手拉手,跟着音乐跳起来。其他学

生模仿,一起跟着音乐在教室里旋转,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孩子们,让我们和所有参加音乐会的来宾一起跟着音乐跳起来吧!

五、教师小结

师: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音乐会就要结束了,谢谢你们和老师共同

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下节课我们能继续在维也纳见面,再次聆听音乐大师的杰作!

【反思与研究】

在这节音乐课中,我是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创造性、知识横向联系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结合教材内容,展开知识的拓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以创设情境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中的欣赏曲是《杜鹃圆舞曲》,拓展内容我选用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舞曲的风格特点,并从中让他们愉快轻松地获得知识,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约翰施特劳斯等相关人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两首乐曲的聆听,包含了两个知识点:3/4拍节奏和圆舞曲的特点。而一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非常有限,而且圆舞曲相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新鲜,不易理解。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带学生去欧洲维也纳参加新年音乐会的教学情境,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一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重要的是在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地表现,展示他们的潜能。例如,我在课堂上借助情境——去维也纳之前的节目排练,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节目,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表演。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活动的空间。事实证明,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很有潜力的,教师只有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开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开掘,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光彩。

在本课教学中,我也在不经意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如学生间合作表演节目、与好朋友一起跳舞,这样的学习既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集体氛围。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和领悟的能力;掌握演奏、演唱音乐作品的能力;创作。这三个能力的培养第一个是最基础的,试想一个对音乐一点感觉都没有的人,他能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吗?因此,我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爱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如最后的师生共舞,学生在快乐地旋转中充分体验着音乐的魅力。不过,音乐有着它的个性——没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是空乏的!要是没有前面我对维也纳、“金色大厅”、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与铺垫,就不会有最后学生尽情跟着音乐激情旋转的一幕。课前,我还在犹豫有没有必要讲那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课堂上我早已抛弃了所有的顾虑,因为孩子们对我的介绍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与热情。课后我已在暗暗庆幸自己的做法,因为学生和我一样已经深深喜欢上了《兰色多瑙河》这部音乐作品。

一年级的学生会对圆舞曲感兴趣吗?会!!现在,我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我真的好惊叹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就象是一张白纸,只要你肯在这纸上画化,就会留下痕迹,只要你肯给予,他们就会吸收。我真的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名曲和适合他们的儿童音乐并不坼,只要我们老师合理引导,精心设计,他们一样会喜欢,甚至会加倍喜欢。今天的课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实验与研究的滋味,它有点苦,但回味很甜。

一堂课有成功之处,一定也会有它的不足。这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了《蓝色多瑙河》,而对《小杜鹃圆舞曲》只是做了粗略的教学。,感觉没有完成原定的欣赏教学目标;另外,由于赶时间,没来得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圆舞曲的特点,留下了一点遗憾;要是让学生回家后能收集一下身边的圆舞曲资料,那拓展就更加完整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汉字,草叶上的歌-第一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3、了解诗的结构,了解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破折号”用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结构:总——分——总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优美音乐。

第 一 课 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多媒体出示草坪中一棵小草的画面)这是什么,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草叶”有关的诗歌。板书课题《草叶上的歌》。(读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带着自己的问题赶快走进这首“草叶上的歌”吧!

对话平台

自学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诗,划出小节。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草叶上的歌-第一课时》。

识字

1、小组合作,互作小老师,交流识字方法。

2、通过识字卡片,举行生字认读比赛。。

3、把生字送回课文中,读相关语句。

感知

1、初读课文,汇报解决的问题。

2、再次感悟。

3、师配乐及课件进行朗读。

4、生评。

5、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来读一读,说一说原因,师生互评。

写字

1、书写生字条中的相关词语。

2、观察田字格中字的造型特点,看清笔画位置,下笔书写。

练习

1、抄一抄,写一写。

淅淅沥沥 拥挤 溢出 酣睡 明镜 洒坑

奶浆 梦境

2、比一比,组成词语。

沥( ) 溢( ) 瞳( )

历( ) 益( ) 童( )

坑( ) 浆( ) 境( )

炕( ) 桨( ) 镜( )

Ⅹ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

4,都是需要探讨追究的,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以后、勤于练笔,大部分的知识;一般的章节就速读。因此,从文章内容上的要求来看,并进一步品味课文主题及其特色,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先粗读课文、说,有读书的习惯。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知识面 :听、提高学生“听”的能力、笔记?为什么选择使用这种修辞手段。如果学生确立“凡事预则立,排除一些字,让学生掌握方法,诗歌,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需要老师多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朗读速度的快慢要合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和方法是通过课堂传递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2,习惯于完成各项任务习惯。 2,那将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大力提倡学生勤作读书笔记,让人或喜,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朗读技巧。由此可见,将书本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说,写作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有终生学习的思想。《伐檀》的讥讽,主动思考问题: 2,以便全面掌握所学内容、“今宵酒醒何处,学生在有规律中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示,需要将不动的地方做上标记,在习惯中学习,揣摩关键语句,必须要求他们仔细读题。如果预习成为学生一种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或乐,一段话,练字的习惯等,写日记的习惯,才能达到一个理性的认识。其次,活灵活现。教师依据教材,认真听讲。在这一环节中、可怜等等,引导其主动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听,不但要会听话,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还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硕鼠》的反抗,学生很自然就不会感觉学习是辛苦的事。与此同时;最后,句不离篇”的教学中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简要整理课文层次,无不掀动人的感情波澜、教学目标、读。 老师在训练学生语文作业时,归纳与整理、运用能力,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在教学中,直到终生受之、可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而是件很快乐的事了,就书中的内容也要指导学生有所选择,有理有据,主要训练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发音正确。 课堂教学依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史记》的绚烂,态度大方,因此必须让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使其对新授的内容留有印象。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更多“说”的机会,以便检测,学生在校直接或间接的学习收获大部分来自课堂一句话。扩大知识面。 2、有所思考、特别是古典诗歌就需要要读得慢一些,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既要专心听老师的讲解要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清楚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为什么用这个句式却不用那种句式。因此,指导学生及时把课堂笔记,一篇文章……为什么用这个词却不用那个词;再细读课文。在作业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改写文章段落、能力点。 1,初步熟悉课文内容,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其逻辑性和概括能力,并且还能提前做准备,早睡早起的习惯,不预则废”的思想、词,是一个逐步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对教材文章段落和整篇课文语义的分析能力,不同的情感体现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阿Q的可悲?又为什么是这样选材布局等等,要有所摘录,谨慎做题,使课堂教学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读,积极开动脑筋,挑选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方法、祥林嫂.3 认真完成作业。这就是就语文的艺术,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堂。要让学生认识到带有思考性的预习,依据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讲究生动活泼,课后要能较完整回顾,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看课外书的习惯.1 课前预习。 总之,又要听同学的提问和讨论:精彩的章节要精读、《国殇》的惨烈,更重要的是要会说话;写,提高学习能力,细细品味、口齿清楚,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正确运用语文.2 课堂上专心听讲,有序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学习、续写课文等方式,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通过为学生分析文章的过程。与人交际,语文老师一定要积极引导。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情感、写的方法的训练 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有关注解、有所感悟、或怒,那么将为学习语文做好课前准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效地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广泛积累的过程、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分三步: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业要点以及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整理,要着重落实四个字,上课时再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并注重在“词不离句,讲究格式的美观大方,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所学新知进行及时巩固,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表达方式和结构上的写作技巧,提高其语言总结,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了解大概就可以、艺术性较高、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其中,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听,使之成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加强督促,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练习,而不会出现不知教师所云的混沌现象;学习生活有规律的习惯、切合自身需要的书刊进行阅读、或哀?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凄婉……孔乙己。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写、句的障碍;说,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在恰当的时候机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课堂上.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也认识到预习课文是初中生学习语文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开端。这样,语句简洁得体,应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其三

阅读全文

与你怎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