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科学定位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科学定位

发布时间:2023-01-06 18:04:36

1. 如何确定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识字、写字、词语这些最基础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阅读和写作更需要一点一点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所教学年段的总目标,还要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落实好教学目标。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教师要制定好每个单元和课时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不同的内容构建单元,每个学期课本有八个单元。前五个单元都有不同的综合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个部分。

教师要根据单元的这一设计安排好课堂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单元目标成为课时目标的指导。课时目标要权衡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来制定。单元和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要突出出来,课时之间的承上启下要做好,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适当扩展。

(1)如何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科学定位扩展阅读: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如何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它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合理设计,语文三维目标应遵循什么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本人试着从以下内容进行论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它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和原则及实施,也必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实际,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二、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 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 第二, 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植根于文 本,不拔高、不牵强。 第三,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要随机调整,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确定教学目标中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第四,教学目标设定要适当。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 三、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什么行动策略? 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的,这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教学目标并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过去教学大纲从来没有的。这既可以说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弊端反思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深入课堂之后,就明显感觉到,在具体的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对三维目标的表述却存在着共同的问题。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我们必须看到问题,找准对策。为此,下面从表述的角度,就三维教学目标表述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表述三维目标,直接反映出教学设计者的观念问题、方法问题。从教学实施中,最普遍的问题是下面两种。 1.表述的传统化,忽略方法与过程。 先看案例: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 (1)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一些重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只看到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把握什么、积累什么,突出的是知识与能力上的要求,而没有过程和方法的注入。目标中,“要求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达到这一的目标,不清楚;“把握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何达到“把握”?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揣摩语气,还是分析语言,或者是通过与其他文章的比较?都不清楚。这些最关键的东西都未能在教学目标中表述出来。这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与传统教学目标表述中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其中。而传统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学习是孤立的,未同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定位表述,可以看出往往只重视的是结果,而忽略实现结果的过程,这必然造成教学上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2.表述上的繁杂与分割 请看案例: 《秋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诗歌的朗读能力。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加强诗歌的朗读技巧训练。 (2) 重视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 (3) 通过音乐、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提高效果。 (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诗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从上面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上来看,虽然全面,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三维目标分割开来,没能将三者有机渗透、融合。事实上,在教学中三者是无法分开的;二是多而杂,一篇文章共确定了11个目标,一般说来,在课堂上是难以达到的,不够符合教学实际;同时,表述中其内容还有重复之嫌。在很多学校中,这样的确定和表述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比较普遍,值得探讨。

3.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

4,都是需要探讨追究的,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读完以后、勤于练笔,大部分的知识;一般的章节就速读。因此,从文章内容上的要求来看,并进一步品味课文主题及其特色,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先粗读课文、说,有读书的习惯。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知识面 :听、提高学生“听”的能力、笔记?为什么选择使用这种修辞手段。如果学生确立“凡事预则立,排除一些字,让学生掌握方法,诗歌,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需要老师多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朗读速度的快慢要合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和方法是通过课堂传递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2,习惯于完成各项任务习惯。 2,那将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大力提倡学生勤作读书笔记,让人或喜,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朗读技巧。由此可见,将书本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说,写作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有终生学习的思想。《伐檀》的讥讽,主动思考问题: 2,以便全面掌握所学内容、“今宵酒醒何处,学生在有规律中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示,需要将不动的地方做上标记,在习惯中学习,揣摩关键语句,必须要求他们仔细读题。如果预习成为学生一种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或乐,一段话,练字的习惯等,写日记的习惯,才能达到一个理性的认识。其次,活灵活现。教师依据教材,认真听讲。在这一环节中、可怜等等,引导其主动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听,不但要会听话,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还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硕鼠》的反抗,学生很自然就不会感觉学习是辛苦的事。与此同时;最后,句不离篇”的教学中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简要整理课文层次,无不掀动人的感情波澜、教学目标、读。 老师在训练学生语文作业时,归纳与整理、运用能力,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在教学中,直到终生受之、可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而是件很快乐的事了,就书中的内容也要指导学生有所选择,有理有据,主要训练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发音正确。 课堂教学依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史记》的绚烂,态度大方,因此必须让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可以使其对新授的内容留有印象。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更多“说”的机会,以便检测,学生在校直接或间接的学习收获大部分来自课堂一句话。扩大知识面。 2、有所思考、特别是古典诗歌就需要要读得慢一些,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既要专心听老师的讲解要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清楚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为什么用这个句式却不用那种句式。因此,指导学生及时把课堂笔记,一篇文章……为什么用这个词却不用那个词;再细读课文。在作业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改写文章段落、能力点。 1,初步熟悉课文内容,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其逻辑性和概括能力,并且还能提前做准备,早睡早起的习惯,不预则废”的思想、词,是一个逐步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对教材文章段落和整篇课文语义的分析能力,不同的情感体现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阿Q的可悲?又为什么是这样选材布局等等,要有所摘录,谨慎做题,使课堂教学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读,积极开动脑筋,挑选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方法、祥林嫂.3 认真完成作业。这就是就语文的艺术,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堂。要让学生认识到带有思考性的预习,依据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讲究生动活泼,课后要能较完整回顾,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看课外书的习惯.1 课前预习。 总之,又要听同学的提问和讨论:精彩的章节要精读、《国殇》的惨烈,更重要的是要会说话;写,提高学习能力,细细品味、口齿清楚,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正确运用语文.2 课堂上专心听讲,有序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学习、续写课文等方式,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通过为学生分析文章的过程。与人交际,语文老师一定要积极引导。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情感、写的方法的训练 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有关注解、有所感悟、或怒,那么将为学习语文做好课前准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效地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广泛积累的过程、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分三步: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业要点以及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整理,要着重落实四个字,上课时再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并注重在“词不离句,讲究格式的美观大方,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所学新知进行及时巩固,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表达方式和结构上的写作技巧,提高其语言总结,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了解大概就可以、艺术性较高、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其中,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听,使之成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加强督促,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练习,而不会出现不知教师所云的混沌现象;学习生活有规律的习惯、切合自身需要的书刊进行阅读、或哀?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凄婉……孔乙己。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写、句的障碍;说,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在恰当的时候机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课堂上.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也认识到预习课文是初中生学习语文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开端。这样,语句简洁得体,应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其三

4. 如何科学制定表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笔者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教师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不假思索。他们觉得教参就是标准,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成了摆设,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当然教学效果就不明显。通过认真阅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1.要善于根据年段要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小学几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
2.根据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比如: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改变。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
再仔细查看教师的教案目标制定,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总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制定,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开来设计。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怎么能够做到具体有效呢?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但不能割裂开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显而易见,此目标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白杨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白杨特点的?作者写白杨的特点目的是写什么?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模仿、表达?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来这样表述:(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字词(重点关注“陷”的笔顺和“疆”与“僵”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区分“辨别”与“辩别”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读、背中感悟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3)感悟作者笔下白杨的特点,通过仿写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描述使得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它不仅关注了文本的理解,还关注了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教法与学法。
三、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
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吃到任何东西,饥饿难耐的困境。再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战士们吃。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困难急需帮助时给予的帮助”这一层比喻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总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要学会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及实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制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5. 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研究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教研工作必须同学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超前进行,为教学工作服务,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笔者认为教研工作应从五个方面展开.
1、整体认识、客观把握
教师要搞好教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要问题是必须对课程标准和各年级的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认识不明确,教学方向就把握不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和落实.只能是盲目的干,被动的教.只有认识上去了,整体把握住了,才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明确方向,做到纲举目张.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象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是马克思非常欣赏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明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决定着行动.因此,教师对所学科的整体认识,决定着教师教学思想是否得当,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
教师要对所教学科做到整体认识,宏观把握,就必须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开展全面钻研、仔细分析.经过“由薄变厚”到“由厚变薄”这样一个教研过程,总结出最本质、最核心的整体认识来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如对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认识,我总结为十六个字.这就是:“书写规范,发音准确,学好字词、练说写话”.具体教学时,就要始终如一,用这十六个字来规范自己的教学工作.小学作文教学如何在宏观上把握,我总结为四句话.这就是:“三年级学写作文,四年级学会作文,五年级会写作文,六年级写好作文.”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作文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把这种认识贯彻在小学作文教学工作中,就是做到了整体认识、宏观把握.
2、确定课题,重点突破
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给予钻研和攻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所在.我在教小学语文课时,始终将作文教学确定为教研课题,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一是对作文教学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研讨,写出了《作文教学须正确处理的十二种关系》;二是提出了《破单一命题作文,实行多种练习形式并举》的作文训练形式;三是在学生作文能力训练方面,依据写作与思维的关系,提出了“想作文”的教学思路,将作文写作过程确定为“想---说---写---改”这样一个链状结构序列,采用“先想后说,先想后作,以想带写”的作文训练形式培养作文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作文教学这一教学难题,得以重点突破.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和具体问题,这就需要进行破题.破题是开展教学研究、抓具体问题解决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如看图学文是小学语文课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通过色彩鲜明的图画和具体文字的对照,表达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这种特殊的课文形式怎么教?这就需要我们破题.我从图画与课文的关系、看图学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看图学问的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对看图学问怎么教进行了教学定位,写出了《小学看图作文教学新探》在《甘肃教育》发表.同时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下定论的词义、读音,为此也要认真钻研.老舍先生的名作《猫》一文中的“枝折花落”,“折”是读“zhé”还是读“shé”.原来的课本和教参中没有定论,我经过钻研认为应读“shé”因为对多音、多义的字和词,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为它们选取正确的读音和意义.折(zhé)是弄断的意思,如攀折花枝,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着.折(shé)是断了的意思,如树枝折(shé)了,表示动作进行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已经形成.联系《猫》文,我们知道,小猫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这就是说“枝折花落”是小猫玩过之后已经形成的结果,因而正确的读音应该是读(shé).
4、学习借鉴、吸取精华
古今中外,一些教育家的论着和特级教师的文章饱含着他们对教育事业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凝结着他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他们奋斗几十年甚至毕生精力和生命铸就的理性思维的成果,闪烁着教育理想和教育科学的光芒,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经典.作为教师要学会博采众家,吸收借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适应现代化教育和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着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及研究70余年,他把最大的精力献于语文教学的改进,积累了丰富教学研究经验,在作文教学思想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特殊的贡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文教学思想体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对叶老的作文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地探讨,从中挖掘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吸收到了许多有益的精华.我经过学习借鉴,吸取精华,先后写出了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系列体会文章《叶圣陶论作文要道》、《叶圣陶谈笔记和日记》、《叶圣陶谈作文批改》、《叶圣陶谈作文训练方式》、《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的体会》等发表在《西北师大学报》、《少年文史报》上,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如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表述具体,适宜操作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最初设定为: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从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怎样朗读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读?本课时要达到什么程度?“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到底是学习什么写法呢?“我的内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在目标的叙述上明显存在含糊不清、笼统不具体的不足。认真思考后,我又重新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在园子里无忧无虑的快乐和自在。②学习生字新词,重点识记“帽”的字形,理解“土窝”“溜平”等词的意思,学会区别“种”“溜”“杆”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③学习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亲密无间的祖孙情。②感受萧红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二、立足学情,兼顾学段
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着眼文本,注重取舍
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外,还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每一篇课文要有所侧重,训练扎实,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明天,我们毕业》侧重于朗读,在读中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水》侧重于品读文中的几个场景,感悟缺水之苦与得水之乐,了解反衬的写法;《早》侧重于在品梅花与品鲁迅的对比阅读中,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适合读的训练,有的教材适合写的训练,而有的则适合想象练说。然而每一篇课文由于教师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反思、归纳、总结,让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论
第二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它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确立的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由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首先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目的确立的要求。随着人的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就要求语言能满足人们日益广泛的交际需要,记载人们创造思维活动的成果,传递不断丰富的社会信息,这就促使语言不断发展,最突出的是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得多,所以对学校的语言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社会的这些要求和语文学科全面的教育功能,才在小学教学计划中把语文作为最主要的科目确定下来,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根本制约作用。
其次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小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言语水平。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既具有连贯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学龄前儿童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言语交际的能力,但是他们还不能独立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连贯的讲述,言语还很不完整,还不善于掌握书面语言,内部语言也不丰富,整个语言能力还有待于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口头言语训练,同时开始有步骤地进行书面语言训练。
第三是由于语文学科性质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制约。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同时具有交际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工具科,因此,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既不能忽视语文科的基本性质--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只讲工具性,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语文科的其它性质。小学语文科的多方面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完成如下任务:
1.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知识。
3.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4.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品德。
5.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资料来源:http://e6.teacher.com.cn/tkc034a/Cover.html)

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把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至于学生是否乐意学,很少考虑。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没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无从谈起。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在思想上要转变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自觉地学好语文。
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1.适应形势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学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他们有主动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愿望,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打破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多采取自主式、探究式、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紧迫性,教师不迅速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就要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就要延误下一代的素质教育。
2.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挥者。教师必须从课堂上关注学生开始,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压制、不打击,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果对学生的问题不重视,就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可能从此会失去提问题的乐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思考的人。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对老师讲解的例题的解法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解法,并对学生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中好的解法要在全班进行表扬,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要鼓励学生“找碴儿”,找教科书的碴儿,找教师的碴儿,这样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确立自信心,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再次,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想什么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问题,教师必须事先估计,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3.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而非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索”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新课程的主动权。为了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的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问题改成了探索性问题,这些探索性的问题的条件、结论等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而非支配学生的控制者。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索”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索”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新课程的主动权。为了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的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问题改成了探索性问题,这些探索性的问题的条件、结论等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掌握相关的资料,科学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达到的效果,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深透、探索得深透,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组织、心理、学具、教具等各个方面。为了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合理的用作游戏、竞赛、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为了使探索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教师要运用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材,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办法,层层递进,配备大量的变式练习;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独立的学习,但学生主动、独立的探索,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无意义的探索,对学生探索的情况,教师应科学的、合理的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

二、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指导预习,使学生按一定的步骤进行自学,引导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从三年级始,教师便可按下列步骤训练学生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懂课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样不仅能启迪思维,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品读课文。文章写得精彩的词句、语段,可以让学生反复品味、朗读。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语段的要求,先将预习纳入课内,然后逐步放手课外预习。但有一点,教师在学生预习时或预习后,都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能有针对性地“教”。学生已懂的,教师不讲、少讲,似懂非懂的教师要启发、引导;不懂的教师要精讲或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2.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帮助学习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尽量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当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为学生所感受时,课文内容也就被学生理解了。而投影、录音机、课件、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也为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
3.鼓励质疑,让充分学生思考、讨论,创新学习
对于课文中疑点和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一讲了事,而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中,人人动脑,互相启发,促进思维。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或几个合理意见作为结论。这种学生想,学生议,学生作结论的方法,开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针对“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做得对吗?”
这个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福勒做得对,因为他是为了避免对手受伤而放弃射门,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有的认为他做得不对,他把可能到手的胜利和球队的荣誉弃之不顾,是不应该的。不管如何,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福勒的体育道德风范,受到一次人性美的教育。
4.品词析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评点能力,引导学生在语言中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提出自己喜爱的词、句、段,并让他们反复品析,说出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这样做,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也是有效的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获得新奇之点”,给学生增添新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以后实际中的语言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如在学完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美的词句,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一句,因为他把枝条快速生长的情形写出来了,非常生动形象。”另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的’这一句,‘葱葱茏茏’‘密密层层’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小兴安岭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特点。”这样,通过品析,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就更深,更能全面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真正实现了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复杂的,改革的渠道是多样的,但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围绕“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那么,学生真正乐学、会学,自主学习的日子将不远了。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科学定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