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的考察在
“
难易程度上
”
应属于
“
易
”
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
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
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
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
又无
工
具书
可查,
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
很多人感到
束手无策
。
总结出解题四个
步骤,仅供你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
大致意思。所以,接到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
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
在一次测
试中考了一个
“
楚人学舟
”
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
主谓结构
的标题概括了文
段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
仔细分析文段的
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
速读
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
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
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
注释,
而应结合注释
速读
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
的过程中,碰到
“
拦路虎
”
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
速读
全
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
对症下药
”
解答问题
② 思维导图“三步立意”指导作文审题
摘要:综合露珠、枫叶、荷花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得出“环境与人生”“人才与土壤”等方面的观点,然后在思维导图的空白位置标出即可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者只能在材料限定的范围内挥洒笔墨。相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新材料作文在近年高考中呈异军突起之发展态势。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师生会因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易把握而发出“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乃至布局谋篇能力呢?我使用的方法是:巧用思维导图,运用三步立意法。
“巧用思维导图”,指巧用19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可视化思维认知工具——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比较直观,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体系的认知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多线程的思维方法,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但不同级别的中心词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思维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思维网络。
除了能够加快资料的整理速度、加大资料的处理量外,思维导图还能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将有关数据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更加系统化。可以抓住一个概念、命题等,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以图形的方式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在进行信息综合分析的时候,就不易出现信息的断层、分裂与遗漏,思路会更加清晰,相关的逻辑关系更容易清楚地表达出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思维导图就确立了自己在强调和训练人类的发散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方面显着的可操作、可视化优势。
在作文教学中,配合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运用“三步立意”指导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布局谋篇。
第一步:“分角色”,即从所提供材料的主要角色出发,有几个主要角色就在原材料圈旁画几个角色圈开始构建思维导图。
第二步:“循正反”,即要求在每个角色圈的上下方分别构建“肯定”“否定”圈,以方便我们从每个角色言行的正反两个方面立意。
第三步:“多角度”,即从材料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再针对每一个观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四个角度进行作文布局。
运用下面的实例可以体验如何做到“巧用导图,三步立意”。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第一步:“分角色”构图。材料为寓言诗,诗中有三个角色,分别是露珠、枫叶、荷花。由于枫叶、荷花在诗中的作用一致,所以我们将它们合并为同一角色。
第二步:“循正反”构图。绘制好两个角色圈后,我们再从“正”(肯定)和“反”(否定)两方面分别构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能从正反两个角度立意,但作为一种思维导向训练,笔者认为我们还是要养成从赞弹两方面构图的习惯。
然后,可以根据设定的角色,从肯定、否定角度,结合所提供材料提炼多个观点并继续构图了。
从露珠角色立意。肯定角度:根据露珠之所以有“红红的闪烁”“苍白的透明”的不同表现,是因为身处不同的位置、环境,由此得出“找准实现自我的位置”“借助环境展示自己”“借助他人,成就人生”等观点。否定角度:露珠何故有喜有悲?是因为没有自我,完全信赖他人(枫叶荷花),由此得出“坚守本色,坚持自我”“人不能丧失自我”等观点。
从枫叶、荷花角色立意。肯定角度:相对于露珠,枫叶荷花担当着环境衬托重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环境能改变人生”“不同的环境体现不同的价值”等观点。否定角度:否定枫叶、荷花无疑是在否定环境的作用,这一点难以立意,所以我们不准备从这个角度立论。
至于全面理解材料立意方面。综合露珠、枫叶、荷花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得出“环境与人生”“人才与土壤”等方面的观点,然后在思维导图的空白位置标出即可。
第三步:“多角度”构图。由于篇幅限制,就以“找准实现自我的位置”这一观点为例,选择“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构图。
在“找准实现自我的位置”圈上引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四个圈。接着在“为什么”“怎么办”圈上再分别引出三个圈,以便进行分论点、事例及相关论证方法等的构思填充。
至于“是什么”“会怎样”两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进行相关绘制。
新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有一定故事情节和多个人物的小故事;二是给出一则寓言诗、寓言故事或一两幅漫画;三是提供几则贴近现实生活的言论或调查数据等。
其实,不管是新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我们同样可以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发散审题维度,图示思维过程。
③ 如何挖掘语文教学价值初中伊索寓言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七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寓言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常常在结尾时点出这层寓意。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简介伊索及《伊索寓言问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的寓言家。相传他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经常引用寓言故事和奴隶主进行辩论,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寓言故事,因为伊索是一个善于说寓言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来,就叫做《伊索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师在上课前,找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请他作准备,老师给以适当辅导。上课时,让他为全班同学表情朗诵这则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话不朗诵出来。听的学生不看课文,只是听朗诵,记下故事情节,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请用一句话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看谁理解得深刻,表达得准确。然后打开课本和原文对照,教师评析学生的发言,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三、默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教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记下所用时间,并不许他(她)再看课文,但可以默想,准备到台前背诵。多数学生举手后教师记下所用时间。请记得最快的学生到台前背诵,大家补充、更正。比一比谁记忆力最好,找出记得最好的学生,请他谈谈是如何背诵的。(实际上,背得快的学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较好的学生。)
四、在学生谈背诵体会的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讨论下列问题: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们肯
④ 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答: 憝悉故事 分析哲理 感悟意义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你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同学们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他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小朋友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小、热爱劳动、不讲谎话等道理,也可以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如题。简要概括
⑤ 三步笑五步是什么意思
三步笑五步是指自己和别人有相似的缺点,且只好一点点,却讥笑别人。
五十步笑百步(拼音:wǔshí bù xiào bǎi bù)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本义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百步的人,后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在句中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寓意
梁惠王对自己迁灾民和运粮救灾的“善政”很得意,然而在孟子看来,这只能说明他的做法比邻国国君好一点,因为这样做只是补救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使百姓富足起来。因此,魏国远没有像梁惠王以为的那样好,能够吸引别国的百姓蜂拥而至。
梁惠王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君更好,这样的认识和梁惠王自己所否定的五十步笑百步是很相似的。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嘲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这则成语也讽刺了一种现象:某些人在对别人的痛疽溃疡讽怨呵责的时候,却对自己的毛病视若无睹,毫无觉悟,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为自己掩饰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表象,而藏在表象之后决定着事物本质的属性,往往容易被忽视。
⑥ 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写作方法都有哪些
1、第一人称叙事法
2、第三人称叙事法
3、顺叙法
4、倒叙法
5、插叙法
6、补叙法
7、分叙法
8、详叙法
9、略叙法
10、直接抒情法
11、间接抒情法
12、先叙后议法
13、先议后叙法
14、夹叙夹议法
15、以物为线索
16、以人为线索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18、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19、写生法
20、转动法
21、剥笋法
22、拟人法
23、化动法
24、说明法
25、运用“五觉”法
26、借物抒情法
27、托物言志法
28、物品自述法
29、远眺近看法
30、内外结合法
31、移步换形法
32、说明介绍法
33、环境衬托法
34、彩笔描绘法
35、远近结合法
36、时序变换法
37、生长变化法
38、展开联想法
39、突出重点法
40、对照比较法
41、赞美颂扬法
42、静态素描法
43、总分结合法
44、特征举例法
45、特征说明法
46、重点突出法
47、成长变化法
48、实验证明法
49、群体描写法
50、现场目击法
51、拟人法
52、动物自述法
53、议论抒情法
54、景物衬托法
55、季节特征法
56、随时变化法
57、日内变化法
58、定点换景法
59、定景换点法
60、移步换景法
61、围绕中心法
62、分类描写法
63、听看想法
64、描写议论法
65、动静结合法
66、通篇拟人法
67、比较异同法
68、景物幻化法
69、借景抒情法
70、方位介绍法
71、参观介绍法
72、画面组合法
73、分类介绍法
74、触景生情法
75、粗笔勾勒法
76、工笔细描法
77、画龙点睛法
78、人物特写法
79、动态速写法
80、动静结合法
81、展开想象法
83、人物漫画法
84、自我介绍法
85、结合时代法
86、步步深入法
87、连续动作法
88、交替叙述法
89、概括描写法
90、天女散花法
91、动作分解法
92、独白法
93、对话法
94、直接描写法
95、回忆想象法
96、梦境幻觉法
98、一事写人法
99、几事写人法
100、对比写人法
101、细节表现法
修辞手法 理解运用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误。
2、指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运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
把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种类、运用效果等。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语文常识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