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核心素养,落实语文要素
理解核心素养,落实语文要素
——观王崧舟执教《好的故事》有感
前段时间看《觉醒年代》,被鲁迅先生圈粉,先生面对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仍然坚信希望,心系家国,并为之战斗一生。而先生的作品大多是隐晦的,并不是很好理解,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走进鲁迅”,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先生的作品也成了我一直在苦恼的问题。今日聆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好的故事》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文本,更走近了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
《好的故事》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进鲁迅,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王老师在执教中精心设计,五次借助资料,在辩证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充分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一、课后习题引导,多种方法梳理难词
王老师熟悉教材,更会运用教材。课堂伊始,他从“课后思考与练习”入手展示了课文的一个练习题,从练习题出发,带领学生梳理难词,整体感知课文。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梳理课文难词时,王老师或采用难词和现在的写法一一对应的方式,或带领学生走进句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资料和图片引导理解“云锦”一词。在梳理难词的过程中,云锦相关资料的出示,基于语言,发展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无形之中积累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借助文字资料,全面落实语文素养
随着“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出示,王老师借助配乐带着学生聚焦梦境,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了深入了解“好的故事”,王老师再次借助资料,除了课文的两则阅读阅读链接外,还补充了更重要的资料:王泽龙介绍的1925年的中国以及当时的鲁迅先生。这三则资料的出示,配以不同的阅读问题,教给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方法,更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创作背景。在理解梦境的环节中,王老师借助恰当的资料,落实了语文要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借助视频资料,运用语言对话人物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再次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文中暗示当时的现实环境和背景的句子,由此及彼,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对社会背景和对鲁迅人物的理解,再出示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白鲁迅即使身处绝望仍然生出希望。紧接着学生课堂练笔,抒写鲁迅先生创作这个美好梦境的原因,师生对话展示。这场对话,跨越时空,学生用笔代鲁迅发言,角色带入,真正感受到鲁迅在绝望中对希望的坚守。
这一堂课从开头到结尾都叫人赞叹,王老师的课堂深入解读文本,始终围绕学生,尤其在结尾部分,王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深切地展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师德。王老师巧妙地借助板书,不仅仅总结了本课的内容,更借此板书,告诉学生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苦闷,无论怅惘,无论孤独,都要记住属于自己的——
2. 如何利用单元语文要素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收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导语、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栏目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语文要素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编者按照《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相对应分布在各册教材里的训练要素,呈螺旋式递进,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语文学习习惯等,是学生阅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基于此,笔者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为教师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了凭借和参照。教师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要从统整的角度展开,将要素细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外国文学名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经典的外国文学名着,设置了三个语文要素。笔者教学这单元时,紧扣单元要素整体构建,根据不同文本特质与单元要素之间的关联,展开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统整细化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策略(详见下表),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保障。
教师只有强化梳理单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单元教学要点,为后续每一课指明教学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借助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依附于练习。课后习题编排的内容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是编者根据课文特质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显然,这是编者为落实单元。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举个例子吧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课文所处的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该课文是张秋生先生的作品,作者从儿童视角描写了秋天雨后水泥道上的发现,赞美了秋天,赞美了大自然。在课后练习题中,编者安排了五项内容。一是六个要求认读的字,十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二是“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三是“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四是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五是阅读链接,阅读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以上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中,第二至第四项是对应单元语文要素的,第一项是每篇精读课文都会安排的学习任务。这几个方面的学习任务,都离不开阅读这一基本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该课,基本的路径是阅读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提高审美品位的过程。由此看来,为语文要素而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其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在阅读实践中习得。
基于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解读以及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的认识,本课教学可设计安排几项教学活动。一是根据自学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自学,学生能读通课文,对秋天的美、自然的美以及语言的美有所感触;能够认读、理解以及正确书写生字词,发现自己阅读中的疑问,标画出难懂的词语。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有效的阅读学习对话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根据课文朗读情况,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订正。借助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有意义的指导,让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字词知识,如通过“明朗”一词的理解,梳理出可用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借助词素意思、换近义词等方法,为理解难懂的词语做好方法的铺垫。引导学生聚焦课文重点段落,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之美。
细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会发现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这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准确表达了作者的观察成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美以及对自然美的赞颂之情。阅读这三个自然段,能完成课后除生字外的其他学习任务;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都集中在这三个段落,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该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难懂的词语切入,将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之美融为一体。学生自学难懂的词语之后,一般会提出对“熨帖”和“凌乱”两个词语意思的疑问。“熨帖”一词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读懂,所以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熨帖”,要让学生阅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并抓住“紧紧地粘在”“平展地粘在”思考想象,就能够理解什么是“熨帖”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再回到这三个自然段,反复朗读感悟,将大脑中形成的多彩的梧桐落叶平整地铺满路面的画面读出来。“凌乱”与“明朗”构词方式相同,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字意思一致,可用借助词素意思理解的方法理解。运用该方法理解“凌乱”,那就是“乱”上加“乱”,非常乱。这与课文的描写“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产生了冲突。这便创设了最佳的教学引导机会。当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会发现这里的“凌乱”,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美,即自然之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之美,如蓝天上的白云、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群飞翔的海鸥等图片,让学生欣赏,整合自己的认识,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自然之美。通过“凌乱”这个难懂词语的理解,与文本以及作者有了深刻的对话,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学生与文本有了这样的深度对话,再来朗读课文这三个自然段,情绪、情感会更加饱满。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教师当然还要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语言文字中,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点段落的阅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经验。如作者观察秋天雨后早晨水泥道上的梧桐落叶,注意到了落叶的形状、颜色、光泽,还注意到了整条水泥道铺满梧桐树叶的样子,既关注细节,又不忽略整体;在语言描写上,作者更是善用叠词与比喻,从数量到形状,从颜色到光亮,节奏有缓有急,写得形象逼真。这些都要引导学生感悟。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再一次阅读,再一次与文本以及作者对话,不论是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学生都会增加更多的情感。此时,教师将音乐、画面引入,再配上恰当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秋天雨后的早晨,带到了落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那情景是美的,那朗读课文的声音是富有诗意的。
第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是将阅读链接的内容引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梳理出张秋生与汪曾祺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相同点是两位作者对写作对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表达生动准确。不同点是一个写的是自然景观,一个写的是人文景观。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后小练笔题目,让学生完成。因为前面有深刻有效的文本对话,小练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4. 如何在课文中落实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大大解决了一线教师面对教材到底要教什么和学生具体应该学什么的难题。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保障“语文要素”有效实施,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教学策略又有哪些调整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明确目标
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这就需要执教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根据“语文要素”的设计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脉络”在教材中的编排就是层层递进的。从二年级上册《千人糕》中借助插图说说千人糕需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并且文章给了学生明确的图案。到二下《蜘蛛开店》一课中课后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完成一张表格式图案,再根据图案来说说蜘蛛开店的过程,由此来理清文章脉络。不难发现,同样是理清文脉,从二上到二下教学目标一步步提升,在教学中,一线教师要发现并遵循目标的延续和递进,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
(二) 依托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依托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执教二
下《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课后习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或第3小节说一说;还有一个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动宾形式的短语。在教学中我围绕摇篮“有意思”展开学习,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读中发现文本特色语言——动宾短语。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如:看图联系字义、字形演变、动作表演等,体会动词的妙用。学生乐中学,印象极为深刻。积累语言,拓展练习,接着仿写短语,如此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降低了难度,却提升实效。增强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学生发散想象力,写出了“数星星”“抓长毛象”“画壁画”等充满想象力的短语。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学情,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我让学生创编诗歌,运用刚刚所写的短语回读文本,在课文语境中迁移运用动宾短语。整堂课学习紧紧围绕“发现——学习——运用”展开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亲历言语的认知、觉醒和创造的过程。紧扣本课目标,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三)关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在教学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朗读后可增加生生互评的点评环节,同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训练。还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置,让语文学习摆脱枯燥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 三年级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众所周知,能编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其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其中倾注了大量编者的心血,作为语文教师,思索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教材的语文要素,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应依据大纲要求,精确提炼出文章中的语文要素,诸如字词的书写、段落的关联及对文章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等等;
注意事项
老师在课堂中落实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时,须因材施教,逐步落实。
6. 如何落实语文要素的心得体会
、构建学生的认知,提升语文能力
认知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反映,是对事物产生概念、判断或想象。部编教材语文要素渗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认知能力的建构,在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想象: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安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更好》《在牛肚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直接指向“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如何落实这一要素呢?
(1)统一认证原理。一般而言,只有认证中心接受用户的用户名密码信息进行验证,其他子系统的登录入口都跳转到统一认证中心,授受认证中心的间接授权,间接授权通过令牌实现,认证中心验证用户信息通过后,创建授权令牌,授权令牌作为参数发送给子系统,子系统拿到令牌,再与认证中心校验,后对用户授权。中南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是基于安全断言标记语言的统一认证系统,基于这一原理实现,无线认证系统可作为中心下辖子系统,使用中心的间接授权。
一是借助课后题。《去年的树》课后第2题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两处省略号省略了鸟儿的心理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静下心来想象鸟儿对大树的留恋和不舍,进而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
1.师:鸟儿寻找自己的朋友一路艰辛,问了树根、大门、小女孩,最后看到了大树变成的灯火。鸟儿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并想象一下,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什么?
2.师出示句子: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②“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光看了一会儿,心想……”
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迁移是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总体特征,通过对研究期初和期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重心进行比较,将重心的转移方向、转移距离与转移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人文条件相关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利用的总体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可以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演替规律分析提供支持。
3.师:两句话都用了“盯着”这个表示看的词语,鸟儿在想什么呢?
4.生交流汇报,重点体会鸟儿对大树的依恋之情,师相机评价。
以上片段以课后题为抓手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借助已有的理解,通过想象说话,体会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是借助课文插图。《在牛肚里旅行》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是青头站在牛背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第二幅插图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景。教师要让学生看懂插图,去想象情景,培养语感。不妨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
7. 在日常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例如译者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甚至性别身份。能否读懂并准确译出作者的“潜台词”和内心感受,更多的还是依赖于译者自身对原作、原作者的了解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世界价值观念。因此,女性主义译者对于男性译者的无法与女性感同身受的“批判”并不合理。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阿斌”,竹韵推着龙斌一边走,一边兴奋地说,“我想去老家请个保姆来,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
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
8. 统编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篇章页里,在课文中的“泡泡”中,在课后练习题里,在语文园地中。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儿童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即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策略与习惯,能够以语文的眼光积累学习语文的经验,建构语文学习场。
教师要有“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意识,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在读懂编写意图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将知识点、课文前后进行关联,并在头脑中形成语文要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视角把握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时,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纵向搜索,找寻与要素相关的练习,构建图谱。
以语文要素为核心,横向贯通,打通各课练习和语文园地相关栏目的关系,构建图谱。
要素落地路径:
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
统编本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要做到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
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
教师需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出发,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设计语言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从而实现语文要素与学习活动的融合,实现深度教与学。
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
构建有效的“导学支架”,运用有效的“脚手架”策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教材课后练习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应该认真落实课后习题的要求。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不一定始于此单元,更不能止于此单元,一定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
二是策略单元,学习阅读策略是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但掌握阅读策略的目的是为提升阅读能力和品质服务的。
三是在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这一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把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同时落实。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和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学习目标。
9. 语文要素落实有路径
主讲:汤瑾(特级教师)
今晚,我聆听了由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主办的公益讲座。此次公益宣讲的是杭州钱塘新区的特级教师汤瑾,她宣讲的主题是《用好统编教材 落实语文要素》。
讲座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解读语文要素
她对语文要素做了一般解析和深度解析。我们可以从单元导语中明晰每单元阅读和习作两方面语文要素。明确语文要素就是明确每单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让自己站在编者的视角来审视教材,适时提问,深度解析。教学时,要读懂编者意图,梳理、构建阅读要素、习作要素的图谱。
二、构建要素图谱
构建要素的图谱可以从两个角度构建,一是纵向搜索,二是横向贯通。汤老师用生动的案例为我们解读如何从这两个角度构建语文要素的图谱。我们教学前要在脑海中形成体系化的概念。
三、要素落地路径
如何让语文要素落地,可以从四个方面做——
1.站在单元角度,展开递进式教学。单元导语包括人文要素与教学要素。围绕阅读和习作的要素,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及学习园地中,在点上深入层层落实。首先是抓好起点,了解认识单元语文要素;其次是落实节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课文;最后要做好终点把握,让学生在习作中落实语文要素。汤老师通过课文和《这儿真美》习作教学案例分享,深入浅出地引导老师建构体系化的教学, 展开递进式教学。实时教学要做好目标统整、循序渐进、读写融通。
2.创设实施情境,教学流程活动化。教学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视角设计语文学习活动,让教学活动是情景化、活动化的语言学习活动。
3.搭建多样支架,学习思维可视化。
4.关注作业练习,落实有效性教学。
四、直面三个问题
首先是我们的教学要在能力习得、习惯养成、方法掌握、知识建构中不断运用,直至内化和自动化;其次是策略单元的目标定位,以阅读策略学习为核心,用策略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最后是不能拘泥于语文要素,而忽视了基础性目标以及与文本特性密切相关的、其他适切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利用这个暑假,做一些教材解读工作,为新学期的到来,好好备一备课。正如汤瑾老师所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比论道更可贵!”
不管是否留下足迹,我们都认真走过!今天的培训,我边听边记,有收获,也相信接下来我有行动。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大港完全小学张文红
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