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提高语文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语文的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3-01-07 23:14:12

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因为语文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文是这个民族世代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历史。所以暨南大学着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 。
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
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一位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一位学生提出“皇帝不可能一丝不挂地上街游行,肯定是安徒生在说谎。”这一问题,令师生都感到意外,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握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而是耐心倾听了学生的理由,然后组织大家对这个问题法表看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幽默、讽刺写作手法及作品主题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教《背影》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发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学生并不认为朱自清写得精彩。后来我改变了教法,我先给学生讲父亲跟自己的关系,父亲如何关爱自己,特别是上大学时,年迈的父亲亲自挑着行李到车站送别我的情景,就不禁想到本来贫困的家庭,为了我能顺利上大学,不知年迈的父亲又要熬多少苦头了……。然后,再要求学生讲他们被父母的爱深深感动时的情景,学生的极积性一下字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背影》,学生学习就很投入,甚至能够很深情地表演父亲吃力地爬上月台的动作,师生就是这样在人伦情怀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这里没有枯躁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出现了令人荡气回肠的“人化情景”体现了人文精神。
又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仍死扣小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金钱关系”这一点去分析课文,自然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与西方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别。倘若在教学中联系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且喜欢评价人的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话题的辩论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用现在的眼光讨论克拉丽丝的势利,或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现象去评价像菲利普夫妇一类的人。这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了文本的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当然,不仅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走出教材,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也多次强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因此,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应意识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例如:多读名篇名着。我们现在要读的不仅限于课本,还需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们留下的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多读一些名篇名着,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如教了安徒生的就可以让学生读他的《安徒生童话》;接触了我国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就推荐读《儒林外史》;教了《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简易古文,就让学生慢慢涉足《论语》《孟子》。此外还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名着以及外国一些优秀的名篇名着,如:《红楼梦》《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简爱》《汤姆叔叔的小屋》《格列佛游记》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 “名篇名着”阅读活动。
又如:多关注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了解。像令人毛骨悚然的“9.11”恐怖事件,牵动全球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大大小小从未间断的战争,到神州六号飞船, 2010广州亚运,2008北京奥运会,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疯狂造假事件,毒酒、毒奶粉、毒河粉、毒鱼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关注也应该关注的事,通过对这些事情的了解、参与、体验,学生才是我们教育要培养的“人”,而不仅“才”。像早年我国突遭“非典”病魔的袭击,全国人民都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非典”,关注生命。这样许多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们有的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有的为弱势群体而忧伤,有的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的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有的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这种生命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结束语:语文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已揭示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即语文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它指向的是‘人’。”

② 怎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的人本理念是使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前提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因此,要使学生形成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而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让教师习惯了高高在上,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1.关爱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应该是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这种爱源于对人的尊重,无私不带功利,不求回报,无比高尚且永恒持久。这种爱至少包括三个层面:欣赏每一个学生,哪怕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教师也要用心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要宽容。学生是在变化成长的,不要过早地给他贴标签,更不能对他们的一点小错误或过失大加指责,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改掉那些毛病;要有对弱者的同情心。一个班里有几十名学生,对他们中的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同情与关爱。语文教师要把这些爱播撒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受教师博大的关爱中体会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的关怀和高尚的美德。
2.尊重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千奇百怪甚至千差万别。教师应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我的机会。善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给“问题学生”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语文课堂是使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训练场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着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本学期我从事初一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1.感悟体验,培养丰富情感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女子,自幼生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向他人索取,不懂得给予和奉献,严重缺乏爱心。新编教材中有不少美文可用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如教学《母亲》一文,我和孩子们探讨了如下话题:你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还记得母亲所做的那些让你难忘的事情吗?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自己的生日,至于那些难忘的事,在他们看来也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只有些许残存的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我又设置了如下问题:是谁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是谁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是谁送你们来学校学习风雨无阻?是谁在你生病时为你牵肠挂肚?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几分钟后,有的学生眼泪已经止不住奔流而出。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爱心,是我们忘记了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我让学生们在课下写一篇作文,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爱。我还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辛苦。
2.阅读反思,培养业余爱好
现在的中学生业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而这些无异于精神鸦片,让他们没有追求,整天无所事事。《社戏》《幼时记趣》等课文展示了作者儿时的一些趣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也设置了问题:你们平时课余时间都玩些什么?你觉得做这些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你以后准备培养哪些有意义的业余爱好?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孩子们结合自身情况,明白贪玩的危害性,明确表示今后不再过度沉迷于玩手机和游戏,多培养一些对自己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益的爱好。
3.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审美情趣
大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初一教材中的《春》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四季风光,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闭上眼睛把文中的描写想象成一幅幅图画,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③ 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是就是我们教师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等各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1、我们自己
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不断提高修养。2、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领导、同事、家人和谐相处,给自己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3、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加强与时俱进。
在教书之余,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旅游,开拓眼见等等。 总之,我相信 教师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改变,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在处理教学,师生问题时候也就更加和谐,我们也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很多时候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大堆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一身说教,我觉得这样的效果更明显。

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作者:胡晓娟
[导读] 语文教育中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教育领域,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同事也会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鉴于此,语文教育尤为重要。而语文教育中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重要性 举措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53-01
教育是强国之本。一个国家只有将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也是学习和体会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国式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需要我们子孙给与继承,更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尤其是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格外关注。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的内涵熏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本质。人文素养是精神素养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小学语文教育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文化层次。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夯实语文基础,进而促使教育良性循环。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举措。
1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讲解某一课文时,教师在精准把握教材内涵基础上,通过深化课文内涵,增强学生热爱周围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说教难免苍白无力,此时,我们语文教师应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从自身做起,爱护周围环境,通过良好的上行下效,增强学生人文素质。
2 在活跃课堂氛围中进行人文呵护。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贯穿于学习过程始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主体性。比如:在进行美景题材的课文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由此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通过人文呵护。
3 积极构建适宜的人文情操氛围。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除了和教师自身素质、课堂氛围和人文呵护以外,语文教师还应构建适宜的人文情操氛围。一般而言,小学课文不是记叙文便是说明文。假如一味的阐述,是远远无法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增强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谈谈自身所想、所见和所悟,由此一来,学生更加深入课文内涵,进而实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 在积极构建发展评价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了又快又好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将小学语文以评比的方式进行。比如:当半个学期结束后,不仅要以当前成绩做评比,更要把课堂氛围和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比内容。由此一来,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有效图稿,语文教学效果也日益多样化。
言而总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关注,脚掌和社会也开始关注学生均衡发展。这种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数量和技能上,更体现在精神层次和人文素养上,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同行优秀成果基础之上,特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岇做出以上探析,以期最大程度推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进行。
参考文献:
1杜英丽;;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张祥云;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6期
3丁松刚;;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新途径--转"虚"为"实"再化"虚"[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2
4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5黄孝玉;;隐藏在思想深处的教育理念[J];教书育人;2007年08期
6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刘旭坤;在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肖丽俐;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⑤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处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属于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改革,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人文素养的本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与重要性,接着从注重情感熏陶、积极拓展资源以及语文课外实践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属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科目,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时期,要全面认识到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关系,采用积极措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与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人文素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文知识修养,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修养;第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实现,第二个方面是在人文知识获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思想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包含的有人间真情与生活真谛等等。比如,在《将相和》中,蔺相如的那种博大的情怀,还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那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礼仪、人格等等,使其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具备坚定的信念,还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质与个性,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结合了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实际,也结合了语文方面的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素,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还能陶冶其情操,让其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对所生活的世界有个全方位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注重情感熏陶,培养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方法、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统一,来提高教学质量。作者的情感不是贴上的标签,需要进行充分的挖掘才能得到体现,要找出课文中蕴藏的人文内涵,把其中的审美情感带给学生。在课文内容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作品情境中,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净化心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文赏析活动,让大家一起体会父爱的伟大,明白课文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所要表达的情感。父爱无言却有形,这是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最大的感受。运用情感熏陶收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在生活中学会感恩,能够珍惜父母陪伴在身边的日子,这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体现。

(二)积极拓展资源,培养人文素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这些历经沉淀的名家名篇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精深,也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以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诗文的朗诵,尤其是古诗文的朗诵,能够给小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包含着哲学精神,属于历朝历代文化变迁中的精华。优美的韵律与节奏,加上精美的词句,都给人很深的美感。比如,读白居易的《草》,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就要让学生理解到,失败和挫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失望或绝望,同样也给了人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学习这篇诗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扩展资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要对课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简化,尽量给学生相对比较基础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语文课外实践,培养人文素养。首先,可以开展早晨诗文朗读活动,利用每天早晨的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让那些具备一定的朗诵技巧的学生来进行领读,之后每星期做一次朗诵活动汇报。开展早读活动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能够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其人文素质。其次,可以开展语文活动竞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具体活动有班级作文大赛、讲故事大赛以及课本话剧表演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感受深厚的文化氛围。再次,可以开展人文科学知识讲座活动。我国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语文教师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请一些学生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等来为大家讲述游览过的地方,也可以讲述下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方式都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直接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处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智力、情感以及德行等方面的和谐,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林.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艺术,2015(09).

[2]项位明.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突破[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4(11).

[3]胡忻娟.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09).

;

⑥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师范加上"教")的能力,又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剩余1423字)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祖国语言文化的重大意义,对富有深刻文化韵味的中国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时担负着民族人文精神建构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社会使命。中职生要想在强手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应用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应变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式的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特点在于“启发”二字上,主要遵循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掌握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亡人逸事》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深挚的思念之情,笔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1)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具体地写了亡妻生前哪些逸事?(2)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妻子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作者对她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3)既然作者对妻子的情感如此之深,为什么要距离亡妻离世已经12年才写文悼念呢?(4)文章又为何要以“一丝幸福的笑容”作为结尾?通过大家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课文的情节,能够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国劳动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而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人文涵养的深度认识与思考。
二、“输出式”教学方法,引导人文素养内化
“输出式”教学是基于要素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内化体现在输出的作品之中。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的“输出式”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精神内化与情感因素的锻炼,更能够改善中职生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差的弱点。
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可采用“输出式”的教法:课文中一共写了蔡元培先生待人接物上的四件小事,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这四个场景。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达到理解蔡元培先生呕心沥血培育学生君子品格,以及亲身实践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儒精神,推行学术自由不畏强权的改革家气魄的目的。这样对课文进行“输出式”的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探索课文内在的人文精神的积极性,不仅使得语文课堂更富有生趣,还深化了课文的内涵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方法,营造人文环境
现代教学装置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创造更多彩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实践过程。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并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教材中所表述的那种情感,而透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达到细化教材情境的作用,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来掌握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掌握宋词的鉴赏技巧,品味宋词的语言。但是如何品味诗词的风格,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细化诗词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触控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开端通过课件展示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播放本文的音讯朗读,配合课件展示长江波涛汹涌的浪涛声,让学生们先行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后教师再细致带领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了主观的自我认知,紧接着在教师的领导下,对课文有了客观的认识,对诗词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首先打好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设立更细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并通过“输出式”教学,强化对知识的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体能力上得到发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技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薰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里描写的是下雪时银装素裹的自然美。“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这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和谐愉快的纯真美。“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这是雪孩子舍己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意境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薰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薰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莫不包含着人的各种情感,充满了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说《雪孩子》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注,那《小熊住山洞》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爷爷和小树》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积木》体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不仅课文如此,就连拼音也不再是一个个形状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满了人的情趣:比如,红红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啊啊啊──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古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变得高雅起来。正是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少见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薰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语文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已揭示出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即语文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它指向的是“人”。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

收藏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一、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堂学习资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多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例项,真正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的联络起来。

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2、抓住关键词句,培养人文素养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相反,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注重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情

3、“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古语说“授之以渔,不如援之以渔”。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4、发挥教师作用,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一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并从中受到教育。

⑧ 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和乐趣的语言学科,学会语文是提高人文素养的第一步。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灵性就应该是核心的任务。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感悟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对文章进行深刻挖掘、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的主旨有透彻的理解。然而文学是人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与刻画,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更应让学生借助于对文章的感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读《庐山的云雾》一文,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还要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优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画,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并让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再现云雾的美是因为他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逐层深入地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将是严酷的。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与优越的家境,使他们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鉴于这一点,语文老师应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表现人顽强意志的文章很多,但《军神》一文堪为典范。在讲授此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研读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的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先是流泪,继而是深思,最后他们终于悟出了坚强的毅力是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

另外,针对现代学生喜欢顺境,不愿受挫这一普遍现象,在讲授《卧薪尝胆》一文时,重点讲述了越王勾践面对吴王的无理刁难而表现出来的忍耐力,并告诉学生这种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条件。类是这样的文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迪思维,点拨得法,自然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乐观向上。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进入主动的、努力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鸟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 “范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教师再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经过反复朗读后,针对课文中的内容,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那就证明学生真正地把这篇课文读懂了,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能力

合作,与人共存是一种进步的理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人类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体之一,它需要博大的襟怀,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外容不下人,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只知道让别人关心爱护,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所以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帮助别人也是当务之急。

例如《雪儿》这一课,主要表现自己对小信鸽的精心照顾及与之相处的过程中种种快乐的感受。讲授此文时,我引导学生与作者换位,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了许多真实的感受,但与作者的感受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作者感情产生的前提是什么,使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爱心的可贵,宽容的伟大。

总之,培养学生的种种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未来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思考

阅读能让我们的心灵总能行走在高原大漠,无论进退都海阔天空;能让我们不再坐在忧虑或惆怅的摇椅上前晃后摆,而总能在平凡和单调中咀嚼出生活的暖和热,绮丽和温馨。文字的魅力是如此地无穷无尽,它就像阿拉伯的神灯一样,总是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只会消解人莫名的烦忧,不只会让你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会快乐得笑出声来,更重要的是,阅读赋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梦幻罗曼蒂克的另一面,从而不再疲惫和厌倦。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文本中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扬民主教学。

⑨ 如何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灵气。

语文教学本身带有浓厚的科技色彩,怎样引导学习作为一门引导的科学,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创造整体参与氛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合作共事的方式,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灵感,缀合而成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升华,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脱离具体内容的架空分析所得来的标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铸造修身立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实现教育的人道化和个性化。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
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感来自于教师的诱导,来自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积极兴奋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课文内容领会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通过“发现”会产生成功的愉悦,甚至会产生胜人一筹的自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参与学习、理解、运用。知识上的新发现、思维上的新突破、情操上的新熏陶,这种要素在学生头脑中积累深厚了,受到吸引、同化的频率高了,便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思路。

二、提问中加强发散思维,培养人文素养。

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达到和谐呼应、时代起伏的感情共振。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仅仅是客体,教师只能是媒体,学生永远是主体,要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使学生在理念上、行动上愿意并能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同和凝聚力,产生内化的学习追求。学生凭着对课文的领悟,以创造的天性,活泼地参与这一过程,追求其不可测的创意。
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谈到了富于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心态,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创造意识,适时提出问题:“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不仅伟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如鲁班发明锯子,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甚至幼儿园的小朋也会创造等等。有的说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当时谁也不认为他伟大;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大家认为是一个“蠢物”等等。经过同学们的讨论,确立:任何人都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而在探讨的过程中我相信同学们对自己拥有创造力这一点也会坚信不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课堂提问的效用,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就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在课堂评价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很多学生还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躲躲闪闪,迟疑不决。这就要求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才会生气勃勃。就拿读课文来说,可以有这样的评价语:“太有朗读天赋了�”“你家里有人做播音员吗?”“大家都被你感染了”“老师真佩服你,能再读一遍吗?”“读课文就应该大大方方,像这个同学一样。”……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对于学习的结果就更要给予每个人正确的评价,对优秀的学生要把他们经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告诉他们,对差生要对他们经过努力取得的进步给予鼓励。当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他们会为之感到骄傲,从而产生自己要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对别人的评价,学会对自己的评价。这样,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评价形式多样,无处不在,可以评学习方法,比如在检查预习时,有的同学会说到书上没有的文学常识,可以表扬他们认真预习,善于利用学习资料;评学习习惯,对于课上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同学,可以表扬他们“不但课外知识很丰富,而且在课上积极思考”;评学习方式,现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上经常有四人一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表扬他们“这一小组讨论得最认真,还及时记录,我相信他们的发言一定很精彩。”“合作不错,分工合适。”“团结就产生力量,真是集体的智慧啊!”教学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进入学习,使教学达到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从而启迪心灵,陶冶情操。
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这些是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让学生体验语文语言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健康的人格,总之,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全面成长,注意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语文的人文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