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

发布时间:2023-01-08 15:08:27

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着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二、指导选择课外读物
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社会需要主要指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从这个方面说,只要是进步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读物都可以让学生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着。
二是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学生喜欢《电脑爱好者》、有的喜欢《四书五经》、有的却去看《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能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不会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苦事、一种负担。
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如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较丰富,可以阅读一些游记、惊险和科幻小说甚至古典名着等。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接触中学生比较多,她的发言应该比较有权威性。她建议中学生们应该多看些常规性的书,比如《古文观止》、鲁迅的《呐喊》,她认为《三国演义》逻辑性好,比《红楼梦》更值得中学生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等都是对课堂知识性东西的有益补充。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增加了学生的自读课文量,并且新编了自读课本,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课外阅读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呢?关键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朗读、背诵法。朗诵是把准了文本情感的脉博,融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是情感的流动,是人性的共鸣。朗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领会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听一个人朗读文章,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文章的理解、领会的程度。读得流畅、自然、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这说明他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领会了文章的语言特点,这样他阅读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如果读起来结结巴巴,停顿不当,语气不对,这就很难说他对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因此反复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以便发现用词不当、句式不对、语言不通、思路不清等毛病,并设法纠正。教师还要在语文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指导课外阅读中多多朗读,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背诵法是指定一些篇目去背诵,识记学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技巧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还可以在课本中划出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背诵,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名句。背诵的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背诵。新语文大纲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附录二要求背诵20篇古文,50首诗词,这无疑是对学生现实而较高的阅读能力的期望。我们语文教学中,要强调长时记忆,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二)评点法。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意见、评价,划出精彩片段、句子、词语、修辞手法等,这就是我们通常用得很多的评点法。着名的文章评点家李贽、金圣叹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评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边读边评,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能把书读活,能积累很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评点法主要是学习别人文章的长处,但也要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既包括对文章佳笔的玩味和欣赏,也包括对文章瑕疵的评批和看法。这种方法形式活泼,使用方便,学生阅读时可以广泛地使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训练,进行这种训练可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然后再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理解评点内容,着重掌握这些文体的特点和写法。运用评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法国着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作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列宁是博览群书的革命家,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采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多年来养成一种读书习惯,就是手中无笔不读书。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在北京丰泽圆的图书室里,他圈点批画过的书就有1万3千余册。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三)读写法。读写法就是选定自己喜爱的一篇或一段优美的文章,用心读上几遍,大致记住了,就开始默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写时不记得原话的,用自己的话写,写完之后与原文对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如果有层次、句式、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要分析原因。然后再读、再想,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次默写不如原文的地方。这样阅读,可以比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直接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泛泛地读,机械地背,收效要胜过几倍。读写法也还可以在另外一种情况下采用。如背熟的文章或段落,过了一段时间,有些遗忘或生疏了。这时别去读,而是先默写一遍,然后再去对照复习原文,这样印象就会格外深刻,对文章的要点就会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四)测读法。测读法就是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去想,边读边推测、揣摩作者的构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等的一种阅读方法。如读论说文,就推测中心论点将怎么提出,可能会摆出什么论据,将会怎样逐层论述下去,最后将怎样结束。读小说就推测故事情节将怎样发展,矛盾冲突将如何激化并获得解决,人物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后边可能怎样写。如果后边的安排正如自己所料,则说明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形成过程;如果后边的安排出乎自己的意料就要好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而自己却没想到,他的安排好在什么地方。如果作者的安排并不很好,也要想想这是什么原因。这样阅读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运用测读法给小说、故事写续集。在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给孔乙己写个结局,学生结合实际体验,给他设计了中举的喜剧结局,在挫折后自谋生路的结局。
(五)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戏眼是一出戏里最精彩的场面,是一出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带起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例如茅盾先生的名篇《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便是它的文眼。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用途,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2.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范围和教学要求,教师

都要建立这样的教 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理解基本的数量关

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重视基础知 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在不增加学生负

担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概念,使学生了 解广泛的语文知识。

教师不

应局限于课堂讲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操作、交流、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 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阅读能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读为主,提高阅读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积累、迁移几个阶段。如何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我的做法是:初读全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内化语言;赏读课文,体验情感。读写结合,注重迁移。显而易见,此做法是以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有“导”的得体,学生才能“悟”得真切。如二年级课文《狼和小羊》,学生自读两遍便可知故事大意,无须老师再逐句分析提问。这时老师若能抓住“故意找碴儿”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狼的凶恶本性,也就达到对该文深层次的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故只有多读,语文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通过看图训练,加深阅读理解

语文课本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4. 如何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小学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2.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一)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
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
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
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
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
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
B.课外阅读方面:
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二)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A.教材的分类整理:
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
例如: ①成语的分类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
②句子的分类整理:
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
③古诗的分类整理:
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
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关联词合成句子等。
B.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
⑴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
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
②安徒生是丹麦着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
③红军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
⑵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
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死_悲;_头_尾。)
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
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
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
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
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学习的方法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多种类的,下面就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即预习应看作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是铺垫,也是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强调预习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意义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教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读懂课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课后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1、示范引导,举一反三;2、借机渗透,适时点拨;3、反复诵读,细细品味;4、总结积累,鼓励运用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老师和学生都很有制订好读书计划,并按照读书计划要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得好,读得有收获。下面粗浅地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A.浏览读,B.品尝读,C.筛选读
四、家校结合,形成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延伸。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已萌芽,他们在校外的时间达三分之一以上,所以,争取家长支持,搞好校外延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家校结合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有问题的防微杜渐,有进步的及时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千方百计、家校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家庭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为之努力的事。但是,教无定法,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所长,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青少年的思维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既要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又要着重培养、训练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通过它本身的活动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一、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二者相互联系。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每每与思维活动分不开。在认字、写字方面出错多的是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写法的细微差别;词不达意,语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多读新闻、报刊。针对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学的学生从四楼爬窗致残。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现象得到教训和启示。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热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思维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被激活。这样以训练语言为手段,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设疑问难,启迪思维
1.利用设疑把握流向。学生的课堂思维比较活跃,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点,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适当设疑,把握思维流向,语文学习更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在《斑羚飞渡》教学中,我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到底怎样飞渡?从斑羚悲壮惨烈的飞渡中,人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诱导学生的思维,并规定了思维的流向,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地顺势进入对课文的认识、理解。
2.利用设疑吃透题眼。所谓题眼即文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这是每个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而设疑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如《社戏》一文,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设疑,启发诱导思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3.培养质疑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应付提问,不能消极地接受问题情境,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应借重行之有效的训练常规。比如:在阅读的六步自读法中设置发问一步,要求学生按照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自问自答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组织讨论,激励思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动脑、动口,互相启发,引起共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讨论难点,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把难点交给学生分析,效果会更佳。《孔乙己》中的结尾就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学生问: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不是错误的呢?对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复,而是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统一意见。这样提高了认识,解除了难点。
2.讨论疑点,提高辨析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发现一些疑点,把这些疑点提出来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提出疑问,认为小说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不恰当。理由是爸爸的花儿与本文关系不大,课文主要是写爸爸。这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无疑是两种意见,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本文标题精巧,别有用意。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是实指爸爸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这样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无疑,对疑点的讨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解除了疑点,提高了辨析能力。
3.讨论议题、材料,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中学语文学习,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应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一个题目,一个材料,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常让学生讨论议题、材料,不但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如论牵牛花这个议题,学生认为只有一个角度可以理解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据在他人身上。但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任何议题、材料都可以从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过程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其三角度: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无论攀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泥土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

7.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8.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文字作为思想语言的载体,是人类交际的密码。而语文则是传播文字的现实形式。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几条较为科学的论点。一、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1.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忽略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这个问题的,通常都会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句解读、课文背诵、写作技巧等方面。但这样的做法很明显是本末倒置了,阅读兴趣的培养胜过一切技巧的培养。因为,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字词积累也会随之增加,自然字句解读能力也会明显加强,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更重要的是解题能力也会随之扶摇而上。所以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语文解题能力,必须要追根朔源,从最基本的兴趣培养做起。2.培养学生阅兴趣的有效途径:首先对课本较为古奥的文章要用较为有趣的方式去解读,不要太刻板深沉。这样太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3.可以在课外读物中选取一些简明精炼意味隽永的文章在教学中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侧面上说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做了铺垫作用。

阅读全文

与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