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朗读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将课本中的内容用标准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信息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朗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体验和品味文章内涵。朗读并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课文,而是需要通过内部理解完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以自己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对于注意力稳定性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对其进行有声朗读训练能够长时间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强制性的将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通过长期阅读、大声朗读积累经验,提高交流与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与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概念掌握,而是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加工水平,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实际的锻炼进行水平提高。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首先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用于朗读的课堂时间,而是匆匆地进行几段内容的朗读,教师也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得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学生缺乏明确的朗读目标与朗读任务,常常在教师的安排下机械的朗读,例如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并不知道自己要通过朗读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使得朗读过程失去意义。最后,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进行科学性、技巧性的阅读技能指导,无法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准确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阅读
小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的朗读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规律性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朗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再次就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培养感情能力;最后要将课文熟读精读,丰富积累、深刻记忆。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导读工作,将生字生词与字音准确区分标注,在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朗读积累一定会帮助学生实现朗读技能质的飞跃,将朗读所学用于课外,强化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由浅入深分别是认识生字生词、流利朗读文章、加入自己感情进行朗读、反复阅读进行积累,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2.丰富朗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在反思朗读教学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丰富能够有效解决朗读课程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使朗读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阅读的积极暗示,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朗读重点,将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朗读情感带入示范教学中,达到进行阅读指导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做到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此外,还有情境创设、个性朗读展示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榜样,准确进行情感表达与字词把握,表现出对于周总理深沉的爱和不舍,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3.进行多元化朗读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学生应当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与情感进行品味,把握作者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以准确合适的语调和感情进行材料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此为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在反馈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尊重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看法。评价标准要做到动态多元,综合分析学生的朗读表现,充分对学生进行认可和鼓励,也可以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要求家长也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给出多元的评价与反馈。例如,在学习《挑山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家长面前进行朗读的任务,要求家长根据给出的朗读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情感的表达、字词的把握等方面给出反馈,帮助学生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强化小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习语文、加深理解的关键,而朗读是一种生动的语言表达艺术,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体悟与感受,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培养良好的语言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教学优化,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与水平。
⑵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加强小学生 人际交往 能力的基础。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 文章 "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 经验 ,对 句子 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朗读技巧是为表达作品思想情感服务的,缺乏思想内容的技巧是无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语调也只能是无本之木。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 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教师如果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推敲赏析,学生就会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换、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例如,《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出示"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是因为它写出了动作,如挂起、露出、翻起、举起。"然后让学生做动作表示,并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读起来。
三、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倡导朗读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朗读感受也决不会雷同。
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眼的句子,学生的理解由很大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他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技巧
1、把握教材,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 语文教材 精选的读篇大都是名家名着,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朗读好课文,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名师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是关键。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几人合作读……读的过程中,可以快读,可以慢读,还可以停下来做做记号。总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每读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长城》一文中的一段话:"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笔者让学生们自己读,然后说出对这段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这段话里有一个"单"字,说明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又有一位同学说:我看到了"数不清",说明修建长城用的条石多,还有"一块""两三千斤"突出了条石的重量。就这样,学生们踊跃发言,讲出他们通过朗读后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该注意的地方学生自己都注意了,问题也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了。朗读就是这样,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方法多样,乐趣无穷
无论是解决数理化的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较着朗读。不是单纯地只是教师在示范,学生在那儿听,也不是学生一直在读,教师只是在指出问题。要让师生能在课堂上互动,学生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与老师、同学的朗读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再有,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极强的自我表现的心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之间比赛着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同一篇文章,举行一次小规模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方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性,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有学习积极性,朗读时也更加用心,用感情。
我们还可利用角色扮演来朗读文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 记忆力 都很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们直接地感受语言,再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人物的语气、动作和情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 想象力 和创造力。
另外,还可以配以音乐相辅相成等等。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3、让学生在诵读中沟通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4、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小学语文指导朗读方法
一、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 说说 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方法
★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方法
★ 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归纳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 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有哪些
⑶ 小学语文朗读评价方案总结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学期为了顺利而又准确地实施对学生的正确评价,特制订了适应二年级学生发展性的朗读评价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有了较明显的变化,现总结如下:
我在进行朗读评价时,做到应立足于课堂,在课堂中我们加强了教师、学生的领读。课堂上朗读的方式也多样化:如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等。读完后,老师、学生对该同学进行口头评价,评价杜绝形式化,要针对每个同学的优缺点进行具体的评价,并对读的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如加小星星、小红花、笑脸等。对于一些语言方面发音不准的(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有方言的等)同学,老师通过日常谈话、提问时纠正等方法对其跟踪指导。
可内朗读和课外阅读相督促。多人在回顾自己成才的`经验时,都提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作用,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用恰当的方法客观地评价学生,就等于是承认、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发掘他们的语文潜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了解的只能是部分同学的朗读情况,而大部分同学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全面了解,于是我们让孩子们每篇课文学完后都回家读给家长听,家长在课题旁边做出简单评价。这样一来,老师就能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朗读情况了。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建立朗读评价表,老师利用早上和下午课前时间对学生朗读课文情况进行检测,逐个做以评价,进行针对性指导。
学期末进行朗读检测。经过前期实验,我们从课文中选出比较优美的10个段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朗读哪个,然后准备5分钟后,进行逐个测试,从正确、流利、感情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测。每项各占10分,错字、发音不准确属于正确中的一项,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读断句、破句、回读属于流利中的一项,错一次扣1分。有感情一项老师根据学生对文章感情的处理和标点的处理等方面逐情给分,最低控制在5分。最后根据这三项情况分为A、B、C三个等级,25-30分为A也就是☆☆☆;20-24分为B也就是☆☆,20分以下为C☆。
⑷ 如何评价小学语文的朗读背诵能力
摘要:阅读与背诵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背诵能力;习惯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背诵要求是: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识字教学和品读感悟教学,而忽视了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达不到课标规定的背诵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背诵优秀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背诵效率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习惯
1.培养认真背诵的习惯。首先,表现在背诵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背诵的诗文上,防止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甚解的背诵。这要求教师从低年级培养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背诵的习惯。认真背诵的习惯越好,背诵的效果也越好。
2.培养一边背一边想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背诵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背诵,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背诵主要是靠思维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背诵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背诵时边背边琢磨或背后掩卷而思,慢慢地就会养成一边背诵一边想的习惯,这样背诵效果非常好。
3.主动克服背诵困难的习惯。背诵过程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为他们在背诵中往往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是属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方面的,有的属于知识方面的。这就需要学生不怕困难,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翻查工具书,不理解的问题向别人请教,解决背诵中的问题,在这种自觉的背诵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背诵的信心得到增强,背诵的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课外背诵的习惯。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在课内凭借课文学会背诵。但是,课内背诵时间、数量都很有限,需要靠课外背诵来扩大背诵量,进一步提高背诵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背诵为学生开辟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巩固课内学习,培养背诵能力的广阔天地。然而,课外背诵不像课内那样,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一旦养成课外背诵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二、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1.利用绘画,快乐背诵。有些优秀诗文,意境很美,文章里包含着诗、情、画、意。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把课文内容用画笔描绘下来,虽然有的学生画技不是很好,但这样可以使背诵内容形象化,降低了背诵的难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背诵兴趣。
2.情境表演,让学生体会背诵之乐。教师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背诵环境,把学生从枯燥的背诵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背诵。有些诗文在背诵之前,不仅告诉学生要进行情境表演,还要评选表演明星。教师对背诵的内容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认真背诵,积极排练,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背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巩固背诵内容。
3.目标分层,让学生体会成功之乐。收获成功,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兴趣的动力。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设立不同的背诵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比如优秀生,由于他们的基础好,思维反应敏捷,背诵也快,就应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妨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比如,长一点的文章可分几次背,每次背诵的错误不多于5个,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背诵产生兴趣,充满自信,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背诵。
4.师生互背,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背诵能力的培养,启发于低年级,得益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背诵时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把背诵的诗文示范性地背给学生听,然后再要求学生背,在课堂上师生相互比一比,看谁能既有感情,又能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学生的背诵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而且会产生一种想要背诵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之情一直延续下去,将终身受益。
三、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1.利用联想法指导背诵。联想就是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去连接新的信息,并能节约时间并强化记忆效果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联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联系点,然后让学生联想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对课文内容进行集中背诵,避免死记硬背,从而使课文内容记忆深刻。学会联想的方法,不但有助于背诵,而且有助于迅速回想起所背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指导背诵。许多优美的诗文,图文并茂,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背诵内容形象化,可以增强背诵的效果。如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动画的特点,将古诗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想象,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的意境,就会牢固地记住古诗的内容。再如,指导一年级学生背诵《春天来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美丽景象的视频,美丽的画面、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对背诵的内容一目了然,毫不费劲就能背诵会全文。
3.利用肢体语言指导背诵。在背诵诗文中,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背诵的内容,形象生动地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背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背诵《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背一边用双手摇桨,用眼睛欣赏北海公园红墙绿树,白塔倒映的美景,用点头、微笑释放快乐的心情。肢体语言把学生引领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去了,背诵效果自然非常好。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置于阅读教学之中,放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⑸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朗读、朗诵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练习,学生要多加对朗诵的练习,让老师提高对学生朗诵的评价。下面是我整理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的 范文 ,欢迎阅读!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篇一在朗读的过程和 方法 方面,如何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引进多种评价方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 教育 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二、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 自我评价 ,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形象评价,让学生乐于模仿
对于朗读,大多评价主体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评语缺少变化,针对性差,堂堂语文课都采用,于被评价者与评价者都无益处。有位特级教师上《夏夜多美》,一位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几个孩子的评价总是那几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换个角度问:“你们猜老师心里怎么想?”一位孩子大胆地说:“老师心想也许自己也没她读得好。”老师故意反问道:“怎么见得?这时孩子们才细细道来,如“飞呀飞”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像是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语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从神情、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道出自己在别人的引发下的感受。此时,再来模仿他人朗读,不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会。
五、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自身的素质、家庭条件、生活 经验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笔者在上《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对麻雀说的话怎么读,孩子们各有看法,一位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认为,读时语速应又快又急,他见过麻雀,麻雀向来是叽叽喳喳地说话;第二位女孩却不赞同,认为麻雀与燕子争论时,不该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可这一位又遭了第三位孩子的反驳,认为有理能说得清,读得不可太急,但也不能太软,显得没有说服力,语气一定要自信、坚定,理由是,他见过电视中小学生的 辩论 会就是这样的。学生的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笔者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一一作出评价。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篇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不仅是感知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 语文学习 能力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相互合作将会变行越来越密切,一个人的朗读与表达随之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流畅叙述出来,才能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不要仅从自己所教科目考试的名次出发,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本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切不可急功近利,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 教师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朗读时间。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师讲得多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就少了。学生就不能直接主动与书本对话。因此,教师在课文分析上一定要做“减法”,坚决摒弃那种逐段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内容特点、学生需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教师只有“浓缩了知识”,课堂才有“剩余时间”。只有有了富裕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有处方朗读时间。具体讲,每节课学生朗读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三分之一。此外,教师还应把每天早晨的晨读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不得因赶时间,抢进度,而随意把学生的晨读时间据为己有,用于讲授未教完的课程内容。
三、 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内驱力。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自我表现欲旺的特点,教师一方面在课堂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朗读,如:个人朗读竞赛,组与组之间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竞赛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主题班会、辩论会等,让学生体验喜悦,体验成功,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 爱好 朗读的兴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自觉纠正“以考定教”的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篇三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就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评价方式作些探索。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课堂上教师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空间。
就拿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来说吧!首先,老师要扬起情感的风帆,专注地聆听学生的朗读,敏锐地捕捉朗读的精彩之处,及时作出饱含激情而又恰当贴切的评价,让师生进行以文本为中介的人文对话。请看孙建锋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一男生朗读《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浑厚有力,声情并茂,神色庄重。读毕,孙老师立即作出评价:“大家都听到这位同学把苏格拉底的话读得如洪钟般,能震撼人的灵魂,可却没有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一段极富个性的评价,不仅指出了该生的朗读好在哪里:震撼人的灵魂,而且点明了为什么好:神情专注,并提醒所有同学“再一次聆听”,形成了真正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而当那个男生又一次读完之后,孙老师又是一次语出惊人的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的苏格拉底。”不说读得怎样好,而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说明从其朗读的话语中感悟到了苏格拉底充满睿智的哲学思想。既是对本文的深刻阐释,又是对学生朗读效果的最佳赞赏,胜过了许多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赞语。至此,孙老师仍兴味盎然,又请一位女生再读此段。女生读完,孙老师以轻盈的语气点评:“可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的朗读如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我想,你一定是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语毕,全教室掌声响起,笑语盈盈,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三次朗读,三次评价,语语中的,层层推进,尽显个性化阅读的神韵和风采。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读得那样可圈可点,精彩纷呈。在大部分情况下,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得不是感情不到位,就是语音语调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保护学生朗读热情,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巧妙点拨,以起到提醒和纠正的作用。如于永正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一位同学朗读时,把课文中描写杂草的“有气无力”一词读得很重,很响。而文中写杂草被除草剂喷射后“快完了”时显得“有气无力”,应该读得轻些。于老师没有马上指出应该怎么读,而是巧妙地进行启发:“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重读一遍,仍未读好。于老师风趣地说:“你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他还做了个喷洒药水的动作。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终于读出了应有的语调。于老师评价道:“听了他的朗读,让人感到杂草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于老师幽默的语言终于让学生领悟到语言的内涵。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准确而得体的朗读评价,以达到及时矫正的效果,如贾志敏老师上课,让学生朗读后,常常有这样一些评价语:“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表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真是绣口琴心,褒贬相宜,抑扬有度!
不可否认,学生个体认知程度的差异,决定了接受能力的高低,这在朗读上亦有明显的表现和巨大的差距,有的缺少当众朗读的勇气,有的难以纠正习惯性的错误。这部分学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即使有,也往往以失败和难堪而告终,而富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关顾这些“弱势群体”,较多地给他们以机会和鼓励,如于永正老师在一次教学中就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朗读比赛。每组挑选朗读水平最低的学生进行比赛,小组集体帮助强化训练,结果都读出了新的水平,让同学们集体评价,评出了四个第一。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评价,怎能不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呢?又如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指导一学生朗读,那个同学因为连续六次都没能纠正自己的读音,伤心得快要哭出来了,贾老师仍充满信任地让他再读一遍。此时的贾老师是那么慈祥、和蔼,目光中满含着信任和期待。当这个学生终于在第七次读成功时,贾老师激动地把他抱了起来,这是贾老师对他的最好评价,对他的最真诚的赏识。贾老师的耐心和他那情不自禁的举动,感动了每一个师生,整个听课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热情、恰当、富于个性的朗读评价语是随机的,即兴的,常会带来瞬间的精彩,但她又深深扎根于教者丰厚的教学功底、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能力和技巧,更是信心和力量,是让生命之舟在沧海中鼓起神奇风帆。所以,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 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发现对方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由此可见,相互评价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互 相学 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去评价别人,发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但是,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教师的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对于学生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旁观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先肯定,再提不足,有建议更好)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王明同学,你读得不错,读出了柳树的美!林宇,你就差一点,你和老树感情不够深,声音有点哑。"……慢慢的,我觉得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原先的评价只是重视单向的评价,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则突出双向性,也就是说,通过评价对方的优点,从中反省自己的缺点,又通过对方的缺点来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优点被别人承认时,内心会产生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眼光是非常犀利的,一点点的不足也不放过。例如:同学之间在互相看老师听写的生字时,对方有一点点的毛病也不放过,当对方问为什么时,他会说出原因,让对方听了之后,哑口无言,只好下决心下次把这个字写好。在寻找同学身上的优点时,他们会说:“小明的字写得比以前工整了”等等这些,不难看出学生在互相评价时是多么的认真。学生的互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有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的互评更全面,更客观,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学生互评的关键是发现对方的优点。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就会注意发现同学的言语、行为和作品的优点,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
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 学生在欣喜、 "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 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在教学小语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教师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读出柳树的美,小枣说的话要用温和的语气读”……师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说我不会结枣子吧 '我就没有听清楚。"教师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又如:音乐老师在歌曲范唱完后,诚恳地问学生:“老师唱得怎么样?”同学们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个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懂得了怎样更好地来学习音乐。这样的评价体系是立体的,交互的,开放的。
师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确实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以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评价,学生可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因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已的鞭策。自我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由学生自学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自学的欲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教师改善教学也能提供有益的信息。 学生自我评价 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获得成就感。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后,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自我评价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设定的方式:一是由教师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由教师给出的几个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从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进行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 故事 、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 反思 ,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这三种方式既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评价主体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茄子和西红柿的异同,分工合作完成观察记录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观察记录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还有的专门帮助查字典,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方法特别好。"另一个组员补充道:"你看我们组的同学,现在都在欣赏我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可是其他小组的同学每次都自己顾自己,谁也不听谁的,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老师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评价,如“现在我敢站在讲台上演讲了,我新学会了一篇课文,背了一首诗歌,学会了几个 英语单词 ”等等都可以。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记录自己的优点,也要把自己的缺点记录下来,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提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赏和自责中敢于肯定自己,提升自我,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⑹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的评价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生语文朗读的评价呢?
一、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仅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指的是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读准确,不不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要按句读停顿,不指读、不顿读、不唱读。流利,是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有感情,是指朗读时,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有轻重、缓急,表情达意要真实自然。
二、评价要能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在阅读课文朗读训练中,不同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朗读水平不同,加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同,朗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每个学生,只要能勇敢地站出来朗读,即便不通顺,不流利,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评价过程中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的评价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四、建立科学的朗读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1)、评价应突出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美读”的标准。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
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若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教师应灵活地处理:让老师读读,你们来当小老师,给老师评评看。若读得好,好在哪?你能学着老师的语气读读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朗读中得到启发,促进他们的朗读水平。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完后,教师对读的好的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读不好的教师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但语气应该有鼓励性和启发性。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受启发。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民主的课堂评价氛围,激励学生自评、互评。评价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获取,以扬长避短。
2)、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对他们的朗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灵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要具体明确,以鼓励为主,绝不“泼冷水”,以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而是应该很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3)、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这个环节而言教师同样要注意其教育性。在学生互评时,大部分同学都是说别人的不足,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看到别人的优点,同时教育学生指出别人不足时要委婉得体。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⑺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而朗读一直贯穿我们整个语文课堂,但是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却只是注重读的形式,在读书的时候运用各种读的方法和数量,多样而花俏却没有真正的领悟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中,仅仅只为了读而读,读之后的情感体会、读之后的发展、读之后的效果却没有得到质的提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读、如何指导便是语文教师所要掌握并且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去所要考虑的问题了。接下来中公教育韦慧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指导。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
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明确朗读的目标。即通过这次朗读,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是能够理解生字词还是能够疏通文意赏析用句用词或者是体会感情?不同的目标指导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务必先要明确目标。中公讲师建议,如果在10分钟的试讲里进行朗读指导,那么选择体会情感为目标课堂效果会更好。如《夜莺的歌声》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们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就是指导学生去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并且用多种读的方式将一个活灵活现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呈现出来。
二、示范朗读的方式预设
(1)录音朗读、学生错误示范,师生点评以及正确示范。
很多时候听录音不失为一种很好地示范作用,通过先听一遍录音,朗读家用他们带有独有的音色带着情感随着文章起起伏伏,能够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先知晓好的读法是怎么读的,关注其中的重慢音,情感的突出等等,再由学生进行示范,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更好的体会,所以学生进行示范的时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实践的时间,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里的点评不仅仅是指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更多的是给予学生鼓励。还是拿夜莺的歌声来进行说明,在这篇课文当中精彩之处当为小夜莺和军官的对话,所以在录音朗读结束后,可以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小夜莺另一个扮演军官。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没有把军官的狠恶轻蔑威胁的语气读出来或者没有把小夜莺的聪明机智读出来,比如在“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夜莺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的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在读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预设学生读的语气稍微平淡,没有体现小夜莺的灵动。在军官说的“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预设学生没有把军官的语气读出来,感受不到军官的轻蔑和凶残。当有了这些预设之后,接下来就是点评阶段,点评阶段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来评,评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是要说出泛读者读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应该引导学生说出怎么改进如何改进。比如上几句,可以引导学生指出读的停顿、轻重、缓急,语气而体现情感的变化。学生可能说,蠢东西这三个字在读的时候没有注意语气,体会不到军官轻蔑的感觉,应该把蠢字稍微加重一些语调等等的一些评价,在学生进行点评后师可以总结顺势请点评的学生正确的进行示范或者师进行正确的示范。中公讲师在此建议,此处由师进行示范,能够在面试的过程中体现出师的朗读水平和功底。
⑻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有哪些
(一)、明确要求,让朗读更规范。
在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读课文时,我就让他们明确朗读的要求,即:声音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1、大声读、读出自信。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大声勇敢地读。我常说:“要让班级里离你最远的同学也能听清楚。”当学生朗读声音小时,我就反复提醒他,直到声音响亮为止。就这样,经过一年多反复地训练,学生已经能够在大声朗读中学会欣赏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
2、反复读,读得正确。
正确朗读就是:读书时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颠倒、读准每个字的音。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把生字连同词语圈出来,并且多读几遍,直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再读时对于学生出现的漏字、加字等现象,我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有的学生读错字音,我引导他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有的学生读破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我训练他们按词连读,连词成句。我就是这样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步扫除朗读障碍。
3、节奏读,读得流利。
“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读得连贯、不重复、速度适中、读准停顿、读对节奏。例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准词语,把词语读出节奏以后,我再训练学生读句子,当学生读不准句子节奏时,我适时地范读和指导。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边示范边说“里”是轻声,读得短一些,看到逗号停顿一下,后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觉”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也要稍微停顿一下,“睡觉”读得轻一些。随后学生仿读句子。就这样从词语、短语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我逐步训练学生有节奏地朗读,直至学生能够自觉地读准标点,读出节奏,把句子读得流利。
4、理解读,读出感情。
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出感情”就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用适当的语调、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
(二)、教师范读,让朗读更有味。
我通常在这四种情况下进行范读:当需要正音时,当需要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时,当遇到重点句式,特殊句式时。当学习重点段落,需要理解课文时。
如:在教学《笋芽儿》中春雨姑娘唤醒笋芽儿一句时,学生多次读后,仍然不能读出春雨姑娘和雷公公不同的语气。这时,我便示范这句:“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听后学生明白春雨的声音是轻轻的、温柔的,接着学生根据我的方法悟出了雷公公应该用粗重的声音朗读,竹子妈妈要读出唠叨的语气。
(三)、多种形式,让朗读更投入。
我根据课文特点选择朗读形式。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我采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我采用齐读。此外,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还可以采取领读、赛读、分组朗读,配乐读等方式。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能让学生读得更投入。
(四)、巧妙评价,让朗读更精彩。
在教学中,我常使用有针对性的、富有童趣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如:当学生唱读时,我会说:“哎呀,像唱歌一样,好听是好听,谁能像读书一样地读?”当学生的读音不准确时,我会说:“节奏感多强呀,来,掌声送给他。不过有几个音要正正。”??
渐渐地,学生也学会了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不同角度来评价他人的朗读。在这种赏识评价、多元评价、形象评价中体验进步、享受成功。
⑼ 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从而使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教学中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其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再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让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这样,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品读,促进发展。在多种读的形式中,品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可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志。只有这样,学生在有了主体意志的情况下,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或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因为这样空洞的理论让他们的认识很模糊,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表演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表演舞台,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中朗读,从而使朗读训练简洁高效。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因此,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
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