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课怎么讲出自己特色

语文课怎么讲出自己特色

发布时间:2023-01-12 03:04:45

A. 如何能讲好一堂语文课

怎么样讲好一堂语文课: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教师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知道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在备课时,首先要领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把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把准教学内容的实质、重点、难点,才讲得准、讲得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以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再次,要备教法.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创造条件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学到该学的知识以提高综合能力.
二、精心组织教学
良好的教学秩序和高 质量的教学水平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氛围.
1、导入.好在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或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充满热情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导语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设疑、导思、点拔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突动进而拔动思维之弦,以求个“水落石出”.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把素先设计好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深入阅读,寻求答案.“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的活动起来,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注意展示情感魅力
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表扬、鼓励、信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强了信心.其次用良好情绪,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要把高涨、积极的情绪,慈善、微笑的面孔,刚毅自信的眼神带入课堂,让学生大感到致教师的热情、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由,思维才异常活跃;才敢大胆地想象,深究课文中的问题;对某些问题才敢于质疑,敢于评论,课堂气氛才显得活跃、热烈.反之,就让学生产生压抑感,甚至产生失望、惊恐、紧张等情绪,从而扼杀了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学还要注意课堂语言、板书的精练、简洁.

B. 谈如何创建小学语文特色课堂

要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可见,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会充满激情的。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积极的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在目标达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我常常创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我先出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学习课文,先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安排小组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多机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着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创设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带上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课堂上,学生大多怕老师,对老师存在胆怯的心理,因而不敢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因此,老师应该把话语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这样,学生就能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大胆发言了,令课堂更富生气。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教师千万不能指责他,否则,课堂上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了。如果学生上课违纪,教师最好能用眼神制止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最好课后找他单独谈,问清原因。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不是很准确全面,但不乏独到之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另外,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把坏心情带进教室,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没有耐心。这样的课堂,只会令学生讨厌,更谈不上什么趣味了。
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里流淌
着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因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调动形式的情感体现,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从情中品味。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把学生设计为游客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漫步,欣赏美景,收获物产。个个兴趣泱然,妙趣横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情景交融,学生有了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有些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还采用中规中矩的方式,呆板高深的学术讲座式授课,未免会造成“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后果。相反,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他们讲一些笑话,或者让学生讲一讲他们平时所知道的故事,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学习。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力量。让兴趣在课堂里流淌,这也应证了苏联着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的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着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的主张,达到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四、 让学生在课堂里行知统一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这里所说的“教学做合一”就是行知的统一。所以,我们在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在 “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比如在课堂我就经常穿插“辩论会”、“演讲会”、“知识抢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成语接龙”、“歇后语我来补”、“小谜语大智慧”、“你送我一言我还你一语”等活动。这样,不失时机地整合教育资源,让我们的课堂不断丰富和精彩,成为知行的海洋,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吸取到更多的知识营养。课后还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对话》等电视节目;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同时还组织了艺术、体育、阅读与写作兴趣小组;在班上举办文化艺术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就会在这浓郁的氛围中充分展示才华,知行并用,享受着语文学习的真谛。

C. 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觉得杨丽芳老师说得好:“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一位老师教的《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
(2)口颂心维,
“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颂心维”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崔学古也说过一句话:“得趣全在涵泳。”读书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口维”
。因此,“口诵”与“心维”要统一。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为了让“口颂心维”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两种训练:①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三个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这些问题有可能成为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提的问题最有探讨价值,能让老师采纳给同学们讨论,都很仔细读认真思考。有的从内容上提,有的从思想上提,有的从写作上提,有的还从遣词造句上提,有的还从标点上提……有许多问题正是老师在备课想到的、要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不再是肤浅了。②在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如我教《鸟的天堂》时,引导学生感悟榕树的特点。第一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请你边读边思考,用一两个词把它归纳出来。(庞大、生机勃勃、繁茂、美丽……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但都是自己潜心阅读后的感受、体验。)第二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维,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场雪》时,学生在体会雪后的美景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雪后的壮美景色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北国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1、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
“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 怎样在说课中说出亮点

在说讲课中有哪一些亮点需要抓住那?

第一, 导入环节是一个先入为主的关口。我们在说讲中都有一个导入新课的环节,如果你运用的恰到好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指导的一位学员在说音乐课《美丽的家乡》时,他先激情唱一段《沂蒙山小调》,那悠扬富有地方特色的韵律把说讲课带入一个新的空间。然后说道:沂蒙山小调是我们山东的一首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清新亮丽。当我们听见这首歌曲就会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意大利的民歌,也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再如,在指导一位语文学员说讲课《夜莺的歌声》时,先放一段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片段,把学生带入那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接着来上一段富有情感的表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电影是上个世纪前苏联的战争故事,你们想知道在那样的年代中孩子们是怎么样表现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

导入新课一定要新颖,不落俗套。

第二,说讲课的语言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说讲课主要以语言表述为主,所以教师还应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以吸引听课、评课的专家同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好肢体语言,既要有激情,又不要太夸张,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要让听评课的老师感到舒服,能接受。千万不要面无表情,呆若木鸡。

试想,你如果老是一个腔调,没有一点语言的变化,没有一点语言中的情感参与,就会使得评委产生审美疲劳,他们会感到索然寡味。即便是你的内容多么充实丰富,自然你也不会得到高分,因为你的语言过于平淡,

第三,如果是文科的教材,你可以来一段传神的朗读。评委在评价你的说讲课很大成分上是看你的基本素质,假如你的语言基本功有特点,恰到好处的展示一下,也是特别有必要的。特别是课文中那些富有感情的句子,你有感情的朗读几句,不仅会给评委专家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会相辅相成的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是理科教材注意在推导过程上多些浓墨重彩,使得过程充实具体。你那有理有据的说讲课同样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说讲课结束时的总结语也有富有感染力。在说讲课结束前要有一段干脆利索的总结语,那样会提升你的说讲课内涵,给评委留下美好的印象。注意这个结束语不要拖泥带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的语段一定要精彩,也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注意不要标榜自己的说课是多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多么符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戛然而止才是最好的结束语。评委们会回味无穷,满意打分。

在着装上也要注意,要做到衣着端庄,大气,切不可穿着太随意,更不要坦胸露背,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很神圣的职业。那样也会给评委一个青春阳光的教师形象,第一印象也是至关重要的。

E. 如何正确把握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特点

(一)把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特点 1、人文性 2、实践性 3、民族化 我们先看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1、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一个人文性的课堂,这是由语文课的语文的特点来决定的,语文本身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人类文化的传承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它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另外,语文本身在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又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也就是说,对语文的阅读的内容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有人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读者的眼中,能演绎成心中所认识的那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我们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带有个人的强烈的色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它的多元性,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对同一个阅读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理解的多层性,例如,我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时代读《背影》,可能仅仅认识到的是一种父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如果到了青年时代,可能就会对这个爱的认识又要加深一层,如果到了中年,可能会被这个爱深深的打动,到了老年,可能又会为自己拥有了这份爱而深陷其中.所以说,即使是同一个阅读材料,由于读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他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具有多层性的特点,这种内容本身的特点,具有传承文化的特点,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必然就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这种强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会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会体现三个特点: (1)对学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这种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语文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我们前面说过,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对人起着一种熏陶和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我们又要注意,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有灌输的特点,因为一个孩子在他对世界观的形成的过程当中,起初阶段可能是空白的,我们就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对外部世界产生认识,这种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实践,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观.而在语文教学当中,它不同于思想品德,不能灌输,不能强制性的灌输,它体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浸染,也就是说,像一匹布摆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颜色,最后成为染料的那种颜色,是一种浸染的过程. (2)确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内容本身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这种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生价值的取向 语文课上所展现的阅读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传统的、优秀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优秀的作品当中,展现的是人类的最高尚的文化,这种高尚的东西对接受者来讲,必然就影响了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会对接受者或者是学生的人生价值定向起作用,而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它还不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是对一种文化价值的定向,作为一个民族,必然有着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它长期的传承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 本民族的人缘,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传承的形式,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它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小而言之,影响学生个人的终身的人生价值定向和文化价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道德的价值倾向,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的定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我们的文化上,把我们民族的和国外优秀文化,一步一层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的文化.假如说,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或者对国外的优秀文化采取一种虚无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学生必然会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或外来文化采取一种虚无的态度,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现象.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通过我们的价值取向,确定学生的价值取向. (3)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们前面说过,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对语文阅读材料所产生的体验,应该说是独特的,我们也必须尊重这种独特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情形就是:对文章的理解也好,对语段的认识也好,强求一个一致性,这个其实是有违人的阅读的本质特点的.语文的教学又不同于理科的教学,理科的教学强调一致性、强调唯一性,例如,在我们的算术教学当中,一加一等于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别的结论来,如果你得出了别的结论,你的理解就有了问题,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唯老师、不唯教材、不唯教参,而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带有列强的个性色彩的体验,只有这样,这种语文教学才回归到最本质的特点. 2、实践性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实践性的课堂,因为我们的语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具工具,因此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语文所具备的能力是听、读、说、写这四个主要的能力,听、读是信息的接收,说、写是信息的输出,这种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输出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强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说到语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的特点,这种实践性的特点具体的表现为两种形式: (1)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始终不渝的坚持一条,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课堂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在交际能力上获得提高.很多语文老师容易把语文课堂当作展示自己的个人才华、个人学术修养的舞台,这是错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阵地,同时也是展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应该是舞台下的导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上的演员是我们的学生.再打个比方,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竞技场的话,那么在竞技场上展现自己才能的是我们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就是运动员,而老师应该是运动场下的教练,我们应该通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展现,从而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才能和才华. (2)语文知识传授突出其好用性 这一点也是对语文学科教学当中,与传统教学有着很明显区别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很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它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条理性,因此,在学生学语文的时候,要从语素讲起,然后讲到词、短语、句子,句子还得分单句和复句,然后再讲到句群,再讲到篇章,再讲到全文,这从单纯的研究语言构成的角度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课标当中就特别提出 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运用的方法,并且能够比较熟练、比较成功的来运用它的母语,而语言本身的系统的知识,应该是专门研究语言的专家们去研究的事,但是我们并不否认知识本身在形成语文能力当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了要重视语文知识传授当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么来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能用得上. ● 所学的知识能够接受得了,并且会运用. 如果从运用得上了角度来讲,可能从语素一直到篇章结构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会非常非常的高,脱离了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这个好用就强调了对学生来讲,他还能够用得上还必须是会用,也就是说,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毛老师在《感受自然 抒写自然》这篇课文当中,在知识传授所做的实践,可以证明这一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毛老师课堂教学片断. 刚刚我们看了毛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当中是怎样传授写作知识的.写作在学生的语文实践当中,有些东西可能是自然习得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母语环境当中,在长期的母语阅读当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东西,但是,作为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于这种自然形成的基础,当然,这种自然形成的基础是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的一个有利的条件,而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传授相应的知识,毛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当中就传授了写作的相应的知识,这个知识对于学生在这个阶段写相应的这个内容,应该说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是非常好用的.这堂课的实践证明,学生在掌握了毛老师所教的内容之后,能够很快的加以运用,并且在写作的实践当中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去实践、去践行,所以写作的收获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一个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反映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是学生形成能力并且展现他的素养的课堂.另外,还应该是在形成能力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知识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说到传授语文知识的好用性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它和相关学科的区别,比如说,它和同样是人文学科的《哲学》以及《历史》相比,《历史》和《哲学》也是人文学科,但是这两个学科的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像《哲学》,有哲学的相应的内在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而《历史》也有构建在大量的历史知识上和对历史知识的评价之上的完整的历史知识的体系,但是语文学科不强求这种完整,它强调的是实用,能够学以致用. 同样的,和理科相比也是这样的,理科的知识强调循序渐进,强调前后衔接,强调前面为后面做铺垫,也就是说,它要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作为语文学科,主要知识还是强调它的好用,说到这,我强调一个问题,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知识的好用性,但同时又要注意对过去传统教学当中,强调知识系统和完整的这种做法,要进行调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过去的做法,把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全盘的搬给我们的学生,这会严重的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知识的好用性,在语文的实践活动当中,也要关注语文知识的好用性,从而培养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听、读、说、写的能力. 3、民族化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学生所学的语文,从他呀呀学语的时候开始,接触的就是语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他不是一张白纸,是在有了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上,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同时我们的语言本身也带有强烈的民族化的色彩,这种只有汉语才有的色彩、其他语言不具备的色彩,必然也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也影响到语文课堂的一些特点,因此,语文课堂在体现它的民族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上,也应该表现为两个方面: (1)突出汉语言的特点 这种突出汉语言的特点,首先应该反映在我们的知识教学上,在写字、认字教学这一类的知识教学上,汉字的特点、汉语言的特点,应该充分的体现出来,比如说认字的时候,汉字在它的造字方法当中,最突出的一种造字方法,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掌握了,对于他举一返三的去认字、辨形、辨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汉字特点所决定的.同样,在阅读教学当中,民族化的汉语的特点,也有它的鲜明特征,比如说在阅读当中,有的时候有些字词,我们未必都把它认得了或者说把它本来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以文章及至于对语段、甚至于对这句话的阅读,这里面就包含着汉语言的阅读当中我们猜读的手段,这种猜读,根据上、下文,根据语境,根据前面的语言积累,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语句就能够估计出八、八不离十来,这也是汉语的特点.这是在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必须体现出或者说是突出汉语的特点,用它来辅佐我们的教学,来帮助我们的教学. (2)重视培养语感以及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养语感:在我们的汉语当中,汉语语言有些很鲜明的特点,以至于使得汉语在很多外国学生看来,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难学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汉语言的多义性,比如说,用词的多义性就很有特点,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外国人听邻居在嘱咐孩子说“你上街给我打酱油去”,他就问打酱油是什么意思,邻居告诉他打酱油就是买酱油,结果外国人家里的灯泡坏了,他就对孩子说“你给我上街打灯泡去”,孩子说“灯泡能打吗?”,他说“能打,我有钱,你去打.”,结果孩子把路上的灯打坏了以后,别人找上门来,孩子说“就是他让我打的,而且他说他有钱.”,他说“我让你去买灯泡啊,你怎么把灯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酱油的语境当中有买的意思,可是在灯泡的语境当中就不具备买的意思了,同样的,一个量词,一个“条”字,我们通常用来界定鱼,一条鱼,或者是说一条彩带,用它来讲人,似乎很不合适,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比如说“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就得用“条”字,用“条”字能感觉出这些好汉的粗犷、豪迈、刚毅,都能反映出来,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汉”,那这个意思就大打折扣.这就是汉语语言当中的表达上的丰富性、多义性,还有些语言表达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含蓄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当中可以看到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乐,让你感觉作者乐着,其实作者内心并不乐,他被贬了官,乐什么呢?他被发配到京城以外,乐什么呢?来到一个不茅之地,乐什么呢?他没什么可乐,可是他不能写他不乐,他要写不乐,文章传到皇帝那里,他日子就不好过,可是这种感情他必须表达,怎么办?他不写悲,就写乐,可是在他的每个乐字后面你都能体会到他的人生境况的悲凉、怀才不遇的悲凉,但是,同时他又把这种悲凉融化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当中,就是与民同乐,使个人的悲与民众的乐融进去,化解掉,而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当中一字不做,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揣摩他的潜在的含义来理解这种含蓄的表达. 这种汉语语言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而在这点上,也是传统教学很忽略甚至于做得很失败的地方,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当中,从五十年代初,从苏联人那儿,也就是从凯洛夫 那儿学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基本方法把阅读教学分裂成几块,先从时代背景讲起,然后介绍作者,然后读书,然后字、词教学,然后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归纳段意,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来归纳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这种分段、归纳段意的过程当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阅读当中,从阅读本身来讲,我们对阅读本身并不是说在阅读的时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几段、它的段意是什么,首先应该是对文章的整体的把握,在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感悟当中,我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进行了交流,我们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在写的这个当中想表达一个什么,这个才是阅读本来的特点,阅读就是对话,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培养他的揣摩和体会语言材料的我们前面从三个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民族化的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谈了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在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 新课标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这就反映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必须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来评价我们的教学,对这三个维度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新课标从三个维度下对课程目标所做的表述: 在新课标当中,课程目标总共做了十条表述,这十条表述当中,第一条到第五条,主要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维度来界定目标,而第六条到第十条,则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目标,但是,一至五侧重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里面并没有排队知识和能力,也包含着知识和能力,同样,六至十条的课程目标当中,着重的是知识和能力,但是也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当中,是这样表述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表述当中可以看出,它强调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步的去培养,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过程和方法,在强调学习过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提出目标,而这个目标它所最终达到的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实际上又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提出目标.同样的,在第三条当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里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样,方法后面也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法本身它所讲的涉及到的语文学习方法,必然的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所以说,在一至五条当中,虽然是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来提的,但是它也渗透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因素,而六至十条,虽然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渗透了一些情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比如说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在这个目标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比较多的涉及的是知识和能力,例如要学会运用阅读方法,但是它里面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说要注重情感体验,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们对新课标当中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从两个方面来谈: 1、注意横向协调 所谓横向协调,就是三个维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对的独立是因为知识和能力比较侧重的是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什么?学知 识、能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过程和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的角度提出来的,也就是在学和运用的过程当中,它要强调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并且要掌握相应的方法,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侧重的是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在形成能力的过程当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这三个相对独立就这样区别开来了,知识和能力侧重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侧重的是运用,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侧重的是体验,这是它们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现在: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在过程和方法当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当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紧密的结合,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也是在过程和方法当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对知识运用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自己人生价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这三者当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更加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从我刚才的分析当中,我们应该体会到,过程和方法当中形成了知识和能力,并且转变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我们对三个维度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在设定自己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必须高度的关注目标是三个维度来设定的,而这三个维度,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来看一下袁老师在他的《背影》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是怎么设计她的教学目标的,在她的教学目标当中,又是怎么体现出三个维度的相互交融的,请大家看课例���� 在刚才袁老师的目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目标当中,既有过程和方法的要素,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素,同时也包含了知识和能力的要素,她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只有有了这个能力,他才能够体会到文中的这种感情,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感情的获得,又是在它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所以,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新课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注意纵向有序 纵向的有序体现在课程目标本身是有阶梯性的,是有层次性的,在新的课程标准当中对课程目标的提出是年段提的,是按照小学的几个阶段和初中的相应的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我们任教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九年级,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并不是说初中阶段的要求就是相对的、固定的,它也应该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性也应该表现在:我们在教学当中,在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按照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循序渐进的不断的去提升,不断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不断的提高知识和能力,不断的转变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当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首先把你所任教的整个年段,比方说你教初中,就应该把初一到初三的或者说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整个六本书先要系统地看一看,并且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总体要求了然于胸,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它的总体的要求分解到三个年级,再分解到六个学期,再分解到每本书的每个单元,及至于每篇课文当中,让学生在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提高,而我们的目标的设定,也应该表现出它的衔接和呼应,前面目标的设定,同样的一个目标,可能它的层次是比较浅的,同样的一个要求,可能它的角度是一个方面,到了后面的单元再次出现的时候,同样的一个目标,它的层次可能会提高一点,同样的一个目标,它的角度可能会转换了一个方面,这样我们就从螺旋式的盘旋当中让我们的学生不断的提高他的能力、提高他的语言素养,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它,从而提高自己. 所以在教学的目标设定上,除了要注意横向的协调,也就是三个维度的协调之外,还有注意纵向的有序,就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相互照应,册与册之间以及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相互照应、相互提高、促进,这在教师的备课当中应该要把它做好,否则你的语文教学又进入了另一种状况,就是零散、零乱,这也是语文教学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我们刚刚从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的认识新课标,从这个角度谈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特点和目标的认识,概括起来讲,对语文教学特点的认识,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化的特点,而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目标的认识上还应该注意到,新课标提出的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相互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另外还要认识到这三个目标还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对新课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在后面要讲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来.

F. 关于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的思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级各类语文教学公开展示活动异彩纷呈,为追求创新,执教者煞费苦心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运用听、看、说、唱、画、演等各种手段,极力创造课堂上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眼花缭乱的观感。多媒体课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了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浪费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时间?有疑问并没减少跟潮逐风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问、说、唱……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了,课堂活动多了,多媒体也用起来了,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出现了,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语文教师们迷惑了。
学校教科室及时引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展读书活动,探寻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路子。坚持平实简易的教学作风,坚持语文课堂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生态本真,坚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让学生训练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师尽到了语文教学的职责,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是本真基础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要创新,但创新未必就是改革。有些与语文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所谓改革,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所谓创新,非但无助于课程改革,相反会葬送课改的前程。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也必须永远是语文。因为今日的语文传承的是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在几千年的母语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没理由全盘否定。因而,创新必须尊重科学,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终极目的。
二、小学语文课应该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新课标中的这个要求,大家都是熟知的。但关键是要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统一?怎样正确地把握这种统一。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工具性层面而言,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就人文性而言,就是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文化积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而且这种体现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牵强附会的。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中小学生处于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章的学习积累阶段,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阶段,正是语文工具性职能实现的重要阶段和最佳时期。况且就目前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来看也很不理想,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基本功较差。因而,建议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注意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同时,应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否则,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人文性就架空了。
三、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堂好课,少不了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是语文的活动,而不能是唱歌、表演、音像欣赏之类非语文的活动。一切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活动,无论它多热闹、多精彩,都是有害于语文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必须坚决摒弃。
四、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预设,是教师通过备课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它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首要依据。而生成,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即时配置,调整教学内容而当堂形成的教学方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我们既要注重高水平的课堂预设,又要注重科学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及时控制学生思维的漫溢或任意改道;同时又要积极发掘、充分利用有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的完美结合。
总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突出语文学科特色,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色彩和情味;就是要坚持每节课都有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每节课都有清晰的教学方向;就是要让每位教师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就是要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让所有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G. 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部喜欢语文课,是学生的遗憾,更是老师的遗憾。语文老师应该让我们祖国的文明灿烂之花永远的绽放,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给学生规定了以下几点:

一、每周两篇日记,一篇周记。日记话语可以不多,但是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周记可以摘抄可以自己写。每周六按时上交。评出精华文章,在班级张贴,推荐给校刊。

二、语文课前做好听写字词的准备,每节课前5分钟听写前一节课的字词内容。要有听写本。比一比谁能记忆的扎实。

三、组织朗诵背诵大赛。早读时间除了预习新课外要大声朗读课文,尤其是要背诵课后古诗和课内文言文。隔断时间就举行以小组单位的比赛。

周记日记我没进行改,但是每一篇都是认真阅读后,谨慎的写下批语,这些批语大多是鼓励性的或者开导性的。例如,有时学生说压力大,学习累。批语:学习就像喝一杯苦丁茶,苦总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有时批语可能比学生的日记还长。与学生交流,学生才敢写,才愿写。渐渐的学生可以随意的写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有时还给我提建议,出金点子。

课前听写也养成了习惯,每天的积累使得看似枯燥的字词也化难为易了。有时给学生讲几个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看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啊,我们的汉字是多么奇妙啊!”学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些“小部件”。

朗诵背诵表演大赛的举行更是使学生积极性大增。内容分为课内古诗词,课外诗词,抽签决定。小组自己决定形式,花样不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个个小组大展身手。上台表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这种大众面前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没有了紧张,反而多了份自信。

第三、重视拓展延伸部分。每节课设计好拓展,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展开,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这一部分也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不用管对与错,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争我抢,互不相让。这里也是师生共鸣的部分,很多情况下学生可以激发我的思维,也是我明白了“教学相长”。

经过这一年多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渐渐的提高了。在作文大赛中有获一等奖的,在全县朗诵比赛中有获二等奖的。尤其是在学校公开课上的表现更是令评委和听课老师叫好。看着他们明亮的眼睛发出智慧的光芒时,看到他们大胆自信的表现时,看到他们形式多样的展示时,看到他们各不相让的辩论时……我明白了,这才是我想要的语文课。

语文课应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H.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亮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亮点”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中,课堂设计中的“亮点”设置能够将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和思维调控到最佳时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准备。

关键词: 亮点  导语  互动  情感拓展  小结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有其令人拍手叫绝的地方。或是新颖别致的课题导入,或是巧妙灵活的高潮设置,或是耐人寻味的内容小结,都会成为语文课堂中展现教学设计“亮点”的地方。语文课堂中“亮点”的设计关乎一堂课最终的效果,它不仅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艺术,更是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考察。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亮点,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是设计“亮点”的“窗口”。

        我们经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课题的导入,就如一场演讲的开场白,如果开头都吸引不了观众,那就意味着失败。如果语文老师在上每一节课前,都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课题导入,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课题导入中,就一下子对这节课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学生的精神状态瞬时被调整到最佳,学生的思维也被凝聚到导入内容上,那么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对于每一堂课,学生的内心都有潜在的期待,如果课堂的导入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调动性,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比如我在参加赛教,教授《心声》这篇课文时,由于考虑与学生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带上这份礼物迎接中考,我想你就成功了一半,大家想不想拥有这份礼物。想! 那就要看今天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啦!)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可谓人气旺旺,同学们的情绪也旺,因为我们要上一堂公开课,而今天老师讲的内容也跟公开课有关,在这堂公开课上,教育局派来二十多位教师来听课,结果课堂上却发生了令老师意想不到的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小说里究竟流露了主人公怎样的心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小说家黄蓓佳的小说《心声》,一起去倾听主人公的心声吧(幻灯片显示课题)。“送出礼物”的设计即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调动了学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这一导入“亮点”的设计为我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互动环节的“亮点”设置是将课堂推向高潮的关键。

      新课改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许多语文老师都喜欢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互动的环节,而我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放在课堂的半个小时后,最为合理,因为据多年的观察,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在完全集中30分钟后,便开始逐渐分散,如果这个时候,以“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合作,他们快要分散的注意力就会再一次集中。但“互动”的设计在形式上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方法要灵活,不要动不动就四人一组展开“放羊”式的讨论,其实学生早对这种形式厌倦了。比如我在讲授《观潮》一课时,在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互动环节: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各省派往钱塘江的记者,在你的身后就是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如何向观众介绍这一胜景。(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学生一听以记者的身份来介绍,一下子有了兴趣,可能是学生对记者这一职业的崇尚,加之平时看电视上记者报道时的 状态,有的学生一边报道,一边还做手势侧身示意身后就是钱塘江大潮,有的还拿起笔当话筒,有好几个争做陕西台的记者。可见,同学们通过这样“新颖别致”的“互动”就很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展现了自我,课堂气氛也在那一时段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情绪也重新变得兴奋愉悦。因此,“互动”环节的“亮点”设计,一要适时,二要方式独特新颖,方能促成良好的效果。

        三.灵活及时的情感拓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途径。不同的文章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内涵,通过内容的把握,在课堂总结部分,进行新颖别致的情感拓展和形式多样的情感渗透,能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比如在设计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情感拓展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自己上大学那年父亲患肝癌离开人世及自己如何从悲痛和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的感受,还将自己为父亲写的一篇文章《通往天堂的路》与学生分享,当我读到“时光荏苒,我在城里买了房子,也成了家,今年还有了自己的宝宝,然而当我看到别人的孩子在爷爷的怀抱中嬉戏时,我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眼泪涌上心头,我是幸福的,可生我养我的父亲啊,他连一天都没有享过儿子的福啊!……”读到这时,我分明感觉自己的情感难以控制,但我还是理智的控制了自己,而学生们也被我的真实的情感经历所感染,教室里静静的,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生都沉浸在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中,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但我察觉到同学们的情感达到了共鸣,我借机向同学们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无论他们是善于言表的,还是沉默寡言的,他们都在默默的为我们这些儿女们付出,想想上学时谁为你买的新书包,想想开学时谁将那浸满汗水的学费塞到你的手里,想想是谁在我们还在梦想时就已经骑着自行车去城里打工了,想想……那就请大家用理解和努力回报我们伟大的父亲吧!”那节课后,我意外的发现语文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同学多了,全班的学习氛围也浓厚了。什么原因,是这种以情感人的拓展,让学生们的内心受到了启迪,引发了学生隐性的思考,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得到了显性的效果。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巧妙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四、设计“浓郁的书香式小结”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浓郁的书香气息是展现语文魅力的良好氛围。如果语文老师能以文学的方式在课堂结束时巧妙地小结课堂内容,那么就会锦上添花。所谓文学的方式或一首小诗,或一副对联,或一句名言,或一首歌等。这样的方式既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又会牵系学生的课堂情感,更可能会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在教授《如何打造靓丽的作文标题》时,我将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学生,作为那节课的小结:

如果文章是朵花,那么标题就是花旁默默守护的绿叶;

如果文章是片天,那么标题就是天边五彩斑斓的云彩;

如果文章是小溪,那么标题就是水面奔腾跳跃的浪花;

如果文章是面湖,那么标题就是湖面轻柔荡漾的涟漪.

如果文章是西装,那么标题就是西装下色调相称的领带;

如果文章是蹲佛,那么标题就是佛身上流光溢彩的金装。

      又如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时,在课堂小结部分,为了充分体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了这篇以“爱情”为主题的书信后,对爱情的真谛正确的把握,同时能够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我用一首小诗作为本节课对学生的情感引导:

如果爱情是首诗,要等到该写的时候再写;

如果爱情是朵花,要等到该摘的时候再摘;

如果爱情是封信,要等到该寄的时候再寄;

如果爱情是把火,要等到该点的时候再点;

如果爱情是首歌,要等到该唱的时候再唱。

      这样的课堂小结即充满浓浓的书香氛围,又含蓄地教育了学生,引导了学生对早恋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们就要设计更多的“书香情感式小结”,让课堂的交流延伸到课外,让情感碰撞的火花点亮下一个课堂的引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找准环节,巧妙地设计“亮点”,能够将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和思维调控到最佳时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准备,更会让你的课堂妙趣横生,收效显着。

I. 如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

一、热爱教育事业,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本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教育事业,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内部动因喝前提。只有矢志不渝地热爱教育,才能带动和影响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其它因素,才能克服形成教学风格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孜孜探索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和途径。今年教师节被表彰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于漪老师,是语文教学情感派风格的代表。她曾经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常青的。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假如有第二次生命,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 所有名师,尽管个人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对教育事业的爱却是相同的。回想自己当年,曾经有多次机会到党政机关或者其它部门工作,但都没有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不会至今仍然战斗在教育战线上。
二、提升综合素质,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坚实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要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性要求。教好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仅仅具有本学科知识就行了。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比一般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为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爱好,非常全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广博丰富的知识积淀,教学任务都不能全面完成,更不要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了。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使自己不但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被誉为小学语文界四大名师之一的着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这样说过:“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将军的气概。”回想自己当年参加教育工作时,几乎教遍了所有学科,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几乎涉及这些学科的书籍都购买,涉及这些学科的报刊都订阅,甚至有时候有意识地将两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就分别从语文和生物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了生物知识,也加深了语文知识。
三、广泛学习别人,是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从模仿到独立再到创新、稳定的过程。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要从学习模仿、博采众家之长开始。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学习别人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和难点的突破的方法,学习别人新课的导入、课堂的组织、习题的处理,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语言的表达等等。然后,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分别尝试,内化吸收,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总结创新。长此以往,便能不断丰富自己,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雏形奠定基础。记得当年在语文教学时,将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法都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自己的情况,认为自己缺少于漪老师的情感感染,而学生又比较缺乏自学的时间和习惯,最后选择了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法。经过了两届学生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中考语文成绩优秀,而且进入高中后学习潜力也大。
四、不断实践反思,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重要一环
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然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稳定到相对稳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当教师选择了某种教学风格后,必然要经历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形成这种教学风格的雏形,然后还要在进一步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领悟,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教学学科的改变、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实践,还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怎么讲出自己特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