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语文课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语文课

发布时间:2023-01-14 09:50:36

‘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深植于每一名中国人的血液里,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更是比比皆是,有很多古典文章通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在中国人民进入新世纪、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一、在发掘教材资源中渗透传统文化
能够入选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把关、认真筛选的,每一篇选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与文化信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课本中的文本当作宝藏,要深入发掘、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更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宝贵的财富开发出来,变成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之光的明珠,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例如,荀子的名篇《劝学》既对学生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又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就可以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切入,在《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句话化用,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熟悉的话语很容易会激起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就会发现这篇选文的优美,这篇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的十分精妙,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严谨的论述,既体现了思辨的力量,又富于动感,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在联系历史背景中渗透传统文化
文史不分家,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其实反应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其思想情感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写照。从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这个目标,这就要先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作品,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毫无斗志,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了,他对于国土的被侵犯无比悲痛,却又报国无门,只好诉诸于文学作品,通过对孙权、刘裕等英雄的追忆,表达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听到当时的官员想要北伐的时候,辛弃疾认为他们太过草率,又开始忧心忡忡。在作品中,辛弃疾的这些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这些后,可以深入理解这篇词的本质。特别是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对词作者那种报国无门愤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在组织参与传统节日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是少数几个有着文化连续性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传统节日就是这种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其重要的承载形式。很多传统节日表达着远古的情思,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其根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在节日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形成爱国主义情操。例如,在端午节,可以结合当地的诸如“赛龙舟”等活动,组织“纪念屈原”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朗诵屈原的《离骚》,让学生感受到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骚体”这种诗歌题材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产生仰慕之情。还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清明节有关的历史人物,告诉学生,清明节的由来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叫做介子推,他是春秋时代的名臣,为了纪念他才产生了这个节日。曹操为了让他治下的百姓的身体健康,推行过一个法令叫做《明罚令》,这个法令规定,清明节不能吃寒食。这样,巧妙地利用好这些节日,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我国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与思想。

向学生渗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吃透语文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采取必要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责,让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课堂开花结果

‘贰’ 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师岗位即开始思考并努力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语文教学中,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入手,寻求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达到细水长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现在,回顾自己近九年的教学之路,谈一谈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所谓备课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们要想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要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其次要备学生。备教材时,要弄清楚一篇课文有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因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接触、感受传统文化;备学生时,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渗透,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已不需要耗费时间等。
在上课时做足功夫。所谓下足功夫,其实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显性教授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就是在学习课文时,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在其中,是必须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时,古文部分已然分开,即散文和韵文之别。
先说散文,散文大致分为:
论说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贾谊的《过秦论》等)
应用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杂记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
史传文(如左丘明《左转》、司马迁的《史记》等)
而如果从创作时间上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两汉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同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还有韵文,即诗、词、曲、赋等文体。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一般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诗经·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的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锦瑟》等。
词,即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有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等。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杂剧和散曲组成。我们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课本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节选)》。
赋,主要是汉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当然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也经历了汉赋、辞赋、俳赋和文赋等几个变体。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属于辞赋,而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则属于文赋。
这些传统文化皆是显性教授的内容。那么,隐性的传统文化又在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在课文里。
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讲到“吾妻来归”。“归”是指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叫“归”呢?唐代大学者孔颖达注疏说:“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而且,称嫁曰“归”早在先秦时期就确定了。《诗经•周南•桃夭》有诗句云:“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光又在文中讲到“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解释说:“宁,安也。谓问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问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这就是传统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传统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员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古代官员的任免与升降,这里简单地讲。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讲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马”等;还有转、调、徙、迁等都表示调动官职,如《张衡传》中讲张衡仕途“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罢、免、黜、左迁主要表示免职或降级,如上文讲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是当时着名的纵横家,他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确定“合纵”政策,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在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连横是强秦为了避免六国真正团结起来,自己孤立无援,就派张仪游说各国帮助秦国攻打其他弱国。后来的成语“纵横捭阖”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显性的传统文化还是隐性的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努力让传统文化渗透、滋润我们的年轻一代。
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作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第二战场。作业大致可分为平时作业和假期作业。平时作业除了考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借势渗透传统文化。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古诗文的熟读与背诵。古诗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或者是其载体,熟读或者背诵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
2、作文的布置与写作。学生在写作文时,多多少少会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其诗句,而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渗透。
3、成语的日常积累。我们整日讲高考题型,说成语是一种必考题型,想办法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但请不要忘记,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可见,成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除了平时作业,还有假期作业。我们布置假期作业时,已经并且还将如此进行下去,即让学生在假期中读一本古代名着(如《三国演义》),看一部高质量的古装电视剧,抑或让学生体会春节的习俗,看一看挂满街头的灯笼,抄录并仿写几幅对联等等,相信传统文化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意识当中。
第四,不忘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使者——教师本人。其实,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依靠教师的推进和落实。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当仁不让。而要做好这个艰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为教书而教书,或是为高考而教书,语文教师就成了一个狭隘的工具;有了责任感,语文教师才能勇于贯彻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语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要想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也有幸承担了这样一个任务,我们相信,在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文化将在美丽的校园里,广大的学生中,发出新芽,抽出新绿,开出新花,结下新果!

‘叁’ 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


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丰富教学内容 在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融合传统文化,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对教材进行筛选。
以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选择教材是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合理转化传统文化知识,使其更加适应于新时代背景,此外还需结合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若想更好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坚持创新精神,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当前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知识传授。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结合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知识引导,比如利用着名学术大家孔子的诸多名言,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与人生规划。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时期的恋爱也是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语文老师在教授语文内容时,可以相应引用传统文化里关于爱情的诸多典故。

2.以融入传统文化为目标创新教学手段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其本身相对单调,其教学内容没有很丰富,再加上传统文化元素也相对枯燥,所以在对二者进行融合时,相关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对教学手段的创新。
若想对其进行创新,首先要充分借助与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以此来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还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情景和启发式教学等,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对高新技术的应用逐渐趋于成熟,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直播、录课等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模式,这样以来还能更好的营造学习氛围。

3.开展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并且语文教师要多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始终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
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写作大赛,或者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知识竞赛等。
如果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杂志,题目的设定有很多,而且每个题目背后都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在杂志中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锦绣·下旬2020年10期

‘肆’ 语文课该怎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上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徐梓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主编《历史》《传统文化》《国学》教材等。在《语文学习》杂志特约作者李节对他的访谈中,徐梓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而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比如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近日重读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张先生在书中导言中写道: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没有正确地对待传统。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用渗透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会不会成为继承语文教育传统、改革语文教学内容的契机呢?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需要面对的传统最悠久、最丰厚。除了语言文化这个根,还有几千年教育留下的传统和经验。

我理解张志公先生说那番话的意思是,语文教育必须要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语文独立设科,一般从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算起,而教材中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占主要比重则要迟至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刊布以后。在语文教育中谈传统,要面对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话题众多。一篇访谈,自然不能网罗所有问题。

徐梓教授研究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多年,参与了指导纲要的制订。在这次对话中,我向徐老师请教的很多问题是至今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囿于篇幅,有些问题也只能表达观点、开启思路,欢迎方家一起讨论。

Q=李节
A=徐梓

Q:教育部指导纲要里所说的“传统文化”
与我们一般所说的“国学”和“读经”有什么不同?

A: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是传统文化,二是国学,三是读经。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包括经典文本、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三个方面内容,这是一个最宽泛的概念,所指最广,领导人讲话和我国政府发布的文件,往往用的是这个概念,也最为恰当。

很多人认为“国学”的名头更响,影响更大,宁愿使用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更多的只是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所指近似,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于读经的“经”,一般特指儒家经典,或少量其他经典,这样说来,它又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中的一部分内容。

Q: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在各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我就想到一个问题,过去看到一些书里有不少大学者感慨自己古文念得少,国学功底不够,建议年轻人多读古文。要学好经典文本却不专门开设课程,对改善一代人的传统文化素养能起多大作用?是否还是隔靴搔痒?

A:我很赞同这一观点,所以,我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基于课程和教学的系统性,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整体擘画,全局组织,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实现。

而这样的目的,不可能通过其他学科偶尔地“体现”,或者零星地“渗透”就能完成。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学生的“正餐”,而不是个别地区、个别学校、部分学生的“点心”。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维系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它显然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校应该教学的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经典在内的古代典籍,显然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内容。

Q:在目前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制度下,优先考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似乎为改革语文教材带来新的可能性,比如增加古文的比重,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A: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下,在语文课中增加古文的比重,不失为最为可行的做法。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首先自然应该是那些历经千锤百炼、世所公认、最能体现祖国语言美的经典名篇。要避免那种什么都照顾一点但什么都不突出的面面俱到,不要有太多附加的功能,要以语言的优雅、精致为最高原则。

此外,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经典的学习上,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以学习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古代蒙书如《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千字文》之类为主;初中阶段,可以选学“四书”和百家诸子;到高中阶段,再选读“五经”和历代文集。

Q: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A:在组织教学时,我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比如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古人读书特别注意循序渐进。

《三字经》中就有“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这样的说法。清朝初年的施璜曾说,“五经”以“四书”为阶梯,“四书”以《近思录》为阶梯,《近思录》以“小学”为阶梯。没有精熟“小学”,就不可以读《近思录》;没有精熟《近思录》,就不可以读“四书”;没有精熟“四书”,就不可以读“五经”。

在现代,学习的条件和内容都和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再按照《三字经》和施璜所说的顺序进行。但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们应当保持耐心,等待蛹茧化蝶的那一刻,不宜过早让年纪尚小的学生单纯背诵狭义的儒家经典,不要对童年过早、过度地开发。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以游戏来代替督责。

Q:传统文化教育、加大古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与语文学习三者是什么关系?

A: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恰好是跟语文教育相关的,这就是要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

一句话怎样才叫精彩?我认为是语言的优雅和精致,表述有个性、有节奏、有气势,气韵生动。在我看来,好文章就是把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镶嵌到独特的、有节奏的句子当中。要做到这样,就要到古文中去感受、体味和把玩。

我自己读古文的经历,也可以印证这个观点。我在中小学的时候,因为正值“文革”,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跟随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长张舜徽先生读硕士。张先生要求我们最多的就是要把文章写好。要写好文章,就要多花时间背诵古文,而且是长篇古文。

他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认为背诵贾谊的《治安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等长篇古文可以养气,可以感受到汉语的气势和气韵;背多了,就可以驾轻就熟地驾驭汉语,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

硕士阶段,我听从老师的告诫,每天早上,别人在背外语的时候,我就背《古文观止》《六朝文絜》《论语》和《孟子》。诵读的时间长了,受益极大。以前写文章只是注重技巧,写些无病呻吟、面目可憎的东西。而这三年的诵读,使我面貌一新,写文章甚至讲话的节奏感明快,气势、气韵充足。

Q:张志公先生曾经总结道,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传统是把语文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不是可以包含语文和道德两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A:现在学科的划分使每门学科的功能变得颇为单一。我始终认为,语文学科不要兼顾太多别的功能,担负太多,自己的功能就会被削弱。

当然,无论哪一个科目,都要体现出教育的宗旨和追求,体现出赫尔巴特所谓的“教育性教育”,也就是使人“高尚而不是变坏”的教学,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我很反对语文教育中过多过重的道德教育因素的注入,语文教学不应该变成道德之学。

语文首先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并且对这种语言产生兴趣,直到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语言。现在语文教育搞不好,我个人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赋予了它太多的功能,让它承载太多的任务。现在社会上有什么问题,人们往往把板子都打在语文教育的身上,这不是语文教育能够承载得了的。说白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自如地运用祖国语言。

Q:语文课虽然不以道德完善为目标,但是语文形式和内容一体两面的特点,使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纯粹。在选材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文本的工具性、文学性,还要考虑其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读书讲究“修身为本”,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选取古文做语文教材有哪些启发?您有什么建议?

A:很多人希望把传统的优质资源拿到当代,用以治疗当今社会的乱象,解决现代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我认为这个目的注定是要落空的。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厚重的伦理色彩和道德说教,读这些文本的时候,对一个人的心性和道德有所影响是必然的。我经常讲一个故事:明代有一个新考中进士的人,去见当时的大学者章懋。因为刚考中进士,这个人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他问章懋:我已经考中进士了,该读什么书呢?章懋说:你回去可以读读“小学”。进士虽然心里很不服气,认为自己都是进士了,还读什么“小学”呢?但回家之后,他还是按照章懋的指教,读了三个月的“小学”,而且越读越有味。三个月后,他又去见章懋。章懋在院子里看到他,就问:你是不是读了“小学”?进士大惑不解,问:你怎么知道?章懋说:我看你走路的样子跟上次很不一样。

这个事例说明,阅读古典文本对于改变一个人气质是有好处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很多,只谈道德一个方面,有狭隘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优化我们的素质,提高我们的素养,使我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使我们从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更重要。

Q: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长一段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坦率地讲,我很不赞同这种说法和做法。

首先,我反对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分为精华和糟粕。在你眼中是精华的,在我眼中可能是糟粕;今天认为是精华的,明天思想观念变化了,就可能被认为是糟粕。法国之喜,英国之悲;今日之是,明日为非。精华和糟粕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有很强的主观性,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如果都根据一己之好恶,对传统文化任意去取,长此以往,那么我们就没有传统可传、没有经典可读了。其次,所谓的精华和糟粕是水乳交融的,它们不过是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二者相须为用,相资相济,相辅相成,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样。如果把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去除了,留下的将不是精华,而是精华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

所以,即便传统文化能够分辨出精华和糟粕,那我们应有的态度,也应该先“取其精华,存其糟粕”,然后倡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通过这番作为,为孩子们制造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弱不禁风。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就不能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批判性地阅读、独立地思考、自觉运用理性的习惯就无从养成。

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我们的孩子接触了所谓的糟粕,而是在人为虚构的“精华”中,丧失了基本的辨别能力。所以,我反对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才是应有的态度和原则。

Q:古代由蒙学教育承担的识字写字、认识声律、属对写作等任务,基本上是要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完成。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可以借鉴的传统经验丰富而复杂。除了选什么文本之外,还有方法。古代的方法和经验,怎样与现代语文教育相融合?我们该注意哪些问题?

A:的确,语文教育可以借鉴的传统启蒙教育的经验非常丰富。传统启蒙教育之所以有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全社会高度重视启蒙教育,很多着名的学者如宋代的吕祖谦、吕本中、陈淳、王令、胡寅、方逢辰、真德秀、王应麟等人,元代的许衡、程端礼、胡一桂等人,明朝的吕坤、王守仁、方孝孺、陈继儒、袁黄等人,清代的陆世仪、张履祥、张伯行、陈宏谋、贺瑞麟、王筠等人,民国时期的章太炎等人,都参与了启蒙教材的编写。

又如,在蒙学教材的编纂上,不断总结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了许多现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编纂特色,如注重蒙学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时代性,蒙学教材类型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蒙学教材语言的简洁性和趣味性等。

另外一个原因是,传统启蒙教育教育教学方式有效,这其中包括教育的原则:以豫为先、及时施教,德教为主、蒙以养正,教之以事、培养习惯,宽严有节、宽猛相济,多说恭敬、少说防禁等内容;包括教学的原则:识字为先、目标单一,量资循序、少授专精,诵读为主、适当讲解等;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学习礼仪与习惯养成、讲说故事与日长月化、认字仿写与识字教育、诵读为主与记忆教育、作诗作对与写作教育、歌谣舞蹈与游戏放松等内容。

传统启蒙教育的这些原则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完全可以用于现今的语文教育。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古代的启蒙教育,一般只有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只有一个教师承担,承载着多样化的功能;而现今的语文教育,则是众多门课中的一种,它承载的功能相对单一。所以,现今的语文教育和传统的启蒙教育比起来,它更应该突出语文性,这就是对优雅、精致祖国语言的掌握并灵活应用。

Q:古人重视蒙师,认为“蒙师教授幼学,其督责之劳,耳无停听,目无停视,唇焦舌敝,其苦甚于经师数倍。非品端学优,而又勤且严者,不克胜任”(唐翼修《父师善诱法》),
“蒙师失则后世难为功,蒙师得则后世易为力”(崔学古《幼训》)。古代对蒙师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小学语文老师的培养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A:古人把启蒙教育和读经教育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将它们分属于大学和小学的范畴。从事启蒙教育的老师被称为“蒙师”,教授儒家经典的老师则被称之为“经师”。所以,“蒙师”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而语文教师则是现今众多科目教师中的一种。“蒙师”相对于“经师”,突出的是它的阶段性、基础性,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则突出的是它的专门性、功能性。

小学语文老师和蒙师处于同一层次。在工作的辛苦、重要性方面并无二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启蒙教育都被看成一个人终身事业的根本,被看作一个人一生乃至一个家族成败之所系。正如沈鲤在《义学约》中所说:“子弟读书,有成有废,乃关系门户盛衰,一家祸福。为师者,成就得一个好人,便即是许大阴功,若耽误人家子弟,亦大伤天理,与寻常亏欠者不同。”启蒙教育既是大事,也是难事。而从事启蒙教育的蒙师,也远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也就是崔学古在《幼训》中所说的:“为师难,为蒙师更难”。

对小学教师资质的要求,表述虽然不同,但精神实质几乎完全一致。比如,古代对蒙师的要求:

首先,必须是学生行事的榜样,视听言动的模范;

其次,要有一定的学识,或者看他是否有从教经历,或者看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获得了什么功名;

再次,还要求有对自己工作的忠诚,对东家的负责,对他人子弟前途的重视,用古代的话来说,就是尽心,用现代术语来表述,也就是敬业;

最后,历史上那些最能做育人才的蒙师,也是那些能针对学生的实情、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使用得当、训导有方的蒙师,这也就是善教。这些古代对蒙师的要求,对现今的小学语文老师依然有效。

‘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县城郊区,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经常性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览、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新课改中,学校把综合性活动展示作为校本教活动的主旨,大力推进课改进程。有感于语文教师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责任,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探讨: 一、用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做基奠,才有可能完成传承文化的使命。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悉心学

习古典文化,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 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教师如果只空洞地灌输道理或者就文章谈感受,引起的共鸣并不多,其实只 有教师把这些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时, 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真正投入,才能起到“不令而从”的自觉效果。我们回首学生时代自己的老师,当一张张面孔都已经渐去渐远的时候,那个在讲《背影》时不禁泪流满面的老师,那个在读《石壕吏》时不禁拍案而起的老师„„他们所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历久弥新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育像钱梦龙先生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面鲜艳旗帜,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体意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无数人身上,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意识识等等,是强大的精神磁力,厌恶官场黑暗,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2、在古诗文教学中切实抓好传统文化的教学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三、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阅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 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
动时间来读经典。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收集热情。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 四、善于抓住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1、关注日常生活,探寻文化精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华。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 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却表现得很漠然。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开设了“屈原专题讲座”,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通过读屈原的作品,讲屈原的人生,评屈原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可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望月怀人的古诗上语文课的时候交流。 2、开展寻访家乡历史名人和遗迹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家乡相关资料:“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传统节日传说故事”。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为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组织了一次“传统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在竞赛内容中,主要针对常见的传统节日,有的以故事形式出现,有的以诗歌出现,有的以辨析题出现,形式多样,这不仅让学生对节日的时间有了清楚地了解,更进一步对节日的来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辨析题中,主要让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青年人忽视传统节日而重视过洋节谈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最终达成共识——传统节日一刻都不能忘,她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理应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有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只要我们客观地审视,辩证地反思,发展地对待,它定会在饱经岁月洗礼中光彩依然,历久而弥坚!目前,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还做的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方法和 途径也需进一步探讨,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 有义务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 之根。我相
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之下,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而且也应该深入的开展起来, 并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
希望读你有帮组,望采纳

‘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1、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

‘柒’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肩负的重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和快乐,在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节日、风俗等许多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查找、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

‘捌’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其次,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学生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要想把这些文化因素渗透、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这样尝试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语文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