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室外课怎么上
语文室外课,适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效开发校园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社会与文化生态资源,为此,教师应树立三种观念,即系统优化观、安全活动观和统筹协调观,并创造条件,将小学语文课堂移至教室之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孩子置身于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路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期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生活的真正主人;只有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才能有利于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探索者。
如何有效利用课外资源,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策略如下:
(一)有效开发校园资源,上好实践性室外课。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上好欣赏性室外课。
(三)合理开发社会与文化生态资源,上好探索体验性室外课。
总之,让小学生走出教室学语文,带给教师的,是巨大的挑战,带给学生的,是其主动发展与快乐成长的良好机遇。
Ⅱ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一、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寓教于乐,是一个科学且现代化的教学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习活动像娱乐活动一样具有吸引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更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动者,自主获得语文学科学习方面的乐趣。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更能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分析
加强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需要学校的重视、支持和教师的努力。教学创新的实现需要得到体验性学习方法落实的支持,下面我们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1.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光看课本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谓是一种折磨。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会出现走神与思维停滞的情况,没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进入语文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加强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施,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真实化与情境化,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枯燥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小学生营造灵活生动的氛围,调动小学生的多个感官,促进小学生积极融入。比如在讲解《蜜蜂》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变为图片信息,通过图文的配合和蜜蜂声音音频的播放,让小学生置身于蜜蜂的世界中,在蜂语花香中体验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魅力。一个有效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课本内容,与文字进行有效互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愉悦之感。加强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感及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给小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中的喂食者,小学生则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幼崽,教师强制性地进行灌输,学生完全服从式地接受,让小学语文教学死气沉沉。只有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才具有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今天,教师应当让学生加入到知识的开发与学习中去,给小学生机会在课堂中表达见解。教师要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感受课堂氛围的开放性与轻松性,从而促进和谐人文学习氛围的形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新课文的学习。比如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让学生自主安排台词,给学生时间背诵台词,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在讨论与思考中进行语文学习。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时,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也会从体验活动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科学合理的课堂实践活动是实施体验性教学的必要环节,有利于小学生感性认知学习内容,自然消化课堂教学重难点。
3.加强体验式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小学生对于写作学习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写作,也不了解写作目的,更不知道写作的正确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认识写作,通过写作学习,爱上写作,乐于通过文字表达观点。小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一筹莫展,是因为他们的写作素材不足,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支持情感表达。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理的体验活动开展,增加小学生的个人体验经历,促进小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以表达。如在教学了有关母爱的阅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个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做家务,可以帮妈妈洗脚,可以陪妈妈聊天。当学生完成了作业,教师让学生利用文字将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通过真实体验而得到的写作素材更具有真实性,也饱含小学生的真情实感,不仅降低写作练习的难度,更让小学生体会写作的意义。将体验活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促进体验教学手段积极作用的发挥。
Ⅲ 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课怎么上如下:
1、是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透,要根据课标对本年段教学的目标定位,读懂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这一课到底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提升。教学的切入点在哪,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多深的境界等。
3、是要特别关注语言文字,因为语文学科,这是一门语言,那就一定要关注课文的语言,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关注是怎样表达的,还要学着去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读,因为读中才能感悟;也要求课堂上要有语用训练。
Ⅳ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一、让孩子学得轻松。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
我想,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置身在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会发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知识又是那么的诱人。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我相信,教师亲切的话语一定能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教师鼓励的话语,一定能带给学生学习的自信,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教师真诚的赞美,一定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为自己感到自豪。
陶老师的语文课很朴实,只是一节平平常常的语文课,既没有绚丽的图画、也没有优美的音乐,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张挂图和几块小黑板,但却让我感到很温馨。我想,我是被陶老师亲切的话语给吸引住了。课堂上,陶老师多次给孩子们送去了掌声,每一次掌声过后,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又高了。
课堂上的孩子们积极举手,争着、抢着要回答问题。有时,老师读,孩子们听;有时,孩子们读,老师和大家一起听;有时,老师提问,孩子们思考,有时,孩子们不懂,向老师提问,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时,老师走到孩子们身边,倾听他的回答;有时,孩子们走到讲台上,自豪的讲着自己从图上看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融洽,多轻松,多快乐的事啊。
二、让孩子学有所得。
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精神的品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想,也许没有人能准确完整地回答出。但是,我想,如果要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一堂有效的课,那就应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
陶老师这节语文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陶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对比,让学生去朗读、比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开始,她采用范读的方式,故意读错,先读“天气渐渐凉了”,再读“秋风起了”。孩子们听得很仔细,一下子就发现了错误,并勇敢地指出了错误,还用理由说服了老师。接着,陶老师又通过两句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渐渐”一次的含义。不过,我认为课堂上最精彩的一处比较要属这两句话的比较了:“农田里,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一开始,学生很快找出了不同,可是,要问他们少了“了”后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还真不知道,所以没有人举手。坐在后面的我也开始觉得这句话很难。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她让孩子们在读读这两句话。没过一会儿,一个小男孩举手了,他说:“老师,第一句里,稻子黄,好像只有一点点黄,而第二句稻子黄了,让我感到稻子很黄很黄……”老师接着他的话说:“稻子很黄很黄代表稻子已经(成熟了)……”真是一个经典的回答,我不禁暗暗为这个孩子叫好。也许,二年级的孩子并不懂得如何去品味语言文字,也不知道语言文字妙在哪儿,但通过这简简单单句子的比较,他们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读懂课文,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了。这一堂课就学有所得了。
课堂上,陶老师还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为词语找找好朋友,想象白云有时像什么,到讲台上点着图讲讲孩子们都在草地上玩什么……
知识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成为孩子们自己的知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一点一滴的提高。
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孩子学有所得,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让孩子学得轻松,孩子才会乐于学习,才会主动去钻研,才能学有所得。而尝到了知识甜头的孩子们更舍不得放弃学习,他们会更主动地去学习。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快乐了,他们才会学得更努力。
我想,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带给孩子们学习的快乐,应该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
希望采纳!
Ⅳ 如何有效上一节语文课
一、语文课上要充分体现“语文味儿”
那么,何谓“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充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积极性。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把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语用训练中能够准确应用。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语文课”。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备好课。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味儿”要怎样在语文课上体现出来的呢?
(一)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有效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有效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有效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崔峦先生曾经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书声的阅读课,没有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诚然,阅读课上要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也只是毫无目的地随意读书,这样的课堂能成为“书声琅琅”的课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朗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朗读指导,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确,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地感知、体会和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既不是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取老师地讲解,也不是脱离文本去任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节语文课,朗读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如果能在读文时读出相应的感情去感染他人,并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因为,如果学生根本不懂文本语言文字的意思,只是把自己认识的汉字简单累加地读出来,他们的内心是不会产生所要表达的情感的。所以,在日常的阅读课上,我们要坚决反对学生在读书时“千人一调”,一定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要教学生学语言文字。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好词好句指导学生进行理解。理解词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查字典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同义词、近义词更换理解词语,出示两组句子进行比较来理解句子的好处等。好的语文课,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能独立理解词句,并进而掌握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重视课后问答题的教学。
课后问题能促使学生读书,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问题是思想的向导,课后的问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要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课后的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好好读书;带着问题读书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思考。认真回答课后的问题,还能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脑筋的习惯。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解答课后问题。
二、语文课上应该注重以学生为本
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辅导作用,这样,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有效的课堂,可以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以学生为本的阅读课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们自己阅读文本后,让他们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于那些独到的见解,教师要表现出支持与赞赏。虽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教师还是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要让学生在有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心智水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和成人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准,不能认为自己感动了,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要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仔细琢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多进行换位思考。在这样的不但引导中,促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提升。
(三)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具体课堂表现。
三、语文课应该重视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设支持的环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且乐于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问题,赋予失误独特新颖的意义,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满足。
Ⅵ 怎样上好语文教学的示范课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教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就不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于丹教授谈教学,其中就说到她教学的一种随性,带学生去咖啡馆,一边享受着那里边的情调,一边和学生面对面纵谈人生,这不正是将课堂融入了生活,这样的课堂已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然而这样的课堂却又是我们喜欢的。作为中学的课堂虽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变通,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关要求,再专门安排一节户外活动课,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去发现,学生们却一反往常一写作文说皱眉的现状,表现得异常活跃,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了质量的保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最后,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在讲述“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的《陈情表》这篇表文时,从情与理的角度评价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节确实真情动人,能激起我们的同情,却不再能激发我们如苏轼曾经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鸣。毕竟时代变迁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问作者李密为何不请人侍奉照顾祖母呢?由此组织学生联系现实展开讨论,我以为觉得,该文的最大现实意义就在此处。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也是当下很多“孝子贤孙”们信奉的人生信条。年迈的老父老母孤独地住在偌大的屋子里,儿孙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金钱和各式各样的东西塞给老人就以为自己是在“尽孝”。物质条件的充裕是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的是亲情与关怀。
《孝经》“养则致其乐”,恐怕早已经被我们现实的追求冲得荡然无存了!赡养父母不是一顿饭和一张轮椅一个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渐渐会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似乎并没有觉得我们比昨天的艰苦日子过得更加幸福,为什么呢?请给别人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心灵的关注,从善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开始吧!在讨论与交流中,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Ⅶ 怎样上好语文课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Ⅷ 小学语文课怎么上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教师需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进和创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策略,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的习惯养成,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领。
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内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稳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语文素养。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与根本,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中的合作学习是一个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竞争的意识。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想法,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之中,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的方法,把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语文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降低语文知识的难度,从而激活学生的多个感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案例,给予学生最真实的体验,拉近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5、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时期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若学生们对语文教师没有好的感觉,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不能做到认真的听讲,甚至,会干扰其余学生学习。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多跟学生交流和沟通,建立平等、轻松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要发自肺腑的来关爱学生,让学生可以感受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关注,给学生提供学习的驱动力。
Ⅸ 写作体验课怎么教
课型述略
“写作体验课”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特征的写作课。这类课往往要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焕发写作兴趣,生成写作内容,感受写作过程,体验写作
经历,感悟写作规律,获得写作经验和技能。这种“写作体验课”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
以获得写作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
写作体验课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生活世界、人、课堂情境)的互动建构,从而获得
写作经验。
“写作经验”是指“与主体关联了的”的知识、概念、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策略等。它具
有一种情境性、个体性、反思性的特征。
过去的写作教学习惯于传授所谓的“写作知识”
。这些写作知识往往是概念性的、去情境的、
公共性的,是较难直接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其实,写作能力很多时候表现为个
性化、情境性、反思性的“写作经验”
。让学生获得写作经验,是体验式写作的最主要目的。
2.
以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写作体验课,顾名思义,以开展写作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写作体验活动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外在体验活动”
,即对写作对象直接观察或亲力亲为。比如写“春游”就亲自到春
天里游玩一番,写“参观”就亲自参观一次,写“游戏”就亲自游戏一番。目前流行的“活动
式作文”经常采用这种“搞活动”方式,在做中学。
第二种是“内在体验活动”
,主要是以回忆、想象、联想、玄想、头脑风暴等“想”的形式进
行,激活作者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比如写“亲情”就要调动起相关生活积累,唤起记忆
中亲人们的关爱故事及点点滴滴。
第三种是对写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和过程的体验。这些体验主要是靠范文鉴
赏、想象性还原、教师点拨、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
3.
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精心设计并作用于学生写作行为和认识的一系列活动
写作体验课从教学过程上看,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这些活动有
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有的是帮学生发现和生成写作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感悟写的方
法和技巧。这些写作活动要有连贯性,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这些活动要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
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些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内心省察和反思;这
些活动不仅仅是外在的“做”
,还包括内在的“思”
,是“学思结合”
“行知一体”的学习行为。
语文教师要在写作体验活动设计上下工夫。将写作教学目标化为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促成学
生对写作经验的心理感知和操作技能,这是写作体验课的一个重要特征。
Ⅹ 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
上好一节语文课
怎样的一节课才算好课呢?我认为: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 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
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着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三、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四、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
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五、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