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预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语文预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发布时间:2023-01-20 19:36:02

‘壹’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
预习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外,还有:第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在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字典、读课文来理解文本内容,做到了基本的理解,这个自学的过程,能给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尤其是他们的理
解与老师的讲解相吻合时,更能激起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二,学生通过预习,不论他们理解了多少,都会对上课产生一种“期待”,自己理解的内容,期待能得到与老师一致的见解,得到老师的认同;而自己不理解的方面,则期待得到老师的解答,从而消除自己的疑惑。有了这种对上课的期待,学生自然地就能安静地、精神集中地去听课,从而使课堂纪律得到保障。第三,长期的预习形成习惯后,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做到不教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呢?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一开始也需要老师的强制要求,才能做好,长时间的要求和训练,能够使预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即使老师没有要求预习,他们也能在学习之前主动地去学习。当这种自主的学习成为了习惯,那么,就不仅仅是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做了准备,也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第四,预习的过程是只有自己参与其中的活动,没有老师的提示与讲解,这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无题,自然就提高了其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初当老师之时,我就比较重视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但发现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每当我把课前预习作为作业布置下去之时,学生们都会很高兴,当时我还以为他们很愿意学习新内容呢?一问才知道,在他们的观念中,预习作业就等于是没作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预习往往是让他们读两遍课文,在课本上标出生字的拼音,组一个词,划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来做的话,需要花费他们一番工夫,但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也就很轻松了。如何才能把预习贯彻在学生的课前学习中呢,如何使课前预习成为他们的良好习惯呢?我想了很多办法,而且在去教科培学习时,与很多新老师交流了这些情况。我们还成立了一个小学五年级语文的学习小组,专门就做了多次讨论与交流,还有一些老师分享了自己做的预习导案。
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他们生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学习要靠家长和老师监督、检查。面对新课文,他们虽有很强的好奇心,却只是读读而已,不会主动地去解决文中出现问题,比如对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处理,多是跳过、忽视。
其次,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够明确、缺乏操作性和可检查性,预习作业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呢?比如预习中的读课文的环节,如何检查学生是否做到了呢,这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家长;再者,预习作业是在一篇课文没有学习之前布置的,那么,难度应如何把握呢,是不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呢?所以设计作业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后,能够借助工具书或其它资料自我完成作业。
在自己的反思与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对引导学生预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方法,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第一,预习作业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和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比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会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课的主要故事,这既引导学生预习了课文,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再如出现成语较多的课文,就专门布置一项查字典或词典,老师划出一些词语,让学生在预习时查字典,并把查出的该词的意思写在预习本上,有些词语还要学生查出其出处、典故等,上课时抽学生来讲这些词。
第二,预习作业明确化,刚开始教学时,总是把小学生当成大学生来对待,布置预习作业也较笼统,比如前几次只是告诉学生要预习哪一课,要求他们划出生字词,读懂课文,这些只是模糊的表述。现在我在布置预习时,每一项都力求做到明确、可检测。比如查字典、理解生字词方面,就明确提出哪些字、词需要查字典,查过字典后需要把哪些内容(拼音、字义、词义)写在预习本上。当然有些环节也是很到检测的,如读课文,每一课的预习首先就是读课文,这些除了请家长监督外,就只能在上课是抽查,抽学生读某些段落,读的不通顺的,肯定是没有预习好的。
第三,检查方式多样化,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就需要老师多方面监督,预习作业也需要强有力的检查。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上课前,要求学生拿出语文课本,同时把预习作业本放在课桌上,讲课巡堂的过程中,随时抽查,尤其关注那些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2)有时,下课后让某小组,或者全部同学把预习本交上来,我逐一检查。(3)不定时检查,有的学生没有预习,在上课之前会抄其他同学的预习作业,我有时会有早读时,巡堂过程中,检查某些学生的预习,让他们没有抄写的机会。检查预习时,发现做的不好的,要求及时更正,没有做预习的,则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等,尽量使全班学生做到较好的预习。
第四,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常常告诉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有比回答问题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提出问题更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预习时,也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每次布置的预习作业,都会有一项,要求学生在预习了本课之后,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惑,或者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很简单,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不过每次都会有同学提出较好的问题,以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
当然,预习也不能流于形式,预习是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学习的能力。所以,在上课时,根据预习情况,讲课也应有所调整,学生预习过的,掌握了知识,就不需要再过多地讲解,学生提出问题的地方,存在疑惑的地方,就需要老师重点的讲解。附:
《地震中的父与子》预习作业:
一、基础知识能力要求1、请你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读出感情就更棒了。2、通过查字典,掌握下列字词:昔日、挖掘、安顿、绝望、破烂不堪
(要求上述词语均要注音,成语要查出词义,如有多音字,也要找出来。写在预习本上。)

‘贰’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住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着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叁’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有效预习2

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学生全员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自然达到高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都在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就在三年前,我接任了三年级语文课不久,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不会预习新课,每次上课,我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识字、读文的训练,既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又使学生产生依赖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冥思苦想,大胆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每天放学后的半小时办公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经过实践,我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就学习《我爱故乡的酸枣树》一课,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一、范读引领,加强听读训练。教师范读课文,向学生提出要求:边听老师读课文,边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在听读过程中,注上音节。听读完后,学生自己尝试读课文,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也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听、读、问、查来达到识字的目的。学生扫清了拦路虎,再来读句子,读课文,就通顺的多了。二、结合阅读,加强说话训练。1、分段读文,练习说完整话。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课文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了解课文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初步感知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练习说一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组成,从中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说完整话,敢于大胆发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简练概括。学生练习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酸枣树的哪几方面写的,再想一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故乡的酸枣树,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而且语言要完整,说话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课文抓住了酸枣树的……来写的,课文是按……的顺序写了故乡酸枣树的……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初步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或者读给同桌听。三、指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年级的教学重点是以识字为主,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识字的准备工作呢?首先,我在黑板上给学生做示范:先画一个田字格,在田字格中写上本课的一个生字,在生字的上方写上音节和音序,在生字的下方写上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至少要写两三个。其次,引导学生练习口头说一说。说话的框架是:“睁”zhēng左右结构目字旁,睁眼,睁开,声母zh ,音序Z。学生以此字为例,按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余生字,并且练习说一说,说话的形式可以是自己说,也可以与同学互相说。最后,同学间加强识字方法的交流,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因为是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指导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方法识记生字字形,教师只重点指导生字正确规范的书写。经过这样的指导,第二天上课,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积极性很高,无论是学习生字,还是朗读课文,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酸枣树叶、花、果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且朗读的很有感情,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可是,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能经常在学校指导学生来完成课前预习,再说,只要一放学,孩子们的心就慌了,一心一意只想回家,哪有心思听你朗读课文、指导预习?后来,我观察到孩子们每天吃完午饭后就早早的来到学校,于是,我就想到利用中午的时间。为了能利用好这点时间,我跟学生进行一番沟通,孩子们也爽快地应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中午都是1:30到校,指导学生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孩子们也很配合,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样,既能有效利用在校时间,又解决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久,我的语文课堂上不再有太多的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暗自窃喜。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又加大了难度,提高了要求。俗话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就以学习《最后一根火柴》为例来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大体步骤如下:1、初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不再范读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尝试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出这些字的正确读音,或者是向老师、同学请教。在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我就巡回检查,重点指导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尽量多给予他们辅导。由于每个孩子都很认真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很快,不认识的字解决了,课文也读通读顺了。2、再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用横线划出自己积累的词语,尤其是要划出生字词。当然,对于词语,孩子们并不是都能理解,如:“恶劣、深渊、激动不已、心领神会、遗憾、肆虐、骤然、裹挟、对峙、沐浴”这些词语,在学生提出不理解时,我就发动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自己练习选词说话,学会运用词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3、找出长句难句,指导朗读。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比较饶口,想一下子读通读顺,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把文中难读的句子划出来,必要时,我就范读,并且把那些难读字的音节注在上面,反复拼读,力求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轮廓的了解。4、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识字,从读音、字形、组词到练习选词说话,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以上指导预习,在上这一课时,学生们学的轻松,我教的自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自从我开始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后,孩子们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如今,这个班已经升入六年级,虽然由其他任课老师来担任语文教学,但每次在学校组织的年级测试中都名列前茅,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每每提到这个班,我都有一种自豪感,我也从中尝到了课前预习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带来的好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为了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几年来,我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现在,我的课堂上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抽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我按学生的不同,分好中差三个层次,各叫两三个学生进行识字、解词、读文和说话的检测,根据孩子们的具体表现,我再有重点的指导识字教学,并且当堂练写,当堂听写,当堂让学生自批、互批,力求当堂消化所学的生字词;接着,我会出示小黑板,强化生字词的识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有时,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还会让学生进行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利用导课时间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总之,合理利用有效时间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既提高了预习的质量,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前有效预习2

‘肆’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预习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预习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北师大版的教材,容量大、密度大、难度也大,几乎是天天都有新内容。在这样密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也持之以恒的要求和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
一、教给方法,培养自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教给学生自读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查阅。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圈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3.批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那些让人有感触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二、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小学生预习,必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体系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安排预习,必须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进行。要想收到好的预习效果,预习时要做到以下五步:“读”、“想”、 “疑”、“做”和“摘”。 1.读,读通课文。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如: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学生初读课文时,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才能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2.想,边读边想。“想”和“读”更要做到相辅相成。 “一边读,一边想”,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内容或能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俗话说:“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然后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3.疑,学贵有疑。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伍’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的。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在课堂上留有其展示的舞台,这是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学生经常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能提前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能及时查缺补漏。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首先我们要先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跟学生做预习的要求,再次要讲究预习的方式,最后是预习的方法。一、让明确预习的目的、意义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能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活动的开始,而且是阅读教学的发端。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做记号划重点,记要点,多思索,提疑问,使学生达到学得活,记得牢,初步尝到阅读教材的甜头,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了预习的重要性后,应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文体,不同的课文,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小学生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主要是扫除文字障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要求他们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写法,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并能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不同文体的课文应从不同方面提出预习要求,记叙文,如果是写人的,重点搞清文章选取哪些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适用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如果是记事类的,应明确事件所揭示的含义以及记叙的详略,记叙的方法;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语言等方面进行预习;议论文,应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一些简略的预习笔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的,从中悟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子,不断提高分析能力。 三、指导预习的方式多年实践我觉得学生最喜欢的预习方式有以下两种:1.教师布置好预习题。这主要有利于调动差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就要布置预习题目让他们进行预习。比如预习《晏子使楚》,可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进行预习:①给生字注音;②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③楚王三次怎样侮辱晏子,燕子又分别反驳的。④故事的结果怎样?⑤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这些题目认真预习;也就基本上能够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听起课来也就有的放矢,效果也会更好。2.学生自由质疑。这一做法能促使学生钻研课文,充分调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等去进行理解,其疑难之处又又及时获得解决,它为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部置教学提供了适宜的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自读理解能力无疑是极有益处的。如,五年级第二册一篇课文《骆驼.童年.骆驼队》在预习前我设计一个主问题,围绕骆驼队写了哪些事?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质疑,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骆驼队,?于是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这样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各自课前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理解。四、预习方法根据低段学生的年段特点,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可以循序渐进地指导,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在低年段,教师完全可以先尝试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重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方法一般让学生先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把生字读准音。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把要学的字和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比较,找找它的好朋友(与哪些字相似),争取自己想办法把它记住,这样学生会感到原来汉字这么有趣,这样就会比较专心地预习。低年段要特别重视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低年级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孩子看到老师教新课,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这课我会读了,这个生字认识了。(他自己预先去读了)到了课上,见别的小朋友不会自己会,他就特别起劲。老师表扬了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小朋友一看,也都会效仿他。这种预习的热情低年段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呵护,久而久之就能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和能力。中高年级的预习方法可以这样:(一) 自读批注法 这就要求学生要“读进去”------细读,深思,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有了细读才有了深思,才能发现问题,并手脑并用,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来。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预习课文。如学生在预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课文为什么一“金色的鱼钩”为题)再读,在阅读中,他们就进一步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学生按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划分层次。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当“我”看到老班长吃鱼骨,嚼草根是有什么感受,自己作批注,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我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就等于先学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也就有的放(二)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下启上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核心点。抓住这两个点,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扣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哪些地方是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哪些地方是写总理生活劳苦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预习对课文的理解就事半功倍了。五、掌握预习的步骤预习的步骤包括一下几个环节:包括朗读,默读,先阅读全文,了解全貌,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划,划出难懂的字、词、句以及段落层次,查,查字典及各种参考资料,思,思考各种问题,有不明白之处需要研读,写,写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还可以以别人讨论。例如在预习《白杨》一课,学生可以先读全文,了解本篇课文讲了什么,在阅读全文思考爸爸为什么要吧我们带到新疆去,划出字、词、重点句,给文章划分段落。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预习作业,进行预习检查预习也是要检查的,检测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检测出学生预习的水平。例如我在设计《白杨》这课的预习作业是这样的1、先是读拼音写汉字或者是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的预习情况,再是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检测学生是否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总之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不但让学生有事做,还可以让学生目标明确,进行预习检查也是同等重要,教师辅导检查学生预习的方法很多,可分成这样几种:一、教师参予式,教师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预习讨论,并给予正确的引道;二、教师检查式: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记录,对于重点预习的课文也可以检查全班学生的预习记录;三、小组汇报式,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课前或课上汇报)四、考查式,就是学完同一类知识以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出一篇文章编排出考查题,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让学生分析答题,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什么水平。一是对预习情况摸底,二是促进。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预习的熟练,知识底子加厚,提出的问题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对各类课文和知识就学习的更深刻,掌握的也更全面,速度也会加快,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向自学过渡。 其次,认真辅导和检查学生预习。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布置预习任务,还必须认真辅导检查,否则学生疑难增多不解,会使学生自学积极性减退,因而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辅导,启发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陆’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柒’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初中语文课前预习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预习成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教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无论教师如何努力,教学效果都不会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我们还要从根本上说。 一、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新年华教育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 )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成为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由于新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时,必然要运用所学的旧知识,这样无形之中复习了旧知识,预习多了,所学的知识自然就复习得多,复习多了,学生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透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自然就会深。 (二)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记笔记中考,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一个好的预习,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自学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三)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 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引导不当 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具体体现在: 1.预习内容单一。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 2.预习形式单一。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这种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3.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嘴上喊预习课文,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所以只好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看什么?当然是教材。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人管。甚至学生是否预习,教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 (二)学生执行不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预习跟不上,会致使课堂上每个环节进展连连受阻:课上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就连字音读错的地方都比比皆是,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别说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连句子都读不通顺的学生,又怎么会体会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呢?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三)家长重视不够 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 (四)客观环境不利 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1.因为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软任务。 2.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三、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的措施 (一)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 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可以通过晨间谈话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口头和物质奖励。 3.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调查,我发现在布置预习认为后,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产生误导,认为作业太简单,充其量只是读读课文,然后就没有了兴趣,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会形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因此,我决定教师的指导显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处地“扶”一把,体现一个“导”字。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从吸引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积极性 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要吸引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愿望和积极性,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兴趣是开启求知大门的钥匙,兴趣可以把学生从某种压抑的状态中激奋出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效地唤醒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欲望。因此如果预习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直接使学生沉入文本仔细阅读。 2、从课外知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 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 知识、体验的不足等, 学生对某些课文中叙写的人物、涉及的知识等感到陌生, 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问题以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要想圆满完成这个预习任务就要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 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以课外丰富、补充课内,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从文眼入手, 教会学生把握主体 所谓“ 文眼”, 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 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 在课前预习中, 抓住了文眼, 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课前预习问题时抓住的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实是抓到并打开了这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 这样便能窥见全篇, 居高临下, 整体把握, 了解文章的叙事脉络,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4、从整体入手,教会学生系统学习 课前预习提问要把握“整体阅读”的原则,反对肢解课文。不能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要使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宏观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而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那么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预习这一教学环节。因为预习环节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可以从主题、结构、形象等入手,很多“整体性”的问题是没办法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进行思考的,我们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在课堂上交流心得,这就一举两得了。 5、从对比学习入手,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 主要是方法的迁移, 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列表比较, 找出规律, 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人物精神、写作方法等方面列表对比, 找出共性与差异的东西来, 体会两文的异曲同工之效。 (三)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那么怎样真正将预习融入阅读教学的整体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缤纷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现预习成果,尽情展示自我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 1.当老师 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小老师,通过向同学传授自己在预习中得到的知识,以此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预习中精益求精。其次这样还可让学生之间彼此纠正错误。经过我们的实践,我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地专注,彼此促进性极强。 2.扮演员 有的文章中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学生在预习会非常地受感染,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趣味盎然的进行演出,再让大家共同来评议他们在预习中的体验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适当变换预习方式,这样也会有不同的预习结果,在形式多样的预习检查中,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上的增长,更获得能力上的提高。 总之,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之下形成语文预习的好习惯。当然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就的,都必须付出努力。所以我会坚持引导学 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并从中受益! 以上就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一些初步探究,事实证明: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对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促使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低年级学生提问题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却逐年下降。他们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解,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接受器。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即使有了问题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提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意识到提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民主会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同时教师还要维护学生敢于问的热情,不论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或小、对或错,教师都给予表扬、修改和指导,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 ,让他下次还愿意问。课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交上朋友,和他们谈心,游戏,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二、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的故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奇怪的问题,最终走向科学研究的最高峰;瓦特观察到当水烧开时茶盖会被冲开,他问婆婆为什么,后来经过几百次失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其次,课堂上想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卡片,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2、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因为学生之间比较熟悉、亲近,他们的表现会更加自然、放松,提问往往不拘形式,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3、如果是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当小老师的学生,为了上好课,必然会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而其他同学为了难住这位小老师 ,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也可能提出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刁难小老师,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往往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知识的掌握,心灵和精神上获得的感受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2、引导学生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教师出示句子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个气球是谁放上去的?他为什么放气球?科里亚看到气球后会有什么反应?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有这么一句话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玖’ 预习课文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题

首先,我们要相信,在课堂上,老师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课堂会有更好的氛围,让孩子系统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所以,在预习中,对于老师课堂上肯定会教的知识,不需要刻意回避,但是,也不需要专门教。
也就是说,孩子时间有限,尽量不做无谓的消耗,也避免了孩子课堂上觉得老师讲的内容都会了。
其次,利用亲子阅读的习惯,把每一篇课文,纳入亲子讲读的范围。
另外,把每一篇课文,当做学习写作的教材——即“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
我们每一个有亲子阅读的家庭,都会觉得语文课文相对于绘本来说,好简单。
但是,这恰好是孩子学习写作的高度。

阅读全文

与语文预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