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进行语文句子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语文句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1-20 21:00:50

❶ 如何写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按教学设计的各种步骤写呗,简要说几个我觉得可以有所发挥的点。
首先,一定要自己先吃透教材,自己都没懂怎么教别人。
其次,通过多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设置一些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有代入感。
最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体验、感悟。
我以上说的这几点其实也算是落实了新课标的一些要求,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活动自己想想就差不多,觉得吃力的话就用工具书,我只用过《优秀教案》,感觉还不错的,跟教材也同步。

❷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例如,学习《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甚至交通条件,就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与该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情况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须知道学生以前学过哪些着名散文,他们可能了解哪些关于散文的知识等。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例如,某校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读书较多,善于思考,但好发奇谈异议,原来的一位语文教师怪他上课总喜欢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课堂上也就越来越冷漠。后来换的一位教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在讨论时,教师有意识地让他做总结发言,不仅调动了他本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常常能提升课堂讨论的层次,这样,上课的阻力变成了动力。这就是根据学情来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例子。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而文体与表达特点不突出的,如《论语》等,就不妨把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另外,以介绍语文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也不妨主要学其内容。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
按照这个规律,设计一堂课,也应该把它分成前后几个部分或板块,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划分教学板块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活动板块不宜太多;
每个板块的功能明确、指向集中;
不同板块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指向这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贯穿全课的主问题,使教学活动形成一条主线。
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左右,从上课伊始到下课铃响起整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一直保持高参与度,学习的内容之间也有一些区别。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一节课划分成许多段落,但一节课的时间总体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则也没有相对独立的时间完成某些教学任务。一般来说。一堂课以分为2~4个板块为宜。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是教学过程不分板块,一口气到底,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二是时间分割太碎,活动太多,学习任务太杂,没有停下来集中学习的时间。尤其以后一类为多。许多教师总认为,教学若不涵盖该课文里的所有内容、不涉及有关知识,心里就不踏实。实际上,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很低,很难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脉络,而游离状态的破碎信息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被遗忘。
每个活动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关联性,还应做到环环相扣,即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或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主要活动板块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课任务学习的主要保证,如何保证这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组相关联的问题,形成活动主线。这是教学设计的第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书生在《教师课上“十条”》中的第八条强调:“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这两位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业的难度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4.要求具体、表述明确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很容易因为理解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感情色彩与投入。在内容上,作业应向学生提出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任务,不要出现笼统、空泛的要求。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明确作业涉及的范围,如读一段、读一篇、读一册,还是做其他事情;
规定或建议采用的方法,如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做调查、小组讨论、做批注等;
作业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组讨论,应要求几人一组,是否选出讨论主持、记录人、汇报人等;
作业质与量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业的字数,应尽量有明确要求;
发布、交流的方式,如网上发布,还是口头交流等;
评价的依据,大体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励的办法,告诉学生可能获得何种奖励,会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语言表述上,作业要尽量做到句式简短,表意明确,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甚至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5.适合教师检查批阅
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教师总是需要教授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加上备课、改作业、与学生谈心、家访等日常事务,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业很难批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中,也有教师面对没有设计好的难改的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例如,不少教师会布置“名着阅读”的作业,可学生一旦写好读后感交上来之后,老师往往只给了一个“阅”字,或者含糊其辞地给出“优”“良”“中”一类的等第,缺少翔实的批改。几次之后,学生得不到有效反馈,做起这样的作业来往往敷衍了事。反思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教师对作业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没有进行设计,教师布置的作业很难批改,这样的作业是起不到什么训练效果的。与其学生做起来没劲,教师改起来马虎,不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请学生摘录点评,既有针对性,有利于批改,作业也就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以上谈的五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❸ 句子教学设计的总结

篇一:句子转换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巩固扩句和缩句的方法,掌握缩句的要求。

2、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巩固句式变换的方法,能按要求熟练转换句式。

复习重点:句式变换的复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扩句和缩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什么是扩句?什么是缩句?扩句与缩句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2)扩句与缩句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句子:小明读书。(扩句)

小明在教案里认真地读书。

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缩句)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师小结归纳:扩句可在名词和动词前面增加修辞的成分,缩句先找了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然后把修辞的词语删去,如“的”字前面的成分,“地”字前面的成分,“得”后面的成分。)

4.请学生说说缩句关键要注意什么?(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5.练习:扩句,至少扩两处。:

(1)红旗升起来了。

(2)月光照耀着大海。

(3)战士冲向阵地。

(4)路灯发出光芒。

(5)太阳升上天空。

缩句:

(1)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2)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3)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4)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5)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二、复习改换句式。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

1、出示句子,能否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1)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2)这么美的水真吸引人。(改为反问句)

2.学生练习做题,交流评议,并归纳总结方法。

转换方法: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同样,也可以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首先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句号改成问号。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3.练习巩固,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

(1)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2)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3)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4)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5)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6)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二)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学生做题,并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方法:

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4.巩固练习:

(1)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3)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改为肯定句)

(4)这件事情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改为肯定句)

(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出示句子: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2)妈妈说,她今天去开会。(改为直接引语)

2.学生做题,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方法:

(1)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第一人称),如果是第二人称则改为引号以外的具体人称。

(2)改动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

(3)如果与到问句,则改为表示商量的祈使句。

(4)增删个别词语,保证语句的通顺。

4.巩固练习,将下列句子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2)老师对我说:“您明天把作业交到我这儿来。”

(3)鲁迅在回信中说,他的信如果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4)向阳告诉爸爸,妈妈打来电话,叫爸爸明天十点去火车站。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伶俐的猴子激怒了船长的儿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指导员交给了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互换的方法: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放在最前边);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放在最前边)。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4.巩固练习,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2)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3)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4)少先队员把盲人叔叔扶过了马路

(五)把句子改为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

1.出示例句: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田里的青蛙叫。(改为拟人句)

(3)教室里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方法:改比喻句,一样事物(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另一样事物(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改拟人句,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改夸张句,夸张句:分为夸大和夸小两种,多是讲程度的。夸大比较常见,先说说夸小,如,这个山凹就有巴掌大的地方。分析:真的就有巴掌这么大的一块地吗?不可能,只是夸小了,来说明他的地小。

4.巩固练习。

(1)岸上的树林都在哗哗作响。(改成比喻句)

(2)阳光映照之下,湖水跃起粼粼波光。(改成比喻句)

(3)天气真热啊!(改成比喻句)

(4)小河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5)花儿开放了。(改为拟人句)

(6)这座山很高。(改为夸张句)

(7)这房间很小。(改为夸张句)

(六)句子仿写。

仿写题是近年来中考中的新题型,也是热门试题,既能考查考生理解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因而在中考试卷中大量涌现,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1.套用式仿写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1: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

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续写式仿写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采用了“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3.命题式仿写 给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

例3.仿下面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抽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例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表达了家园对于流浪者的重要意义。

参考示例:校园是一畦充满希望的苗圃,让无数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参天的大树,校园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船里总装着老师对学生的情和爱。

4.造句式仿写 实际就是仿照示例的格式造句

例4.仿造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例句: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点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一眼看来,似乎给了同学们很大的仿写空间,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对该题要严格的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这个例句是设问和比喻构成的。而且要求进行重新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题目中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如:友谊是什么?友谊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团结奋进的火炬。

5.开放式仿写: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二是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

例6.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内容开放性大,要善于联想,自己选定陈述的对象。从例句看,无论选择什么事物,表述的内容必须符合事物的特点,还要包含一定的生活哲理。 参考示例:(1)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矿。(2)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3)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4)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符合题意即可)

三、总结各种句式转换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关怀我们。(改比喻句)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3.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改拟人句)

4.一匹匹骏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飞快地奔跑。(缩句)

5.一群蚂蚁吃了一条大青虫。(改为把字句与被字句)

6.我忘不了童年的一件件趣事。(改反问句)

7. 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改陈述句)

8.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直接引语)

9. 王小明对李芳说:“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改转述句)

10.这次活动全班同学都参加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11.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A、时间好比一个万花筒,它能让我们看到世间百相。时间好比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分辩出真善美和假丑恶。B、时间好比一本教科书,它能帮助我们阅尽人世的沧桑。时间如同一口百宝箱,它将让我们尽情领略生活的幸福。)

12.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希望是河的对岸,即使跳不过,也能够游过去。②风是海的同伙,会把你扔进无边的波涛。)

13.照例句,任用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絮。

答案:教室前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14.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句式字数要求跟例句相同。

奶奶说我是一颗小小的开心果 ,总能使她满是皱纹的脸,绽开欢乐的花朵。

答案:爸爸说我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总能使他满是烦恼的心,升起奋进的火苗。

15.仿写句子:桌子说:“做人要脚踏实地!”粉笔说: .

16.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

17.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18. 例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仿句:如果 ,就 。(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篇二:句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动具体;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生动的句子,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句子。

2、通过练习,进一步领会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想写出好的,美的文章吗?

2、文章是由一段一段组成的,段是由一句一句写成的,所以,把句子写好,就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得具体而生动。 板书,读课题,质疑:具体、生动

二、在( )里填上怎样的词语,才使句子更具体。

1、 小鸟在树上唱歌。

( )的小鸟在树上( )地唱歌。

2、树上结满了苹果。

( )的树上结满了( )的苹果。

三、下面请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找找它们的不同。

A比较领会。

1、多媒体:①秋天,银杏树的叶子黄了。

②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③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色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④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色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引导比较。

第二句和第一句比较,写出了银杏树的哪个特点?

这两句哪一句优美?(这就是生动)

板书:生动就是句子写得优美。

第二句里使用了一种方法把句子写生动了,你们找到吗?

聪明极了,就是拟人手法,把秋天当作人来写。

第二句再和第三句比较,哪一句更优美?

对极了,是第三句,那么使用了什么方法把句子写得比第二句更优美了? 真会发现,就是比喻句。再想想,第三句,除了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外,还写出了叶子的什么?(形状)

对啊,他把叶子的形状也写出来了,这就是具体,你能吗?试试看: 板书:具体就是能写出食物或人更多的特点。

秋天的树叶形状各异,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

再看看第四句和第三句相比,又写出了叶子哪一方面?(叶子被风吹动时的样子。)

这就更加具体了,又用了什么方法写生动,把叶子当作人来写。

3、小结:可见,要把句子写生动,就要用比喻、拟人、还有夸张等方法法,

要把句子写具体,就要写出多个的特点。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把这两个句子写生动,写具体。(同学交流)

四、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具体、生动。

如下面例句: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田里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上面的几句话都是排比句,它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五、练习巩固:

会说还要会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书写工整;用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

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秋天,苹果熟了。

❹ 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3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3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氏、兽”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太阳的特点、作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边的图画。你们认识它吗?对,就是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2、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自己去探索。

3、那么带着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蒸”、“蔬”、“繁殖”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品读体验。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太阳的特点:

远: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5、第2、3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

6、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二)学习课文4----8段,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8、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9、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同学们真是太有爱心了,太阳都种好了,有一天,太阳公公来到我们班做客,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会跟我们说什么呢?(生表演太阳的自述)

四、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1、阅读资料袋,了解太阳黑子,太阳寿命,日全食等。(课件演示)

2、阅读语文书P155页〈妙不可言的位置〉。

五、作业自助餐

1、读〈太阳〉有感。

2、搜集有关太阳的故事,小知识。

3、写写跟太阳有关的成语。

板书设计:

远引用反问

特点大比喻比较

热数字举例美丽可爱

太阳

动物植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

与人

类的气候变化

关系治病防病

语文教学设计3篇3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❺ 怎样做好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 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 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

❻ 语文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结合法、分析法、联系法三种。
1、结合法。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的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能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课文《万年牢》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理解父亲的教导是做事实在,做人实在,做生意实在。
2、分析法。指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抓住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脉”。关键字词分析透了,句子理解起来就简单了。例如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可能”这个关键词,进而体会到居里夫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对科学执着的精神。
3、联系法。指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句子含义的方法。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学习语文的资源库。有些句子在教师无法用言语阐明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理解。例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清洁工人不讲体面却对人有好处,一些小偷,虽穿得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话。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还有一些,可以与结合法、分析法、联系法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句子能力的目的。

❼ 浅谈如何高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有“三个维度”模型,第一是知识与能力,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第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从知、情、意、行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的重要环节,它是动态教学活动,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程序。常见环节是“预习→自学→交流→展示→反馈”。互动交流,不断的在教与学中督促、改进,打造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语文课。

(7)如何进行语文句子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1、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待业的工作语言。

2、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其中导语是指常用于一节谭的起始和一个问题开头的教学语言。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在上课的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3、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导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7)如何进行语文句子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❽ 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

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

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

文章的4、5段,从质地、图案、时间,可以找到答案。

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在父子的心中,这个热水壶的分量怎么样呢从那里看出来的

父亲和儿子把这壶看得很重。因为这是一对很贫穷的父子。文中的第二段就说了日子很贫寒,好在有一个热水壶,可见他们家很贫穷。还有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是很贫困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他们却不愿卖,可见这个壶对于他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2、在这个热水壶上,都记载了父亲和儿子的那些故事呢

a) 3段(儿子小的时候)假想一下,那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父子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里有三个热烘烘,为什么用了三个热烘烘呢回读本段。

b) 6段(成长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短语,这是告诉我们什么父子俩人是怎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的呢

c) 8段结尾(儿子长大了)

儿子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面对儿子的举动,父亲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父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深入探讨,体会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一个热水壶的故事,为什么题目还要叫作风呢

因为在寒风中,更能体会到热水壶存在的价值。正是天气的寒冷,风的大,才更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热水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长城》教学设计。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设计》。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自备田字格,游戏题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八个生字,写好“说、话”两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学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后)师引导说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

2.我们来做“春“字开花的游戏吧(选择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瞧,在美丽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来到哪里干什么呀(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寻找春天;有的在唱歌。)

二、初读,了解短文,认识生字。

1.春风里,软软的柳枝正在迎风飘舞。沉睡了一冬的柳树是怎么醒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第1课,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反馈读音。

(1)板书课题:柳树了

(2)春天来了,柳树怎么啦(贴上“醒”字后让再读课题)识记“醒”字。

(3)除“醒”字外,你们还会认儿歌中的哪些汉字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请看字卡。(老师出示字卡,请学生读字并组词)

3.和生字交上朋友了,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试吧。

三、再读,熟悉短文,巩固识字。

1.分节读文,读通读顺。(指名——分组或者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内容。

(1)读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柳树醒了

①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春雷)教师板书:春雷说话

②春雷怎样跟柳树说话,小柳树睡醒了,会怎么说呢

③你能想象着再读一读第一小节吗

④看板书,小结。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第二、三、四小节。方法:同桌互相读一遍,看看是否读准;2、说一说,谁给谁干什么,怎么样了3、试试,会背了吗(注意评价学习情况)

(2)春雷的朋友们还和柳树在一起做什么啦

①以小组形式汇报,老师板书,然后检查该组朗读、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②其他小组学习朗读,练习背诵;

③分组比赛朗读;看板书加上动作练习背诵。(评价学习情况)

(3)春天里的景物那么可爱,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小节,看看柳树在干什么

①齐读第五小节。

②请同学说一说又知道什么啦教师板书: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③看着板书,加上动作背一背。

(4)同学们,春天万物都在生长,除了柳树醒了,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5)美丽的春天令人陶醉,让我们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自由读)

(6)会背了吗看着板书试试吧。

四、巩固识字,书写生字。

1.看板书再读词。

2.指导书写。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写好两个相同偏旁的汉字,你们看田字格表里是哪两个字(说话)

②这两个字的偏旁谁认识(言字旁)

③示范:写言字旁时第一笔点起笔不能太低,横要向上斜一点,折要向左斜一点,注意左边偏旁窄一些,右边部分宽一些。

④描红。

⑤自己练写,对比范字。

⑥成果展示。

1柳树醒了

春雷说话柳树醒了

春雨洗澡柳枝软了

春风梳头柳梢绿了

春燕捉迷藏柳絮飞了

柳树玩耍小朋友长高了

语文教学设计4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既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❾ 如何进行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材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真正成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寻找久已失去的语文乐趣。
第三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共有四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泪珠与珍珠》。
四篇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但另一方面,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对这些课文毫无感觉,现在的学生对小说和诗歌都很麻木,让他们爱上散文,确是难上加难。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越美的文章越难上。”对于教材提供的文情并茂的散文佳作,怎么教才能充分展示文本之美,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这个单元散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散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本。
1、“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故都的秋》的导入: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如《道士塔》的开讲:利用课件,展示敦煌及莫高窟的图片资料(佛像、壁画、曲子词等),告诉学生这只是敦煌文化的沧海一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而指出一个现状“中国的研究者如今只能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胶卷”,在学生感到诧异时提出“谁之过”,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
2、对这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或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
如《故都的秋》中品味“秋晨静观”这一环节,让班德瑞的音乐萦绕始终,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3、用背景情境——展示与文章相关的事件、历史背景、时代特色、作家生平等材料,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如《记念刘和珍君》上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和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让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了解刘和珍这个人,对于我们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有很大的帮助。
如《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介绍郁达夫生平经历,知人论世,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学生感受到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很容易沉浸到“清、静、悲凉”的气氛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品味语言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本单元学习课文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
如《记念刘和珍君》可用改写、比较的方法来揣摩语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为例,可以把这一段的虚词去掉让学生朗读,再读原文,一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虽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内涵相差甚远,从而体会到大师语言的精深之处。
如《故都的秋》,在找出五幅秋景图后,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如《道士塔》,可以设计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单独成诗的句子,例“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等,反复诵读。通过寻找散文中的诗句来体会本文语言诗化的特点。
三、鉴赏情感
人们一贯认为,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的情怀、抱负和气质。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深入体会散文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置之,怎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唯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是你同学和朋友,她去请愿被杀害,还要受诬蔑,你内心会有怎样感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鲁迅的悲愤之情。
同样是《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在教学最后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请以刘和珍、鲁迅和一个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请愿的意义。学生讨论后认为:
刘和珍:“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民族没有自由、独立的情况下,何谈个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追求,请愿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值得。
鲁迅:请愿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来讲是无谓的牺牲,但在当时可以激励民众。
现代人:应当改进运动的方式,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换位思考,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如《故都的秋》中设计“如果是让你来写故都的秋,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何不写故都的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写寻常巷陌中随处可见的景物?”体会郁达夫平民意识,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如《道士塔》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两个自读思考、讨论题:
1、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是王道士,中国官员,还是洋人?如果你是他们,在当时,你会怎么做?
2、如果给你非凡的神力,穿越时空拦下车队,敦煌的文物你将让它走向何方?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发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不难体会浸透在文中的历史意识、文化气息和爱国精神。
如《泪珠与珍珠》教学中可以设计:
1、 这些眼泪分别为什么而流?
2、 结合你的感受和亲身经历,谈谈对书中这些眼泪的看法。
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交流彼此心声,读懂文中几种泪水的包含的情感,感受琦君怀乡之情和深邃的爱心。
以上是我在这个单元教学中一点粗浅尝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散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绵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❿ 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学赏析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句子赏析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在通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赏析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而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句子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种方式,初一学生在理解和学法上还有些困难,因此在方法上还要进行点拨。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看视频解决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

2、 通过分析、总结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掌握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2:学生能灵活运用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作为我们初一学生学习时觉得无从下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二、 赏析句子从哪些词语入手呢?

首先要理解从哪些词语入手,这些词语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准确的运用这些词语,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

你了解这些词语吗?让我们来明确一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

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

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

拟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那么怎样抓住这些词语赏析句子呢?

三、 例题讲解

句子赏析是近几年语文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修辞的作用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如例句中,通过“敲打”、“默默”两个词语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腊梅生长环境的恶劣(北风的猛烈)和能忍受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

2、 分析语言特点

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具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加强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如例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具体,体现了腊梅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对人生目标执着追求下所表现的坚韧、顽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3、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分析:腊梅象征人生,北风让人联想到恶劣的环境。默默地吐着芬芳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是全篇画龙点睛之笔。思考此问题应在人生启迪上多想一想。

答案: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作者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

4、 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

例句在结构上有呼应上文的作用,腊梅不畏恶劣环境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与上文中“那么你必须坚韧,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照应。

5、分析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鼓神》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答案:“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赏析文学作品句子的方法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某些特征;

排比:层层深入,增强语势。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复:强调

反问:加强语气。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

对偶:工整的句式,增强文章节奏感

2、从词语妙用的角度赏析: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叠词的选用;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A.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衬托);

B.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形象生动、逼真、准确)

C.景物描写(、渲染、烘托、推动情节的发展)

4、作品中人物、景物;作者(性格、情感、思想);

阅读全文

与如何进行语文句子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