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苏教版语文书第21课怎么分段

苏教版语文书第21课怎么分段

发布时间:2023-01-21 03:43:34

❶ 语文书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分自然段怎么分

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槐乡五月怎么写批注

槐乡五月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批注 :槐乡五月真美呀!槐乡孩子又爱美又勤劳。

❸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❹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第21课,反照1,2,自然段写1种花

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题
一、 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默写.(共1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8、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10、 自古逢秋悲寂寥,往事知多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性默写.(共7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陋室铭》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望中之所见,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3、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 拓展性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注民众疾苦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桥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表达作者充满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都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再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三] 答案:1、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五]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B、慈父背影.C、车上惜别.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 答案:(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5、他用手攀着上面…… 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11、D 12、(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不想让桃花源以外的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符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着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❺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怎么分段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着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大多数人将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❻ 5年级上册苏教版第21课的分段内容

熟读课文啊,标好自然段。圈出不会的字词,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词抄3遍 读课文3遍 词语手册1遍 写好旁注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抄生字并自主听写】
3,抄好词好句
4,选2个好词解释
5,补充资料
6,家长签字赞同0|评论 熟读课文
,标好自然段。圈出不会的字词,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批注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抄生字并自主听写】
3,抄好词好句
4,选2个好词解释
5,补充资料
6,家长签字

❼ 小学课文的自然段怎么分段

一、分段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

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

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

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

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

一般状物、几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

5、按文章的结构分段

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即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二、概括段落大意

1、串连法(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

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2、取主法(抓住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

3、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

(7)苏教版语文书第21课怎么分段扩展阅读

自然段指文艺作品中作者根据作品内容和主线进度安排的独立的一段文字。自然段可以表达一个较为清晰的场景、概念、动作等。是构成作品除词语和句子之外的最小组织单位。

基本定义

编辑

语文术语,

自然段由若干句子组成,每句话相互连贯,才能形成一个自然段,反则应分为两个自然段。若干自然段可以构成一个大段,以表达一件相关的事情的发展经过,也可以直接构成一篇文章,即文章只有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等等。

主要内容

“自然段”也称“标点段”

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段落是文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分述、转折、强调等情况造成的停顿,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通常是首行缩进两格),一望便知,无须辨析,所以习惯上又称“自然段”。

“自然段”可以看作表示话语停顿和篇章结构的一种标点形式。实际上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为的“标点段”(punctuation paragraph)。段内的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也体现某种层次关系。层次和段落有联系,又有区别。

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靠内在的逻辑性来显示区别;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和读者理解的需要,是话语中相对独立的意思的外在表现。层次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段落展现出来。一般地说层次大于段落,可以包含几个以至几十个段落,但内容简单的层次有时只有一个段落。

分段是以标点手段显示层次,使读者通过段落来认识层次。文章除占多数的普通段外,还有开篇段、过渡段、结尾段;特殊的段落有对话段,多见于文学作品。

其它文体补充四点:

1、诗歌是分行写的,所以不能把它每行的换行空格视为一节(自然段),诗歌一般以空行,即隔一行为分节的标志,如《帐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2、有些自然段把引入的话或诗歌等“换行空格”写,这样的自然段就不能看成两个自然段。

3、有些文章中人物的对话采用分行空格的形式写,如《诺言》、《心愿》等。按理说应把对话划在相应的自然段中,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太困难了,同时,不把对话划到相应的自然段中对文章的理解也无影响,因此现在教学中普遍把这样的对话每起一行也算一个自然段,这样使教学简化,效果也好。

4、书信体文章的自然段标序号,我觉得是从问候语开始,称呼与落款、日期不标序号,因为这是相对固定的书信体特有的格式;而问候语和祝颂语因人而异,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时不一定只有一个自然段,还可能有两三个自然段甚至更长。

❽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课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课文《猴王出世》 。按段落大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这群猴进入水帘洞,并拜石猴为王。

阅读全文

与苏教版语文书第21课怎么分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