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阅读感到困难,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重点讲解思想内容方法的知识。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后利用这个方法训练能力,提高学生在试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就是:
1、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而且平时在披阅试卷的时候也发现学生这个题目的得分较低。所以,我首先要让学生破除这种畏难心理。只有不惧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高考有关的知识,同时使用风趣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消除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畏惧心理,同时放松学生的心态,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做题。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让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展示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期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然后总结方法,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再做相关的题目提高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讲启发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利用学生对诗歌熟悉的现状进行导入,同是用一个夸张的句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诗歌的天赋,然后来一个转折,指出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做这个题目时的困惑。有困惑,我来帮你解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授课过程
讲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规定。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名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高考题目的相关讲解。首先讲解题目,题目是一首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况下是诗眼的所在。在这首诗歌里面,题目就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这些要素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提示。然后重点讲解“故园”、“折柳”。通过“故园”让学生把握诗歌鉴赏中重要字词的作用。重点讲解“折柳”这个词,一个是有关“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谐音;另一个是关于《折杨柳》这个曲子,以及曲子的内容。
在讲“柳”和“留”谐音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把他们的谐音关系说出来。因为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说出来,那么学生就不能够深入思考,没有思考,收获就不会大;也不能够训练他们把已学过的知识和从来没有见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所以,我就旁敲侧击,说了“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诗句,侧面点拨,让其有顿悟的感觉。如果学生通过这种联想发现这个“秘密”,他就很有成就感!
再次,针对题目讲解。首先要读题目,在读题目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出题者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出题者在题目中给你的提示,以及出题者所要考查的方面。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答案,这个实际上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错误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这样可以了解学情,提高讲题的针对性。讲解出学生在答案正确的部分和不正确的部分。重点讲解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怎么来的,怎么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讲解第二个学生的板书时,我首先表扬学生的板书,一是鼓励这个学生,二是给其他同学的一个信号,这样的书写就是好的,你应该有这样的书写。然后表扬学生在答题方面的条理性:分条列叙。答题的规范性是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
根据我选择的诗歌的不同,我针对各个不同的诗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首诗歌是我重点讲解的,所以,我让学生读诗,然后从题目入手,细致分析文章的内容。然后就题目进行分析和把握。在讲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期学生能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第二首我就让学生自己分析,稍微做一些指点,以此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首诗歌我就完全放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但是,最好的答案我心里是有谱的:只有分析到“梅”与“人”
这个层次,才能说学生把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读通了。第四首诗歌我直接就把它作为了课后作业。这样可以让我把精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又可以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使我的课堂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再一个就是关于课堂上的语言。虽然我平时不是很爱说笑。但是,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这门课的一个前提是使他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我利用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在课堂语言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风趣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果对这门课不太感兴趣,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我也是用我的这种语言把一些难以表达的东西用一种客观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本和习题中看到的高不可攀的东西变成自己生活的东西。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使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要从生活中学习。日常的积累和观察,经常的反思和总结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四、说板书
我的板书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注重体现这堂课前后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学生看完以后能够回想起这堂课的开始、重点和结束。
古代诗文鉴赏
高考相关内容
试题讲解
找诗眼
方法指导 重炼字
抓名句、含义丰富的重点句
加强练习
五、说达标训练
我的达标训练实际上是分布在课堂的两个训练题目里面进行的。第一个是对所讲方法的训练,是让学生熟悉所学习过的方法。第二个难度稍微大一些,是让学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进行一个逆向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更准确地答题。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我注意环节紧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然后针对其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诗文鉴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方法并在做题的过程中予以运用。学案导学的功能得到发挥,学生听、说、读、写都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风趣的语言是一个法宝,而我的语言算不上风趣和幽默,确切的说是通俗。我以后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起来。下午,我讲课所用班级的语文老师来向我要最后一个题目的答案,说他们班的学生说应该趁热打铁把后面的题目讲完。我没有让这些学生浪费时间,没有让听课的领导老师浪费时间,我感觉就是我的欣慰。
结束这堂课以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加上其他领导和老师对自己的指点,认识到我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开始的时候,我讲的过多。到了后来时间就紧张了,学生做题的时间少了,耽误了学生的训练,也使自己的课上的不够完整。课堂的前半部分我应该少讲,学生能够读的让学生读,能够自己看的让学生自己看。
第二,虽然有调动学生的表现,但是调动的不够充分,特别是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进行板书,然后按照这个同学的答案进行讲解,那么就等于忽视了大部分同学,而且容易给这个同学造成信心上的打击。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完美的。黑板上板书答案在放大优点的同时也放大了缺点,而且,讲题又注重讲缺点,所以,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后可以多让几位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让几位同学进行评分、评价,相互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找出他们答案中的合理部分组合成答案,大部分同学都有一种参与的成就感,学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分析小说的情节,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着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爱慕
项借项链——忐忑不安虚荣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坚强蒂
链赔项链——悲苦不堪诚实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善良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㈡ 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复习导入
那么在你印象中,调达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那事实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他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
2、这时候,课文中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国王。他是一开始就像伤害九色鹿吗?
3、对呀!国王没有办法,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妃,只能张贴皇榜。皇榜的内容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4、见利忘义的调达是怎样“恩将仇报”的?请同学们齐读第七自然段。(生齐读)
5、而这时国王是怎么做的呢?理解“浩浩荡荡”。
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的意思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6、这时候的山林,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可是死神也已经一步步向它靠近,让我们和乌鸦一起喊醒九色鹿。
7、在这危急时刻,如果你是九色鹿,你心里会怎么想?
指导朗读
8、这一番话真是读得铿锵有力,国王听了也被感动了,他知道真相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9、国王明白了真相后,做了哪三件事?
10、现在给你至高无上的权利,你就是威风八面的国王了,你会怎样处置调达这个小人呢?
11、假如现在你是调达,国王要对你处以重刑,你还有什么话说?
12、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让调达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啊!各位国王,你现在会怎样处理调达呀?
1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6-9自然段,把对九色鹿的喜欢的对调达的谴责读出来。
14、小结。
三、拓展,民间故事推荐
《九色鹿》评课记录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黄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给我留下这些印象:
1.开放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试图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
2.结构意识。
黄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体悟九色鹿的品质后,归纳了学习方法:读课文,找关键词句,谈感受,用这样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调达是个怎样的人,这就是新基础的“教结构用结构”。
杨玉环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我听了两次,由于她对教案做了反复修改,因此两次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同,但都可以让人从中学到很多。《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美文。
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杨老师的教学重点抓得很准:利用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非常清晰:以生为本、以疑为线:安静是怎么触摸春天的?哪里可以体现她神奇的灵性?整堂课只有这两个大问题。围绕重点学生找词语分析,读句子感悟,后面引出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理解上就显得水到渠成,不生硬。
另外杨老师也很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杨老师在读中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想象读、探究品读等形式加以点拨指导、读懂文本内涵,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时,学生开始读时声音响亮,但不整齐。这时老师发现学生连“悄然”都不懂,就马上点出“悄然”的意思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学生知道要读轻声些,这时杨老师又提醒大家注意后面的“!”,那么后面声音又要上扬一些。一句话,它的轻重缓急都要有区别。再读后,学生读得有感情了。可见,教师的引领是多么重要。
此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没有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例如“找出文中的词句”练习,只有第一次是学生自己提出,后面由老师直接给出,词语更是早早就用特别的颜色标明。这些教学环节,应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想说哪句,想感悟哪句,交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才能以“生成”新知而精彩,以学定教。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杨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说教材
《凡卡》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12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的信的'内容”和“凡卡的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景教学法,直奔重点,,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初设疑问
由“圣诞节”这一西方节日谈起,此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那样隆重。当我们沉浸在新年的快乐之中时,在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最快乐的圣诞节夜里,孤零零的正边哭边给他爷爷写信,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快速读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读书就有了热情)
2、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作者叙述的内容、信的内容、回忆的内容。
(二)重点段落,精心研读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必须突出重点段落,才能触类旁通。信的内容中,重点感悟是“凡卡学徒生活苦”(第8自然段)。回忆的内容中,精读“凡卡与爷爷砍圣诞树”(第13自然段),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第21自然段)。
1、指导感悟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指导过程如下:
师: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学徒生活的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师:那好,大家再认真阅读这些内容,看看通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学生自读本段)
生:我对凡卡挨打这件事情感受最深。通过“揪”、“拖”、“揍”这些词,我仿佛看见了凡卡挨打时满地翻滚的样子。
生:我对老板娘拿鱼嘴“戳脸”,伙计们“捉弄”他,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拿凡卡不当人,我们仿佛能听见凡卡挨打时痛苦绝望的惨叫声。
师:说得好,体会得很深。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对凡卡挨饿这件事情感受很深。从“一点面包、稀粥”等词我能体会到凡卡几乎天天挨饿,我仿佛能看见他瘦得皮包骨的样子。
生:我对凡卡挨冻、睡不好这些内容同样感受很深。“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还有一处“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从这些内容中,我仿佛能看见凡卡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的样子。
师:大家体会得多深啊!从凡卡受到的这些苦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什么?
生:他的命运很悲惨!
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了凡卡的悲惨生活。
凡卡回忆的“快乐”生活,是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这一段放手学生去读,读出凡卡的快乐和爷爷的有趣。读后教师质疑:课文写了凡卡学徒生活苦,为什么又回忆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这是不是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这样写更反衬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拓展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凡卡》的末尾段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本片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任命运的最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师: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或讨论一下。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回忆小时候父亲教“我”猜谜语、编谜语的事情,表达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文章角度新颖,巧妙地把父爱浓缩在那深邃、神秘的眼神中,并借一则描写眼睛的谜语,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带给孩子光明与快乐。
故事虽然简短,但要学生能从作者与父亲的猜谜过程中,体会到深沉的父爱无所不在,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不能一味像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一样,以“教”为主,要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优势,但对有一定难度的词句,还需教师适时指导点拨,省时高效地完成识字任务;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在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复述能力,如:按提供的词语、提纲、写作线索等方面进行详细复述。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能做到简洁明了清楚的复述课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精心的设计,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深邃”、“苦思冥想”、“饱经忧患”等词语。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课文中的生字基本能在预习中自己掌握,但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些较难的词,还要进行点拨。如“深邃”一词,除了指导书写“邃”,另外学生在理解这词上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对“苦思冥想”、“饱经忧患”的教学教师也采用了不同的理解方法,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训练,并在理解的过程中感受词语在文中所含的情味。
目标二:读懂描写父亲眼睛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感悟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通过阅读,从父亲的谜语中、眼睛中,感悟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章巧妙地把父爱浓缩在那深邃神秘的眼神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感悟。在学生找到句子后,不要急于朗读,应结合课文,通过教师引读、学生角色体验、展开合理想象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感观上的刺激深入感悟文本,浸入文本,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那浓浓的父爱。
目标三:初步了解简要复述的方法,并对课文的关键内容进行简要复述。
一、 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
《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登月成功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想象能力,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 学习对象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缺点是思考不够深入。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初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的操作方法。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学习媒体设计
考虑互联网知识良莠不齐,学生上网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本课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和Internet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浏览局域网了解信息,利用超级链接登陆教师申请的BBS站点上交流思想。课前,利用Flash制作网站《月亮上的足迹》,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和相关的网站在我的个人网站上链接好,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眼界。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四、 学习过程设计(设计思想及网络环境运用分析)
(一)新课导入,资源共享,成果展示
(成果汇报)展示学生网上搜集的关于月亮的文化知识,引入月亮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学生可将自学成果发表在BBS论坛中,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将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生可以到网上查询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你说我说大家说)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1)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介绍。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以直观的方式进一步感知人类登月的过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谈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陶冶。)
(四)拓展延伸
一位作家曾说“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象的人,才是会构思创作的人。”下面就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来完成想象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总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我相信同学们的梦想有朝一日定会实现。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六)作业
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第一项必做,二、三项任选其一)
1. 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为题,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写一段话,发表在论坛上,进行故事接龙。
2. 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展开想象,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发表在论坛上。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着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㈢ 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词。
《我的呼吁》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着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博士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的一篇演讲。史怀哲从三十八岁起一直到他90岁与世长辞,都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从事医疗服务事业,他从亲身的初中当中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而他作为一名白人,甘愿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为当地土人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1952年,这位终身思索和爱的行动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借授奖仪式的机会,向全人类阐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他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具体阐释,然后结合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危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赋予尊重生命的伦理以现实的活力。本文逻辑严密、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强,是演讲词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史怀哲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等;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作者贯穿整篇演讲词的思想,领悟好这一思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本课是自读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我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所以本课的基本教法是提问法和点拔法。
学法方面,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史怀哲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战争,不仅要结合身边的事例,还要结合国际上一些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导入的是引起兴趣,建立联系。对于这篇课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导入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引出现实社会的些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社会暴力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整个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我首先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这两个问题是:(1)史怀哲向谁呼吁?(2)呼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学生集体回答,老师明确:史怀哲向全为类呼吁,呼吁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领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伦理,伦理的含义是“人们之间相处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个问题必须由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这种伦理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人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反对这样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因为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纯主观的,这样分类必定会造成我们对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举出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杀,还有二战时希特勒宣扬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杀犹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每一个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师提问:当我们有了这种尊重生命的意识之后,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善恶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种善恶观是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明确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和战争。
然后重点讲解作者针对暴行提出的解决办法:追求良善。作者认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为现世的一切暴行早晚会产生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冤冤相报,永无止境,与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报怨,实现善的良性循环。学习这个段落时,可以要求学生就当前的国际恐惧主义谈自己的体会。
要战胜大众疫病,作者认为全人类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因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们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恶,现在是到了回报的时候了,所以应该采取一种赎罪的心情去帮助他们。教师用觉悟的
语言向学生介绍史怀哲的非洲行医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史怀哲无私地为非洲人民服务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
拒绝战争,维护和平。可以让了解历史的学生来谈冷战其间美苏军备竞赛的情况,以及对当今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事件的看法。
3.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内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具体论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呼吁人们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帮助、战胜疫病,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文章的逻辑显得十分严密。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教师、课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尊重生命。这样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培养并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德育的目的。
㈣ 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蒙田的《热爱生命》文章语句平实,思想却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出来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世界只是一个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种心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营造的是迥异的生活从对生活苦和乐的对比中,作者调制出了“心的转化剂”,同样在对生和死的对比中,作者提炼出了“乐观的美酒”作者为了突出“生”的乐趣,鲜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观点乐观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充实地度过上帝赐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是显得那样耐人寻味在一句简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动而又高度准确地概括出人的两个本质的属性:肉体的脆弱和思想的伟大文章的开头,作者把人比作苇草,似乎透露出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无奈但是,这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作者强调人生命的脆弱正是为了突出人思想的伟大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教学设想]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将三篇短文依据“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一名言展开,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个主题分别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进行研读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篇《热爱生命》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主,第三篇《信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灵魂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程]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每个人都有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热爱生命》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 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信 条》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4、教师总结: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 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 ,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章法
词眼感情
人生
十、说思考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着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因此,本节课不仅意在给学生鉴赏《如梦令》的方法,给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过“词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词之间不同层次的比较,在挖掘《如梦令》深层意蕴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鉴赏诗词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体悟多味人生的胸怀。给方法,给能力,给境界,是本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亦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追求。
㈤ 高中语文说课稿怎么写
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说课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教”。要把教学设想、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前,一般都要事先写说课教案。写说课教案的过程也是备课的一种形式。说课教案的主要内容不但要写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写出为什么要这样教,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就是说课教案与课堂教学教案的根本区别,写说课教案和说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
说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说教材,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编者意图及本书课与其他章节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地位;二是说教法和学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和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说教学程序,即说出自己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实验设计及板书设计等。
说教材。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也是说课的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和局部把握是上好课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课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对教材的分析,重在挖掘教材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思想价值。教材的知识价值,是由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所决定。教材的能力价值,是指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知识的能力价值有隐蔽性,它凝聚在知识中,因而即使掌握了知识,也不一定就发挥了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没有一定的范围,不像知识本身那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但知识的能力价值却是可以发现的,它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同一知识,不同结构能力价值也不同,优化知识结构,实际上是突出某一方面的能力。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教育价值,主要在教学中通过知识传授及学科的发展史等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以及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等。
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表现在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作用体现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独立思考。
教师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最优化地使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向更高的一级水平发展,有效地对学生探索尝试活动进行诱导和评价。为此,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常常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最基本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特长以及授课时间的制约。一般的情况下,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本源性知识常常采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归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派生性知识一般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演绎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也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是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说教学程序对于新授课教学要说明课堂教学过程和步骤安排以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这是说课中更为具体的内容,要说出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一般的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新课的引入,课题的提出,新课教学的展开,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还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近两年的说课实践,充分地证明了说课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作用,表现在:
——说课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由于在说课中除了要求说清教学设计常规项目外,还要求教师说出进行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法和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从单一的学科文化知识过渡为既有学科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多元的素质结构。
——说课促使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现代的教学,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特别在说课中,不仅在说教什么、怎样教中需要理论指导,在说明理论依据中更需要从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需要以教学论中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为指导,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就要依据教育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的理论,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课,即课堂教学,至今它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全体学生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这一点上说,任何教学行为都是为它服务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为它服务的。
六、说课教案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二册第三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及教学目的:
它是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课内自读课文,但列在会考必考篇目中,地位超过〈〈崇高的理想〉〉,并驾于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就必须从掌握剖析议论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入手,训练“观全文”的能力,再结合本文特色,定教学目的为:1、理解序言文体特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历程;2、体会比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2、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读写议论文实际培养技能点,订重点为:1、把握思想发展线,理解“呐喊”含义;2、比喻说理含义及运用。难点为:1、寓意深广的词、句、段。
二、说教法:
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预习;定向;自读;作业;讨论;答疑;自结;迁移)。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自学,突出学生主体;举一反三,养练能力。
教法:突出原文语境,瞻前顾后,讨论点拨,引其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故教法为:1、定向自读法;明标的;2、提问法;引导深入;3、讨论法;参与、激活思维;4、练习迁移法;动手、巩固提高。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初有读的知识和浅近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应早读预习,做自读提纲,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养练读写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检查作业,口头作文。
1. 导课:学生齐诵鲁迅诗《无题》;“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请打开课本,读自读提示,找重要信息点;序言,教师板书课题;巩固旧课中导新课,抓提示,明学法,启思考。
2. 复习巩固:问:九课中心论点?十课中心论点?(学生齐诵)那本课中心论点?从序言看写作目的?回扣单元教学要求。
3. 理思想发展线:(边提问,边板书,边讨论,查原文,语境订正)
问:(1)写了几件事?地点?何事?每件归纳概括为四五个字(教师导引)。
(2)作者经历发生变化的原因?(由表层事件查内在思想原因,教师引导概括表述) 预见难点:A“救国救民”处;查原文第四段
B“悟要着,弃医从文”处;查原文第五段
C“寂寞苦闷”处;查原文第七段
D“看到希望,作文呐喊”处;查原文第二十一段
难点突破:教师引导学生查原文关键句,分析语境,找出原因,规范表述。
(3)划分鲁迅思想发展阶段,知依据。
(4)“我以我血荐轩辕”说明何目的?结合板书“学医”“从文”“苦闷”“作文”的目的来谈。;救国救民。
(5)学生齐读第一段体会“梦”的含义,理解“忘却的梦”“未忘却的梦”的含义,领会第一段结构上的作用。教师板书。
4. 理解“呐喊”的含义:
“呐喊”的含义有两条,让学生在原文找出相关段,概括归纳,规范表述,每条八个字以内。 预测:易找到“助威”一条,难找到“唤醒”一条。教师顺势清理“铁屋子”一段,明比喻含义,抓“大嚷起来”归纳“唤醒”一条。照应板书“救国救民”。
5. 理解比喻词句含义:
教师结合原文语境,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铁屋子”“熟睡的人们”“闷死了”“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盲无边际的荒原”“听将令”等比喻词句的含义。
6. 迁移写作:
引导学生回忆《琐忆》比喻;批评自夸者时“狮子”“猪羊”的比喻、鼓励自惭浅薄者时“小溪”“烂泥塘”的比喻、批国民政府时“富翁”“乞丐”的比喻,回忆《拿来主义》“大宅子”“孱头”“混蛋”“废物”“鱼翅”“鸦片”等比喻,回忆〈〈劝学〉〉第三段(齐背)比喻说理、对比设喻,投影课堂作业;A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B运用对比的方法设喻,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教师提问讲评,点明作文应积极用比喻,使文章生色。警戒“同类不喻”及不恰当的比喻。
7. 自结:对照板书,小结收获。教师点明体裁及类别,学生整理笔记,消化吸收。
8. 作业:课课练。
黄 山 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这是一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2、教学要求: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要求:
⑴、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⑵、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⑶、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⑷、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⑵、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㈥ 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着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着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的第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省编年级语文第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么文章。根据该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教学要点: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或练习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针对课文标题讨论,理解中心意思,进行最后的。
5、布置作业:依据课文练习或练习册来确定2—3点。
高中语文必修《醉花阴》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一、说教材
《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xxx武装发动xxx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便于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入文本恰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法,旨在激发学生思想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比较法和归纳法,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教学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一)朗读导入
选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作为朗读内容进行导入,既创设了情境,便于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氛围,又突出了人物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温故知新
对上节课内容做一简单回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省时不费力、一笔带过,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便于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人物赏析
人物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进一步了解雨果“对照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也便于巧妙运用人物与场景之间的联系,突出场景描写的作用。
(五)课内检测
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读”,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课外探究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还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小结
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善始善终的性情。
各位领导、同仁,以上就是我对《炮兽》一文的教学设想。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鞠躬!)
一、 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
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档 案 资 料
姓名 住所 性别 阶级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职务 爱好 死前状况 特征 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
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