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见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1、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培养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4、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其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学生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效率高。
其二,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假期中,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阅读儿童着作,或背诵古诗文时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建议学生可以练习楷书,可以临摹,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给予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这也是这学期的教学重点。
其四,留心观察,写好作文。
三年级教学就是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的确,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重视它,正视它。其实写好作文不难,但必须留心观察,把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组织好语言,汇集成篇即可。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说总是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本学期我刚刚接班,对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字词及基础知识。并将鼓励他们每天或每隔一天写一篇日记进行练笔。作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就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拓展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争取有大的进步。希望学生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看课外书,在写作文时就会语言优美.生动.妙语连珠,这些都是因为阅读面广,知识渊博。希望家长可以重视阅读,假期中给您的孩子准备一俩本儿童读物,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平时也可把书带进班内,放在图书角里和同学共享.我相信您的孩子将受益终身.
其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7、 课外阅读的习惯。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子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相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与人格也就尤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家长必须帮助并指导孩子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的一人之见,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浏览指教,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和您有再次交流的机会。
一、读书、写字的姿势
二、如何定学习计划
三、如何预习:
做预习,不可少。初读文,划生词,不明意,查字典;细读文,
明内容,不理解,打个问。课后题,动动笔,查资料,试解决。上新课,效率高。
四、怎样听课:
听课前,作准备,书和笔,放好位,人坐正,心入定。重难点,
注意听;疑难处,动脑筋。脑眼手,齐参与。下课后,细回忆。
五、怎样做课堂笔记:
专心听,认真记,看板书,明要点,圈点划,作旁注,复习时,
有依据。
六、怎样发言:
细聆听,明问题,抓关键,精整理。有头尾,语通畅,口齿清,
声宏亮。
七、怎样复习:
通读文,查缺漏,再精读,攻难点。翻笔记,忆讲解。做练习,
用新知。反复练,记得牢。
八、怎样查字典:
字不明,义不清,查字典,能弄明。知拼音,查音序;晓字形,
查部首;形难辨,查难检。
九、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时,作笔记,成习惯,多得益。记书名,记日期,定格式,
有规律。好词语,先圈起,修饰名,多摘录。列提纲,概内容,明中心,谈感受。
十、多读、多问、多想
学语文,多读书。读课文,如流水,精彩处,记脑中。课外书,
广泛读,勤摘记,是关键。阅读时,多提问,审题目,须质疑。为何写,怎样写,在书中,事先把不会的字词做一下整理,然后熟读课文,如果还想提高的话,可以看一下课后练习细求解。处处问,时时问,问中学,学中问。
一、在课堂教学之前,想好教学思路
教材内容多,一节课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没有理清教学思路,对整节课没有整体的把握,学生会觉得混乱而无所获。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善于选取一个突破口或聚焦点,由此入手、带动其他,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先说寻找突破口。比如,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语文课中的难点篇目,诗歌篇幅长,内容多,内涵丰富。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有可能会觉得枯燥。通过对艾青作品的研读和对教材的理解,我选择“紫色的灵魂”作为切入口,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二、做好做精每一课的课堂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譬如,在讲解《一剪梅》时,采用“以情导入”的模式。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李烁婉转优美的声音瞬时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凄美的世界。一种静,一种美,默默地荡漾在同学心间。通过这一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一开始学习就进入教师精心营造的感情氛围之中。
三、精心设计教学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课堂教学应如同河流一般,有跌宕起伏,有平流,有急湍。一节课如果没有高潮,那这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是相通的。
四、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而且前面问题的解决要成为理解下面问题的铺垫。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按照合理的程序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地理清课文。就其效果而言,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
一、朗读法。
朗读法是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在其他科教学中也很常用。朗读分为齐读和自由读两种,齐读使用的情况有下列三种:①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的时候,如刚上课时朗读一下课本标题或上节课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②让学生对新内容适应时,这主要在预习过后,齐读可以让学生自己纠正自己读错的字词等。③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时候,这主要是用在分组练习上,可以让全班都参与其中。自由读主要运用在需要学生有自我感悟,自我理解的时候,特别是在教师讲解课文的时候。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老师在课堂上点学生单个起来回答问题的情况,除了这,还有快读,慢读,高声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我看来,朗读的作用就是认识字词,加深印象。听只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并不代表动了脑筋,只有读出来,才代表真正吸收了,而读又是为写作铺垫的,所以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背诵法。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书上总是画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背”字,我所见习的两个班级一样,也是基本上每篇课文都要求背诵,背诵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的,但是背诵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古诗词要背,课文也要背。背准了才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背诵古诗词上,好多同学能将一首诗歌脱口而出,但是其中的意思一句也不懂,也许是明白其中的大意,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许是根本就不明白,只是老师要求背就背了,我希望是前种情况,但不管怎么说,在小学教学中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背。
三、默写法。
默写在小学课堂上一般都是在听写的前提下进行的,能读,能背不代表能写,从读到背再到写才完成了记忆的整个过程,默写是有一定难度的,小学生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这上面,而老师往往也是通过默写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谈话法。
有人将谈话法说成是问答法,我认为不是,谈话不只是一问一答这么简单,它更重的是交流。但它又主要以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上出现,小学老师似乎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在这一问一答中就产生了对话,谈话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在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上的四个例子就说明了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谈话法的.四种情况。
1. 开发学生想象力的谈话,通常就是老师根据新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联想。如例1中,学生就可以由金子而想开去,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这种谈话法适合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使用。
2.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谈话,老师在这种谈话中起的只是一个衔接作用将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衔接起来,就像例2中,古诗词是以前背过的,而现在提起又有了新的含义。这种方法还特别适用在记生字词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时一般都采取这种谈话法。
3. 带有总结性质的谈话法,一般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都会问你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达到总结和全面复习的目的。如例3中,对那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这种谈话法主要运用在课程结束的时候。
4. 复习过程中的谈话。这主要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谈话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或者说是整个教学活动中,谈话法不仅需要老师设计好问题,还应在谈话结束的时候做好总结工作,这样才能将知识理论化,完整化,系统化。
五、讨论法。
讨论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不常用。小学生的想象太丰富,讨论就会跑题,课堂一下就会变得吵闹起来,要再回到原来的课学气氛就得花一些时间。但是,我还是很提倡这种教学方法,同龄人有同龄人的沟通方式,向自己的同伴学习远比向老师学习要有效果的多。在林老师的课堂上,一位同学用越来越造句时说,我越来越大了,妈妈越来越小了。林老师要求学生讨论,这个句子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说法。有同学说是我越来越大,看起来妈妈越来越小了,有同学说是我越来越大,妈妈越来越老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后一种说法好。通过这个讨论我相信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明白了“越来越……越来越……“的用法,还有一次是谈理想的时候,老师也请同学们互相谈谈自己的理想。当一位同学说他的理想是当社会老大时,其他几个听到的学生都笑,他自己也笑,还叫来了老师。可见在学生的心中对错的分界线还是很明显的,而也只有在同龄人面前,他才敢说出这个大胆的想法。
讨论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同时也需要老师在讨论后作一个全面的总结,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虽然我很提倡这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课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中还是建议少用这种教学方法。
六、练习法。
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中头练习和书面练习两种。不过练习主要还是在课外,而老师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就是批改作业。这次见习我也批改了一些作业,我发现我所见习的那个班的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拼音问题,在我一次改字词的作业中,很少有同学拼音是全对的,甚至竟然出现了有同学汉字书写全对,可是却一个拼音都不会,所有的拼音他都只写了一个字母J的情况。我也给我的指导老师提了建议,希望她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还有幸在课堂上观摩了一次书法练习。在练习开始时,老师讲了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醒与纠正错误的姿势。练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大力提倡这种教学方法。
七、考试法。
考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考试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下,学生会自觉的学习和巩固知识,还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常用,但也绝对少不了。
八、自学法。
自学法主要是老师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面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不总在,课堂也不总在,我认为自学法才是小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一种方法,也是老师应着力培养的一种方法。小学生只有在小学初步学会了要学什么,如何学习,才能有以后初、高中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法主要是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的.
看似在要求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其实在这问题中就告诉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多方法,一般一个老师的这些方法都是固定的,经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后,学生再拿到一篇课文时,就懂得了从哪些方面,怎样去学习了。老师也可以传授一些系统化的方法来加以引导。
Ⅱ 怎样上好语文课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Ⅲ 如何教好语文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这个虚必须务,而且必须务好!即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Ⅳ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什么样的语文
一、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语文”的。
什么是“语文”?顾名思义,“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作为教与学的核心。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理解、品味、欣赏、积累与运用母语文字,并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设计教学,使学生听有法度,说有理据,读有韵味,写有章法,书有形神,悟有情理,于听、说、读、写、书、悟的训练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高效的。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效率。语文教学也不应例外。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目标明确,过程紧凑,效果良好。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有了最大程度地训练和提高。他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生动的。
所谓“生动”,正如贾志敏老师所说:“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用自己准确、生动、幽默、煽情的语言及高超的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求知,主动求疑,主动求异,主动求法,主动求博,整个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笑声阵阵,动静有致,高潮迭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言语的交锋及思想碰撞而不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和情感的升华。
四、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人文的。
人文,首先是指由教师端庄的仪表、亲切的笑容及和蔼的教态等所营造出来的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其次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满爱心、公平公正、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多维评价、鼓励表现的人文关怀;再次是指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中产生的种种独特的人文体验。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在人文氛围中展开,在人文关怀中进行,在人文体验中深化。
五、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
“开放”一是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开放;二是指教学资源的开放。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一节好的语文课绝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框死在文本中,而应在深入领悟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超越课堂,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入广阔的生活,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学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从而积淀文化底蕴,拓宽知识见闻。
六、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创新的。
“创新”就教师而言是指不因循守旧,拘泥成法,敢于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就学生而言则是指阅读、写作不人云亦云,敢于怀疑、批判、反思与创造。一堂好课,要凸显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及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批判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与愿望。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七、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
有许多语文公开课、竞赛课,教师在设计时就把追求完美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为达至这个目标,课前训练学生的有之,课中“诱导”学生的有之。于是,教学变成了演戏。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殊不知,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真实的也才是最美丽的。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于一时,真实的精彩方能恒久地打动人心。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与真实的生命力。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最高的追求。
Ⅳ 怎样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功夫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抓住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和讲解。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曾写过: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老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如果每个人都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一节课,那么又怎么能有不成功的课呢?语文课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导学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所以说课前精心的准备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盈生命的活力。
教拿目标制定来说:
有效地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卢姆
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基础制定,既体现文本特点,又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适度,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宁少务多,宁低务高,“每天进步一点点”。
例如:《掌声》教学目标之一的比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太大,不具体)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降低,细化,适当)
具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标的比较:
(教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全面、大)
(教师)为有漓江这样美丽的山水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可检测)
全面。目标包含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二、学生做好预习是基础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真是事半功倍。所以我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
一般说来,每堂语文课时,我都留出一定时间,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字词句段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通过小组汇报,预习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集中难点、亮点(课文精彩之处),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时间都是有限的,把学生的智慧汇集起来,再难的课文也不难了。书后作业学生会当堂理解,课文重点、难点能自主掌握,大大减轻了课后的作业量。预习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件真正开心、快乐的事。
预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情感的加深,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个性化学习,因人施教,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趣”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导入激趣。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节课的开端若以趣引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在课前收集了许多有关资料。课堂上,我说:“大自然多美呀,你们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学生们对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来香……”我接着说:“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花儿,并且用最美的颜色画出来了。你们愿意让这些鲜花开满草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把事先画好的花贴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说:“小朋友们画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学生们兴趣盎然。老师顺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赞美声中,花儿们开得更艳了。”……在教者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开发,快乐学习、精心创意的兴趣空前高涨。
(2)形式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之后,我就进行了广告词设计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庐山真遗憾”等经典广告语就诞生了。
四、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1)教师的提问要有梯度
这里的梯度不仅指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难易的合理把握,还指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完4、5小节总结过渡时说:“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然后,教者先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接着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庆龄一身正气与满腔爱国热情的视频。这三段视频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随即,我先后引导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樟树的香气让虫子害怕,那么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谁害怕?”“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吗?”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庆龄,并形象的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
抓住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 “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增长到4——6秒,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五、加强朗读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老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如《鸟岛》这一课,在指导朗读“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我出示了鸟岛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鸟窝图,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的情景,一下子那么近地呈现在他们眼前,多么新奇,多么美。通过看图,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等词语,感受到了鸟蛋之多。再来指导朗读,读出鸟蛋的多,就能事半功倍地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激活他们的想象和情感。
六、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读懂课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从识字、解词、释句,到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理解文章题目,理解思考课后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七、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制订好读书计划,并按照读书计划,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具体方法:a.浏览读,b.品尝读,c.筛选读
八、注重指导和评价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主动,有的学生发言声音太小,有的学生表达不清,有的学生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等问题,这时我就给予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 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教给学生展示的规范语言。如:“我们组来展示这个问题”、“我们组展示完毕,请其他组补充和订正”、“我代表我们组来补充”、“我代表我们组来点评”等等,使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展示都能引起倾听者的注意,同时也提醒倾听者认真倾听。
每次小组展示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展示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对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总结,既让学生体验合作展示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明确展示的不足,使学生在不断展示中成长和进步。另一方面,对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展示是否主动和大方,发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等方面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展示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增强自信。
九、课后反思至关重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的手段。通过反思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Ⅵ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如何教学呢为什么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趣味性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因为语文课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必须要上的一门课,而且也是他们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途径,所以语文课是非常的重要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会学习文字,古诗,以及一些历史文人的生平。文字是有灵性的,从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文字在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
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的简洁,不要让学生们觉得语文是一门繁琐的课程,而且在给学生留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给学生留太多抄写,默写的作业,要让学生有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Ⅶ 想学好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1.抓基础,准备可以拿分的题目:在语文考试中里面,有一些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你烂熟于心的题目,像多音字,错别字,古诗词默写这种。针对这些题目,多背多练就好,没什么其它特别的技巧。
2.多看书,尝试理解背后的深意:要想做好阅读理解,意味着你背后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功不唐捐,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当然,据我观察,现代的学生,即便已经毕业后的职场人士,阅读能力都是有问题的。
解决的思路也很简单,提高阅读的标准。每次读完一篇文章,试着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涵盖全文,亦或是罗列三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强迫自己思考。
3.多练习写作,尝试短时间内练好文笔:当然,应试作文不是特别需要文笔,只需要你把字练好,然后把三段式的议论文框架烂熟于心,最后再背熟几个常用素材即可。练的次数不够多,知道再多技巧也是枉然。所以还是固定时间每天练一练文笔。
4.背诵古文,培养语感:针对于文言文,最好的方式不是看翻译,而是先尝试把整篇文章背诵下来,接着一字一句的抠下来,理解其准确的含义。
Ⅷ 新时代语文教学要树立怎样的教学理念
一、转变思想,改变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主要表现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体现着人文关怀。
首先体现在给学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学生学习成功的原动力是兴趣与信心,兴趣是船的发动机的话,信心就是鼓起的风帆。没有风帆的船在惊涛骇浪之中就只能艰难地寻找前进的方向,有了风帆的船就能迎着恶浪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闪耀着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虽然他们有时表现的内容与表现时机,或许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与授课进程相冲突,而不被教师发现或被教师轻易的否定。但他们想表达的欲望是他们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要求感知强烈而喷发的智慧火花。也是学生个性体验想得到认同的强烈愿望。这些闪光点可能是学生偶尔的插话,也可能是与同学或教师的答案不和谐的音符,也可能是学生踽踽独行的个性表露。学生的这些闪光点可能是成为参天大树的一粒种子,也可能是成就大海的一滴水。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和心态去浇灭这些希望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并用心呵护,让它健康成长。
再次,在“逼思”中多给学生些思考的时间。既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需要时间。美国着名成功专家艾.浩恩说:“反应敏捷,出口成章是一种优秀的学习素质;然而深思熟虑,谨小慎微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此时教师不妨按照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教学细节说:“别着急,老师等着你们慢慢想!”“静下心来,你很快发现自己刚才想法中的不足。”只要我们在学案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帮助学生祛除浮燥,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收获更多。
最后,在讨论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有一些问题在“逼思”环节中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就要进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摆出自己的理由,在争吵之中智慧的火花就会碰撞而出。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了问题,激活了思维,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乐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育中应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富于“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能否有一个好的教学成果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新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新的思维离不开宽松的氛围。如果在教学上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知识的权威者,那么学生就不敢创新,不敢班门弄斧,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围绕教学目标共同进行教与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及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研究,是朋友。这样,创新能力就会在“人人平等”、宽松的氛围里激发起来。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力、 求知欲的源泉。我们都深有体会,当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去探索,去追求。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强大内动力。
3.设疑,“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是好奇心强且思维异常活跃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想法和问题。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敢问,善于问“为什么”和思考“为什么”。创新的火花只有通过思考才能闪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常规武器”。有目的地设疑,把整堂课的教学统领贯穿起来,学生的思维便能丝丝入扣,步步深入问题的情境,产生曲径探幽之奇趣,从而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4.“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
学生学习母语,有许多有利因素,存在着主动学习、阅读求知、表达交流、探索创造、自我完善的巨大潜能。每个学生都有着他们的优点、长处。如果说学生求新求异的欲望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及时赞赏学生就是外在的驱动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大程度偏重于喜欢老师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可谓爱屋及乌。怎么样才能令学生喜欢呢?那就是教师本身要喜欢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都有进步的可能;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赞赏。人一旦受到赞赏就能迸发出更大的热情,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期望得到更大的赞赏。所以说凡是人都需要赞赏,哪怕是学习水平很低的人。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赞赏,坚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我的赞赏。于是每个学生都很快乐,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5.写理清错,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是经常雷同的,有些学生错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学生一道题目需要订正好几次才能弄懂。对于这些错误,我们的学生往往简单把自己的错误归纳为粗心、马虎、不认真,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学生的时间无效流失,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生写理清错势在必行,清错写理能悟出知识的规律,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会起到很好教学效果,这也是丰华教学理念的精髓之一。
6.评点标画,课本批注。
在书上用评点方法画出重要句段,在书上写评注,是丰华教学理念中的一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它的好处很多:第一,评点标画是在书上进行的,所以,这种方法只适于自己的书籍。这样随读随画记号、写评注,可以使读书更加专心致志,促使自己边读边想,锻炼思考力。第二,评点标画是在书上进行的,而且书页的空白处有限,就要求语言尽量精炼,不宜长篇大论。而评注只能三言两语,拣主要的话来写,养成行文简洁,不说空话、废话的好的文风。第三,评点标画是在书上进行的,不必再去翻找读书笔记本,便于重读。第四,评点标画是在书上进行的,形式自由灵活,又很简单方便,省去了在本子上写体会、补充、批驳,不可避免地要复述一些原文内容这一道“工序”。第五,评点标画是在书上进行的,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回头对全书评点标画处加以整理,可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第六,做评点标画式笔记要有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前后要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规律性。
Ⅸ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能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引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一起来看看吧。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里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2.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障。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的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奴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奴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使发展人的个性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使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一、精心设计导语,努力做到“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亦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上十分精彩的开头能抓住学生,就好像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开头不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很难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因此,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十分注意设计好导语部分。因为,好的导语设计,能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使课堂变得魅力非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积极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思路,尽情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月色下的荷塘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并从中体味和欣赏这种宁静。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人们都愿意去做一个追随四季、追随岁月的自然之子。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解读朱自清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本来就很美的视频已经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心境当中。然后,再用语言艺术对这一美丽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能牢牢地追随着教师,在教师的描述中去尽情的思考,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
二、巧妙组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中国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教育其实还是一直在围绕应试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课堂气氛变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将心思转移到其他方面,没有兴趣听讲。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善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讨论,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讲授的间隙中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来提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并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的提问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怕学生提出质疑,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一些教师由于怕打乱了自己讲课的步骤,并没有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让学生有一些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没有心思继续接受下面的学习、讨论,造成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知识没能更好的理解,显得断章取义,支离破碎。教师应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惑,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理解、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全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直都保持严肃的氛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小幽默,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小花絮和小高潮,让本来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有滋有味,有的知识点会以这种方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在课堂上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思考,同时能够更好的开拓思路,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三、习惯积累,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堂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要会运用非常丰富的语言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观察,而这些行为都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清晰,便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的语言不能十分繁杂、琐碎,一定要尽量做到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语文学科的确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对高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庞杂的知识必须扎实掌握。
当然,对于初入高中语文课堂的老师来说,也就是刚踏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种挑战看成机遇呢?当然可以!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教态大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随时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挑战;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均要扎实。最后 ,还要养成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当然,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了传帮带的教学措施,确保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早日成熟起来。
Ⅹ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