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成绩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积极情感的氛围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通过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与教学有关的文学修养和造诣。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品格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品质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一个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伙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重视教育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的快乐主要来自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即当学生需要学习时,学习才是快乐的。也就是说,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而课堂学习只有在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求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达到乐此不疲、忘我和以苦为乐的境界。学生的成就动机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是培养良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对学生加以鼓励、表扬、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成功。积极有效的表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完成学习内容的正确性;二是通过表扬来增加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经常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在听取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各种身体语言、表扬性的言辞、委婉的提问等方法来调整和带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促进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产生。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点头微笑,或说:你真棒非常好当学生回答有误时,教师可以重复该问题,提供信线索或改问其他问题等进行耐心启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当学生对问题回答不上时,教师要投以鼓励的目光,宽慰学生说,你再想一想,很简单的让他坐下,听别人回答,然后请他再重复一遍。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表扬鼓励下,能渐渐消除因困难而产生的紧张感,不断地获得成功,从而尝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能把兴趣培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向语文学习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智慧之火。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就是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动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与实践,融会贯通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位哲人说:没有大胆的幻想疑问,便没有伟大的发现。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小池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见过小池塘吗?它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下课文中的小池塘是什么样子。小学生具有特别的好奇心,设疑导入能诱发他们的天赋和灵性,从而形成探究反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必须用最佳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从生理的角度看,大脑神经细胞只有处于兴奋状态下,才能进行思维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能接受时,听课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情绪轻松愉快,学习就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不大,或根本无法接受时,听课情绪烦躁,学习就被动,甚至做与课堂无关的的事,因而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好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进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努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不是表面的活跃,而是指思维质和量的容量及密度. 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提高师生配合的次数,多采用提问式,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要不断变换教授方式,使学生有事可做,有例可仿。这样他们才会对学习不感到枯燥、厌倦。如下午第一节课,午睡后的学生还没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我用忽高忽低的授课声音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用做游戏、看课堂教学录像等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敏捷了,发言也积极了,这堂课以愉快的心情完成了教学计划,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课堂消极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必胜的信念。
情感本身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舒畅和烦闷,兴奋和压抑,喜欢和厌恶等均构成矛盾的双方,但它们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节语文课对于差生来说,如坐针毡,这类学生心理状况表现为茫然、观望、应付。为改变这种消极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应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差生进行激发,或安排专门的时间做思想动员,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决不歧视和冷嘲热讽,使他们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帮助他们克服畏惧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同时,在教学中经常让学习好的同学与学习落后的同学组成互助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使人人都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
总之,语文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惑,又富有乐趣.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宽容的对待学生,感化学生,满怀信心的期待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重给予积极科学的评价,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全体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㈡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启发点燃学生
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想学,愿学。在课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那么,我们怎样引领我们的孩子去品尝去享用这语文大餐。这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心血及生命去思索、去实践的。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有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这一课时,一曲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忐忑》,让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继而是眉飞色舞参与进来,在交流歌曲感受和联系实际说体会之后,话题一转,“林海音小时候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窃读记》,一起来感受林海音在窃读时丰富的内心感受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二、发挥引导灵智,顺应学生发展
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随情引导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自我感受”。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如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学生对疼爱、慈爱感受得到,而对严厉的、负责任的爱却仅表现出来理解不赞成的一面。其间正好有一个叫张学佳的孩子因不完成家庭作业而被父亲打了,(这是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的)于是,我问他:“你怎样看待你爸打你这件事?”“他就是不喜欢我!看我哪儿也不是顺眼!”于是,顺情我顺情引导,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现自己内心。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父亲的行为有些过激,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如果张学佳能好好学习,即使成绩不是很好,父亲也不会这样待他。让孩子们知道有时候或许存在自己不理解父母的一面,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它会警醒自己误入歧途。以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学生有话可说,理解深入。
随性引导
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纵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拒绝盲从、秉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问道:“他们就不怕死吗?”在一阵“不怕”声中,王海洋的一声“怕——”显得格外刺耳,同学们哗就笑了。我一愣,迟疑半晌,然后请他说说你的看法。“他有他的孩子和妻子,有他的父母,要能活下来他们就会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的。他们很想活下来,可是现在却不行了,要想活下来就当了叛徒,还不如让他们去死。”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五位壮士在叛徒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死亡,这正是英雄的五壮士最感人的一面,这样的发言为英雄的壮举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随误引导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甚至是错误。随误引导就是教师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如我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时,一个同学读成了huá山,同学们纷纷纠正,“这两座山有什么区别吗?”“华山在陕西,是五岳之一,那里山势险峻,是一个旅游圣地。”“花山是河北的一小村子,是毛主席为了躲避敌人的围缴的,他可没有心思旅游。”同学会哗笑了。教师及时强调:“以后读这个词的时候可千万别读错了。”
三、巧用教学“留白”,放飞学生想象
动情处留白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但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如讲《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作为普通父亲和伟人抉择的的情感体验。当“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 ”学生就一下子就进入了氛围中,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深深融入到毛主席的思子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疑点处留白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
㈢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方法
在学生上机时,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积极的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㈣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1、 问题导入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爱追根溯源。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矛盾,出难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悱状态,促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来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学生产生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心中疑问的迫切意愿。
2 、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教育 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凋。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3、 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温习己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也是一种不错的 方法 。这里的“温故”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许多《古诗二首》,仔细观察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两首古诗都是有相同主题的。
比如:北师大版语文十一册第六单元“战争”主题中,就有两首古诗,分别是《十五从军征》和《出塞》,前者写的是一位从军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惨情景,通过学习,学生己经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基于这样的基础,在学习第二首(出塞)时,我先和学生再一次体会了前首诗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总是苦和难,正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不从有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为边塞的战士,他们的生活又时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战争的?”这样的温故导入,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战争之不利,也为更好体会第二首诗打下了感情基础。
4 、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5、 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授新课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质疑导入,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例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问,谁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答:母亲。
接着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读。老师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说:母亲不识字是怎样启蒙我的?月光启蒙,是在月光下启蒙吗?为什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出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2.为什么是月光启蒙?于是围绕这两个主问题进行展开教学。学生就课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
6、 图片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 简笔画 ,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 文章 ,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激趣导入
一、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1、结合自身的情感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孩子由于知识不丰富,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还缺乏自信。所以上课时,选择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导入,使他们的学习同自身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兴趣。
2、观照片,细介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我的家》时,老师和孩子们都带来了全家福照片。上课伊始,老师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全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完了老师的介绍,都有特别想让大家认识和了解自己全家的欲望。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向大家表述。这种表述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转变话题,抛砖引玉。接着老师话题一转,问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冬冬”的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了,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对课文《我的家》的学习。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已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好极了。不但读背了课文,而且认会了本课要求认会的生字;不仅用“家”口头组了词,还认识了这些词语。
二、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插图、实验等辅助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1、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激趣引入法。情境创设适宜,既能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问题情境中,又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重视过程,动手实验,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的过程,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的过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探究精神,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以图画的方式导入
1、变形象为直观,增强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画面很感兴趣。
2、图字结合,理解记忆。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很快说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几个字,这时再展示以上生字的字卡,进行指导学习,孩子们不仅自己体会到了字与画的联系,而且很容易结合图画认会这几个字。
四、听音乐导入
1、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把音乐引入课堂,既可以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升国旗》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借助雄浑的国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面对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国旗,学生自觉地立正向国旗敬礼。
2、语文配乐,训练思维,彰显智慧。在课结束时,老师把学生从音乐课上学到的《国旗、国旗,我爱你》一首歌切入语文课堂并配以自编舞蹈动作,学生离开座位边歌边舞,情绪高涨,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升华,语文教学融合了音乐、舞蹈等内容,综合了学生的课本世界,使学生的技能交叉迁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得到训练, 儿童 智慧得到彰显。
五、以讲 故事 、猜 谜语 的方式导入
1、故事入题,吸引注意力。在学习《太阳》一文时,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孩子们讲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孩子们德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们投入地感受着太阳的喜与乐,后羿的神奇。再引入对课文《太阳》的学习,既生动,又自然。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主动了,积极了。
2、巧用谜语,设置悬念。在学习《小小的船》时,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谁猜出来了,它的谜底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维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月亮”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认真听教师读了课文。
六、运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激趣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课激趣导入的方法
一、设疑法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遵循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我在讲课文《生命的林子》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吧,他实际上写的是谁?”(唐代高僧玄奘)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接着问:“玄奘最初是在什么地方出家的呢?”(法门寺)这一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我暗示学生在课文里找。答案出来后,我接着又说:“当时的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如流的天下名寺,可玄奘呀,当初还要离开这个天下名寺,去寻一个偏僻的山野小寺,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短暂的沉默后,我及时地说:“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呀,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清楚了。”这样通过层层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
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调。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的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我在讲课文《草原》时,在上课前2分钟就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情境:屏幕上画面不断呈现着大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就激起学生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课文《草原》学习的情境中来。
四、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
我在讲课文《谈礼貌》时,一上课就让三名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说岳全传》上岳飞和牛皋问路的故事(课前依据课文内容并进行加工,让三名同学做了充分准备)。三名同学精彩诙谐的表演不仅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五、故事法
故事法是一个常见的导入方法。用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会全神贯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讲五年级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时,对学生们说:“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然后课件展示该故事(并配音):从前,有个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 读书笔记 。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把两个人月前读过的一首咏虎的诗介绍给朋友,说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
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听完故事,让学生 说说 ,明白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谈谈读书动笔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趣导入的 措施
一、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
针对小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比如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文体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故事、读故事等多种形式导入。例如《宋定伯捉鬼》,可以复述课文故事为导入,让学生不仅产生极大的兴趣,阅读课文也十分专注,复述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用谜语 歇后语 引发学生竞猜热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大多喜欢猜谜语,课前出现谜语,无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一位小学教师教学生识字,他把有些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比如:因悲伤引起情感激动,眼角流出三滴水(泪);一只手放在眼睛上望(看);一个小牛有尾无头(午);奇奇怪怪的一只小狗,头上长着两个口(哭)。这样就把干巴巴的汉字变得活灵活现,学生掌握起来也轻松自如。
三、用实验演示,牵住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事物、景物、动物、植物等生动形象的实物导入新课。做实验本是教自然学科时采用的手段,如能恰当引入语文课堂,就会达到“百闻不如一见”之效,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让学生准备一杯水,一个鸡蛋,一小撮食盐。上课前先叫学生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中不加食盐鸡蛋下沉,加食盐则上浮。学生很快明白死海岸边寸草不生,人在水中淹而不死的原因。抓住了死海的本质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介绍了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都反映很难做到,我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四、开展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对一些适宜角色表演的课,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改为课本剧,再分角色表演,通过活动导入新课。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扁鹊见蔡桓公》都可以用表演的方法导入,让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如在教《小橘灯》一文时,学生自制了小橘灯,于是我举行了展示活动,在课堂上点亮,让学生先讲述其象征意义,然后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学生根据对课文的预习理解,画出图画,开课时在班上展示,师生评价后导入新课。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先展示学生的“秋思图”。学生边欣赏边聆听课文范读,配合音乐,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展示活动,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既锻炼综合理解能力,又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五、用美妙的音画渲染,创造学习情趣氛围
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实物,创设美妙情境,营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音乐,画面是扣人心扉的绝妙艺术,它有不可估量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去领略,去品赏音乐这独特的愉悦美,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精神上得到娱乐,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
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让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又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在纸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幅岳阳楼的晴天图,一幅雨天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依图说出课文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六、用美轮美奂的诗化语言创设优美的意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 语文学习 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如讲授《驿路梨花》时可以用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导入语。只要弄懂引文的含义、作用,就找准了学习此文的突破口。
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语言导引,将学生带入课文优美的意境。如《三峡》导入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漂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你也许会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
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育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非常的容易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的进行启发式提问
然后让学生来回答答不上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一点一点引人入胜的提问
孩子们一定会在启发式教学中受到锻炼和提示
㈥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小学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规律。
一、思想教育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上《父子骑驴》这篇课文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的坏处,让学生认识到保持主见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养成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学会这些知识,能够知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较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对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个别教学与小组辅导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整体性,文章的思想含义、词句结构和内容具有统一性。作者通过段落安排和词句应用来表达中心思想,而学生要想真正体会文章的含义,就必须全面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形式。
而教学的阶段性是指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其教学要求不同,高年级的教学要求较高,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较低,但是,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小学的教学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对应的训练任务。通过实施有计划性的教学措施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做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㈧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师范加上"教")的能力,又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剩余1423字)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祖国语言文化的重大意义,对富有深刻文化韵味的中国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时担负着民族人文精神建构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社会使命。中职生要想在强手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应用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应变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式的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特点在于“启发”二字上,主要遵循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掌握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亡人逸事》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深挚的思念之情,笔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1)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具体地写了亡妻生前哪些逸事?(2)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妻子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作者对她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3)既然作者对妻子的情感如此之深,为什么要距离亡妻离世已经12年才写文悼念呢?(4)文章又为何要以“一丝幸福的笑容”作为结尾?通过大家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课文的情节,能够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国劳动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而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人文涵养的深度认识与思考。
二、“输出式”教学方法,引导人文素养内化
“输出式”教学是基于要素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内化体现在输出的作品之中。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的“输出式”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精神内化与情感因素的锻炼,更能够改善中职生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差的弱点。
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可采用“输出式”的教法:课文中一共写了蔡元培先生待人接物上的四件小事,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这四个场景。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达到理解蔡元培先生呕心沥血培育学生君子品格,以及亲身实践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儒精神,推行学术自由不畏强权的改革家气魄的目的。这样对课文进行“输出式”的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探索课文内在的人文精神的积极性,不仅使得语文课堂更富有生趣,还深化了课文的内涵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方法,营造人文环境
现代教学装置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创造更多彩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实践过程。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并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教材中所表述的那种情感,而透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达到细化教材情境的作用,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来掌握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掌握宋词的鉴赏技巧,品味宋词的语言。但是如何品味诗词的风格,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细化诗词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触控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开端通过课件展示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播放本文的音讯朗读,配合课件展示长江波涛汹涌的浪涛声,让学生们先行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后教师再细致带领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了主观的自我认知,紧接着在教师的领导下,对课文有了客观的认识,对诗词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首先打好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设立更细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并通过“输出式”教学,强化对知识的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体能力上得到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技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薰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里描写的是下雪时银装素裹的自然美。“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这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和谐愉快的纯真美。“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这是雪孩子舍己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意境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薰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薰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莫不包含着人的各种情感,充满了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说《雪孩子》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注,那《小熊住山洞》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爷爷和小树》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积木》体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不仅课文如此,就连拼音也不再是一个个形状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满了人的情趣:比如,红红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啊啊啊──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古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变得高雅起来。正是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少见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薰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语文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已揭示出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即语文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它指向的是“人”。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
收藏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一、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堂学习资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多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例项,真正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的联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