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作为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其他学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文章主题提炼,进行教育引申,抓住语文阅读欣赏,进行熏陶感染,坚持课内外练笔,完善自我人格,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借助文章主题提炼,进行教育引申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在篇目上大都贴近生活,反映真善美,注重培养科学人生观和健全人格,强调内在真情实感的感化教育,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课文中有许多中外文学名篇,也有古诗文欣赏,还有精品至情散文等等。这些文章都强调了文学本身的美感,注重了优美的语言情景和精巧的布局构思对学生的感染。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应该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通过视觉(幻灯、影视)、听觉(录音机)、想象(绘画、描摹)等方面的感受来体味其中的真谛,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教师若再适当引申和迁移,联系实际生活,跟学生讲一讲人的进取心、爱心、真情等等,把这些内容在文章主题的分析中不知不觉的表现出来,学生既受到了美德教育,也提高了对人生的认识。
2抓住语文阅读欣赏,进行熏陶感染
阅读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和写作能力同等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古人的“涵咏”法受到了许多教育专家的青睐,它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反复阅读来感知它的主题,进而弄懂它的意思。这种整体感知法在语文阅读欣赏中作用很大,同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材中选编较多的古文、白话文中的抒情散文、现代诗歌等内容,都需要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去感悟领会,使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3坚持课内外练笔,完善自我人格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作文的'方法是之排遣不良的情绪,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防线”。日记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学生心灵的密语。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心灵日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要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够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新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加强了交流与沟通,能够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的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则是想办法帮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验到爱心的重要性,使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快乐、健康地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让学生能愉快地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赛群。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3)
[2]钟鸿雁。 责无旁贷 势在必行——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紧迫性[J].科技风。2010(19)
[3]施小红。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作用[J],生活教育,2011.10
[4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06)
[5]李文杰。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1)
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张兰君
一、利用教材中人物原型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出色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同时,利用课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辨、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利用课本中的国家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人格因素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学生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当今社会提供信息快、知识更新快、观念变化快。
且现代中学生一出生就被现代工具所武装:电视、影碟、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电脑等是他们的伙伴和导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更易于接受现代教学手段了。特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已成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热点。它集声音、符号、文字、图像于一体,并兼有了幻灯录音、录像等媒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是一种“无尘”教学,是传统电教媒体的飞跃。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达到激活课堂。例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单元按篇目“炒冷饭”,照本宣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必然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劲头。
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抢答题、答辩题等,采用自测、改错等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疏理知识要点,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与意识,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又通过提问辩论、质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只要我们的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就能够找出切实可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
4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语文
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
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语文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即学生会读,会说,会听,会写。这四会,既包含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又包括了学科素质。这四会才是对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而学生具备了这三种能力,也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
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考卷,就会发现高考试卷实际上就是三个区域,即阅读、表达、作文这三大区域,这就意味着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写作的具体要求(包含着对名诗名言的记识,知识累积的要求)。就阅读而言,包括社科类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诗歌赏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的阅读。而表达则是病句识别,成语、熟语使用加上对其他有关表达方式的随机测试。作文就辽宁卷而言,是写材料作文。经过这样分析,我们觉得,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明朗化了。这就是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所应遵循的。
学会运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文本为凭借,引领学生走进异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中去,在完成了语文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整合、记识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不能淡化,只能强化,因为厚积才能薄发),指导学生阅读――品味――感悟,生成学科学习所具备的阅读能力。
老师怎样教呢?这是个值得研究和形成教学的共识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教无定法”的,我们提倡教学要“百花齐放”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张写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怎么教却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形成共识的问题。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侧重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想,即想象、联想、推断。也就是说教师要痛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例如阅读小说,怎样理解分析环境描写的内容与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等等。学生具有了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说明他们学会了学习小说。考试就可以顺利解答出小说阅读的试题了。
❸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作用类型题的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作用题的解题技巧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突出主题。
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性隐性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高中语文对于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介绍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7、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题体的提问方式介绍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或: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辨别,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2、文中对某某人物的某某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作用的理解,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与上下文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作用+内容(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等)作用。
3、赏析文中的某某描写。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鉴赏,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用)等方面入手。
❹ 语文阅读中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怎样作答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一般就是特定某一段话,,文章描写人物心理的一段话,然后描述他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这段话和文章内容综合分析。
阅读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在海量信息时代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青灯黄卷式的传统模式被即时在线浏览所取代,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庞大的数据流背景下,人们寻找阅读内容的过程变得繁冗不堪,有价值信息如何被发现则成为更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推荐阅读的确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定的选择性空间,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推荐来决定阅读内容,那么大多数人的阅读能力都只能维持在一个水平,因为他们阅读的内容相差无几。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需要的是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❺ 语文短文应如何分析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说明方法
三、关键语句:
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四、典型题实战兵法
(一)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二)说明文阅读
●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
答题方式:
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要素:内容+结构
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正面),删掉“××”词.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三)古诗鉴赏题
l、鉴赏主题常考类型
-思乡思国、感时伤怀、建功报国、热爱自然等.
2、概括景物特点(意境或画面氛围特点)常用词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
3、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词:淡而有味、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绚丽多彩、平中见奇
4、常见题型
(1)意境型考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怎样”=具体描绘诗中画面+总氛围特点的高度概括
(2)主题型考题: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哲理等)
(3)语言鉴赏型考题:“——”词用得十分精妙,请分析其妙处.
请赏析诗中三四句的妙处.
答题思路:参照散文中的语言表达作用题答法.
(4)手法运用型考题: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等)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诗中…处中…与…进行了对比(用…来衬托…),(举出运用该种写作手法的例子),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5、常见意象
(1)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借别的风俗.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后多用它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酒:离别与祝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9)菊:隐逸高洁脱俗
(10)(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1)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12)西风:落寞,惆帐衰败游于恩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3)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借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14)丁香、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5)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四)其他注意点
●限字题的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l、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
●语句特色评价常用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❻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是培养语言、写作、涵养、心理素质、精神面貌等的一门综合学科。
心理健康是指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建立兴趣爱好,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等。
就拿写作为例:心里偏激狭隘的人写的文章多少都会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你说这样的文章对读者好吗?所以要引导学生的心理方向,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
❼ 语文教学心理与教材教法的区别
浅析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与教法改革
2011-07-10 00:09阅读:12
yxlw861
博主很神秘,什么也没有留下~
关注
-
摘要:近年来,在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近成为一项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加强中学语文心里教育的措施,又讨论了中学韵文心理教育教法的改革措施,旨在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教法改革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以及心理健康。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该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并通过教法改革,提高语文心理教育的质量。
一、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在完成语文教学的同时,通过现有教学设施,加强心理教育,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
2、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和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一来不要板着面孔,二来不要只是枯燥的说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于语文课文的内容,针对当前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适时进行点拨,在学生看来这是无意的,并且会自然地接受这些教育。长此以往,一定会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3、结合语文教学,联系生 活实际,加强心理教育。
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闹僵了、成绩下降了、班级干部受到同学的批评或辱骂、被同学或老师错怪了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用健康的心理、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难以接受的事实。
4、持之以恒,逐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有时候治好了这种心理疾病,又产生了那种心理疾病,与此同时,所学的语文知识也不断增加,也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就会使学生的心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而健康成长。通过语文教学来教育学生的心理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语文心理教育却显得更为突出与迫切。虽然,中学开设了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也有许多相关的教材,然而,这些都难以满足当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应该加强语文心理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也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健康心理下变得更完美。
5、以人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个性,承载着我我数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极富文化内涵,极具人文精神,所以,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的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学生的人格。
第一,将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大量的人格因素充分利用起来,
❽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国内外和省内外关于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和探索,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但在学科教学中将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缺乏实践意义。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何进行操作仍然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实际效果不好。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形势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民主的气氛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心理的范畴,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2、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3、构建符合我镇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教育模式的需要。目前我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全面提高我镇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合力,形成以中心教研站为核心的辐射全镇的网络,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一)实验的方法
1、变量实验法 包括操作自变量、选定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2、文献法 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检索搜集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分析、研究,提炼精华,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
3、分析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测量、测试等问卷形式,通过分析研究获取实验的相关数据,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典型案例法 加强各校实验班的管理,及时发现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二)实验的原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学生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生活。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训练自我、优化自我。
3、点面结合原则。集体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全体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4、协同工作原则。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工作,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5、针对特点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和其他教育一样,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三、实施的基本途径:
1、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了两个小组:以教研站站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各校实验教师组成的课题实验小组。分工合作,搞好本课题实验。
2、抓好两个层次的队伍建设。
提高层——市区级骨干教师、各校实验教师。要求自加压力,主动承担课题的实验工作。逐渐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普及层——各校学科教师。要主动完成课题组交给的各项实验任务,加强实验,总结经验。
3、建立评比交流机制。在实验过程中,教研站适时组织学科教学教研工作,在讲座的基础上,搞评比、竞赛。不断加强各校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实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捷径可走,为了探索出适合我镇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们努力加大了教科研力度。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保证活动课的质量,我们采取了“一定二学三评比”措施:
(1)“一定”即规定活动课的时间。为了保证活动课能顺利开展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各校做了硬性规定,每周三下午第三节为心理活动课时间,雷打不动。要求教师做到“三有一写”即有计划、有备课、有总结、写随笔。
(2)“二学”即组织学习。一是组织学习外地经验。为了搞好这项工作,课题领导小组先后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心理活动课,同时从外地借来活动课录相带,组织教师一节一节观看,及时点评,摸索活动课的路子。二是组织学习省心理教育自读课本,聘请区教研室的心理教研员做教材辅导。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重点训练项目。充分利用省心理教育自读课本,上好每节活动课。
(3)“三评比”即组织教案、活动课、课后反思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教案、活动课、课后反思评比活动。特别是活动课的评比,无论学校事务多忙,都雷打不动地组织心理活动课评比。每听一节课,由教师谈设计,找不足,写感想,写随笔,一起交流,一起研究,提高了教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施教能力,同时从不同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2、营造健康心理生活的课堂
学生喜欢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里学习,这个环境一定是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在这个环境里,与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对话,讲错了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不认同老师的意见不会受批评,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是一种迫切的愿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❾ 心理学如何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心理学内容。教师在利用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作用。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2、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二是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用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讲解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三是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若干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过虚荣的错误,在反思中有效地锻炼心理素质。
3、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语文教学,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教学与心理学
❿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针对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四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真善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尊重与赏识;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单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有害于健康,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语文学科的一项新任务。 一、 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 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因此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现为:
1、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他们以哄笑的态度对待;而对某人某事进行表扬并号召向其学习时,有些人却不屑一顾;纪律不好的学生影响正在学习的学生,被影响者不会去制止。
2、 逆反心理。他们不愿听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的意见,生活学习中 处处与成人唱反调。
3、 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视之为理所当然,让写关 于亲情的作文,某生说,父母现在对他好是因为将来老了要靠他赡养。
4、 思想极端,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某男生因为 被心仪已久的女生拒绝后,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滑。找他谈心就好上几天,几天后又继续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诸如此类,均属心理健康问题。 有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数值,而这三者中,心态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他们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 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展现了世界的美。《三峡》描写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对》展现的是历史之美;《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敬岗爱业的主题。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尽管条件恶劣,但用心专一终于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勤奋与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学有所成的。学生比照宋濂年少时那种艰苦的学习条件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体现的程度,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情感,由此产生一种良好心理效应。 当然,在教材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反面的揭露丑恶事物的内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阴险凶残;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等,我们在剖析时,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分析鉴别,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恶和憎恨,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态,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教材贯穿的是语文知识,其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地潜隐在具体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我们能细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还要注意的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1】
2、 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常常显现出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引导学生把思想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诉之于笔端,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抑制消极的心理状态,尽快摆脱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老师透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窗口”,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 有一个男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每天上学连鞋带都是由他妈妈给他绑的,这个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弱,经常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还好他信任我,在作文中常常宣泄他的这种心情,在他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他之所以这么经不起挫折,除了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实力,有点高估自己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针对这一点,我多次找他谈心,告诉他认清自己实力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人不能太看重自己,过于看重自己是痛苦之源。在多次谈心之后,他比之前开朗多了,对自己的实际也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后来的作文中,他对失败的态度再也不是之前的一蹶不振,而是处处流露出对困难的挑战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可见,通过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心声,流露出其思想上的偏激、看问题的片面等问题,如同学之间因为误会而导致友情的不和、对学习中的挫折产生悲观泄气情绪,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可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多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他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师的及时教诲能如甘露般滋润学生心田,使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发生转变,从而重新树立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好语文实践课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会、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并借此机会,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立体的语言交际中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实现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可以借助语言交往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结构。”【2】这种训练不但能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开朗、大方的风度,增强了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要把语文实践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放开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师生共同探讨,进而使教与学的视野更广阔更全面。“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可以让学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采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了解金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本班同学的消费现状做调查整理,由此谈谈个人的消费观。教学中对钱这个敏感的话题,导向要明确,既要鄙夷见利忘义的卑鄙龌龊行为,又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当行为。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得到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这就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具,而视为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充分合理地安排小组、全班交流合作,让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大胆地展现自我。“展开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4】如在教完《愚公移山》后,我设置了正方论题“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接受思想教育„„下课铃响了,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教师还可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角色扮演,让他为这个角色而行动,并暗示他:“你不比别人差,你能行!”从而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能将你对学生的肯定传达出来。而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比知识更需要的心理调节剂,它能治愈学生心理上的某些自闭或怯懦的疾患,唤起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并得到强化时,他们才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以上四个方面只是我在教学体验中的管窥之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应具有的功能。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1
【2】 田瑞云,语文教育与人格发展,泰安:泰安师专学报,1999,5
【3】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0
【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91
——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