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教案

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3-01-28 20:22:25

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种技术具有丰富的展力,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它.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师现下探讨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迅速渗透到教学领域,辅助各科教学.这种技术具有丰富的展力,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了.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它.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辅助的度,正确运用多媒体呢?这是语文教师现下探讨的热点之一.我试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应紧扣主题,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有些语文课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在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要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应紧扣文本,为突破文中的重难点服务 有些课文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丰碑》一课,文章中“风更狂、雪更大了, 1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的难点.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原图,第二幅则是风雪交加的画面,同时放大军需处长在风雪中的形象,第三幅则是慢慢的军需处处的形象淡化,而后出现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在丰碑上刻有军需处长的名字.学生看着这一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充分考虑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感 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操作多媒体的时候要穿插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母语教学的规律也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 2 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理解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它的意境,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 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夜莺的歌声》时,找来一些法西斯德军的战斗片,让学生以看代学,而放弃了文本中的一些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本该能从文字中“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看着他”……能体验到小夜莺的镇定自如、机智勇敢,可被录像取而代之教学了,这种用影视替代学生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必然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一)、忽视文本,盲目使用.现在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而互联网上课件颇多,可手到拿来.在起步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思想、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 (二)、渲宾夺主,图文脱节.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画面生动,声情并茂,将投影画面弄得花里胡俏,课堂上音乐飘荡不断,导致渲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囗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或者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而插图之后没有解说,纯然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所选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并不融洽和谐.这样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图片与音乐应严格挑选,要讲究实效.图片选用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图文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能给人以感观上的舒适感,而且要便于以图释文,据文解图.音乐的选用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渲染特定的心境,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投入,理解的深入.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将《丹顶鹤的故事》一曲引入课堂.尽管《燕子专列》文中写了瑞士人民为了救小燕子而不畏坚险的故事,而《丹顶鹤的故事》则表现了一位大学生为了挽救动物的生命而献身的精神,细细比较,两者相差甚远,《燕子专列》主题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而学生看了图片《丹 3 顶鹤的故事》并听了音乐后,得出的观点是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要“舍死救动物”,显然与人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是相背离的.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三)、为用而用,强拉硬扯.有些老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桥》时,将2008 年春节的一场大雪下广州火车站人员滞留的画面引入了课堂.尽管《桥》讲的是一位老党员与车站党员都涉及关爱老百姓这一相同的主题,但《桥》重在表现老党员舍生救人,唱响的是一曲悲壮感人的赞歌;而2008 年的广州车站仅仅是党员维持秩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画面,这样的课件完全可以不用.这种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潭的评课标准,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辅为主,忽视主体.虽然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较之传统手段下的课堂教学确实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既让教师摆脱了备课中的繁琐、重复、低效的劳动,也使教师体验到上课轻轻点击鼠标所带来的方便快捷、随心所欲的乐趣.不过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密集的资料,“讲”欲过旺,满足于将自己在备课中所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唯恐有所遗漏,或者教师虽有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思考和讨论时间的愿望,但因担心不便有效控制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代之以教师搜集的资料及不断发问,最终是教师自己的圆满解说,那么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学习,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也缺少了,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 出现上述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要让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以“当用不省,当省不用”为原则,提高多媒体运用效率:(一)、提高认识,以人为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变异.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二)分清性质,切忌滥用.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是手段,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不盲目利用.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三)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在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也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对多媒体的使用方面,要适时、适度,力求科学有效,做到“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 4 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才能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施在教学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有人认为,多媒体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翼,应当发挥它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多媒体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文字阅读对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极为有害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条:
一、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不管文字描述多么生动,但是,总是存在着不够直观、形象的缺陷,从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正使信息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的有机融合,将语言文字所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想象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形式自然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从而很容易使中学生集中精力,并积极参与进去,最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它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为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反馈功能使得“学生为主体”这一构想成为现实。通过教师的精妙构思,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当然,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我们也决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所束缚,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法一转而成为“电灌式”教学法,一味讲求大容量,环节简单,手法僵硬,使得大部分学生被一张又一张的图片、一道又一道的题目牵着走,疲于奔命,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的思考,当然就更没有机会进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首先,我们在制作面向学生的教学课件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课件的辅助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诸多问题,努力体现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精妙构思、大胆想象以及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其次,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教师也应充分体现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手段这一特点,让学生作课堂和课件的主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与思索。

❸ 如何把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课件时,始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现代化教学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体性,教师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地位,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协助者。所以在多媒体授课中我们要认识到计算机只是教学形式,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都必须由教学内容来决定,只有充实的内容和完善的形式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课件,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教学方式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的运用要为教学服务,使用要合理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多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充分考虑课型特点和课程教学目的,结合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反馈情况。把握好多媒体的度,不让其喧宾夺主,避免长期使学生注视屏幕而疏于交流,教师备课时务必要考虑如何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使多媒体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要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不宜把素材制作成固定的模式。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同时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背诵、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且课堂是灵活多变的,课件的内容是固定的,有时过多依赖多媒体手段反而不利于课堂的控制。因此,多媒体只能辅助语文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所以,教师在运用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


总之,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广大教师要认清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并运用高科技教育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❹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一)

初中学生的 抽象思维 不太发达,学起来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进行综合处理,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步骤

1、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教学环节,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好教学设计。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教学时要灵活运用,不能一刀切。

3、备课前要先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为课件的制作做好准备。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分类编排,以备在制作时便于调用。按照备课的顺序设计制出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

1、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主要根据语文课文内容,并结合教学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织。通过交互实施双向交流,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素质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设计时要做到:文字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形。

3、多媒体课件中,要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比重要适宜,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我上郦道元的《三峡》时,利用Powerpoint,把纪录片《话说长江》中“长江三峡”部分精彩画面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通过直观的感受,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让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三峡四季的景象,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山水之情。

2、突破课文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合理地处理教材,不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而且还能简化程序,增加较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我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了更好地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我就有意识地把“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面制作成课件,学生就有直观形象的感觉,教师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创造性的表达画面的内容。学生再结合课文,就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把握人物的形象。所以说教师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媒体课件还能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这是 其它 教学媒体无法突出达到的。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再如,我教学《安塞腰鼓》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三部分,通过资料及影像的显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阅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生活的 经验 ,让学生口头表述,然后再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旋律。

4、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学生对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我就想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我通过网上搜索、剪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课件制作。通过画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性。在运用滚动的画面展示沙漠是如何向人类进攻的。这样同学们就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课文内容我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也很感兴趣,就积极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辨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总之,应用现代化 教育 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它可以更加自然逼真的表现多姿多彩的试听世界,使教学活动充满魅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扮演着知识的“讲诉人”、“传播者”和学习活动的“领导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没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将图象、声音、动画集于一体,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教学效果;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枯燥的识字变得情趣盎然。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走入课堂,的确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优越性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形象直观恰恰是多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运用多媒体能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全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例如学习“句”字时,课件出示水泡泡,联系具体事物认识句号,理解“句”字的意思;学习“串”字时,课件出示一串串水珠,把识记“串”字同认识省略号的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又如利用多媒体教“颗”字,课出示件几幅图,读一读图下词语,启发学生 说说 发现了什么?(一棵树、一棵草、六颗豆子、无数颗星星)。由“颗”字引出已学过的“棵”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容易找出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棵,用于花草树木,多指植物的个数;颗,多用于圆形或粒状的东西)。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生字,又训练了对形近字的区分。

高尔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教学中,课件的运用直观形象、情趣盎然,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轻松愉悦,令人难忘的佳境。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思维更积极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例如学习《七律 长征》这一课,从年龄特点看,五年级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对毛泽东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为学生解决疑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利用多媒体建立起信息资源的联系,是学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诗的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领会毛泽东笔下诗句的内涵,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参与,课前发动学生,并让家长配合搜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录像,然后有选择地做出课件。上课伊始,同学们在交流历史资料基础上,课件播放毛泽东对长征的一段评价,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诗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诵读和深入理解诗的兴趣和热情。用录像画面体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经历的“万水千山”,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来体会其中的“寒”字,从而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录像画面再现攻占腊子口的壮烈场面,展示爬雪山场面,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他们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多媒体将空间扩大,将时间拉长或浓缩,教师根据需要自如运用,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可以说,教学没有多媒体,犹如演员没有道具一样,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

又如在教《荷花》一课时,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碧绿的荷叶,美丽的荷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优美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的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听、说、想,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观察彩色画面,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把音频的、视频的,多维教学信息材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一起调动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 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作文 课上,学生最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空白。例如,我在习作教学《秋天的一处美景》时,借助影像,展示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亚洲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风景如画的西湖;美丽的西双版纳等。这些色彩丰富的画面,配以优美的声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广阔的视觉和美妙的听觉中得到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它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❺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即“情 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其中,把情境教学放在了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他的“经验之塔”理论中曾提到学习要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多媒体教学能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显示出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面对一个接近事实的课文情景,从而更好的理解有关的语言文字,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从视、听、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的多种信息成为了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最好的钥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看作品,能看作品,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运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写作水平,树立成功的信心,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方法比较单一,“讲、练、评”的教学方法已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持续活跃的状态,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通过处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媒体中鲜活的画面,清晰的文字、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解说大大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使学生有一种赶快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的冲动。在教学中,我常举行课堂讨论和学习小组活动,每次都要求最后总结成一篇小论文

❻ 如何利用多媒体实现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本互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丰富其精神世界。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体验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用情感悟文本的境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网络世界充满着好奇,教师在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实现语文互动式教学,可借助投影仪播放音乐或是网络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情境下的生本有效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草原的早晨》这一节课时,一些学生只在电视上看见过草原,对草原有着模糊的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草原的魅力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配置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大草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疑问逐一解答,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有效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实现生生互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相对较高,他们碰到新鲜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多媒体互动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互动式的讨论和学习模式,促进教学模式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处于对新事物的认识阶段,他们对课文中的一些抽象事物理解不够全面,即使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文字,但是对于文字涉及的相关画面难以想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形成相互交流思考的氛围,增强了对文章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谁的本领大》时,教师首先找出太阳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播放台风等造成的自然灾害视频,让学生感受太阳能和风能的威力,并向学生提问:“在这些自然资源中谁的本领更大?”学生学习课文,围绕问题相互激烈地交流、探讨,结合视频资料及课文内容,争相运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形成了生生互动学习的场面。最后,教师对课程教学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太阳能和风能各自存在的优势,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互动交流,实现了理解文章主旨的教学目的。 三、善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师生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的将知识由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也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被动的倾听转化为主动接受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参与意识,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效应。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展示的形式
播放木兰从军的场面,重点引导学生观看木兰扛着长枪、穿着盔甲的画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木兰为什么要从军?从军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释疑,消除了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通过发挥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交流。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生境互动
课堂互动教学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还需要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在具体课堂语境中进行交流与沟通。所谓“生境互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某个群体的具体生境进行的讨论和交谈。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想象长江的奔流之势,让学生结合自己亲身所见、所感和所思,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描绘的情景进行对比,体会诗句描述长江的磅礴气势和波涛汹涌的激流。教师接着创设游览长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游客,谈一谈观赏长江的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体验到了课文描绘的长江奔流的气势,感受到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生境互动要求教师从学生平时的所见、所感和所思,与课堂上的情境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意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日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多幅日落的场景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日落的美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同场景中的日落情景,例如阴天、晴天等不同天气下的日落奇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真切的场景,从而实现学生与课堂教学情境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得到升华。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网络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中对于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能够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课文的主旨,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活跃了语文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

❽ 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注重素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新课改时期,如何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用多媒体为语文学科搭建创新平台,是众多教育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青年教师,我们不应该再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积极投身于教改,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不断探索新的更合适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其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极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引起许多争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是收获与风险并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在这里,主要想结合自己多年来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切身体验,谈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时,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为己所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一、正确认识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一、多媒体教学的涵义。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恰当的情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上用多媒体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从视听诸方面接受与课文相关的教学信息,增加对课文的学习兴致,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了,因为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活跃因素。学生有了内在兴趣,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能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重要。2、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层面。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3、用多媒体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加快课程进度,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我们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使同学们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教学素材范围涉及面广,除了学生常见的小说、诗歌、散文、文言文之外,一些科技性说明文、哲学论文等也有选载,而在学习一些内容相对来说较为陌生或比较抽象性的文章来说,要让学生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转变这种状况。
三、多媒体教学的劣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课堂教学固然是好的,但一味地赶时髦,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显然又使我们的多媒体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
1、过分追求形式,内容华而不实。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多地加入了音乐视频及其它一些动画。虽然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 但课堂的重难点并不突出。整节课热热闹闹,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变得晕头转向。最终造成本末倒置,使本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变成了追求多种感官刺激的干扰源,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扎实地进行语文基础教学,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2、用做课件代替备课,以多媒体演示代替上课,助长了教师及学生的惰性。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搜索资料、整合素材、设计并制作课件上。过分地强调课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使用课件才能把课上好, 甚至认为板书都是多余的, 教师们不再重视三笔字、朗诵等基本功训练,因为不需要,也因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动动鼠标就可以达到。 教师成了一个点击鼠标的工具, 电子板书占据了整堂课, 学生不再认真做笔记, 而更依赖于拷贝教师的教案。 听觉和视觉成了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 孰不知亲手演练才是学生学习及巩固知识最重要的环节。
3、看似精彩的设计,单一固定,扼杀学生的想象思维力。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欣赏和再创造,在与作者的“共鸣”中,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每个学生因生活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过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课件中,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地固化在简单罗列的

❾ 如何利用多媒体组织语文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和参与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特别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倾向性。兴趣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驱动作用。然而,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趣味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心理而引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于一身,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历来被许多人公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以往教学手段的落后,情境教学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可把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同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富于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兴奋,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有位教师讲授《雨霖铃》时,在多媒体课件片头,导入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上课铃一响,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的心顿时被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牢牢攫住,进入上课的状态也就非常的自然了。再如,在一堂观摩课上,一位老师在讲授《茶馆》这一课时用“3DMAX”设计了一个片头:土黄色的“茶馆”立体艺术字,带着淡而长的火焰,在灰白斜条相间的背景上缓慢旋转,配上凄婉的音乐,给人以风雨飘摇、苍凉哀伤的感觉。学生一进入课堂,自然为之感染,这样再去分析“茶馆”的变迁,感受人物的情绪,就水到渠成了。
2 .寓乐于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例如这样一组诗句:
1.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辛弃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燕”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将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3.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计算机能为师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难免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窗帘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中语文《雷电颂》这一课是郭沫若的剧本节选,内容是屈原在狱中的一段独白。在教学时就可设置精彩的朗读片段,再配上逼真的音响效果。那轰隆的雷鸣,怒吼的狂风,能把人带入情境与天地同化。这样既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再如《口技》中,利用多媒体呈现许多动物的图片,运用动画模拟动物的叫声,将学生引入到即将学习内容的有关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变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反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度到抽象思维,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课文设计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靠教师的语言或者比划来使学生理解,辅助的工具不外乎是表格、挂图或摆模型等。有限的表达和单调的教具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或者使学生的认识受到教师个人意识的限制,使得学生的思维认识个个相似,无创造力地服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配合相应的声、图、视频、或者动画等,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下,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又可将抽象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变为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再配合教师的讲解,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调动声画,丰富表象,培养想象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过渡,而有足够的表象储存是学生成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会越开阔、深刻,想象的内容也就越具体、越完善。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味觉表象等;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和学生生活范围和知识面的制约,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清代文学家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一句“是日,观道中石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由于表象储存中缺乏相关表象,在理解时就可能会发生偏差,将石壁上巨大的题刻误解为刻有碑文的石碑。全无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气魄,体现不出泰山这一自然人文景观的特色。而运用多媒体,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泰山石刻的图像,以此表象作为材料再进行想象,学生的想象就会顺利、准确多了,想象力也就越发展。
2.把握特点,因势利导,增强创造力
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主体对所学的知识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时,才是最佳的求知状态。然而,长期以来,学生自主对与学习的活动处于被封闭状态,自我的深层感觉未被唤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后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不善于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可感性,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知识,使学生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其诗“诗中有画”,在讲授这首诗时就可以抓住此特点,所涉及到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皆可入画。学生可根据诗意自由发挥,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想象,表现出活跃的创造力;而这个过程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净化心灵,达到真正理解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目的。
3.开辟立体多向深层的思维通道,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语言信息、音乐图像、特定情境结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通过“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活动中,若能集中注意力,则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就能够保证对当前作用于大脑的事物或信息产生最清楚的反映。多媒体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交换媒体,多种媒体有机配合,学生在保持自由、宽松的心理状态的同时,始终充满着新鲜、新奇、兴奋感,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维就能时时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下,且能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加强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配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提供信息,通过动画,录像等激起学生兴趣,再以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如在叙事诗《卖炭翁》一文的教学中,将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以动画方式逐条向学生讲授,学生得到直观认识,兴趣浓厚,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大量以往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要点。在讲授结束后再以一些补写镜头让学生从中找出课堂上的不足,复习所学知识,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2.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从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提供自主学习目标的意义在于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进而围绕目标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课文,再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大多能很快发现问题,有的发现不了,通过讨论发言,学生们基本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如何从书本理论中获取知识、理解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结合先前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语文教材,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这些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具有实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为之萌发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对象,同时,这种感知又具有整体性。当对象呈现于眼前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经过教师的引导,一定时间的静观默想,消化理解,再将这种无意识状态转为感知,把整个形象分化成为个别感觉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过程。
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教学《爱莲说》,在导入新课部分就可以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读鉴赏部分,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包括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在内的一种对美的自觉认识的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但是学生的想象力尚不发达,生活阅历浅,记忆中的表象储存贫乏,因而单 凭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呈现形象,激起美感。如果把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诉诸视觉画面时,学生便可依据具体的视觉形象,唤起丰富的想象。投影片、录像片的色彩,可引起学生的简单联想;看画面、听录音后的描述,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再创造性想象,帮助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媒体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促使学生阅读时始终保持思维的活力。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达到升华,提高审美理解力。由于学生的情感,还停留在浅层次方面,他们注意的是画面上呈现的形象,喜爱的是轻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所以,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使课文中语言文字传递的情感信息和形象直观情感信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学生的感染就更为强烈,得到“高峰体验”,感受“情感的美”。再通过细腻品味和冷静分析,感受“理性的美”。如在教学《爱莲说》时,将莲、菊、牡丹的形象相对应的在画面上出现,让学生自然地理解作者的用意是将这三种花分别象征三种人,象征着三种不同的对人生的态度,从而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同时掌握创造的技能、技巧并在实践中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中介,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架起桥梁。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在授课结束后,就可以出示一张木刻画《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学生观察画上的鲁迅的表情、动作、眼神,以及在他的号召下,进步青年们的表现,从而理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形象的崇高美。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电教媒体,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真正进入“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从而实施语文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❿ 如何高效的运用多媒体上好语文课

一、多媒体能给学生带来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很多抽象的、不可触摸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场景感受,心理情绪,思想感情等,变得更直观,更容易感受。
如讲授巴金的《鸟的天堂》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进行朗读,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征。给学生以新鲜感,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多媒体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使学生能形象地感知课文,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
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我就把多媒体积极利用起来。课文写到了闻一多作为一个革命家,作为一个民主战士在群众大会上的一次演讲。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我们都知道,这其实写的就是李公朴先生被害后做的最后一次演讲,这之后,闻先生就被国民党反动特务残忍地杀害了。但作为初中生,他们对这段历史就非常得陌生,他们只会当作一次普通的群众演讲来对待,他们看不到这背后的故事,也感受不到那个黑暗的时代。我在这个过程中从网上截取了电视剧《解放》中关于这次演讲的视频,学生看得非常动情,以至于看到特务枪杀闻先生那一刻,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与闻先生类似的大喊。我想,这是学生在结合了文本与多媒体的共同触动下,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才发出由衷的愤怒。多媒体让这堂课生动起来了。
三、多媒体可以将语文知识无限扩大,使语文是鲜活生动的“万花筒”
语文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将课内外的东西联系起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书本所传授和解答的“道、业、惑”,也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的经验积累,还包括社会人际的交往过程,人文历史的沉积。“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包容性,所以,语文的学习既强调博览群书,更要求“于无字处读书”。多媒体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最佳学习方法。
四、多媒体能让学生对文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文字鲜活起来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理解课文,进而形成语文能力。如教学《赵州桥》一文的第三自然段: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多么优美的语句啊!可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通过多媒体,让那千姿百态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映入学生的眼帘。这样,文中的句子不再仅仅是些呆板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
五、多媒体能带给学生听觉上最美的感触
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听着标准化的课文朗读,看着屏幕上的场景画面,领略文章情景的深刻寓意。课文朗读,这一作用则更为突出。如在教授《安塞腰鼓》这课时,作者自己配着鼓点的朗读,时而如小桥流水般舒缓,时而如暴风骤雨般急促,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标准的朗读,更学会了用心用情地去感悟安塞腰鼓的雄浑与厚重。没有多媒体的配合,一个朗诵再好的教师,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等于是把大型音乐朗诵比赛,搬到了课堂。坐在教室里,就能欣赏这样一场音乐的盛会,有哪个学生会拒绝呢?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让语文课变得无比生动,无比鲜活。

阅读全文

与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