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怎么抓好语文课堂

怎么抓好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23-01-29 06:29:30

❶ 如何抓好语文教学质量

❷ 怎样上好语文课

一、要有渊博的学识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整天只是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书本,那么所上的语文课就很难称其为好。另外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历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通过博览群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他们有信心学好语文课。
二、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水平。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等缺点。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仅有渊博的学识还不够,还应有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

❸ 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 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挑战性、开放性、浸润性。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有轻松愉悦的音乐,有充满童真的语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如第四节: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出现在静谧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学习“穿梭”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难理解的。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老师娓娓道来:“孩子们,你们看,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从这朵花前穿过,又从那朵花后绕过,多快乐啊!这样就是穿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三、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2、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❹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抓落实

一、课堂落实要从课前预习开始
对于新授课,课前铺垫很关键。小学语文课中的前后两节之间往往都有联系,复习好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往往有助于下一节的学习,这就是“温故知新”。在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当然,教师也可以提问上一节的内容。但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提问不能仅仅是上一节知识的回顾,而应该多一些深化和应用,让学生感到有梯度、有挑战。提问不是落实的唯一方式,教师也可以用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回答题等代替提问,甚至可以用等级来评价学生的答题情况。
二、课堂新授如何抓好落实
课堂新授落实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新授课中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加强落实。
(一)落实方法提前准备
落实方法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临时起意,而是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深入思考,并形成方案。落实方法无须花样繁多,但也不能单调乏味。我常采用的方法有提问落实、巡视落实、小检测落实、同学之间互相落实。这些方法我提前就会准备好,授课时只需按照顺序来操作。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每一种落实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落实方法要有多样性。例如,提问落实面向的是点,而小检测落实面向的是面。当教师想要对某个学生进行落实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如果想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落实,则可以用小检测落实。
(二)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落实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若对学生逐一落实,可能会在时间和精力上捉襟见肘。但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落实,效果就大不相同。学生们会在相互落实中体验到快乐,极大提升课堂效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相对教师提问而言,可以减少提问本身带来的压力。因为教师提问时,学生如果回答不好,则会担心受到教师的批评。而同学之间相互提问,学生之间形成的压力小得多,学生回答更容易发挥出真实水平。当然,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时,教师要进行监督。
(三)课堂落实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
多媒体中的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既形象又直观,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把多媒体当作落实的载体,无疑是事半功倍的。现在的多媒体功能日渐强大,对课堂情况的反馈高效、精确。例如,学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来答题,教师可以用软件来批阅和统计。当然,使用多媒体也有一些困难,但是使用多媒体是一种趋势,当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教师不应该抵触多媒体,而是应该多接触、多使用,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
(四)知识和能力的落实同等重要
知识的落实容易量化和评价,而能力的落实则不同。所以,不少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落实,而忽视对能力的落实。对于学生而言,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落实应更多关注。我在授课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思考,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那些内向的学生,我会进行激励,让他们活跃起来。时间一久,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做好课堂落实的反思
无论教师事先做的准备多么充分,课堂落实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遗憾。这些遗憾其实也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教师应该在课后记录、分析、反思这些遗憾,并做好在下一轮授课中不再重复相同遗憾的准备。
课堂落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课堂落实尤为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教师主导得好,才能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都有待于课堂落实。落实是根基,不容小觑。

❺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上好语文课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上好语文课的经验总结:

1、首先,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课程的观念,通过对统编教材的学习和各级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热爱语文,热爱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

在课堂之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核心永远不应变。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既放得开,又能收得回。当然这需要老师长期的积累,不断的探索。

❻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改变“少、慢、差、废”的低效教学的现状,朝着“多、快、好、省”的 高效优质课堂方向发展,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思索的问题。今天,我就从什么是优质高效课、精心备课、重视激励评价、激发情感朗读、注重情境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什么是优质高效课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优质课呢?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标准,说简单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优质课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审视:1.这堂课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2.这堂课是否朴实;3.这堂课是否体现语文价值。其中第一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在单位时间里工作效率问题;第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使好课人人能上;第三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价值。
(一)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不累的课
一节阅读课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好与坏,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终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一节好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二)一堂好的阅读课是一堂朴实的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一节好课不要求十全十美,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好的阅读课不必追求教学过程十分流畅。我想一堂好的阅读课它的教学过程流畅应该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富有层次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学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沉默,让人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和成长。“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阅读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好的阅读课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进行语文实践,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所以,一堂好的阅读课要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读,有没有读和写的结合,有没有掌握一些自己读懂语文的方法。教师要找到典型的字词、典型的句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视语言积累,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二、精心备课,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重视激励评价,实施高效教学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的评价语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精当,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评价语,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对问题的回答等,所进行的语言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语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评价语,以获得课堂的最佳效应。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这样指导朗读: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要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该生再次朗读,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清楚、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在这个片段中,孙老师根据学生朗读的特点进行鼓励,肯定了学生朗读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赞扬,而是在赞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显真诚。
(二)导向性评价——准确、得体
如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
师: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说什么?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聪明,会想办法不劳动就有收获。
师:你的想法确实与众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这种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
在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不择手段的。“你们喜欢这样的聪明吗”一问,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正确的价值观上来。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启发性评价——睿智、巧妙
教学《怀素写字》时,学生对“书法家”比较陌生:
生:书法家就是会写字的人。
师:小朋友们都会写字,你们能被称为书法家吗?
(教师的启发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生:不能。书法家是写字写得好的人。
师: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个学生的思维。)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你们能被称为书法家吗”一问,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对“书法家”一词的思考不断深入、准确。
( 四)生成性评价——生动、独特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教师微笑着凑到该生耳边说:“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动态生成的评价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寓纠错于轻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迟性评价——聆听、等待
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丹顶鹤》:
师:丹顶鹤美在哪里?
生:丹顶鹤的样子好看,羽毛洁白,唱歌和飞起来的样子很美。
师:这是你心中的丹顶鹤,让我们一起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好像……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但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直截了当地给予肯定性评价,而是合理地推迟了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书上写丹顶鹤美的词句,通过自己的想象丰富了文本,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了丹顶鹤的美。
因为课堂教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课堂评价语言是很难预设的。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省时、高效,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广泛阅读,不断积累,用智慧和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灵动的语文课堂。
四、激发情感,让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正确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正确、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项,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读不结巴,有一定的节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把这种情感传递出来。这三项要求是呈递进关系的,“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正确的要求也达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这种递进关系,在学生还没有做到“文从字顺”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结果,学生不但达不到“有感情”,连“正确、流利”的要求也达不到,读得吭吭哧哧,结结巴巴。着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讲《瀑布的葬礼》,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对瀑布的名称——“塞特凯达斯”总是觉得拗口,读不流畅,于是薛老师领着学生读两遍,又让学生自己再读三遍,学生很快就能读得流利顺畅,在后面朗读全文时,也不再出现结巴的现象。
第二、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上升到感情朗读。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志愿军与大娘话别。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首先是呼告,随后直接抒情,运用了疑问、设问句式,显得特别亲热,因此,应该用亲切、安慰的语气读。最后的“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强调、肯定的语气读,这样对“亲人”的感情也就表达出来了。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五、注重情境创设,以人为本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情感活动融入学习活动,激发情境思维,在情境思维中比较容易学到知识、逐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有利于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过程是直观感性认知的过程,情境教学从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出发,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引发、维持和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实现互动。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传统的灌输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学生被动接受,抵触情绪多,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潜能,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
(一)在细读课文中,理解关键词句时创设情境,展现画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于利用情境,加强内心体验,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课文的内容,促使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
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有一个词“五光十色”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说,单纯的解释似乎太枯燥,结合实际理解又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印象又不深刻。这时,我们可以展示多种葡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只见那五颜六色、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的葡萄一出现,学生们立刻觉得眼前一亮,赞叹声不绝于耳。这时,教师适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画面的印象,他们马上就能说出很多,之后教师加以挑选和解释,就由学生自己说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第二自然段有两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需要重点讲解。可以让学生事先自己制作荷叶和荷花,然后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荷叶拿出来,到黑板上贴,如果学生贴得紧密,就问他们为什么贴得紧密?引出“挨挨挤挤”这个词。如果贴得不紧密,就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重新贴,然后引出“挨挨挤挤”这个词。至于“冒”这个词,这样处理,问学生:“现在画面上还缺少什么呢?”“荷花”,“那赶紧把你做的荷花贴上去吧!”只见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前去贴。然后,让学生说:“荷花是以怎样的心情长出来的呢?”学生结合自己刚才的行为,马上就能说出“兴致勃勃”、“充满生机”、“迫不及待”等词语,这样,在情境中学生得到了个性化的理解,体会到了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即赋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中,个性化的言语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断汩汩地冒了出来。而我们所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们把平面化的文字还原为立体丰富的形象,赋予了“挨挨挤挤”“冒”以鲜活的生命,召唤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读导向审美之域,培养了语文素养。
(二)在练笔时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为契机,进行语言表达,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了“空白点”,认为它们迷离恍惚,难以确定,而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靠读者自己体验。当读者以体验去“填空”时,作品才会充满、完整、具体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成为阅读体验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在课堂上给他们留下适当的空白点,让他们靠自身的体验去完成对文本的填补和联结,从而充分参与文本的意义的建构,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例如,讲完《匆匆》这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放映时钟“嘀嗒、嘀哒”响的录音,让学生听着这令人心悸声音。适时引导学生:“听到这急促的声音,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多可想可说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以“听着时钟滴答滴答的响声为开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孩子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把对时间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感受到了“光阴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同时也在练笔中锻炼了书写能力,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现历史画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设有效的情境,加深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枯燥的。因此,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单靠教师的讲,恐怕不足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时我们可以选一些历史题材的画面加进教学中,使教学变得更加丰满。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我们可以放映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当一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扑过来继续战斗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出现时,他们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四)借助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同学们通过对语言的实际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进入特定的情境。直观感触到情境,深化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四个太阳》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冻僵、温暖”等词,可以这样设计,师问:“小朋友,请你闭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场上做广播操,这时候一阵寒风吹来(播放寒风声音),你感觉怎么样?”生回答说:“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觉得腿也不能动了,脸上非常冷,都已经冻红了。”“……”师又说:是呀,你的这种感觉就叫做——(出示词语“冻僵”)。小朋友,冬天,我们的手——(指词卡),我们的脚——,我们的脸都冻僵了,冷得发抖时,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出示火红的太阳),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生回答:“我感觉很暖和。”“我觉得身上热起来了,很舒服。”师总结:“这时候我们感到——温暖。”借助语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图画等渲染,让学生感受到“冷”,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虽然这里的冷和暖不是实际感受到了,但却是亲身感受到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也深刻地理解了词语。
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文艺术。它便利了老师的教学,也让学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时,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浅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观念上,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学生,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这里,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习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课堂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利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 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❼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

每门学科都有引人入胜的东西,能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引发他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篇一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不但要有教学用的语文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里学等教育知识,而且要对其他各门类知识的了解和涉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2.充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障。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充分的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教师要备好教材。文本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除去充分准备所要教学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于所要学习的文本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会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做游戏、竞赛、分组、才艺比拼等,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问怎样的问题,怎样分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赏,去感悟,哪一类的问题由什么水平的学生解决。全面地,深层次地站在学生的出发点上对所学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灵活驾奴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奴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舒展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3.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使发展人的个性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使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看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这样“诗”才能更隽永,“歌”才能更悠扬,“画”才能更悠远。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课篇二

一、精心设计导语,努力做到“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亦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上十分精彩的开头能抓住学生,就好像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文章的开头不吸引读者,那么读者就很难有兴趣继续看下去。因此,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十分注意设计好导语部分。因为,好的导语设计,能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使课堂变得魅力非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积极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思路,尽情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月色下的荷塘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并从中体味和欣赏这种宁静。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人们都愿意去做一个追随四季、追随岁月的自然之子。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解读朱自清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本来就很美的视频已经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心境当中。然后,再用语言艺术对这一美丽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路能牢牢地追随着教师,在教师的描述中去尽情的思考,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

二、巧妙组织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喊了多年,但是中国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体制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教育其实还是一直在围绕应试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课堂气氛变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将心思转移到其他方面,没有兴趣听讲。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改善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讨论,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讲授的间隙中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来提问,让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并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的提问中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怕学生提出质疑,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有一些教师由于怕打乱了自己讲课的步骤,并没有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让学生有一些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没有心思继续接受下面的学习、讨论,造成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知识没能更好的理解,显得断章取义,支离破碎。教师应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惑,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让学生对课文理解、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全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直都保持严肃的氛围,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小幽默,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小花絮和小高潮,让本来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有滋有味,有的知识点会以这种方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在课堂上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思考,同时能够更好的开拓思路,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

三、习惯积累,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堂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要会运用非常丰富的语言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观察,而这些行为都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清晰,便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的语言不能十分繁杂、琐碎,一定要尽量做到简洁、易懂、清晰明了。语文学科的确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对高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庞杂的知识必须扎实掌握。

当然,对于初入高中语文课堂的老师来说,也就是刚踏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种挑战看成机遇呢?当然可以!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教态大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随时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挑战;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均要扎实。最后 ,还要养成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当然,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了传帮带的教学措施,确保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早日成熟起来。

❽ 浅谈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一、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着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
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❾ 想学好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综述

1.抓基础,准备可以拿分的题目:在语文考试中里面,有一些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你烂熟于心的题目,像多音字,错别字,古诗词默写这种。针对这些题目,多背多练就好,没什么其它特别的技巧。


2.多看书,尝试理解背后的深意:要想做好阅读理解,意味着你背后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功不唐捐,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当然,据我观察,现代的学生,即便已经毕业后的职场人士,阅读能力都是有问题的。

解决的思路也很简单,提高阅读的标准。每次读完一篇文章,试着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提炼出三个关键词涵盖全文,亦或是罗列三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强迫自己思考。

3.多练习写作,尝试短时间内练好文笔:当然,应试作文不是特别需要文笔,只需要你把字练好,然后把三段式的议论文框架烂熟于心,最后再背熟几个常用素材即可。练的次数不够多,知道再多技巧也是枉然。所以还是固定时间每天练一练文笔。

4.背诵古文,培养语感:针对于文言文,最好的方式不是看翻译,而是先尝试把整篇文章背诵下来,接着一字一句的抠下来,理解其准确的含义。

阅读全文

与怎么抓好语文课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