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提问题的方法
1.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1)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❷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提问
导语: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增进师生交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师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雨点》这篇课文中写到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之间说说:“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课堂提问要有整体性
学生思维也是一个整体,是由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联想、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过程组织起来的。提问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有些教师误以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增强问题的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应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课文几次写到“鱼游到了纸上”?②作者每次写鱼游到纸上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③“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晏子到楚国去见谁?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课文。
三、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有效途径。开发性的问题在思维的向度上是多元的,答案也是多元不唯一的,能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由争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得到收获。比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正确的总结性评价。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了语言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他提哪些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不是标准、唯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体会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如果让老师来描写漓江的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你们说是老师写得好,还是书上写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会感到老师说的不如书上好。随后他们会急着去看书,研究书上这样写的好处,有的说老师说得太简略、太空洞;有的说书上用了形容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草船借箭》课文中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位教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语言文学的深韵,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一、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因此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来发问。一方面,在需要发问的地方,在使用提问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无需发问之处,就要坚决不发问,多而滥的提问会令学生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精心准备课堂发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指向明确、突出主题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也可以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内容。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探究环节,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环节,可以抓住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兴趣点、聚合点或发散点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知识的总结延伸环节,应注意结合知识目标来设计问题,以梳理全课知识;另外还要针对语文思想方法设计问题,以激发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因材施问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再强调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当然也要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再加上认真思考后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过于深奥则会使小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小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问。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问,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考察对于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加以概括综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断真假,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比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课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问题设计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质疑提问。而后者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却又更为重要,因为学问本身不但包含了学习,还包括了质疑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很好地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需要紧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这个目的,注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发问,即因的引问,或者说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要做到因疑引问,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掌握课堂知识,并锻炼提高学习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请三名学生读一读课题,他们读课题的语气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读课题的读法是不同的,说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疑问。那么,你读了这个课题以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1:课题中有一个“拣”字,这个“拣”字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买水果时要拣,拣就是挑选的意思。
生3: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有,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内容,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当学生产生疑问后,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的阅读是富有探究性的,也是高效的。
❸ 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
导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小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思维缺席”。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2、适量性原则
除了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提问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在准确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提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是指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的理解课文。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
3、面向全体原则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活跃生,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只让活跃生答问,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技巧
1、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时机: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4、在内容的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
6、“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教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划分一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结果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该如何划分”等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此外,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相关的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❹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想要进行有效的提问,首先他的问题一定不能设置得非常难,设置非常难的话,学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来,其次的话应该以一些有趣的形式来提问,而不是咸的提问
❺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技巧
导语: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这是课堂教学中很普通的现象。但细细观之,却也是心态种种气象万千。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反馈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使学生的学充满快乐,提高效率,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几个误区:
1.提问频繁,数量多
试想一想,一堂课45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几乎只有一个答案。学生被诸多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提问毫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2.不给学生思考空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只是把提问作为教学的一个表现形式,不注重提问的教学效果,往往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真正地提高的教学效果。
3.教师倾听缺乏耐心
很多时候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为老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热情。比如,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抢口强说;学生的话还没有听清,你就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兴致勃勃地发言,你却心荡魂游目光斜视。学生还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吗?
因此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还要会倾听,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只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倾听,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才能使提问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若提问不恰当,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课堂提问的效果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提问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1.摸清学生,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既难易适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问与答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有时问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师在学生读完新课文后可以提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请提出来。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后还是让学生问。遇到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这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让学生回答。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问,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他”而不用“它”老师说:“有没有那位同学帮助他?”马上有学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当作人来写,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学问,原来有学有问,在学生的问题中体现了学生参与精神,在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问与作答的结合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实在训练。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语文的热爱,对学习充满信心。
4.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最后的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仔细思考和观察,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深入展开提问。这也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大瀑布的葬礼》。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过程录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提问:“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这样的提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将学生引入到情景当中。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
❻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大有裨益。
一、提问的内容
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有哪些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所以,在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2.问具有适当难度的问题。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者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3.问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问题,常能得到一些创造性的见解,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扩张思维的效果。
二、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教师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相互促进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用。
三、提问的时机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问的方式
提问要讲究策略,注意对学生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教师要切忌总是单刀直入或是自问自答,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样能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或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解决问题。同时,还可采用先提问后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有时叫举手的学生,有时叫未举手的学生,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五、提问的态度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授课氛围。提问时,教师的表情应当亲切、和蔼,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授课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用眼神、手势、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他回答得正确与否,都不予惩罚。如果学生答对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我便提示他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排除其畏惧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时自在、踊跃,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❼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
导语:提问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问呢?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
提问最怕随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这样才知道该什么时候问、在哪个地位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提问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堂的每个提问都必须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为了把学生引入更深层学习所做的铺垫,提问不是为了问而问,而是要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这就需要教师能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既要考虑教学的整体效益,又要关注学生的全方位收益,问题要明白、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根据提问加快文本的理解速度,更快地接受文本,并能带着问题主动去分析、解读文本,充分体现提问的教学意义。
2.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意义,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有助于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并且获得智力的发展。可见,教学中启发性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启发性提问的设计中教师要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准提问的切入点,使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使学生思维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程度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需要是实现以生为主体的首要条件。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尤其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经过努力而获得正确的解答,这才是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提问要关注学生的程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关注学生的准备程度;其次,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因材施教,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同,加上生长的环境,每个学生的已有水平都是不同的,思维上也各有千秋,更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优等生的专提。提问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启发,促进思维的发展。
2.提问要注意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提问中要能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抛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尤其是课堂教学又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也各有千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生成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时机,通过反问、追问等方法,抓住这些好的生成,让学生体验成功思维的喜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发掘提问的艺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❽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进行信息反馈、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课堂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的设疑、解疑等互动交流,能够为引领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对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智力和思维都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
一、突出教学重点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也会使学生“望问兴叹”,同样起不到提问效果。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体现不同层次
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发出了什么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从而体现提问时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三、强化突出情趣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由感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
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四、注重提问效果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五、侧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 “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❾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学会提问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一、问题设计力求“精准”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么空洞浮泛,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浮光掠影,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迅速回答,这些提问都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学生也不能通过提问启发思维、促进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契合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跟随着进行方向和范围的突破。如果思考程度不深,则问题不能为学生提供思维启迪的作用,如果问题过难,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教学中,可紧紧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中心句进行设问:谁来告诉我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作者多次强调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互动讨论,学生对雨来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意图也更加清晰明确。由于课堂氛围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当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思维习惯,精心设计、巧妙使用,让课堂提问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把握合适的“度”
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和契合点非常重要,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切合当时的话题核心,必须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才能起到作用。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好提问的“度”。首先是难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需要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完全是“是”或“非”、“对”或者“不对”的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是梯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群不能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而应当具有“递进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向纵深发展。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再次是广度。课堂提问应当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但又不能拘泥于课本,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思考生活,拓展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水平。从问题的形式上也应当更加多样化,不仅要有“是不是”、“对不对”或“是什么”、“怎么样”的简单题型,还应当有“为什么”、“有什么异同”、“有什么意见”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题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进行教学信息的互动反馈,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就必须设计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既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又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活化”。首先,问题的指向应当有更大的阅读空间,而不是拘泥于课文中的某一句、某一段。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的阅读空间和思考视野扩展到全篇:同学们,小蝌蚪在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时有不同的表现,你们能说出来吗?这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就必须仔细阅读整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出来。这样开放性、宽维度的题目,摆脱了传统的“对话”式问答,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产生较为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对学生思维发展和身心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重视评价的作用
课堂提问能够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反馈为正面、正确的,学生会在已有的思维活动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强化;反之,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思维的调整。并且,学生参与课堂问答互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和教师的评价密切相关,好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正确的评价,则将在这些方面起到反作用,不断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互动之后进行恰当的评价成为影响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
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自我判断;其次,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其他同学判断该生的回答是否准确全面,并说出理由。再次,教师也要积极地评价,既评价学生积极的态度,又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并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何种评价形式,都应当抓住问题本身,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当以表扬为主,鼓励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问答互动中来。
总之,恰当的课堂提问、高效的问答交流,能够起到贯彻教学意图、进行信息反馈、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精心设计精准、适度、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积极开展高效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实效。
1 趣味性原则
少年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也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陛和自尊心。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2 有效性原则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问题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3 科学性原则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的传授的正确性与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垫性提问。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节;深――高不可攀,同时又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4 层次性原则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它的意思就是善于提问的老师,如同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部分着手,然后再砍坚硬的节疤,这样,关键部分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所以,教师要从总体教学目标入手,在《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的统领下,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有计划、有步骤、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参与学习。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课题中的“她”和“我”分别指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读全文后,先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然后在全班交流;②小姑娘的伤势怎样?课文是怎么写的?文中那个词作了形容?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③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从阮恒“举手”一“放手”一“举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④默读课文第8~10自然段,用“――”勾出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什么?⑤在输血过程中,“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医生会说些什么,请把医生的话写下来。这五个问题形成―个训练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入手,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抓住人物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读、议、品、评”,实现了学习方式转变,“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内化了语言,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层次分明,教学重点突出。
5 整体性原则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6 课堂提问拓展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语文课堂最具魅力的地方。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等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我让同学们探讨“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进行考证。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及爱护地球的环保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多样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能力。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一定能走得更加有效,越来越好!
❿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导语:语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一 教师层面:精心设计,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备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问题的精心设计要立足文本,整体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教师吃透教材内容,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高处着眼,从文本的整体着手把握设计课堂提问。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文本的题目、中心句、重点语句等方面来精心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的精心设计能体现通过“咀嚼字词”达到体悟情感的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应该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抓住语言教学这一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多种问题,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进而深刻体味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真正情感,更深层次地认识文本的内涵。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要善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妙处
问题的精心设计要始终让学生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精心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对文本能常读常新,通过对比阅读,分辨异同,进一步深层次地体会文本内涵,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二 学生层面:通过提问,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课堂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提问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教师要通过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在课堂上“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能“自由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想、敢说、敢做。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慢慢地形成。
第二,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其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还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这些提问方法可以在文字上,也可以矛盾中。
第三,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适时评价,让学生能善问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用言行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的思想。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真正养成。
三 教学层面:把握“问点”,提高提问的时效性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问点”(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随时提问,结果造成教学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无序的局面,学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在宏观上考虑“问点”是否总览全文,每个问题的提出是否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诚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一,课堂提问要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读了课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秦兵马俑吗?这就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句,由此再让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个性鲜明的句子。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堂提问要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提问
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这个高潮点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如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边听乐曲,边在文中画出描写乐曲特点和乐曲表达阿炳情感的句子。让学生曲文同步,一下子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乐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很快了解了乐曲的内涵,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四 课堂层面:师生互动,体现课堂的立体性
立体的语文课堂提问不应只是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向活动,也应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的互动过程。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指学生请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师质疑问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的立体课堂中,学生有问题就会有思考,就会主动探寻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认识得以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教师从以上四个层面处理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必然会让语文课堂迈向更高的层次,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更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