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儿子差2分上清华,林徽因复查儿子考卷,改变了梁从诫先生的一生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着名的建筑师,在建筑业也颇有建树,而梁思成夫妇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能够将他们这个事业发扬光大,成为一名对祖国有贡献的建筑师。 虽然平日里夫妇二人比较忙,但还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梁从诫高考后,按照梁思成夫妇的期望,他无奈报考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成绩出来了, 梁从诫和录取线差了两分不能进入清华建筑系了。 夫妻二人都是清华一级教授,林徽因觉得自己的儿子从小成绩就不错还经常拿奖学金,两分之差的事情也许搞错了。事关夫妻二人的面子问题, 林徽因要求去复查梁从诫的卷子。她检查卷子发现成绩没错,但也让她发现了梁从诫的秘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梁从诫在卷子后面写上他不喜欢建筑他喜欢 历史 。 林徽因突然很难过,她难过梁从诫会用这样无声的方式去反抗父母的期望,她难过自己从来没有听过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许孩子多次想要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喜欢的是 历史 而不是建筑,但看到父母的殷切期望又不敢告诉他们了。她也难过自己成为旧 社会 压迫孩子的家长。
回去后, 梁思成林徽因和梁从诫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交流,他们了解到梁从诫的内心喜欢的是 历史 对于建筑着实不感兴趣。 林徽因和梁思成虽然很遗憾儿子不能继承自己的衣钵,甚至用自己的高考成绩来反抗,表达自己不喜欢建筑,但还是很赞成梁从诫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后来梁从诫在父母的鼓励下报考北京大学 历史 系,并顺利从 历史 系毕业。
他时常以自己的身份去呼吁众人呼吁政府给予环境多一点关爱,珍惜自己美好的家园 。2006年他还曾骑自行车却遭遇车祸,导致身体情况不太明朗,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但梁从诫还是将他喜欢做的环保事业坚持到最后一刻,2010年梁从诫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
梁从诫的婚姻也跟他的事业一样曾遭遇过坎坷。 梁从诫的第一个妻子是着名的物理学家周如枚。周如枚的父亲是北大校长周培源,他和梁思成先是同学后是同事,因此他们私下关系很好。梁从诫和周如枚住在隔壁,经常一起玩耍。 小时候青梅竹马,长大了萌发爱意,因此二人一毕业就进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周如枚生下儿子梁鉴。
只是后来特殊年代, 周培源比较追求进步,还批斗过梁思成,周梁两家关系恶化,周家怕被梁思成一家牵连,周如枚也不愿跟着梁从诫去劳动改造,很快周如枚和梁从诫感情破裂离婚 ,梁鉴年龄尚小就被周如枚带走了。周如枚后来将儿子梁鉴改名周志兵为自己娘家延续香火。梁从诫一个人在乡下熬了许多年,周如枚还对他落井下石。周如枚离婚后,很快又结了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生了一个女儿,只可惜周如枚只活到了五十岁便去世了。
梁从诫改造多年后,得到平反回到北京,和当年的“初恋”久别重逢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是方晶,梁从诫和方晶在燕大附属中学一起念书, 方晶是梁从诫表妹的好友,因此三人经常一起上学放学。那时候梁从诫对方晶萌发过短暂的喜欢。
那时候的喜欢是单纯而美好的,梁从诫将自己当做英雄,将方晶当做英雄的女友 。后来梁从诫转学去了辅仁大学附中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过去了二十年,梁从诫经历过生活的坎坷,和方晶再度重逢,又忆起当年的青葱岁月最终又走到了一起。他们二人的日子虽然平淡但是每天都和和气气的。梁从诫的后半辈子倒也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再遭遇到特别的磨难。
梁鉴后改名叫周志兵。他虽在周家长大,也没忘记自己是梁家的人。 梁鉴后来从事的是文物收藏鉴定的工作。梁鉴有时候还会跟着考古队去研究 历史 收藏古代的一些东西。
梁从诫娶了方晶为妻之后生下女儿梁帆, 梁帆从小成绩优异性子也十分好强 。她和她的奶奶林徽因一样有才华,梁帆很早就去到美国留学,完成了硕博学位之后便回到祖国。
梁帆还遗传了奶奶林徽因的气节和民族责任感。 有一次梁帆带着中国儿童参加联合国活动。那么多的国旗却没有中国的旗帜。梁帆和相关负责人员沟通要求要将中国国旗升起来。直到快吃午餐的时候国旗也没升起来,梁帆也没有大发脾气,而是想到一个办法,她跟组织者说如果不升中国国旗她就染红桌布做一面红旗升起来。 组织者被她的爱国精神感动找来国旗升了上去,各国的代表看到梁帆的做法,都纷纷称赞她。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国人也称赞梁帆,并为她感到自豪。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后代都很有才华,也很有民族气节很值得人尊重。 而梁从诫的一双儿女虽都没跟他姓,但都是他的好儿女,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奋斗努力为祖国做贡献 。
文/趣史研究社
‘贰’ 林徽因2个孩子是如何教育的,长大之后做了什么
林徽因的2个子女,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他们姐弟二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事业,都个个人生成就满满。他们为何如此出色?除了自身秉性的聪慧以外,其实,很大一部分和母亲林徽因极其特殊的教育方式有关!
林徽因式教子方式3: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方法居然可以这么有趣!
在培养孩子改正不良习惯上,林徽因的教育方式风趣而循循善诱。
女儿小时候,林徽因发现孩子有些沉迷小说,于是,林徽因画了幅画给孩子,在这幅画上,除了旁边加上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外,图画中是一只肚子肥肥,脚底下散乱放着书,肚袋里揣着书,手里捧着书,眼睛几乎都要凑到书里去的袋鼠。林徽因以这样风趣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
‘叁’ “儿子考清华,女儿考北大”,林徽因的教育理念,值得家长借鉴
经常会听到很多父母感慨:
“不知道我家孩子在想什么?感觉自己走不进他的心里,他什么话也不和我说。”
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孩子会不接受呢?
这是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时面临的难题。
前几天,在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时,我发现素有“才女”之称的林徽因 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特别”。
01把孩子当大人交流
因为建筑需要外出勘探,林徽因时常与丈夫梁思成外出工作,两个孩子总是被留在家中。
但她不像现在外出打工的父母,忙起来就忽视了孩子。
林徽因和孩子
在她外出时,她会写信告知孩子自己身在何方,在干些什么,那些对孩子的思念和爱意就寄托在一封封家书里。
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时,林徽因曾经给女儿写过一封信。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我看到的不是一位成就多么卓越的学者,而是一位特别关心孩子的妈妈。
因为女儿只有7岁,林徽因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向梁再冰叙述了自己的行程和近况,还亲手画下地图,以便女儿能够看懂。
寒假作业布置
第一,我从六月二十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家里给我的信就没有法子接到,所以你同金伯伯、小弟弟所写的信我就全没有看见(那些信一直到我到了家,才由太原转来)。
第二,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连报纸在路上也没有法子看见一张,所以日本同中国闹的事情也就一点不知道!
第三,我们路上坐大车同骑骡子,走得顶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县,有报,可以打电报的地方,才算知道一点外面的新闻。那时候,我听说到北平的火车,平汉路同津蒲路已然不通,真不知道多着急!
第四,好在平绥铁路没有断,我同爹就慌慌张张绕到大同由平绥路回北平。现在我画张地图你看看,你就可以明白了。
注意万里长城,太原,五台山,代县,雁门关,大同,张家口等地方,及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平绥铁路,你就可以明白一切。
第五,现在你该明白我走的路线了,我要告诉你我在路上就顶记挂你同小弟,可是没法子接信。等到了代县一听见北平方面有一点战事,更急得了不得。好在我们由代县到大同比上太原还近,由大同坐平绥路火车回来也挺方便的(看地图)。可是又有人告诉我们平绥路只通到张家口,这下子真急死了我们!
第六,后来居然回到西直门车站(不能进前门车站),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清早七点钟就到了家,同家里人同吃早饭,真是再高兴没有了。
第六(原信有两个“第六”),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现在两边兵都停住,一边在开会商量“和平解决”,以后还打不打谁也不知道呢。
第七,反正你在北戴河同大姑,姐姐哥哥们一起也很安稳的,我也就不叫你回来。我们这里一时也很平安,你也不用记挂。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第八,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现在既然在海边,就痛痛快快地玩。你知道你妈妈同爹爹都顶平安地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过几天如果事情完全平下来,我再来北戴河看你,如果还不平定,只好等着。大哥、三姑过两天也就来北戴河,你们那里一定很热闹。
第九,请大姐多帮你忙学游水。游水如果能学会了,这趟海边的避暑就更有意思了。
第十,要听大姑姑的话。告诉她爹爹妈妈都顶感谢她照应你,把你“长了磅”。你要的衣服同书就寄来。
林徽因画的路线图
信中,林徽因并没有去要求孩子,把女儿当成一个大人去沟通,不隐瞒孩子,也不会因为孩子不懂而糊弄,总是尽可能尊重、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林徽因和女儿照片
列举的10件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林徽因专门向女儿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还告诉女儿, 身体和读书都重要,都要“好”,其他的都不用管,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父母都应该要重视的。
除了写信,林徽因还给女儿画了一幅画:
因为女儿梁再冰很小就喜欢看小说,为了防止女儿的眼睛受损,林徽因就在旁边画了一只戴着眼镜看书的袋鼠,并在旁边写道:
“喜欢读书的你必须记着同这个漫画隔个适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林徽因虽然没办法时刻陪伴孩子,但她特别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真心实意为他们考虑,用这种幽默有趣的方式教育孩子。
父母之所以会觉得孩子捉摸不透,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其实没懂孩子想要什么。有时候,小孩子是不愿意被当做小孩子的。
我们用平等、尊重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当他们的需求被满足,就不会轻易拒父母于门外了。
02温柔而坚定的爱
中国家庭之间很少表达爱意,尤其是封建传统的父母。虽然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但林徽因并没有被时代所局限。
她对孩子的爱从不遮遮掩掩,总是自信大方地展示出来,在书籍《你是人间四月天》里这样写道:“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和儿子梁从诫
成长的环境充满了爱,这样的孩子长大自然而然地会懂得爱。
正是林徽因对孩子的爱与温暖,所以培养出来的一儿一女不只是学习成绩优异,儿子梁从诫考进了清华,女儿梁再冰考进了北大,更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品德和性格也很好。
或许,在外人的眼里,林徽因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学者,但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位称职有爱的妈妈。
看完林徽因的教育方式,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说:
“童年的爱就是存款,父母不给多存一点,人生有这么多挫败沮丧,都不知道怎么熬。”
爱必须要重复而反复地提及,每一次,当我们和孩子要去立下规则的时候,我们这一句“我爱你”要做先行,在温柔地怀抱里,他(孩子)是愿意聆听的。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时,总是带着“目的”和孩子说话,孩子很容易就察觉到,就产生不想沟通的情绪。
教育是有技巧的,技巧就是“善于表达自己的爱”;父母需要学习,首先要学习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03教育,是身体力行
上海有位79岁的老爷爷,他给自己55岁的女儿“定制”了一本日历。
因为年纪渐渐大了,担心以后自己不在没人照顾女儿,便在日历上写了自己对她的嘱托和想说的话。
21号
1号
14号
“毛毛,别老动气发脾气”
“你从小缺钙,也要多出去晒太阳,多出去走走”
“你的脚一到冬天总是冰凉,记得盖好被子”
......
日历中,老父亲用小名“毛毛”称呼女儿,已经55岁的她在父母眼中依旧被当作小孩疼爱。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那个牵挂的人。
我们对孩子的爱,也要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有多么爱ta。
这一点,其实有很多父母做不到。
平时比较忙碌,一天闲下来,父母就只是关心孩子的成绩,看到孩子的缺点,也没问过他们的情绪感受、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孩子不愿意和你表达想法,这是缺乏 情感 链接的表现。
沟通的本质是共情和理解,想要和孩子产生 情感 链接 ,首先要给足孩子安全感,其次要让孩子信赖你。
父母的责任不仅仅只是养育孩子,更应该是良师益友。
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给孩子温柔而坚定地爱,这份归属感、价值感,是孩子遇到任何难题都能应对的方法。
‘肆’ 林徽因儿子差2分未考上清华,她复查试卷,结果发现什么大秘密
因为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是我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所以就想让自己的儿子梁从诫也学习建筑专业。她的儿子也遗传了她们夫妻两个的良好基因,从小就学习非常好。可是在考大学的时候他儿子竟然差2分未考上清华。林徽因非常的纳闷,因为按照她儿子平时的学习情况不应该考不上。于是她坚持复查试卷,结果发现儿子并不想学建筑,而是喜欢历史。
在这样的压力下,一部分孩子虽然不愿意,但是也按照自己父母安排的路走了下去。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不服从家长的安排,变成了家长口中的坏孩子。虽然说没有父母会害自己的孩子。但还是希望中国所有的家长朋友们,要多多地了解孩子的喜好。也要多多尊重孩子的想法。
‘伍’ 儿子差2分落榜清华,林徽因坚持复查试卷,后来怎样了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式的教育当中,孩子是要以考高分为主要目的的,因为只有考一个高分,才能上一个好的大学,也才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不过,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当中,孩子虽然是学习的主力,但父母的要求却是学习的推动力。有许多的孩子虽然在学习,但他们自己对于学习没有太多的想法,只不过是因为父母一直要求她们去考个好成绩,上一个好学校,自己才会不断的努力。如果真的要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或许他们根本说不出来,只不过是走一步算一步罢了。
得到父母同意的梁从诫,这一次再也没有藏拙,他复读一年之后顺利考上北京大学,也成为历史系的一名新生。如果梁从诫没有这一次的反抗,他可能会按照父母的想法,顺利的考上建筑系,日后成为一名建筑大师。但梁从诫知道,这样的自己其实是不快乐的,与其过着后半辈子的不快乐生活,倒不如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次。
‘陆’ 林徽因的儿子没考上清华,查阅试卷之后,她明白了什么
在古时候,穷人家的孩子想要翻身,一定要通过读书科考来进行改变命运。而到了现代社会,高考就是人生的一个突破口。每年的高考,对于无数高考学生家庭来说,都有两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第一就是分数,第二就是选专业和选学校。高考结束之后,分数一下来,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报考学校和填志愿。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选一个以后能赚大钱的专业,很少会考虑到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后来,林徽因并没有向儿子发火,只是让他复读一年,然后再重新报考北大历史系。天资聪颖的梁从诫没有辜负大家的期许,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历史系给录取了,而且在以后为我国的历史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规定孩子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所以说兴趣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